建水如何恢复城市

建水如何恢复城市

一、建水如何还古于城(论文文献综述)

刘伟[1](2021)在《李氏朝鲜安东金氏家族汉诗研究》文中认为朝鲜文人积极接受中国诗歌的影响,跨越语言的障碍洞悉中国诗歌的奥妙,在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下,为朝鲜汉诗史留下了众多的优秀诗篇。在汉诗发展达到成熟的李氏朝鲜中后期,本文的研究对象安东金氏家族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安东金氏家族以其独特性屹立于朝鲜文坛,虽诗学中国,却并不拘泥蹈袭,并在实际汉诗创作中体现出了自己的个性色彩。本文选取了安东金氏家族中具有独特代表性的三代人即金尚宪、金寿恒、金昌协为例,以期通过他们的汉诗创作管中窥豹,探求安东金氏家族的汉诗风貌。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在研读文献史料的基础上厘清李氏朝鲜中期的社会境况与文学思潮。在充分了解当时社会文学背景的基础上认识安东金氏家族,解读其在李氏朝鲜中期的独特社会地位。与此同时,从文学家族概念出发引出安东金氏家族的汉诗创作,展开对安东金氏家族汉诗创作独特性的分析,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第二章以金尚宪(1570—1652)的忠贞节义为侧重点展开论述。知人论世,对金尚宪的生平轨迹与师承交游情况进行梳理,对其创作的一千八百余首汉诗进行分析解读。从悲壮的命运感及坚定的节义精神、游仙世界、悼亡与追思等三个方面分别展开分析,重在揭示其人其诗突出的忠贞节义精神。第三章以金寿恒(1629—1689)的自由纯真为着眼点展开论述。爬梳其生平经历,重点解析其流放灵岩期间所作“和陶诗”。通过诗人仕途失意时期的诗作,洞察其创作心态,从而深入其内心世界,辨析其特点。第四章以金昌协(1651—1708)的自然本真主张为着眼点展开讨论。通过梳理其生平轨迹与师承交游情况,洞察其汉诗创作的文心所在。同时从其汉诗的体裁选择与表现技巧两个角度,探究其崇尚本真的诗学思想对其汉诗创作的深刻影响。最后总结全文,安东金氏家族的生活状态为汉诗人的成长提供了充分的条件以及强有力的保障,金氏三代汉诗人先后绽放各自独具的个性光彩,继承并发展了金氏家族文学传统,共同谱写出专属安东金氏家族的灿烂汉诗画卷。

闵锐[2](2020)在《北宋前中期笔记小说研究—兼论笔记小说中“宋调”的形成》文中指出北宋前中期笔记小说完成了风格上由唐五代到宋代的转变,这一转变过程分为风格承袭期(960-989)、风格发展期(990-1022)以及风格形成期(1023-1067)三个阶段。经过百余年的创作实践,笔记小说风格由以志怪为主、具有多样性、地域性等特征,逐渐转变为以杂录小说为主、多载朝堂之事与典章制度、推崇补史与考证等实用性功用、长于议论、语言简洁的平实之风貌。在这一过程中,笔记小说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具有区别意义的文类特征,因其与诗歌领域好学问、好议论等特征相类似,本文称之为笔记小说中的“宋调”。北宋前中期笔记小说风格转变与“宋调”形成离不开时代风气与作家身份等方面的影响,宋代官员空闲的增多与对小道的关注、宰执群体的加入、士人主体性的张扬及其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官方书籍之编纂、官私目录的修订以及宋代史学的发展,皆促进了笔记小说的繁荣,从不同角度影响了这一时期的笔记小说创作,促进了笔记小说中“宋调”之形成。

陈开林[3](2015)在《《全元文》编纂考索》文中研究指明元代立国不足百年,文化却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文学成就颇为突出。然而,囿于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总体而言,元代文学研究较为薄弱。其中,学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元曲的探讨。相比之下,元代文章、诗歌的研究关注力度不够,研究相对滞后。就文献而言,隋树森编《全元散曲》(1964)、唐圭璋编《全金元词》(1979)、王季思主编《全元戏曲》(1990),均早已刊布。而李修生主编《全元文》自1999年出版第一辑,至2005年全部刊行。杨镰主编《全元诗》直至2013年方才出版。从这几部元代总集的编纂,略可窥见一斑。当然,《全元文》、《全元诗》的内容庞大,编纂难度较之其他几部总集更为复杂,这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作为有元一代的文章、诗歌总集,《全元文》(60册)、《全元诗》(68册)的出版,为元代诗文研究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平台,对于推动元代诗文研究的发展和繁荣有着巨大的意义。然而,断代总集的编纂要求“巨细兼收,义取全备”,这一目标往往难以达到。就已经发行的《全元文》、《全元诗》而言,爬梳典籍,网罗繁富,在文献整理上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是两部元代诗文总集的标志性成果,其价值值得肯定;同时,我们也必须正视二书在编纂中存在的问题,这也是毋庸讳言的事实。其成就和问题,学界已有相关的评述和补正。本文选取《全元文》作为研究对象,拟对该书存在的问题作一梳理,补充其阙失,订正其讹误。《绪论》指出了元代文学研究的现状,凸显了《全元文》编纂的必要性,并对其成就予以肯定。同时,总结了《全元文》存在的诸方面的问题,从“文”的范围界定不清、作家收录标准不统一、文本问题、小传不够精审、大量的佚文有待发掘、对学界已有的研究成果重视不够六个方面予以阐述。针对这些问题,学界时有匡正,故略作述评,以呈现学界的研究现状。并揭橥本文的研究范围及方法。第一章《<全元文>作家重收误收考》,针对《全元文》作家收录标准不统一的问题,予以考辨。一方面,由于《全元文》分期出版,且成于众手,难免失之照应,以致有作家重收现象。另一方面,元代与宋、金、明代相接,作家朝代归属较为复杂,因而误收其他朝代作家时有发生。经考察,《全元文》重收作家64人、误收作家34人,另有一文分属两人的现象,共计四篇。第二章《<全元文>人物小传补正》,针对《全元文》所写定的作家小传予以补正,共计256人。同时,本文所辑佚文,有部分作家为《全元文》未收之作家。就其生平略作考证,以补《全元文》之阙,共计91人。第三章《<全元文>作品校证》,针对《全元文》所收文章进行校勘,对文本中的错讹、脱文、倒文、衍文等情况予以纠正,并结合相关典籍,对部分异文进行考实。共校勘《全元文》649篇。其中,有多篇文字,《全元文》所收文本不全,均可据以补全。第四章《<全元文>作品系年》,主要是通过文章内容的信息、《全元文》未采用的其他版本而遗漏的文本信息,以考订相关作品的写作时间,共计197篇。第五章《<全元文>佚文辑校》,针对《全元文》失收之文予以辑录。目前,学界对于《全元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辑佚方面,成果颇为丰富。本文剔除与学界的重复之外,另辑录《全元文》佚文508篇。其中,《全元文》已收作家247篇,未收作家261篇。小结部分对文章的不足略作说明。

杨旺辉[4](2015)在《建筑改扩建之屋顶空间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城市用地紧张的今天,建筑屋顶空间慢慢成为了城市空间在竖向上功能拓展的生态舞台,屋顶空间以其独特的优势可以被转化为可共享的“地面”,在创造良好美景的同时,增加了更多可使用的城市空间面积。但是当今城市中的建筑密度已然太大,仅仅通过开发利用拟建建筑的屋顶空间只是杯水车薪,而大量既有建筑的屋顶空间都处于被遗忘的状态,面对这一部分潜力不菲的城市剩余空间我们该怎么去开发利用,是本文所讨论的中心问题。经过多年探索,国内外在建筑改扩建开发利用屋顶空间的实践中出现了大量优秀的范例,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与教训。本文把理论研究与实例分析相结合,通过大量实践工程的分析比较以及优秀作品成功的经验,加深对理念部分的理解同时帮助思维的发散。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屋顶空间的设计要点,探索当今建筑屋顶空间开发利用的主要特点和设计趋势。基于此,本文首先明确建筑屋顶空间的定义,通过总结国内外建筑屋顶空间发展的背景,研究建筑更新改造开发利用屋顶空间的动因,以及建筑改造中屋顶空间与其他空间所区别的显着特征;接下来,对国内外的典型设计实例进行解析和比较,针对不同类型的建筑,总结在其改造更新中应采取的屋顶空间设计的措施和方法,同时归纳广泛适用的建筑改扩建中屋顶空间开发利用的设计要点;最后,总结建筑更新改造过程中屋顶空间的设计发展趋势,为建筑屋顶空间和城市屋顶空间的设计提供可参考的建议。

张永刚[5](2006)在《东林党议与晚明文学活动》文中研究说明东林党议作为晚明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其于晚明社会的关涉是多方面的。从政治层面而言,动荡的晚明,党争频仍,纲纪废弛,一片末世的喧嚣;从思想层面而言,儒学衰退,启蒙思潮奔涌,经世实学关乎世运;从学术层面而言,王学异军突起,程朱式微,王与朱遂共天下;从文学层面而言,流派分呈,社团林立,雅俗文学纷繁芜杂,应世而变。本文着眼于东林党议与晚明文人社团、流派等关系的探讨,以政治与学术的视角观之,力图揭示其对晚明文学所产生的影响。全文结构安排如下:绪论:综述前人对东林党议及东林党议与晚明文学研究的概况,提出本文所要重点关照的命题。第一章:审视东林党议所产生的历史前提。论及东林书院与东林党的关联,政治、学术及思想旨向。力图展示在晚明时代这个宏观背景下,东林党议的发生、发展及所关涉的诸多要素。第二章:探讨东林书院与东林党的文学活动。立足于历史的层面,揭示其学术与文学的双重行为,及其为区域文学所做的贡献。第三章:观照东林党的地域分布及文学创作。通过分区域考察其不同的文学风格,揭示晚明文学区域性的多元化格局。并及论述东林六、七君子的节义诗创作,展现东林党人救世济民,乾坤热血的政治理想和悲壮情怀。第四章:考察复社、几社的文学活动。以其与东林党的政治、学术关联入手,透视其在东林党议影响下由文社到政治性文社的转变,及其着上政治色彩的文学活动。第五章:论述其他党派的文学活动。主要涉及晚明公安和竟陵两大性灵文派,揭示其在东林党议背景下,政治与学术的双重影响而产生的文风变轨。另外涉及阉党的文学活动,以阮大铖为个案研究,考察其结社及演剧活动。第六章:概论钱谦益对晚明文学的总结。身兼东林党魁与文坛宗主双重角色的钱谦益对有明一代文学多有总结。由于受东林党议的影响,其仕途多舛,晚年辱于贰臣,不可避免地影响其对于晚明文学总结的心态,但身处末世,其于文学的经世精神却是值得称道的。第七章:作结东林党议与晚明文学的发展。在对东林党议与晚明文社、流派政治与学术关联的探讨之后,分别透视文社政治意识的生成;时事文学创作观念的变化;复古与性灵两大文学思潮的内在演变,并对晚明文学提出了分期设想。附录:东林党人相关名单与阉党名单,以及东林党政治活动辑录。

张云芬[6](2004)在《建水如何还古于城》文中指出

二、建水如何还古于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建水如何还古于城(论文提纲范文)

(1)李氏朝鲜安东金氏家族汉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写作缘起与研究综述
    第二节 研究思路及意义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意义
特别说明
第一章 李氏朝鲜中期安东金氏家族
    第一节 李氏朝鲜概况
    第二节 文学家族
    第三节 安东金氏家族
第二章 金尚宪(1570—1652)
    第一节 金尚宪其人
        一 生平轨迹
        二 师承交游
    第二节 金尚宪与其汉诗
        一 悲壮的命运感与坚定的节义精神
        二 金清阴诗中的游仙世界
        三 悼亡与追思
    小结
第三章 金寿恒(1629—1689)
    第一节 金寿恒其人
    第二节 金寿恒与其“和陶诗”
        一 探寻流放之路
        二 孤独之地的感怀
        三 灵岩风光与归返本真
        四 训诫与期望
    小结
第四章 金昌协(1651—1708)
    第一节 金昌协其人
        一 生平轨迹
        二 师承交游
    第二节 金昌协与其汉诗
        一 金农岩汉诗的题材选择
        二 金农岩诗中的表现技巧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金尚宪年表
附录二 金寿恒年表
附录三 金昌协年表
附录四 金尚宪《清阴集》汉诗整理
附录五 金寿恒《文谷集》汉诗整理
附录六 金昌协《农岩集》汉诗整理
致谢

(2)北宋前中期笔记小说研究—兼论笔记小说中“宋调”的形成(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
        一、“笔记小说”概念正名
        二、北宋前中期笔记小说的具体范围、分期和分类
    第二节 研究背景
    第三节 研究思路
        一、风格研究与原因探求
        二、影响研究与文类特征
    附:各家小说史、笔记史重点介绍的北宋前中期笔记小说
第一章 创作风格及其流变
    第一节 风格承袭期
        一、载录内容之风格
        二、叙事方式之风格
    第二节 风格发展期
        一、载录内容之风格
        二、叙事方式之风格
    第三节 风格形成期
        一、载录内容之风格
        二、叙事方式之风格
第二章 文类特征及其意义
    第一节 文类特征的外在表现
        一、命名与体制
        二、叙事与结构
    第二节 文类特征的内在表现
        一、题材与内容
        二、功用与价值
    第三节 笔记小说中“宋调”的形成
        一、笔记小说中“宋调”的具体表现
        二、笔记小说中“宋调”的形成标志
        三、笔记小说中“宋调”的价值意义
    附:北宋前中期笔记小说征引唐人小说情况(不包含《太平广记》)
第三章 外在成因及其影响
    第一节 作家身份与时代风气
        一、官职之高下与职能之更迭
        二、空闲之增多与小道之关注
        三、主体之张扬与褒贬之去取
    第二节 书籍编纂与史学发展
        一、书籍之编纂与学术之繁荣
        三、史作之兴盛与官修之限制
    第三节 笔记小说与其他文类
        一、笔记小说与诗话
        二、笔记小说与谱录
    附1:北宋前中期笔记小说作者身份情况
    附2:小说在新、旧《唐志》及《崇文总目》中的录入情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宋人目录“小说家”着录北宋前中期笔记小说情况
附录2 :北宋前中期笔记小说编年
致谢

(3)《全元文》编纂考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元代文学与《全元文》的编纂
    二、《全元文》存在的问题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略
第一章 《全元文》作家重收误收考
    一、《全元文》作家作品重收考
        (一) 作家重收
        (二) 一文误题二人
    二、《全元文》误收作家考
第二章 《全元文》所收作家小传补正
    一、《全元文》已收作家小传补正
    二、《全元文》失收作家小传考补
第三章 《全元文》作品校证
第四章 《全元文》作品系年
第五章 《全元文》佚文辑校
    一、《全元文》已收作家之佚文
    二、《全元文》失收作家之佚文
小结
附录一:《全元文》学界辑佚成果汇编
附录二:元人别集所收《全元文》佚文篇目汇编
参考文献
后记

(4)建筑改扩建之屋顶空间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范围
    1.3 研究现状
    1.4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1.4.1 研究的意义
        1.4.2 研究目的
    1.5 研究方法和论文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论文框架
第2章 建筑屋顶空间开发与利用
    2.1 屋顶的基本概念
        2.1.1 建筑屋顶
        2.1.2 屋顶空间的含义
    2.2 屋顶空间的发展历程
        2.2.1 古代建筑屋顶空间利用
        2.2.2 近现代建筑屋顶空间的发展
        2.2.3 当代世界各国屋顶空间利用情况
    2.3 屋顶空间的改扩建需求与动因
        2.3.1 建筑改扩建的需求
        2.3.2 屋顶改扩建的动因
    2.4 屋顶空间的改扩建优势
        2.4.1 屋顶空间的特殊属性
        2.4.2 开发现有屋顶空间的优越性
    2.5 屋顶空间的改扩建限制因素及难点
        2.5.1 坚固性对加建结构的限制
        2.5.2 适应性对加建结构的限制
        2.5.3 美观性对加建结构的限制
        2.5.4 经济性对加建结构的限制
第3章 屋顶空间的改扩建设计要点与手法
    3.1 屋顶空间形态设计
        3.1.1 屋顶空间形态设计原则
        3.1.2 屋顶空间形态设计手法
    3.2 屋顶空间功能拓展
        3.2.1 屋顶空间的设计原则
        3.2.2 综合型屋顶场所空间设计
        3.2.3 屋顶空间设计表达手法
    3.3 屋顶改扩建的技术设计
        3.3.1 既有建筑结构加固概述
        3.3.2 既有建筑结构加固中常用的加固方法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屋顶空间改扩建设计策略与实例分析
    4.1 建筑屋顶改建
        4.1.1 用地资源限制——大英博物馆改建
        4.1.2 屋顶功能更新——德国国会大厦改建
    4.2 建筑屋顶扩建
        4.2.1 屋顶空间扩张——维也纳法尔克大街办公楼屋顶改造
        4.2.2 新旧建筑屋顶的连接——常德广电中心改扩建实践
    4.3 建筑屋顶再生
        4.3.1 屋顶空间功能蜕变——墨西哥可口可乐公司大厦
        4.3.2 新旧屋顶空间整合重生——弗雷斯诺国立当代艺术学校改造
第5章 我国建筑屋顶空间改扩建设计趋势
    5.1 从空间向场所转变
        5.1.1 提高生理舒适度
        5.1.2 满足行为心理需求
    5.2 绿色与生态
        5.2.1 建筑设计的生态原则
        5.2.2 自然元素节能利用
    5.3 轻型化
        5.3.1 加建结构对原有结构干预最小化
        5.3.2 轻型加建结构的适应性
        5.3.3 加建结构经济效益最大化
        5.3.4 轻型加建结构符合现代审美技术要求
    5.4 规模化的有序扩展
        5.4.1 政策的优势
        5.4.2 可行的功能策略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学术会议
附录 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项目

(5)东林党议与晚明文学活动(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东林党议概说
    二、东林党议与晚明文学研究概况
    三、本文研究的范围与重点
第一章 东林书院与东林党议
    第一节 东林党议的历史前提
        一、东林党与张居正改革
        二、“王与朱共天下”格局的确立
        三、江南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与个性解放思潮
    第二节 东林书院与东林党议
        一、“天下东林讲学书院”
        二、东林党议的历史考察
        三、东林书院与东林党的关联
    第三节 东林学术与东林党的思想旨向
        一、东林学术与王学的斗法
        二、东林党的实学思想及政治理念
第二章 东林书院与东林党的文学活动
    第一节 东林书院的文学活动
        一、东林书院的讲经活动
        二、东林书院的文社活动
    第二节 东林党的文学活动
        一、刘宗周及证人社
        二、钱谦益及虞山诗派
第三章 东林党的地域分布及文学创作
    第一节 东林党的地域分布及文学创作
        一、南直双璧:顾宪成、高攀龙
        二、北直二杰:赵南星、孙承宗
        三、山左三彦:冯琦、公鼐、王象春
    第二节 东林“六君子”、“七君子”的节义诗
        一、“六君子”的节义诗
        二、“七君子”的节义诗
第四章 复社、几社的文学活动
    第一节 复社与东林党的关联
        一、政治关联
        二、学术关联
        三、几社的政治性转变
    第二节 复社、几社的文学活动
        一、复社的源流
        二、复社的社集
        三、几社与《经世文编》的编纂
第五章 东林党议与其他党派的文学活动
    第一节 公安派的文学活动
        一、东林学术与“狂禅”的分野
        二、狂禅运动与公安派的兴衰
    第二节 竟陵派的文学活动
        一、钟、谭与东林党议
        二、竟陵派的文学活动
    第三节 阉党的文学活动
        一、阮大铖与中江社
        二、阮大铖的演剧活动
第六章 钱谦益对晚明文学的总结
    第一节 钱谦益与东林党的关系
        一、政治关联
        二、学术关联
        三、文学取向
    第二节 钱谦益对性灵派的评价
        一、对公安派的评价
        二、对竟陵派的评价
    第三节 钱谦益对复古派的评价
        一、论唐宋之争
        二、论陈、艾之争
        三、“弇州晚年定论”说
第七章 东林党议与晚明文学(代结语)
    一、东林党议与社团文学的兴起
    二、东林党议与时事文学的繁荣
    三、东林党议与晚明文学的分期
    四、东林党议与晚明文风的嬗变
附录一
    (一) 明天启年间阉党编造诬陷东林党的有关名单
    (二) 阉党相关名单
附录二
    东林党政治活动辑录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6)建水如何还古于城(论文提纲范文)

1、城市建设规划缺乏科学性、超前性、严肃性和连续性。
2、城市建设的“详规”不“详”。
3、不懂历史名城保护和规划, 错误决策, 导致建设性的破坏。
4、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 还没有形成强有力的法治环境。
1、正确处理城市新区开发和旧区的改建。
2、真正体现老城改造“古典化”, 新城建设“现代化”。

四、建水如何还古于城(论文参考文献)

  • [1]李氏朝鲜安东金氏家族汉诗研究[D]. 刘伟.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2]北宋前中期笔记小说研究—兼论笔记小说中“宋调”的形成[D]. 闵锐.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1)
  • [3]《全元文》编纂考索[D]. 陈开林. 华中师范大学, 2015(05)
  • [4]建筑改扩建之屋顶空间设计研究[D]. 杨旺辉. 湖南大学, 2015(01)
  • [5]东林党议与晚明文学活动[D]. 张永刚. 华中师范大学, 2006(09)
  • [6]建水如何还古于城[J]. 张云芬. 创造, 2004(01)

标签:;  ;  ;  

建水如何恢复城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