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绒螯蟹肝胰腺白化症致病机理及防治技术研究

中华绒螯蟹肝胰腺白化症致病机理及防治技术研究

论文摘要

中华绒螯蟹肝胰腺白化症是近年来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俗称河蟹)养殖过程中发生的一种危害较大的暴发性疾病。为了探明苏州地区养殖河蟹肝胰腺白化症的发病原因、病理机制,探索其主要防治对策,本文对该病的流行病学、组织病理学及防治技术等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研究结果有:1.中华绒螯蟹肝胰腺白化症的病因通过逐户访问及调查问卷的形式,对近年来东太湖养殖区中华绒螯蟹肝胰腺白化症发病症状、发病季节和特征、扣蟹来源、养殖模式、危害情况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调查。并对病蟹进行寄生虫检查、病原微生物分离、致病性及病变组织的电镜观察等病原学研究。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肝胰腺白化症发生于养殖后期,病蟹肝胰腺由正常的橘黄色变成淡黄或白色,起捕后在运输过程中死亡率较高,雄蟹发病率显著高于雌蟹。病原分析未见病原生物,提示该病可能为非生物源性疾病,而营养失衡、水环境胁迫可能是肝胰腺白化症主要诱因。根据该病的发病特征,将该病暂时命名为中华绒螯蟹肝胰腺白化症。2.中华绒螯蟹肝胰腺白化症组织病理变化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技术和透射电镜技术,对患有肝胰腺白化症的中华绒螯蟹病变组织和细胞进行观察。结果发现,病蟹肝胰腺、鳃、肌肉等组织细胞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病变,中华绒螯蟹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肝胰腺、鳃组织发生了严重病变,使其功能损伤,不耐运输:而肌肉松驰、肝胰腺脂肪锐减影响了中华绒螯蟹的品质。同时,病变组织和细胞中未见病毒等生物病原。根据以上病理变化特征,可以排除该病为非生物源性疾病。3.中华绒螯蟹营养供给模式的优化采用正交设计法L9(34)将水体水草覆盖率、活螺蛳投放量、饵料中动物性饵料比例、投饵方式等4个因子设计成9种不同营养供给模式,并以中华绒螯蟹生长、品质、肝胰腺白化症发病率、非特异性免疫力、水环境指标等为判据,筛选中华绒螯蟹养殖过程中适宜的营养供给模式。结果表明:不同的营养供给模式显著影响中华绒螯蟹生长、品质、肝胰腺白化症发病率,证实营养失衡、水环境胁迫与中华绒螯蟹白化症关系密切。同时,筛选出较为适宜的营养供给模式:草覆盖率为66-76%、动物性饵料比例为56.2%-62.2%、投饵方式为全程投喂7.5%-5.0%、螺蛳投放量为5578.1 kg·(hm2)-1。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二章 中华绒螯蟹肝胰腺白化症病因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参考文文献
  • 第三章 中华绒螯肝胰腺白化症组织病理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氧化鱼油与养殖河蟹肝胰腺白化症的关系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中华绒螯蟹肝胰腺白化症防治对策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论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课题资助情况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中华绒螯蟹肝胰腺白化症致病机理及防治技术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