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大霉素生物合成中关键酶性质与调节的研究

庆大霉素生物合成中关键酶性质与调节的研究

论文摘要

小单孢菌(Micromonospora purpurea)生产庆大霉素产量一直不高,本室发明了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生产庆大霉素”的新方法(国家发明专利),在培养基中添加几种氨基酸,发酵周期由原120140h左右缩短到7080h,产素率提高80%90%,但氨基酸的作用机理尚不清楚,故本文从微生物代谢调控出发,围绕氨基酸对糖酵解途径中关键酶和细胞膜的作用机理进行了探索。首先建立了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测定己糖激酶(HK)活性的新方法,本方法未见报道。通过检测HK催化葡萄糖生成葡萄糖-6-磷酸反应中ADP的生成量来确定HK的活性。实验所用ADP在0.010.40mmol/L范围内与ADP峰面积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9,当信噪比(S/N)为3时,ADP最低检测浓度为0.7μg/mL。本实验确定了酶促反应最适温度为30℃,最适pH为7.0,反应时间为30min。与酶偶联法测HK活性相比,本方法精密度好,相对成本低,能准确测定HK的活性。研究了氨基酸对绛红色小单孢菌HK活性的影响。用对数生长期的菌体细胞制备HK粗酶液,超声波破碎条件为350W,工作2S,间歇3S,时间35min。用新建立的RP-HPLC检测HK活性,酶促反应最适温度30℃、pH为7.0。HK的加标回收率为95.3%97.6%。研究中还探索了氨基酸对HK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独添加Lys、Arg、Met可使HK比活力分别增强13.1%、6.8%、9.6%。正交设计三种氨基酸对HK酶活性的影响程度是Lys>Met>Arg,HK活性提高幅度最大的添加浓度为Lys0.02%,Arg0.0001%,Met0.03%,比活力较对照提高17.1%。还研究了氨基酸对绛红色小单孢菌磷酸果糖激酶(PFK)活性的影响。从对数期细胞中制备PFK粗酶液,细胞破碎条件同HK。PFK粗酶液酶促反应最适温度为30℃、pH为7.5。PFK的加标回收率为89.5%93.1%。在PFK粗酶液中单独添加Lys、Arg、Met可分别提高PFK比活力10.4%、6.5%、9.38%;正交设计三种氨基酸对PFK酶活性的影响程度为Lys>Met>Arg,PFK比活力增加最大的添加浓度为Lys0.02%,Arg0.001%,Met0.03%,较对照提高14.4%。考察了Lys、Arg、Met对绛红色小单孢菌细胞膜的作用,结果表明:新方法庆大霉素分泌率较原工艺高,特别发酵84h时提高最为显著(38.3%/27.3%)为40.3%;添加青霉素后新方法庆大霉素分泌率也较原工艺高,发酵84h时(55.6%/41.6%)提高约为33.7%。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新方法添加氨基酸可提高庆大霉素产素率的机理。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小单孢菌产庆大霉素的研究与现状
  • 1.2.1 小单孢菌简介
  • 1.2.2 庆大霉素简介
  • 1.2.3 庆大霉素的研究现状
  • 1.2.4 庆大霉素的生物合成途径
  • 1.2.5 庆大霉素的产生与代谢调节的关系
  • 1.3 糖酵解途径中关键酶的研究与现状
  • 1.3.1 己糖激酶(HK)研究与现状
  • 1.3.1.1 己糖激酶(HK)的研究进展
  • 1.3.1.2 HK 的催化过程
  • 1.3.1.3 HK 活性的测定方法
  • 1.3.2 磷酸果糖激酶(PFK)的研究与现状
  • 1.3.2.1 磷酸果糖激酶(PFK)的研究进展
  • 1.3.2.2 PFK 的催化过程
  • 1.3.2.3 PFK 活性的测定方法
  • 1.4 小单孢菌细胞膜的研究与现状
  • 1.4.1 细胞膜的结构
  • 1.4.2 细胞膜的作用
  • 1.4.3 细胞膜对庆大霉素分泌的影响
  • 1.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 1.5.1 研究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RP-HPLC 检测己糖激酶活性新方法的创立
  • 2.1 引言
  • 2.2 材料
  • 2.2.1 主要仪器设备
  • 2.2.2 试剂和药品
  • 2.2.3 流动相的配制
  • 2.3 实验方法
  • 2.3.1 色谱条件
  • 2.3.2 标样的测定
  • 2.3.2.1 ATP 和 ADP 的反向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 2.3.2.2 ADP 标准曲线的测定
  • 2.3.2.3 精密度实验
  • 2.3.3 HK 活性的测定
  • 2.3.4 酶促反应中理化条件的确定
  • 2.3.5 酶促反应动力学方程
  • 2.3.6 RP-HPLC 法与酶偶联法的比较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标样的测定
  • 2.4.1.1 ATP、ADP 色谱图
  • 2.4.1.2 ADP 标准曲线
  • 2.4.1.3 检测方法的精密度
  • 2.4.2 理化条件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 2.4.2.1 温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 2.4.2.2 pH 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 2.4.2.3 反应时间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 2.4.2.4 HK 酶量与酶活的关系
  • 2.4.3 HK 酶促反应动力学方程
  • 2.4.4 RP-HPLC 法与酶偶联法的比较
  • 2.5 小结
  • 第三章 绛红色小单孢菌中己糖激酶活性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
  • 3.2.1 菌种
  • 3.2.2 仪器设备
  • 3.2.3 试剂与药品
  • 3.2.4 常用溶液与缓冲液
  • 3.2.5 培养基
  • 3.3 实验方法
  • 3.3.1 绛红色小单孢菌的培养
  • 3.3.2 绛红色小单孢菌菌悬液的制备
  • 3.3.3 绛红色小单孢菌中 HK 粗酶液的制备
  • 3.3.4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3.3.4.1 Folin-酚法测定蛋白含量的原理
  • 3.3.4.2 Folin-酚法测定蛋白含量的步骤
  • 3.3.5 绛红色小单孢菌中 HK 活性的测定
  • 3.3.5.1 HK 活性测定原理
  • 3.3.5.2 色谱条件
  • 3.3.5.3 HK 活性的测定步骤
  • 3.3.5.4 绛红色小单孢菌中 HK 酶活力单位的定义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蛋白质标准曲线的测定
  • 3.4.2 菌体细胞破碎条件的确定
  • 3.4.3 最适盐析条件的确定
  • 3.4.4 HK 酶促反应最适温度的确定
  • 3.4.5 HK 酶促反应最适 pH 的确定
  • 3.4.6 HK 回收率的测定
  • 3.4.7 添加氨基酸对绛红色小单孢菌细胞中 HK 活性的影响
  • 3.4.7.1 单独添加 Lys 对 HK 酶活性的影响
  • 3.4.7.2 单独添加 Arg 对 HK 酶活性的影响
  • 3.4.7.3 单独添加 Met 对 HK 酶活性的影响
  • 3.4.7.4 同时添加三种氨基酸对 HK 活性的影响
  • 3.5 小结
  • 第四章 绛红色小单孢菌中磷酸果糖激酶活性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菌种
  • 4.2.2 仪器设备
  • 4.2.3 试剂与药品
  • 4.2.4 常见溶液及缓冲液
  • 4.2.5 培养基
  • 4.2.6 绛红色小单孢菌的培养
  • 4.2.7 绛红色小单孢菌菌悬液和粗酶液的制备
  • 4.2.8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4.2.9 绛红色小单孢菌中 PFK 活性的测定
  • 4.2.9.1 色谱条件
  • 4.2.9.2 PFK 活性的测定步骤
  • 4.2.9.3 绛红色小单孢菌中 PFK 酶活力单位的定义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菌体细胞破碎条件的确定
  • 4.3.2 最适盐析条件的确定
  • 4.3.3 PFK 酶促反应最适温度的确定
  • 4.3.4 PFK 酶促反应最适 pH 的确定
  • 4.3.5 PFK 回收率实验
  • 4.3.6 添加氨基酸对绛红色小单孢菌中 PFK 酶活性的影响
  • 4.3.6.1 单独添加 Lys 对 PFK 酶活性的影响
  • 4.3.6.2 单独添加 Arg 对 PFK 酶活性的影响
  • 4.3.6.3 单独添加 Met 对 PFK 酶活性的影响
  • 4.3.6.4 同时添加三种氨基酸对 PFK 酶活性的影响
  • 4.4 小结
  • 第五章 氨基酸对绛红色小单孢菌细胞膜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菌种
  • 5.2.2 主要仪器设备
  • 5.2.3 主要试剂与药品
  • 5.2.4 常用溶液与缓冲液
  • 5.2.5 培养基
  • 5.3 实验方法
  • 5.3.1 绛红色小单孢菌斜面培养
  • 5.3.2 绛红色小单孢菌种子培养
  • 5.3.3 绛红色小单孢菌发酵培养
  • 5.3.4 收获
  • 5.3.5 庆大霉素效价的测定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庆大霉素标准曲线的制定
  • 5.4.2 氨基酸对庆大霉素分泌的影响
  • 5.4.2.1 氨基酸对庆大霉素分泌的影响
  • 5.4.2.2 部分去除细胞壁后氨基酸对庆大霉素分泌的影响
  • 5.5 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相关论文文献

    • [1].利用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检测牛奶中庆大霉素残留方法的建立及验证[J]. 中国医药科学 2020(05)
    • [2].庆大霉素在伤口换药中的护理对策[J].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5(S2)
    • [3].“庆大霉素”的名称由来[J]. 民间传奇故事(A卷) 2009(11)
    • [4].临床使用庆大霉素应注意的问题[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08(14)
    • [5].庆大霉素在羊体内代谢和残留消除规律研究[J]. 中国兽药杂志 2018(10)
    • [6].复方庆大霉素膜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疗效观察[J]. 口腔医学 2010(09)
    • [7].庆大霉素临床应用解析[J]. 中国社区医师 2010(09)
    • [8].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复方庆大霉素膜中盐酸丁卡因的含量[J]. 海峡药学 2009(09)
    • [9].庆大霉素和痱子粉治痱子[J]. 老同志之友 2013(19)
    • [10].庆大霉素与其他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在使用中的注意事项[J]. 北方牧业 2009(22)
    • [11].高效液相-串联质谱法测定餐饮冷菜中的庆大霉素残留量[J]. 上海预防医学 2018(06)
    • [12].负压封闭引流联合庆大霉素灌洗在治疗大面积皮肤缺损护理中的应用[J]. 实用临床医学 2014(10)
    • [13].庆大霉素在猪病上的合理使用[J]. 养猪 2009(05)
    • [14].口服庆大霉素治疗感染性腹泻17例[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8(27)
    • [15].口服庆大霉素治疗慢性细菌性痢疾30例分析[J]. 中国当代医药 2012(21)
    • [16].庆大霉素导致神经肌肉阻滞1例[J]. 潍坊医学院学报 2008(02)
    • [17].庆大霉素的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J]. 中国实用医药 2008(08)
    • [18].庆大霉素致过敏1例报告[J].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0(07)
    • [19].庆大霉素和复方大承气汤加减治疗术后腹胀37例[J]. 医药论坛杂志 2009(21)
    • [20].口服庆大霉素,也要注意毒性[J]. 青春期健康 2019(12)
    • [21].庆大霉素的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J]. 内蒙古中医药 2009(02)
    • [22].庆大霉素特殊不良反应5例[J].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08(04)
    • [23].球旁注射庆大霉素致盲1例[J]. 国际眼科杂志 2008(06)
    • [24].肠镜下阑尾置管联合庆大霉素阑尾冲洗治疗阑尾炎的应用研究[J]. 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20(02)
    • [25].用HPLC-ESI-IT-MS~n法研究庆大霉素C_(1a)的杂质谱[J]. 药学与临床研究 2012(05)
    • [26].兽医临床庆大霉素副反应病例报告[J]. 北方牧业 2009(04)
    • [27].复方庆大霉素膜效价测定方法的改进[J]. 海峡药学 2014(10)
    • [28].林可霉素与庆大霉素合用致低钾周围神经性麻痹2例[J]. 临床荟萃 2013(09)
    • [29].庆大霉素在猪病防治上的合理使用[J]. 兽医导刊 2008(02)
    • [30].庆大霉素对耳蜗内毛细胞带状突触数量的影响[J]. 解剖科学进展 2008(03)

    标签:;  ;  ;  ;  

    庆大霉素生物合成中关键酶性质与调节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