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形纳米氧化锆粉末及其涂层材料的研究

球形纳米氧化锆粉末及其涂层材料的研究

论文摘要

纳米材料在力学、热学、摩擦学等方面具有优良的性能,纳米粉体是纳米材料得以应用的基础,而纳米涂层是已获得应用的纳米材料之一。国内外对纳米粉体的制备研究进行了二十多年,但获得分散性优异、球形度良好且产率较高的纳米粉体仍然是其技术难点之一。另外,近年国内外均开展了热喷涂纳米涂层的制备及性能的研究,尽管这方面的研究报道不多,但已显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本论文围绕这两个重要课题,采用乳浊液和均匀沉淀结合法制备球形纳米氧化锆粉体,在此基础上,采用大气等离子喷涂制备了纳米氧化锆涂层。鉴于目前国内外对纳米氧化锆涂层的研究绝大多数采用纳米涂层和传统的微米涂层横向比较的形式,作者在纳米氧化锆涂层的制备及性能表征等方面在纳米涂层间进行纵向比较,对于纳米氧化锆涂层作为新一代的热障涂层而言,着重研究等离子喷涂工艺参数对纳米涂层物相组成、显微结构和热冲击性能的影响;并专门就该涂层的热学性能、摩擦学性能以及力学性能进行了较为具体的研究,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如下:(1)首次采用价格低廉的二甲苯为油相,span—80为表面活性剂,以及水相含量较高的乳浊液系统,将草酸二甲酯、Zr(NO3)4和Y(NO3)3溶入水相中,在水浴过程中使草酸二甲酯分解生成沉淀剂,使沉淀物直接在乳液包围的水相中均匀析出形成球形颗粒,从而采用乳浊液和均匀沉淀相结合的方法制备出了具备良好分散性和较窄粒度分布的球形纳米ZrO2(Y2O3)粉末,并对该方法获得球形纳米氧化锆粉末的机理进行了分析。同时,为了获得理想的粉末,在充分考虑乳浊液的影响因素和均匀沉淀影响因素等的同时,在探索性实验的基础上,选择纳米氧化锆前驱体粉末的比表面BET作为正交实验考察指标,采用正交实验对制粉工艺进行了优化,其最佳工艺条件为:水相在乳浊液中的体积百分数为20、反应温度是50℃、草酸二甲酯与Zr(NO3)4摩尔比为2:1、活性剂在油相中的体积百分数为7、反应时间为3h。(2)计算了该纳米氧化锆粉末中各相的体积分数,即四方相为0.78,立方相为0.22,并利用晶面间距公式与Bragg方程,借助XRD衍射谱求出各相的晶格常数,包括立方相的点阵常数ac,四方相的点阵常数ac和ct及四方相的晶轴比ct/at值,这些值分别为:ac=0.514357nm;at=0.51067nm,ct=0.51799nm,晶轴比ct/at=1.01433。在此基础上,计算了制备粉末的密度为6.0810g/cm2,并与公式d=6/ρSBET(该公式前提是假设颗粒呈球形)中的理论物质密度相对比,从而从理论上说明了采用上述方法制备的纳米氧化锆粉末具有良好的球形度。(3)采用喷雾干燥技术制备了适合等离子喷涂的纳米氧化锆团聚粉末,考察了该粉末的性能。在进行探索性实验的基础上,确定了等离子喷涂的影响因素及水平,根据其影响因素及水平设计了正交表,按正交表的参数利用大气等离子喷涂技术分别制备了纳米结构氧化锆涂层,以涂层在1100℃水淬的抗热震寿命作为正交实验考察指标的基础上对喷涂工艺进行了优化,其优化的喷涂工艺参数应选择如下:功率为45KW;喷涂距离为120mm;送粉率为25g/min;氩气流量为40slpm;电流为580A;并较为系统地研究了喷涂工艺参数对涂层的显微结构和抗热震性能的影响。(4)计算了按优化喷涂工艺参数制备的纳米氧化锆涂层中各相的体积分数及各相的晶格常数,即四方相为0.91,立方相为0.09;另外,涂层四方相的晶格常数act=0.51079nm,cct=0.51762nm,晶轴比cct/act=1.01337;涂层内立方相的晶格常数act=0.51460nm;将以上数值与纳米氧化锆粉末的数值进行对比,从而对等离子喷涂形成纳米氧化锆涂层过程中相转变机理进行了探索;并根据各相的晶格常数计算了该纳米氧化锆粉末及涂层中Y2O3的理论含量,通过与其实际含量相对比,确定了纳米氧化锆粉末及其涂层的物相组成。(5)在按优化的喷涂工艺参数成功获得纳米氧化锆涂层的基础上,对该涂层进行了如真空热处理、封孔等后处理,采用对比分析的方式考察了涂层及其处理后的抗热震性能和高温氧化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对纳米氧化锆涂层进行封孔和真空热处理均对其抗热震寿命有不利的影响,封孔对纳米氧化锆涂层的抗氧化性能帮助不大,而真空热处理不利于涂层的抗高温氧化;另外,分析了涂层的相结构及表面形貌,并结合热冲击试验结果阐述了涂层的抗热震失效机理,即涂层在热震加热过程中,孔隙和早期存在的微裂纹附近的纳米颗粒发生长大,当大部分纳米颗粒或全部的纳米颗粒长大后,纳米氧化锆涂层相应的转变成准微米氧化锆涂层,随后其热震失效方式按传统涂层的失效方式进行;同时结合等温氧化实验结果对纳米氧化锆涂层的氧化机理进行了分析,即纳米氧化锆涂层的氧化机理遵从Wagner氧化理论。对纳米氧化锆涂层的热扩散系数进行了测量,分析了涂层及处理后涂层的热扩散系数的差异,同时,对热扩散机理进行了分析。(6)采用最佳喷涂工艺参数分别对两种喷雾造粒粉末进行等离子喷涂,制备了两种纳米氧化锆涂层S1涂层和B1涂层,对比研究了两种涂层的显微硬度、抗裂纹扩展力以及结合强度。结果表明:两种涂层的显微硬度测试值服从weibull分布,无论是表面还是截面的显微硬度值,S1涂层均优于B1涂层,两种涂层截面的显微硬度值均优于其对应表面的显微硬度值;另外,S1涂层的抗裂纹扩展力与结合强度均优于B1涂层。(7)对S1涂层和B1涂层摩擦学性能研究表明:两种氧化锆涂层的摩擦系数均随载荷增大而减小。在较低载荷(100N)条件下,S1涂层与不锈钢的摩擦系数低于B1涂层与不锈钢的摩擦系数;而在较高(400N)载荷下,两种氧化锆涂层的摩擦系数开始趋于一致。在摩擦过程中,S1涂层具有比B1涂层更好的抗磨损性能。在较低的载荷下,两种涂层与不锈钢摩擦副的摩擦磨损机制是不同的,S1涂层磨损的磨损属于粘着磨损,B1涂层的磨损属于磨粒磨损;在较高载荷下,两种涂层的磨损机制趋于一致,均为粘着磨损。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纳米材料
  • 1.1.1 纳米材料的基本物理特性
  • 1.1.2 纳米材料的性能及应用前景
  • 1.1.3 纳米材料的分类、制备与表征
  • 1.2 纳米涂层材料
  • 1.2.1 纳米涂层材料的制备
  • 1.2.2 纳米涂层材料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
  • 1.3 纳米氧化锆材料
  • 1.3.1 纳米氧化锆粉体的制备
  • 1.3.2 纳米氧化锆涂层的制备
  • 1.3.3 纳米氧化锆涂层研究进展
  • 1.4 论文的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单分散球形纳米氧化锆粉末的制备
  • 2.1 前言
  • 2.2 制粉所需乳液的选择及特性研究
  • 2.2.1 乳液的稳定性
  • 2.2.2 乳液的粘度
  • 2.2.3 乳液的类型
  • 2.3 均匀沉淀因素的选择
  • 2.3.1 水浴反应温度、时间的选择
  • 2.3.2 锆盐溶液浓度的选择
  • 2.3.3 草酸二甲酯的含量的选择
  • 2.4 正交实验
  • 2.4.1 正交因素的选择
  • 2.4.2 正交实验方案
  • 2.5 实验
  • 2.5.1 实验方法
  • 2.5.2 产物的测试、表征
  • 2.6 结果与讨论
  • 2.6.1 乳浊液与均匀沉淀结合的原理
  • 2.6.2 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 2.6.3 结果的验证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大气等离子喷涂制备纳米氧化锆涂层
  • 3.1 前言
  • 3.2 喷涂用纳米团聚粉末的制备
  • 3.2.1 浆料的制备
  • 3.2.2 浆料的喷雾干燥
  • 3.2.3 喷雾干燥粉末的热处理
  • 3.3 等离子喷涂工艺参数的选择
  • 3.4 正交实验
  • 3.4.1 正交因素的选择
  • 3.4.2 正交实验方案
  • 3.5 纳米氧化锆涂层的制备
  • 3.5.1 喷涂实验
  • 3.5.2 热震实验
  • 3.5.3 涂层性能测试及表征
  • 3.6 结果分析与讨论
  • 3.6.1 喷涂工艺参数对涂层抗热震性能的影响
  • 3.6.2 结果的验证
  • 3.6.3 喷涂工艺参数对涂层显微结构的影响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大气等离子喷涂纳米氧化锆涂层的热学性能
  • 4.1 前言
  • 4.2 实验
  • 4.2.1 喷涂实验
  • 4.2.2 抗热震实验
  • 4.2.3 等温氧化实验
  • 4.2.4 涂层性能测试及表征
  • 4.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4.3.1 抗热震实验结果及分析
  • 4.3.2 静态氧化试验结果及分析
  • 4.3.3 热扩散系数试验结果及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等离子喷涂纳米结构氧化锆涂层力学性能
  • 5.1 前言
  • 5.2 实验
  • 5.2.1 喷涂实验
  • 5.2.2 显微硬度和抗裂纹扩展力测试实验
  • 5.2.3 结合强度测试实验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涂层的显微硬度
  • 5.3.2 涂层的抗裂纹扩展力
  • 5.3.3 涂层的结合强度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等离子喷涂纳米结构氧化锆涂层摩擦学性能
  • 6.1 前言
  • 6.2 实验
  • 6.2.1 环—块摩擦磨损实验
  • 6.2.2 涂层性能表征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涂层的摩擦系数
  • 6.3.2 涂层的磨损率
  • 6.3.3 涂层的磨损表面及涂层/不锈钢配副的摩擦磨损机理分析
  • 6.3.4 纳米氧化锆摩擦性能的影响因素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辅助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氧化锆粉体[J]. 硅酸盐学报 2020(01)
    • [2].纳米氧化锆的制备和表征[J]. 化工设计通讯 2018(12)
    • [3].纯/掺杂纳米氧化锆粉体水热法制备研究进展[J]. 材料导报 2013(19)
    • [4].纳米氧化锆粒子对PVDF膜改性作用的机理研究[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3(24)
    • [5].纳米氧化锆材料等离子喷涂涂层性能研究及应用[J]. 中国舰船研究 2010(03)
    • [6].景德镇“温常压水解法制备纳米氧化锆粉体”等陶瓷项目获基金支持[J]. 中国粉体工业 2009(04)
    • [7].纳米氧化锆添加量对氧化锆制品性能的影响[J]. 硅酸盐通报 2018(04)
    • [8].微纳米氧化锆制备方法的专利技术分析[J]. 科技视界 2015(19)
    • [9].常压水热合成纳米氧化锆工艺研究[J]. 现代化工 2011(05)
    • [10].微波二次烧结牙科纳米氧化锆全瓷材料的实验研究[J].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13(03)
    • [11].凝胶法制备纳米氧化锆的工艺研究[J]. 四川化工 2010(02)
    • [12].二次纳米自组装制备纳米氧化锆体相催化剂[J]. 化工科技 2010(02)
    • [13].我国突破高性能纳米氧化锆热障涂层技术难关[J]. 化工新型材料 2013(09)
    • [14].钇稳定纳米氧化锆的制备工艺研究[J]. 无机盐工业 2012(01)
    • [15].溶胶—凝胶法制备钇掺杂纳米氧化锆[J]. 中原工学院学报 2010(05)
    • [16].水热法合成的纳米氧化锆结构[J]. 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 2008(02)
    • [17].基于纳米氧化锆碳糊修饰电极的分析化学综合实验设计[J]. 教育教学论坛 2012(08)
    • [18].纳米氧化锆表面化学修饰试验研究[J]. 湿法冶金 2012(03)
    • [19].高性能纳米氧化锆热障涂层性能研究[J]. 表面技术 2012(06)
    • [20].水热合成片状纳米氧化锆[J]. 人工晶体学报 2010(S1)
    • [21].纳米氧化锆表面改性研究进展[J]. 中国陶瓷 2010(04)
    • [22].石膏上水基电泳沉积纳米氧化锆的结构和性能特点[J].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2)
    • [23].用己二酸改性的纳米氧化锆水分散体系的稳定性研究[J]. 湿法冶金 2013(03)
    • [24].纳米氧化锆制备的粒度控制与应用[J]. 中原工学院学报 2010(06)
    • [25].高性能纳米氧化锆热障涂层技术突破难关[J]. 中国粉体工业 2013(05)
    • [26].等离子喷涂纳米氧化锆涂层组织结构及热物性能研究[J]. 热喷涂技术 2017(04)
    • [27].纳米氧化锆热障涂层组织结构和高温稳定性能分析[J]. 焊接学报 2008(11)
    • [28].氧化锆的用量对纳米氧化锆/PMMA复合材料挠曲性能的影响[J]. 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 2008(01)
    • [29].聚乙烯醇缩丁醛对三维联通纳米氧化锆骨组织工程支架压缩强度的影响[J]. 医学研究生学报 2015(05)
    • [30].纳米氧化锆微粉的制备技术[J]. 工业炉 2010(03)

    标签:;  ;  ;  ;  ;  ;  

    球形纳米氧化锆粉末及其涂层材料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