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间组织价值创造机制研究

中间组织价值创造机制研究

论文摘要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催生了组织结构和经营模式的变革,要适应未来竞争的需要,必须打破原有严格层级制组织结构模式并重建组织概念、边界和运行机制。在这种情况下,一种界于市场与科层制组织之间的组织形态——中间组织成为了组织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组织的价值创造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经济学和管理学研究的重点问题。经济学对价值的研究主要是劳动价值理论和边际效用价值论,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国富论》中提出的劳动分工理论被认为是价值创造的起源,其后的“斯密—杨格定理”说明经济增长中的递增报酬并非来源于规模经济,而是来自于分工和专业化经济。事实上,随着新交易和通讯工具的发展和产权制度的演进,分工的加深不是在企业内发展,而是在越来越专业化和越来越小的企业之间发展。另一方面,早期管理学对价值创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组织内部,研究组织内部的资源和能力的配置,研究组织内部不同部门间的知识共享,以及通过优化组织内部的业务流程来达到为顾客创造更多价值的目的。然而,随着竞争越来越激烈,单个企业要在竞争中取胜的难度越来越大,因此,当前研究的重点逐步转向了组织之间通过某种合作共同创造价值,也就是说,战略联盟和网络组织等中间组织形态的价值创造机制逐渐成为研究的重点。本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如下:第一部分,中间组织与价值创造理论综述本文通过对交易成本经济学的“企业—市场”二分法存在的局限性的分析,得出需要一种介于市场与企业之间的资源配置机制——中间组织,来说明处于市场与企业之间的多种制度安排和组织形式。中间组织实际上是多个企业形成的动态联盟和网络结构,其实质是强调组织间的合作关系。新近发展的企业集群、战略联盟、虚拟企业、网络组织等都是中间组织的具体形态。经济学在价值理论方面的研究主要形成了两大体系,即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亚当·斯密提出的劳动分工理论的主要观点“通过分工促进经济增长”被称为“斯密定理”。美国经济学家阿林·杨格(Allyn Young)将“斯密定理”发展成为“杨格定理”,认为劳动分工的主要经济性表现为劳动的迂回生产经济性,劳动分工依赖于市场广狭,同时市场广狭又依赖于劳动分工。“斯密—杨格定理”说明经济增长中的递增报酬并非来源于规模经济,而是来自于分工和专业化经济。由于分工必然导致合作,因此有必要研究中间组织成员企业间共同创造价值的机制。第二部分,中间组织价值创造的维度本文认为中间组织价值创造的维度可以分为结构性维度和关联性维度。结构性维度是描述中间组织价值创造的内部特征,包括:①资源。由于资源的异质性以及资源是组织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所以应该整合各企业的资源以追求共同利益的最大化。②能力。组织间能力的差异导致跨组织能力的整合成为中间组织价值创造的关键。③知识。知识的不完备性和知识的互补性,使得组织间的知识分工与协作成为合作创新的关键。关联性维度是描述组织与外部环境的联系,包括:①社会网络关系。由于经济活动是嵌入社会结构之中的,所以社会关系对组织的经济活动具有一定的影响。也就是说,中间组织成员企业间的关系会对合作绩效产生影响。②组织生态系统。组织生态系统是由与组织的生产经营活动相关的原料供应商、分销商、外包公司、技术提供商以及许多其他组织构成,这样的系统影响着企业创造价值和获取竞争优势的能力。第三部分,中间组织的资源与能力整合机制借鉴动态能力观的思想,本文认为,任何企业都很难将价值链的所有环节做到最优,由此必然导致传统价值链的解构。价值链的解构指将企业“供”、“产”、“销”链条上的活动分解开来,从中选择那些本企业具有竞争优势的环节加以保留,把其它不具备竞争优势的环节交给最佳的合作伙伴,或通过市场交易获得该种活动。基于这种思想,本文认为重构价值链可以采取:①价值链分析思路的转变。传统的价值链分析开始于公司的资产和核心能力,然后逐步转向投入要素、产品生产、销售渠道,最后才是客户。新的分析思路应该采取以满足顾客的需要为出发点,在此基础上考虑如何组织生产,如何选择分销渠道,并最终确定应该配备的资产特征和核心能力。值得注意的是,资源和能力的配置不应局限于企业内部。②价值链管理重心的改变。竞争的激烈导致对企业各项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很难完全依靠自身将整个价值链的各个环节都做到最优。因此,对价值链的管理也就逐步由企业内部价值链延伸至企业外部价值链,通过依靠与其他企业的合作来获得竞争优势。事实上,价值链的分解过程,就是价值链节点的模块化过程。价值链的某些环节经过价值链的分解形成价值模块后,为了保证整个价值创造系统的有效性,各模块之间的耦合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第四部分,中间组织知识转移和创新机制本文在研究知识转移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知识搜寻—知识转移—知识吸收”的中间组织知识转移分析框架。①并不是所有的组织都具有知识搜寻的强烈愿望,知识搜寻的有效性和强度往往取决于组织的学习愿望和市场导向。②知识在组织间的转移需要跨越组织边界,因此,知识转移会受到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品质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传输知识是有成本的,所以必须建立合适的激励机制以促进知识共享。③对知识转移路径的识别有利于采取适当的组织形式。供应链的成员企业之间不仅存在着物流和资金流,而且存在着大量与生产技术相关的信息流和知识流。因此,在供应链中进行知识转移和共享一般更加容易;在战略联盟中,成员企业间的互动有利于形成相互信任的机制,从而增加成员企业间的边界渗透力,将模仿由组织外部转移到内部,使学习和模仿变得更加容易;跨国公司出于提高生产效率的考虑,旗舰公司往往需向地方性供应商转移相关的技术及管理知识,从而导致跨国知识流动。④知识转移的最终效果取决于组织对知识的吸收能力,而吸收能力又与组织的学习投入、知识基础、组织文化密切相关。与知识转移密切相关的另一个问题是组织间的合作创新。本文认为,专业化分工的深化必将导致企业之间合作创新的必要性大大增强。然而,在合作创新的过程中,通常会出现对知识的滥用等机会主义问题,以及合作中组织间的公平性等问题,从而导致合作创新的组织障碍。为了促进组织间的合作创新,在组织形式的选择上应当考虑:知识的复杂性与组织一体化程度之间的匹配、网络的中心性、正式治理机制与非正式治理机制的关系、组织间资源分配的公平性等问题。第五部分,中间组织的嵌入关系与信任机制嵌入关系与信任机制是社会网络理论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首先借用格兰诺维特将嵌入关系分成关系性嵌入和结构性嵌入的观点,研究了这二种嵌入对于中间组织成员企业间合作绩效的影响。本文认为:①组织间的关系性嵌入有利于传递专业性的信息、增加组织间的互利行为、有助于促进对专用性资产的投资、增加组织间对市场变化的适应性,但不利于组织合作范围的扩大。②结构性嵌入有利于获取经济的外部性、降低内生交易费用、提供重复嵌入的治理机制。信任机制对于中间组织成员企业间的合作成功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本文研究了中间组织的典型形态--战略联盟中信任机制的作用。由于战略联盟常常会面对两种类型的不确定性:一是未来未知事件的不确定性;二是成员伙伴对这些未来事件可能作出的反应的不确定性。在这种双重不确定的环境下,相互信任就成为战略联盟成功的关键。相互信任比能事先预测、依靠权威或进行谈判等手段更快、更经济地减少联盟内部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并能够有利于联盟成员企业间的合作、有利于改善联盟冲突管理、有利于联盟成员企业间知识共享和互相学习、有利于联盟成员企业的创新。第六部分,中间组织的生态系统与协同机制产业中的分工协作和进一步挖掘利润潜力的需要,要求企业在组织形式的选择上要便于相互沟通,以适应必要的知识共享、信息流动和技术扩散过程的需要。加入供应链有利于组织间的知识转移,从而给单个企业提供了更多的生存与发展机会。然而,随着供应链节点的增加,传统简单形式的供应链难以满足企业对价值创造的需要。因此,供应链从形态上逐渐通过流程整合、同步化等改进方式,开始向着宽度方面拓展主体间的关系。也就是说,供给链的形态不再局限于线性的“链”,而发展成为“价值网”,即组织生态系统。另一方面,产业组织理论开始引入协同演进思想来解释企业与环境相互推动的组织发展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协同演进的机理,提出了实现中间组织成员企业间协同效应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①由于跨组织信息系统有利于支持或实现两个以上组织的活动,因此创建跨组织信息系统是中间组织成员企业间协同的前提。②尽管供应链中存在主体利益的矛盾性、信息难以共享的普遍性、供应链环节的不确定性等问题,然而供应链协同有利于提升整个供应链价值网络的竞争力,因此是组织间协同的重点。③跨组织协作通常涉及价值链中多个层面的众多企业,需要对它们的资源进行统筹调度,而共享资产需要跨组织间的流程能实现无缝运作。然而,尽管很多公司在内部流程优化方面确实做得卓有成效,但在公司之间的“共用流程”上却还是一团糟。因此,跨组织流程协同是组织间协同的难点。第七部分,实证研究——香港利丰公司本文通过分析香港利丰公司的发展历程,验证了组织间合作进行价值创造的途径:价值链的解构与资源能力的整合、合作关系的建立与价值网络的形成。本论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1、明确提出了中间组织价值创造的结构性维度和关联性维度。本文认为,结构性维度是描述中间组织价值创造的内部特征,它们既是单个组织价值创造的基础,也是中间组织成员企业间通过合作共同创造价值的基础。关联性维度是描述组织与外部环境和其他企业的联系,它们是中间组织价值创造区别于单个组织的不同之处,也是研究中间组织价值创造机制的主要内容。2、对中间组织价值创造的资源和能力整合机制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基于能力要素的价值链重构的思路。本文认为,传统价值链的解构将导致企业价值创造方式的转变、价值链的分层、基于核心能力的价值链重构、价值链节点的模块化等问题。3、构建了“知识搜寻—知识转移—知识吸收”的中间组织知识转移分析框架。本文认为知识搜寻的效果取决于学习愿望和市场导向,组织间的关系品质和激励机制是影响知识转移的主要因素,供应链、战略联盟和跨国公司是中间组织知识转移的主要路径,知识吸收则是价值创造的最终体现。4、综合运用经济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的相关理论,研究了嵌入关系对组织间合作绩效的影响。本文认为,关系性嵌入有利于组织间传递专业性的信息、增加组织间的互利行为、促进专用性资产的投资、增加对市场变化的适应性,但不利于合作范围的扩大。结构性嵌入会产生经济的外部性,并将企业间的关系从“个人实施”的、“一次性”的信任博弈转变为“社会实施”的、“多次性”的信任博弈,从而降低内生交易费用。另外,结构性嵌入还通过制造出重复嵌入的关系,达到对组织间关系的有效治理。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0. 导论
  • 0.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0.2 研究现状
  • 0.2.1 关于中间组织的研究
  • 0.2.2 关于价值创造的研究
  • 0.3 研究框架和主要内容
  • 0.4 研究方法
  • 0.5 创新、不足与进一步研究的设想
  • 0.5.1 本文的创新之处
  • 0.5.2 本文的不足之处及进一步研究设想
  • 1. 中间组织与价值创造理论综述
  • 1.1 中间组织理论
  • 1.1.1 “企业—市场两分法”及其局限性
  • 1.1.2 中间组织的提出
  • 1.1.3 中间组织的特征
  • 1.1.4 中间组织的典型形态
  • 1.2 价值创造理论
  • 1.2.1 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
  • 1.2.2 劳动分工与价值创造
  • 1.2.3 价值创造的分析工具
  • 1.2.4 价值创造的典型效应
  • 2. 中间组织价值创造的维度
  • 2.1 价值创造的结构性维度
  • 2.1.1 资源
  • 2.1.2 能力
  • 2.1.3 知识
  • 2.2 价值创造的关联性维度
  • 2.2.1 社会网络关系
  • 2.2.2 组织生态系统
  • 3. 中间组织的资源与能力整合机制
  • 3.1 资源与能力理论的局限性
  • 3.2 价值链的演进与价值创造方式的转变
  • 3.2.1 价值链的演进与价值网络的形成
  • 3.2.2 企业价值创造方式的转变
  • 3.3 资源与能力的整合机制
  • 3.3.1 价值链的分层
  • 3.3.2 价值链的重构
  • 3.3.3 价值链的模块化耦合
  • 3.4 价值链的发展——价值星系
  • 3.4.1 价值星系的提出
  • 3.4.2 价值星系的价值创造机制
  • 4. 中间组织知识转移和创新机制
  • 4.1 知识转移理论
  • 4.1.1 知识转移的层次与阶段
  • 4.1.2 影响知识转移的因素
  • 4.2 中间组织知识转移的路径和影响因素
  • 4.2.1 跨组织学习问题的提出
  • 4.2.2 中间组织知识转移分析框架
  • 4.2.3 中间组织知识转移相关因素分析
  • 4.3 中间组织的形态对合作创新的影响
  • 4.3.1 中间组织合作创新问题的提出
  • 4.3.2 合作创新的组织障碍
  • 4.3.3 合作创新中组织形式的选择
  • 5. 中间组织的嵌入关系与信任机制
  • 5.1 嵌入关系对组织间合作的影响
  • 5.1.1 关系性嵌入对组织间合作的影响
  • 5.1.2 结构性嵌入对组织间合作的影响
  • 5.1.3 嵌入关系过度对组织间合作的影响
  • 5.3 信任机制对战略联盟价值创造的影响
  • 5.3.1 战略联盟的含义和动因
  • 5.3.2 战略联盟中信任的类型
  • 5.3.3 战略联盟中信任机制对价值创造的作用
  • 5.3.4 战略联盟中建立信任机制的途径
  • 6. 组织生态系统与协同机制
  • 6.1 组织生态系统的演进与价值创造
  • 6.1.1 劳动分工与供应链的产生
  • 6.1.2 信息与供应链的同步演化
  • 6.1.3 组织生态系统的形成
  • 6.1.4 组织生态系统的创新
  • 6.2 协同效应与价值创造
  • 6.2.1 协同的含义
  • 6.2.2 协同演进的机理
  • 6.2.3 中间组织的协同效应
  • 7. 实证研究——香港利丰公司
  • 7.1 利丰公司的发展历程
  • 7.2 利丰公司的价值创造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相关论文文献

    • [1].互联网金融下的货币创造与货币政策研究[J]. 智富时代 2017(02)
    • [2].大数据的经济学涵义及价值创造机制[J]. 中国国情国力 2014(02)
    • [3].创新龙头组织与农户的利益创造机制[J]. 农业工程技术(农产品加工业) 2011(05)
    • [4].从创造机制审视中国文学传统[J]. 当代贵州 2016(13)
    • [5].我国服务业创新方式及其就业创造机制研究[J]. 全球科技经济瞭望 2019(02)
    • [6].试析声乐在集体创造机制中的表现特性[J]. 音乐大观 2012(04)
    • [7].广义虚拟经济价值创造机制、居民消费决策及价格行为[J]. 广义虚拟经济研究 2012(03)
    • [8].中小企业的模块化演变及其新型价值创造机制的构建[J]. 统计与决策 2010(05)
    • [9].企业职业经理人价值创造机制研究[J]. 人力资源管理 2016(03)
    • [10].创业资源整合的战略选择和实现手段——基于租金创造机制视角[J]. 经济管理 2009(01)
    • [11].众筹模式下动画形象符号的创造机制研究[J].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4)
    • [12].货币创造机制可能发生变化[J]. 卓越理财 2014(06)
    • [13].文化品牌价值创造机制研究[J]. 中国质量 2019(02)
    • [14].培育世界一流企业背景下的人力资本创造机制[J]. 企业观察家 2020(07)
    • [15].集群体系知识及其创造机制分析——基于大连软件园的案例研究[J]. 情报杂志 2016(01)
    • [16].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现代货币创造机制[J]. 经济研究参考 2011(20)
    • [17].培养“五种思维” 提升县市脱贫攻坚领导力[J]. 中国领导科学 2020(03)
    • [18].生鲜农产品电商物流服务创新的价值创造机制研究[J]. 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9(07)
    • [19].基础货币创造机制转型[J]. 中国金融 2018(08)
    • [20].城市化背景下农民工流动就业创造机制研究[J]. 商场现代化 2012(03)
    • [21].技术创新对就业的影响机制分析[J]. 东方企业文化 2010(14)
    • [22].培育世界一流企业背景下的人力资本创造机制[J]. 现代国企研究 2020(06)
    • [23].货币创造机制下我国M_2/GDP高企原因的实证分析[J]. 财务与金融 2014(04)
    • [24].技术创新对中国就业影响的实证研究[J]. 改革与战略 2012(02)
    • [25].数字领航换道超车[J]. 经理人 2019(12)
    • [26].中国足球已不能更坏[J]. 人民文摘 2014(09)
    • [27].从流动性创造机制发展看货币银行学课程体系[J].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10)
    • [28].创造机制 把握重点 立德树人工作要以人为本[J]. 科学咨询(科技·管理) 2012(01)
    • [29].云经济时代下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价值再造[J]. 中国文化产业评论 2015(01)
    • [30].应用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提升我国对外贸易水平[J].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 2011(01)

    标签:;  ;  ;  ;  ;  ;  ;  ;  ;  ;  

    中间组织价值创造机制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