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现代物流发展初探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现代物流发展初探

一、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现代物流发展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王继康[1](2021)在《基于轴辐理论的内蒙古煤炭物流空间布局优化研究》文中指出内蒙古自治区煤炭资源储量全国第一,煤炭供给与需求地理上的不匹配,使得煤炭物流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煤炭运输成本居高不下,且目前对内蒙古自治区煤炭运输、区内煤炭资源流动的研究较少,而煤炭物流节点和物流通道的布局直接影响着运行效率、运输成本的高低。因此,从煤炭资源分布与生产情况、煤炭物流节点建设情况与物流通道布局情况等三个方面阐述内蒙古煤炭物流空间布局的现状,总结存在的问题,指出优化煤炭物流空间布局的必要性。选取与物流节点综合能力相关的指标,建立一套能够全面反映煤炭物流节点综合能力的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每个节点城市的综合能力,选取综合能力强、排名靠前的几个节点城市作为枢纽节点城市。利用引力模型测度煤炭物流节点城市间的煤炭物流联系强度,确定煤炭枢纽节点城市的辐射范围,分析和选择各节点城市之间的连接通道。然后基于轴辐理论确立了轴辐式物流网络优化模型,以物流网络成本最优为目标,验证第四章和第五章节点与通道布局优化的合理性。研究结果表明从物流能力的角度应选取鄂尔多斯、呼和浩特、赤峰作为枢纽节点城市。依据轴辐理论,应该在鄂尔多斯、呼和浩特、赤峰这三个枢纽节点城市之间建立干线通道;在鄂尔多斯与包头、呼和浩特与乌兰察布、赤峰与通辽等枢纽节点与非枢纽节点间建立支线通道;在引力强的非枢纽城市之间如乌海与巴彦淖尔、巴彦淖尔与包头、包头与乌兰察布等建立点对点支线通道。通过对优化效果的验证发现以鄂尔多斯、呼和浩特、赤峰作为枢纽节点城市构建的干线通道、支线通道和点对点支线通道符合成本最优的目标;通道布局方案还需增加呼和浩特与包头之间的支线通道、呼伦贝尔与兴安盟之间的点对点支线通道。

彭凯[2](2020)在《蒙古族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立法保护——以《通辽市蒙古族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为切入点》文中认为我国蒙古族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而又宝贵的民族学、艺术学、美学、民俗学、社会学、文学、哲学等价值,有必要通过地方立法予以全方位、多视角、高覆盖、不间断地保护。就有关的地方立法而言,《通辽市蒙古族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主要以核心概念界定明晰、行政主体职责清楚、保护方式手段多元三大特点对蒙古族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地方立法保护。这三个特点不仅有助于建立健全我国蒙古族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立法保护机制,而且为我国其他少数民族聚居的自治州和设区的市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法保护提供参考。

王瀛[3](2020)在《通辽市蒙药产业发展及政策完善研究》文中提出传统医药是中国文化的代表性元素之一。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中西医并重,发展中医药事业,充分体现出国家对中医药发展的关心和支持。作为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蒙药文化历史悠久,药材资源丰富,在治疗风湿病、心脑血管病、肝胆病等方面成效显着,是来自草原的民族文化瑰宝。2008年,蒙医药被纳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对健康养生也愈发重视,古老传统的蒙药将在“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的潮流中焕发出勃勃生机。蒙药的发展优势和发展空间让各级政府越来越重视蒙药这一产业,在政府的知识产权保护、人才培养、金融支持等政策的支持下,蒙药将成为推动地方经济新的增长极。然而,由于蒙药产业化发展起步较晚,规模小,分布散,创新能力不足,同苗药、藏药等其他民族药相比,蒙药发展相对“滞缓”。为破解蒙药产业发展难题,推动蒙药事业全面健康发展。2013年以来,通辽市政府先后制定并印发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推动蒙药产业迈上新台阶。如今几年过去了,在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通辽市蒙药产业项目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并没有改变蒙药在国内医药市场的弱势产业地位,长期以来制约着蒙药产业发展的一些诸如市场准入高、标准化体系建设不到位等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亟待引起政府重视,并出台相应政策措施予以支持。本文在认真梳理现有通辽市蒙药产业政策的基础上,以通辽市蒙药产业发展现状为背景,分析当前蒙药产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运用政府经济职能、产业政策等相关理论,从政府对产业进行规制的角度,提出蒙药产业发展的可行性政策建议,以供通辽市政府参考借鉴,为下一步出台促进蒙药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提供参考,并对其他民族地区在发展特色产业过程中遇到类似问题起到一定的参考借鉴作用。

赛汗[4](2020)在《通辽市旅游业发展中的政府职能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活动正在逐渐成为了人们放松心情、亲近自然、提高生活质量的必然选择,乡村旅游、红色旅游、自驾游等新型旅游业态迅速崛起,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通辽市地处吉林、辽宁、内蒙古三省交汇处,独特的人文历史和优越的自然资源,为通辽市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然而,通辽市的旅游业起步晚,各类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还有待完善,旅游资源、产品体系仍需进一步挖掘开发。本文以通辽市为研究范围,以新公共管理理论、公共产品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走访调查法、比较分析、实证分析法等,全面阐述了通辽市旅游业发展及政府职能发挥现状,梳理了通辽市旅游业发展中政府职能存在的问题,主要为政府对旅游规划的执行力不够、公共产品建设和服务供给不足、指导各部门推进产业融合乏力等,其具体成因为政府对旅游业发展重视不够、政府对旅游业的管理机制不健全、政府发展旅游业的财力支持不足等。针对存在的问题,本文还从国内外政府推动旅游业发展中寻求可借鉴的经验措施,对通辽市更好地完善政府职能,提出了营造良好的旅游业发展环境、完善旅游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旅游业宣传营销和加快创新转型升级步伐等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金姝[5](2020)在《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农村社区治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中国,“三农”工作一直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进程中的突出问题,也是关乎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相应的,国家发布诸多政策以支持农村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环境的改善。在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进一步加快,新农村建设特别是农村社区建设已经具备了现实条件,农村居民对基层治理方式也有了更高层次的需求,应将新时代农村社区治理提上日程,以满足农村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对照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积极探索民族地区农村社区治理的路径和问题,进而提出合理化建议,对推动我国农村社区治理的路径选择有极强的理论意义。除绪论和结论外,本文通过四个部分,对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的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农村社区治理进行分析研究。第一部分,着重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乡村振兴战略、农村社区治理模式进行归纳梳理。理论方面,本文从相关定义着手,界定了社区、社区治理和农村社区治理的基本概念,分析了乡村振兴战略产生的背景和内涵,对论文的撰写奠定了基本的理论基础。实践方面,本文通过整理汇总,对新时代农村社区治理的模式和路径进行了总结分析。第二部分,从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农村治理实际出发进行可行性分析和进程分析,进而总结出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农村社区治理的经验和成效。第三部分,在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对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农村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深入探讨原因及实现路径。第四部分,从健全农村社区治理体系、提高农村社区现代化水平、加快城乡融合步伐、优化产业布局和发挥党建引领五个方面,就如何解决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农村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对举措,这些举措对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村社区治理具有现实意义。农村社区治理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措施,与广大农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推进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农村社区治理,既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示范作用,又要激发农村居民和社会组织的参与积极性,最终形成一个党领导下多元参与的新局面。

朱玉泉[6](2019)在《通辽地区肉牛流通中利益分配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内蒙古肉牛产业是传统优势产业,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本项目以内蒙古通辽地区肉牛产业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问卷调查和案例研究的方法,对肉牛流通现状、各个参与者、支持者及影响者进行了实证分析,目的是厘清肉牛流通中各个参与者经济、社会特征及其在流通中利益分配,同时分析各个流通渠道和各个参与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研究项目分析结果显示,当前通辽地区肉牛产业已基本形成完整的体系和它匹配的两种流通渠道,直接参与者包括肉牛繁殖户、育肥户、中间商、交易市场;主要的影响者和支持者是当地政府和畜牧兽医部门、饲料企业。直接参与者、影响者、支持者在肉牛流通体系中具有各自的地位且发挥着作用。众多的肉牛繁殖户是经营着繁殖母牛生产犊牛,架子牛,在肉牛价值链体系中处于源头位置,生产周期长,成本较高,影响着整个肉牛产业的发展。肉牛价值增值的主要过程在肉牛育肥户环节,其获得的利润也是可观的。交易市场和中间商是肉牛流通体系中的主要流通媒介,起着传递价格信息、供求信息、生产资料信息的作用。

刘明[7](2018)在《区域物流的空间溢出及其协调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上世纪70年代末,“物流”的概念被正式引入我国,企业界及学术界对其逐步重视并展开研究。在随后的近40年里,物流在从宏观层面到微观层面各种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业已成为国民经济、产业发展、企业运营的催化剂、助推器。在我国综合国力提升、经济社会稳步发展、社会总需求不断增加的背景下,物流产业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与长足的进步。但不容忽视的是,我国物流的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单位成本高、投入产出比低、效率有待进一步提升等。其中,物流发展的区域间不均衡特征也非常突出,为区域物流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的命题。从当前区域物流相关研究文献中可以看出:空间方法下的研究整体数量较少,研究视角有待进一步拓宽,层次和深度有待整体性加强;空间方法下的局部区域研究较多,全国范围内的研究数量相对较少;空间方法下的全国范围研究中,基本采用省级面板数据,地市级城市数据几乎没有,研究较为粗泛;空间方法下的全国范围研究中,采用的地理学方法较多,空间计量方法相对较少;空间方法下的研究结论中,所提出的物流业发展建议及意见基本围绕总体区域而谈,缺乏有效的针对性。因此,当前研究的不足为本文提供了较好的研究选题和方向,使研究内容有了较强的讨论价值和意义,有助于进一步丰富区域物流协调发展的相关理论。通过对区域物流空间溢出的本质、原因、特征、分类及机理等内容的分析,本文发现:(1)如果一个区域由物流发展所得到的经济福利包含另一区域的物流活动,即受到另一区域物流活动的影响,那么这些物流活动会导致这些区域物流成本的外部化(负向外部效应)或收益的外部化(正向外部效应),从而引起区域物流向非均衡或均衡方向发展;(2)当区域间由于群体理性与个体理性而产生利益冲突时,会借助物流生产要素的流动而产生溢出;(3)区域物流空间溢出的特征有空间关联性、可察觉性、无意性、相互性以及难以衡量性;(4)区域物流的空间溢出将产生三种效应,即规模效应、技术效应以及结构效应,对其它区域的物流活动产生影响。本文基于全国277个地市级城市的相关数据,通过莫兰指数、莫兰散点图等工具对区域物流的空间自相关性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在2003-2013年间,(1)我国各区域的物流产业发展存在空间相关性;(2)全国物流产业的总体平均效率由0.379减少至0.124,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在空间分布上,东部沿海地区物流发展水平整体高于中西部地区;(3)在全国范围内,地市级城市物流发展总体上基本呈现水平高的区域与高的区域集聚、水平低的区域与低的区域集聚的特征;(4)全国地市级城市物流集聚程度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发展趋势;(5)各地市级城市有一个从分散向原点逐步集中的过程,高高集聚、低低集聚的程度有所降低,这说明从全国范围内来看,各城市物流发展水平间的差距正在逐步减小。通过空间杜宾模型、面板回归模型对区域物流的空间异质性进行检验,本文发现:(1)在不考虑空间因素条件下,经济发展与金融发展水平对物流效率有着显着的促进作用;第二产业的规模扩大对物流发展效率的提高起到抑制作用;第三产业的发展对物流效率的作用并不明显;物流从业人员数量、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与物流效率间呈负相关关系;信息技术虽然对物流效率提高存在正向推动,但结果并不显着。(2)在考虑空间因素条件下,经济发展对本区域物流效率的提高有显着的正向推动作用,并可以通过空间溢出对其它区域的物流业产生显着的抑制作用,其对整个地区物流业的发展有着显着的正向促进作用,某地区的经济发展对本区域物流业产生的作用不会因为空间因素的加入而产生变化。第二、三产业的增长对本区域物流效率的提高有显着的抑制作用,但可以通过空间溢出对其它区域的物流业产生显着的推动作用,其对整个地区物流业的发展有着显着的正向促进作用;第二产业发展对本区域物流业产生的作用会因为空间因素的加入而增加。通信技术对域物流效率的提高有显着的正向推动作用,但可以通过空间溢出对其它区域的物流业产生显着的抑制作用,其对整个地区物流业的发展起到抑制作用但并不明显;在考虑空间因素后,通信技术对本地区物流业的影响效果明显提升。从业人数对本区域物流效率的提高有显着的抑制作用,对其它区域物流业发展产生的作用并不明显。固定资产投资对本区域物流效率的提高有显着的抑制作用,可以通过空间溢出对其它区域的物流业产生促进作用但并不明显,其对整个地区物流业的发展有着显着的抑制作用;在加入空间因素后,固定资产投资对本地区物流业的影响较之前有所提升。金融集聚水平对本区域物流效率的提高有显着的正向推动作用,可以通过空间溢出对其它区域的物流业产生显着的抑制作用,其对整个地区物流业的发展作用并不明显;在考虑空间因素后,金融集聚对本地区物流业的影响有所下降。(3)在与外围区域的互动中,全国范围内,各外围区域对中心区域的物流产业发展起到正向作用,总体上呈现正向溢出结果,区域间的物流产业协同朝着相互促进的方向发展。经济的发展正向推动着物流产业水平的提高;产业结构的显着性有了明显提升,但各产业增加值的增加并不能提升物流产业效率;信息技术的显着性有了明显提升;单纯的从业人员数量的增加并不能对物流效率的提升起到积极推动作用,甚至会产生抑制影响;基础设施建设对物流效率的提升起到负向作用;金融发展对物流产业的发展起到正向推动作用。这些结果与空间杜宾模型的结果基本类似,同时验证了两种空间思维下的验证方法均具有一定的可行性。(4)物流业的规模差距、产业结构水平差异以及技术创新水平差距确实可以对地区物流效率的差异产生显着的正向作用,即某一地区的物流业可以通过规模效应、结构效应以及技术创新效应对其它区域产生影响。以上理论及实证分析表明,在考虑空间因素下,我国区域物流的发展存在空间相关性,借助经济、产业、信息技术、人力资本、基础设施建设、金融发展等要素的发展状况,通过规模效应、结构效应以及技术创新效应,任何区域与其相邻区域均可对对方的物流业发展产生推动或者抑制的作用,使各区域间的物流发展水平差距呈现扩大或者缩小趋势,导致整体区域的物流业向更加均衡或者不均衡的方向演变。虽然均衡或者不均衡的状态在短时期之内未必完全是合理或者不合理的,但从长期来看,各区域选择合适的发展策略使区域物流向更加协调的状态发展是必然的选择。因此,本文尝试对区域物流的协调发展策略选择进行了讨论。如果根据中心区域物流发展水平、与相邻城市的作用关系作为两个维度同时加以分析,可以将所有城市大致分为四个类型,即极化型、追赶型、锁定型以及收敛型,从而构建出区域物流空间溢出的区域分类模型。依据以上分类,针对每一种类型的区域,尝试性提出了融合型发展策略、扩张型发展策略、赶超型发展策略以及分散型发展策略等四种发展策略,并最终形成区域物流协调发展的策略选择模型。

刘海玲[8](2018)在《改革开放以来奈曼旗经济社会变迁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7年以来的一个伟大革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9年以来的一个伟大进程,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1年以来的一个伟大里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改革开放40年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稳步快速推进,全国各地的经济社会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作为多民族统一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变化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变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4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和领导下,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改革开放局面蒸蒸日上,极大地推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我国五十六个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总结经验、探究规律、展望未来是巩固发展的必要前提。回顾40年来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改革开放事业,总结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经验,阐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变迁,是当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意义重大的课题。本文以内蒙古东部通辽市奈曼旗作为个案调研点,以改革开放40年来奈曼旗经济社会变迁为研究对象,考察了改革开放战略对奈曼旗经济社会诸多领域变迁和奈曼旗各族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等多方面改善的重大作用,得出了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是奈曼旗经济社会发生巨大变迁的根本动因,是奈曼旗各族人民生产生活不断提高的政策保障,是奈曼旗各族人民与内蒙古自治区,乃至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成“双百”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根本途径的结论。

彭羽[9](2017)在《内蒙古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管理体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小城镇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之一,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桥梁和纽带,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绿色低碳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培育发展特色小城镇是“十三五”时期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措施,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特色小镇也是未来小城镇发展中的重要招商引资平台。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推进特色小城镇建设对于内蒙古实现科学发展,打造北疆亮丽风景线具有重要意义。小城镇数量巨大,上联城市下接农村,与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因此,小城镇建设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绕不开的问题。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稳定增长重要条件,是增强小城镇吸纳能力和承载能力的基础和关键。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不仅缺少资金,更缺少吸引资金可持续进入的投融资管理体制,因此,完善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管理体制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内蒙古自治区是国家脱贫攻坚重点地区,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动下,通过特色小镇建设带动区域性脱贫,引导特色小镇开发建设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内蒙古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质量不仅关系到本地区人民生产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关系到周边省市区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因此,内蒙古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要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兼顾绿色、低碳、循环、集约、效率等多重发展目标,实现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内蒙古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长期面临资金短缺问题,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大大降低了小城镇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因此,解决好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筹集、使用及管理问题是内蒙古小城镇改革与发展的重点。另外,小城镇基础设施投融资管理体制顺畅与否直接决定了投融资效率。内蒙古应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地完善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管理体制,建立“资金可获得、融资可持续、用资低成本、权益可主导”的国家、地方、社会和个人的多元化投融资管理体制。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投融资管理体制创新的关键所在。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管理体制市场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良好的投融资管理体制是规范投融资行为的基础和前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政府与市场共同发挥作用,政府应逐步转变职能定位,引导和促进社会资本逐步进入基础设施领域,实现基础设施的有效供给。要加强政府引导,营造良好环境,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建立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主体、融资渠道、融资方式以及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决策、资金筹措、投入、使用、监督的全过程的制度安排和运作机制。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七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阐述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及实践,对研究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分析了基础设施与投融资管理体制的关系,并对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进行阐述。第二部分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管理体制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归纳总结了公共物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政策性金融理论和城市管理理论等理论基础,并阐述了各理论对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管理体制的指导意义。第三部分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管理体制的国际经验。介绍了美国、德国、英国、加拿大、日本5个具有一定先进性和代表性的国家在小城镇建设及基础设施投融资方面的基本情况,总结和分析发达国家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管理体制特点,借鉴美国市场主导型、德国政府主导型、英国政府与市场并重型及加拿大区域融资机构主导型的基础设施投融资管理体制经验,为内蒙古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管理体制的完善奠定经验基础。第四部分为国内典型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管理体制案例分析。国内小城镇在各个领域进行了多元化投融资主体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的探索和实践,社会资本参与小城镇基础设施投融资建设已经取得了诸多成功经验。各种基础设施投融资管理体制各具特色,对4个国内不同省区市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融管理典型案例的基础设施投融资管理体制进行研究,分析各类投融资管理体制特点,对其投资主体、融资方式、运行机制、政府职能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为内蒙古小城镇基础设施投融资管理体制创新提供借鉴方案。第五部分为内蒙古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管理体制现状及存在问题。通过对内蒙古小城镇发展的现状、基础设施建设总体现状及内蒙古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管理体制现状进行分析,并重点从政府部门职能划分、政府投资范围、融资方式及渠道、投融资管理职责、风险管理、投融资效率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内蒙古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资金不足是内蒙古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最大难题。内蒙古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总体上政府部门的投资仍然是最重要的,参与投资的各类企业、个人仍然很少,内蒙古大多数小城镇基础设施依然是单一的投资渠道,在吸引社会资本上扶持政策少、资源稀缺、项目边界条件较差、项目预期收益不明朗、政府财政力量薄弱等因素影响,很难调动社会资本投入到内蒙古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中来,导致基础设施投融资管理体制不畅,制约了内蒙古小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发展。第六部分为内蒙古小城镇基础设施投融资效率的实证研究。运用三阶段DEA和超效率DEA方法全面评估内蒙古小城镇基础设施投融资效率。通过实证反映出改善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是内蒙古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管理体制改革要考虑的方向。通过提高内蒙古小城镇基础设施的投融资规模,可以有效提高内蒙古小城镇基础设施的投融资的整体效率,在当前“三期叠加”、财政赤字进一步加大的宏观环境下,内蒙古应采取多种措施在小城镇基础设施投融资领域引入社会资本,共同提高基础设施投融资规模。比如,通过设立内蒙古特色小城镇基础设施政府引导基金,打造“互联网+特色小镇”模式,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到小城镇基础设施领域。另外,纯技术效率较低,说明内蒙古各小城镇基础设施投融资在管理体制方面的效率偏低,小城镇基础设施投融资的管理体制体现的是从政府到市场的多主体之间权责利关系,通过转换政府职能,内蒙古可以进一步提高小城镇基础设施投融资效率。第七部分为内蒙古小城镇基础设施投融资管理体制政策建议。借鉴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的国内外经验,总结第五部分和第六部分发现的存在问题。结合内蒙古自治区蒙元文化特点和草原特色,因地制宜的完善内蒙古小城镇基础设施市场化投融资管理体制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统筹规划,制度先行,突出草原文化特色,明确投融资生态功能定位;定位明确,产业支撑,依托内蒙古小城镇资源优势和特色,构建多元化投资体制,拓宽内蒙古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渠道;健全牧区及“三少民族”生态转移小城镇基础设施资金保障机制,理顺内蒙古小城镇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加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创新内蒙古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PPP应用机制;推进开发性金融,加大金融支持力度,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内蒙古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管理体制;因地制宜,发展内蒙古绿色债券市场,完善内蒙古小城镇基础设施投融资特色制度建设,引导社会资本为绿色转型。总之,本文以投融资管理体制为主线,围绕城镇化与小城镇、小城镇与基础设施、基础设施与投融资之间的关系对小城镇基础设施投融资管理体制问题展开研究,以公共物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政策性金融理论及城市管理理论为基础,从基础设施基本属性出发,明确政府财政责任边界,以提高内蒙古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管理效率为目标,探索城镇化进程中内蒙古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管理体制创新方法和路径。提出了结合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生态文化特色,因地制宜的完善内蒙古小城镇基础设施投融资管理体制,建立国家、地方、社会企业和个人多方参与的投融资管理体制的主要政策建议。本文的创新点在于:1.在内蒙古小城镇基础设施投融资效率实证分析中,首先采用两步法(Spearman检验+Pastor法)筛选小城镇基础设施投入产出指标体系,然后运用三阶段DEA和超效率DEA模型剔除外部环境和随机扰动对效率的显着影响,对内蒙古69个旗县政府所在建制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效率进行分析,更为全面准确的评估了内蒙古小城镇基础设施投融资效率,为完善内蒙古小城镇投融资管理体制提供依据。2.立足草原文化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明确内蒙古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生态功能定位,加强生态环境规划,打造宜居草原特色小城镇。完善农牧区、半农半牧区及“三少民族”地区小城镇基础设施资金保障机制,加强小城镇投融资金融组织体系服务功能等提出相应对策。

冀艳蕾[10](2016)在《通辽市物流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物流业应运而生并已经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先从通辽市物流业的发展现状入手,通过对现代物流、第三方物流、物流园区等的了解发现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通辽市现代物流的对策和措施,推动各大物流园区的建设;加快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来提高物流效率;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加大现有物流人才的教育和培训等。

二、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现代物流发展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现代物流发展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轴辐理论的内蒙古煤炭物流空间布局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方法
    2.1 煤炭物流相关概念
        2.1.1 煤炭物流
        2.1.2 煤炭物流节点
        2.1.3 煤炭物流通道
        2.1.4 物流空间布局
    2.2 相关理论
        2.2.1 轴辐理论
        2.2.2 系统论
        2.2.3 设施规划理论
        2.2.4 点轴开发理论
    2.3 相关方法
        2.3.1 主成分分析法
        2.3.2 引力模型
第三章 内蒙古煤炭物流空间布局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内蒙古煤炭物流空间布局发展现状
        3.1.1 煤炭资源分布及生产情况
        3.1.2 煤炭物流节点建设情况
        3.1.3 煤炭进口及主要口岸情况
        3.1.4 煤炭物流通道布局情况
    3.2 内蒙古煤炭物流布局存在的问题
        3.2.1 节点设置不合理、功能定位交叉不明确、服务范围重叠
        3.2.2 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3.2.3 煤炭运输缺乏高效的运输通道
        3.2.4 煤炭通过公路运输的物流成本偏高
第四章 内蒙古煤炭物流节点城市布局优化
    4.1 煤炭物流节点城市综合能力评价
        4.1.1 评价指标体系选取的原则与方法
        4.1.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3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综合能力评价
    4.2 煤炭物流节点城市选择
第五章 内蒙古煤炭物流通道布局优化
    5.1 煤炭物流节点间引力及枢纽节点的辐射范围测度
        5.1.1 煤炭物流节点间引力测度
        5.1.2 煤炭物流节点间辐射范围的测定
    5.2 煤炭物流支干线和点对点通道优化
        5.2.1 干线通道
        5.2.2 支线通道
        5.2.3 点对点支线通道
第六章 煤炭物流节点和通道布局优化效果验证
    6.1 验证思路及模型假设
        6.1.1 验证思路
        6.1.2 模型假设
    6.2 模型参数说明及模型构建
        6.2.1 模型参数说明
        6.2.2 轴辐式物流网络优化模型
    6.3 模型的求解
        6.3.1 基础数据的准备
        6.3.2 模型求解结果
结论与展望
    1、研究结论
    2、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2)蒙古族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立法保护——以《通辽市蒙古族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为切入点(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二、蒙古族音乐类非物质遗产地方立法保护的三个特点
三、结语

(3)通辽市蒙药产业发展及政策完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蒙药产业
        二、地方产业政策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政府经济职能理论
        二、产业政策理论
        三、产业规制理论
第二章 通辽市现行蒙药产业政策及成效
    第一节 各级政府陆续出台政策
        一、国家政策
        二、自治区政策
        三、通辽市政策
    第二节 蒙药产业政策成效
        一、推广种植蒙中药材
        二、加大研发蒙药
        三、增强蒙成药制造
        四、促进蒙医药文化交流
第三章 当前通辽市蒙药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第一节 产业标准制定滞后
    第二节 市场准入限制较高
    第三节 品牌培育推介不足
    第四节 蒙药市场监管缺失
第四章 国内其他民族药品产业政策的经验借鉴
    第一节 安顺市苗药产业政策的经验借鉴
        一、安顺市扶持培育中草药特色产业发展政策
        二、安顺市苗药产业取得成效
    第二节 西宁市藏药产业政策的经验借鉴
        一、西宁市扶持和促进中藏药事业发展的政策
        二、西宁市藏药产业取得成效
第五章 完善通辽市蒙药产业政策的建议
    第一节 加快蒙药标准体系建设
    第二节 实施蒙成药品规数单独管理
    第三节 搭建蒙医药信息共享平台
    第四节 建立流通可追溯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通辽市旅游业发展中的政府职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研究背景
        2.理论意义
        3.实践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3.文献述评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1.可能的创新
        2.不足之处
一、旅游业发展的理论概述
    (一)相关概念界定
        1.旅游业
        2.全域旅游
        3.政府职能
    (二)相关理论
        1.新公共管理理论
        2.公共产品理论
二、通辽市旅游业发展及政府职能发挥现状
    (一)旅游业发展现状
        1.景区建设及资源分布
        2.全域旅游发展理念
        3.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
    (二)政府在旅游业发展中的职能发挥现状
        1.编制出台旅游业发展规划
        2.推动旅游项目建设
        3.推广通辽城市品牌
        4.推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三、通辽市旅游业发展中政府职能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通辽市旅游业发展中政府职能存在的问题
        1.政府对旅游规划的执行力不够
        2.公共产品建设和服务供给不足
        3.指导各部门推进产业融合乏力
    (二)通辽市旅游业发展中政府职能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政府对旅游业发展重视不够
        2.政府对旅游业的管理机制不健全
        3.政府发展旅游业的财力支持不足
四、国内外旅游业发展中政府职能的经验借鉴与启示
    (一)国内旅游业发展中政府职能的经验借鉴
        1.呼伦贝尔市旅游业发展经验
        2.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旅游业发展经验
    (二)国外旅游业发展中政府职能的经验借鉴
        1.韩国旅游业发展中的战略及政策经验
        2.新西兰打造旅游线路及自助旅游环境的经验
    (三)国内外旅游业发展中政府职能的经验对通辽市的启示
        1.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战略
        2.完善旅游业相关法律法规
        3.多方位的营销战略
        4.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
        5.互联网背景下的旅游业发展
五、通辽市旅游业发展中完善政府职能的对策建议
    (一)营造良好的旅游业发展环境
        1.优化营商环境,培育壮大市场主体
        2.完善规章制度,健全综合治理体系
        3.强化政策支持,合理配置旅游资源
    (二)完善旅游业基础设施建设
        1.加大规划落地,统筹推进旅游业发展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
        3.“互联网+旅游”,推进智慧旅游
    (三)强化旅游业宣传营销
        1 深挖文化内涵,打造特色品牌
        2.加强品牌宣传,拓展旅游市场
    (四)加快创新转型升级步伐
        1.创新发展思路,推动产业融合
        2.积极引进人才,提高人才兴旅质量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农村社区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2.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四)论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一、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下的农村社区治理概述
    (一)相关概念界定
    (二)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与内涵
        1.乡村振兴战略产生的背景
        2.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
    (三)新时期我国农村社区治理的模式与路径
        1.新时期我国农村社区治理的模式
        2.新时期我国农村社区治理的路径
二、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农村社区治理状况
    (一)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农村社区治理的可行性分析
    (二)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农村社区治理进程
    (三)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农村社区治理的经验分析
    (四)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农村社区治理的成效分析
三、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农村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农村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
    (二)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农村社区治理问题成因分析
四、完善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农村社区治理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政府引导支持,健全农村社区治理体系
    (二)依托互联网+平台,提高农村社区现代化水平
    (三)拓宽服务广度,加快城乡融合步伐
    (四)立足农村发展实际,优化产业布局
    (五)注重党建融合,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通辽地区肉牛流通中利益分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畜产品流通体系
        1.3.2 畜产品流通渠道
        1.3.3 市场流通效率
        1.3.4 畜产品交易市场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思路
        1.4.4 创新点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依据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流通
        2.1.2 肉牛产业链
    2.2 理论依据
        2.2.1 产业链
        2.2.2 成本收益理论
        2.2.3 利益分配理论
3 通辽市肉牛产业发展现状
    3.1 研究区域概况
        3.1.1 肉牛的养殖生产分布
        3.1.2 牛肉产量分布
        3.1.3 活牛交易市场
    3.2 肉牛流通体系
        3.2.1 繁殖户
        3.2.2 育肥户
        3.2.3 中间商
        3.2.4 肉牛交易市场
    3.3 问卷设计与数据来源
        3.3.1 问卷设计
        3.3.2 数据来源
        3.3.3 人口特征
        3.3.4 经济特征
        3.3.5 社会特征
4 案例分析
    4.1 繁殖户A
    4.2 育肥户兼中间商B
    4.3 初级中间商C
    4.4 交易市场D
    4.5 通辽地区肉牛参与者利益机制分析
        4.5.1 畜牧业产业化中的利益机制
        4.5.2 肉牛产业化中的利益主体
        4.5.3 通辽地区肉牛利益主体
5 讨论与结论
    5.1 讨论
    5.2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7)区域物流的空间溢出及其协调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2章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区域
        2.1.2 区域物流
        2.1.3 空间溢出
        2.1.4 区域物流的空间溢出
    2.2 理论基础
        2.2.1 现代物流理论
        2.2.2 空间计量经济理论
        2.2.3 区域要素流动理论
    2.3 文献回顾与评述
        2.3.1 非空间方法下的区域物流发展
        2.3.2 空间计量方法下的区域物流发展
        2.3.3 文献评述
第3章 区域物流空间溢出的理论分析
    3.1 区域物流空间溢出的本质
    3.2 区域物流空间失衡的原因
    3.3 区域物流空间溢出的特征及分类
    3.4 区域物流空间溢出的分类
    3.5 区域物流空间溢出的机制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区域物流空间自相关性实证分析
    4.1 区域物流发展水平的测度
        4.1.1 指标选取
        4.1.2 模型选择
        4.1.3 数据筛选
        4.1.4 测算结果与分析
    4.2 空间权重矩阵
    4.3 莫兰指数
    4.4 莫兰散点图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区域物流空间异质性实证分析
    5.1 基于中心区域的普通面板回归
        5.1.1 变量选择与数据选取
        5.1.2 模型构建
        5.1.3 回归结果分析
    5.2 基于中心区域的空间计量回归
        5.2.1 模型构建及选择
        5.2.2 回归结果分析
    5.3 基于与周边地区互动的普通面板回归
        5.3.1 研究设计
        5.3.2 相邻城市物流发展水平测度及模型构建
        5.3.3 回归结果分析
    5.4 溢出效应面板回归分析
        5.4.1 参数选择与数据选取
        5.4.2 模型构建
        5.4.3 回归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区域物流的协调发展策略选择
    6.1 模型构建
    6.2 城市分类
        6.2.1 基于物流发展水平的城市分类
        6.2.2 基于空间溢出损益状况的城市分类
        6.2.3 基于两个维度下的城市分类
    6.3 区域物流协调发展的策略选择
        6.3.1 融合型发展策略
        6.3.2 扩张型发展策略
        6.3.3 赶超型发展策略
        6.3.4 分散型发展策略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附录A 2003-2013年277个地市级城市物流效率值
附录B 2003-2013年277个地市级城市物流效率分布图
附录C 2003-2013年277个地市级城市物流效率莫兰散点图
附录D 2003-2013年277个地市级城市物流效率集聚图
附录E 2003-2013年277个地市级城市相邻城市的物流综合效率值
附录F 2003-2013年277个地市级城市物流产业效率均值
附录G 2003-2013年277个地市级城市受相邻城市影响的回归结果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8)改革开放以来奈曼旗经济社会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二、相关研究
        (一)国外研究
        (二)国内研究
    三、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四、重点、难点、创新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创新点
第一章 改革开放以前奈曼旗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一、奈曼旗地理位置以及自然条件
        (一)奈曼旗地理地貌
        (二)奈曼旗资源物产
        (三)奈曼旗人文与经济
    二、建国以前奈曼旗经济社会状况
        (一)鸦片战争前奈曼旗经济社会
        (二)鸦片战争后奈曼旗经济社会
    三、建国后奈曼旗经济社会变迁
        (一)民主改革运动时期奈曼旗经济社会发展
        (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奈曼旗经济社会变迁
        (三)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奈曼旗经济社会发展
第二章 改革开放40年来奈曼旗经济社会变迁
    一、奈曼旗生产方式的变迁
        (一)奈曼旗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
        (二)奈曼旗产业结构的变迁
        (三)奈曼旗劳动方式的变迁
        (四)奈曼旗生产工具的变迁
    二、奈曼旗生活方式的变迁
        (一)消费观念与消费状况的变迁
        (二)奈曼旗居住条件的改善
        (三)奈曼旗休闲娱乐的变化
    三、奈曼旗生态环境的恢复
    四、奈曼旗民族教育的发展
第三章 奈曼旗经济社会变迁巨变原因及其启示
    一、奈曼旗经济社会变迁主要原因
        (一)政治生态与政策因素
        (二)体制改革与经济因素
        (三)发展理念与环境因素
        (四)思想观念与文化因素
    二、奈曼旗经济社会变迁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内蒙古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管理体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回顾和评析
        1.2.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1.2.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1.2.3 国内外文献评析
    1.3 研究的基本概念界定
        1.3.1 小城镇
        1.3.2 基础设施
        1.3.3 财政投融资
        1.3.4 投融资管理体制
        1.3.5 基础设施与投融资的关系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思路结构图
    1.5 本文的创新点
第2章 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管理体制研究的相关理论
    2.1 公共物品理论
        2.1.1 公共物品理论概述
        2.1.2 公共物品理论对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管理体制研究的指导意义
    2.2 公共选择理论
        2.2.1 公共选择理论概述
        2.2.2 公共选择理论对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管理体制研究的指导意义
    2.3 政策性金融理论
        2.3.1 政策性金融理论概述
        2.3.2 政策性金融对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管理体制研究的指导意义
    2.4 城市管理理论
        2.4.1 城市管理理论概述
        2.4.2 城市管理理论对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管理体制研究的指导意义
第3章 国外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管理体制借鉴
    3.1 美国市场主导型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管理体制
        3.1.1 美国小城镇建设
        3.1.2 美国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管理体制的特征
    3.2 德国政府主导型小城镇基础设施投融资管理体制
        3.2.1 德国的小城镇建设
        3.2.2 德国小城镇基础设施投融资管理体制的特征
    3.3 英国政府与市场并重型基础设施投融资管理体制
        3.3.1 英国小城镇的建设
        3.3.2 英国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管理体制的特征
    3.4 加拿大政府区域融资机构主导型基础设施投融资管理体制
        3.4.1 加拿大小城镇的建设
        3.4.2 加拿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管理体制的特征
    3.5 日本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管理体制
        3.5.1 日本小城镇的建设
        3.5.2 日本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管理体制特征
    3.6 国外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管理体制启示
第4章 国内典型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管理体制案例分析
    4.1 北京市小城镇建设及其小城镇发展基金
        4.1.1 北京市小城镇建设
        4.1.2 北京市小城镇发展基金
    4.2 河北固安产业园区投融资模式——固安模式
        4.2.1 背景
        4.2.2 基础设施建设成果
        4.2.3 “固安模式”管理体制
        4.2.4 园区财政支付能力分析
    4.3 大汉模式——小城镇集中连片综合开发
        4.3.1 背景
        4.3.2 管理体制
    4.4 内蒙古小城镇基础设施投融资市场化的PPP实践
        4.4.1 项目简介
        4.4.2 项目运作的方式
        4.4.3 项目建设过程中财政投入资金的处置方式
        4.4.4 项目回报机制
        4.4.5 监管架构
第5章 内蒙古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管理体制现状及问题
    5.1 内蒙古小城镇发展现状
        5.1.1 内蒙古城镇化率显着提高
        5.1.2 城乡规划不断完善
        5.1.3 小城镇基础设施承载能力不断提高
        5.1.4 小城镇建设呈现边疆民族地区城镇特点
    5.2 内蒙古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现状
        5.2.1 内蒙古小城镇类型及基础设施特点
        5.2.2 分类型内蒙古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5.2.3 分行业内蒙古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情况
        5.2.4 按资金来源结构内蒙古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情况
        5.2.5 内蒙古东、中、西部地区小城镇部分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5.2.6 按经济发展类型内蒙古小城镇部分基础设施存量情况分析
    5.3 内蒙古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管理体制现状
        5.3.1 内蒙古小城镇分行业基础设施投融资管理体制
        5.3.2 内蒙古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主体
        5.3.3 内蒙古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方式
        5.3.4 内蒙古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渠道
    5.4 内蒙古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5.4.1 投融资主体的责、权、利不统一,投融资效率较低
        5.4.2 投资决策集中,管理分散,缺乏完善的监督和约束机制
        5.4.3 政府投资范围界定不清,“越位”与“缺位”并存
        5.4.4 投融资渠道逐渐扩展,尚未真正实现多元化
        5.4.5 融资方式单一,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的良好局面尚未形成
        5.4.6 投融资管理体制缺乏规范和协调,致使地方政府性债务沉重
        5.4.7 投融资管理体制不完善,风险管理薄弱
第6章 内蒙古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效率的实证研究
    6.1 研究模型介绍
        6.1.1 三阶段DEA方法
        6.1.2 超效率DEA方法
    6.2 指标选取及数据处理
        6.2.1 投入产出指标体系的确定
        6.2.2 环境变量选取
    6.3 计量实证分析
        6.3.1 第一阶段传统DEA
        6.3.2 第二阶段SFA回归模型
        6.3.3 第三阶段调整后的DEA
    6.4 结论
第7章 完善内蒙古小城镇基础设施投融资管理体制政策建议
    7.1 突出草原文化特色,明确投融资生态功能定位
        7.1.1 加快地方立法工作,完善草原生态保护投融资相关的法律法规
        7.1.2 做好基础设施投融资规划,突出生态导向功能
        7.1.3 支持草原宜居环境塑造和蒙古族传统文化传承的工程建设
        7.1.4 完善农牧区小城镇投融资金融组织体系服务功能,支持草原生态建设
    7.2 依托资源优势和地方特色,探索多元化投融资体制
        7.2.1 制定优惠政策措施,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7.2.2 发挥资源优势和特色,拓宽小城镇基础设施投融资渠道
        7.2.3 健全“三少民族”、扶贫开发连片地区小城镇基础设施资金保障机制
    7.3 转变政府职能,明确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管理主体责任
        7.3.1 明确各级政府之间的职责权限,建立和完善地方政府权力清单制度
        7.3.2 整合政府内部职责,建立各部门分工负责的投融资管理机制
        7.3.3 转变政府职能,营造市场环境
        7.3.4 推进配套改革,建立投资风险管控机制和融资激励机制
    7.4 投资基金化,健全财政资金可持续介入的投融资扶持方式
        7.4.1 引入小城镇基础设施产业基金
        7.4.2 探索设立自治区、盟市政府基础设施开发基金
        7.4.3 着力完善小城镇基础设施投资基金
    7.5 完善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PPP应用机制
        7.5.1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PPP模式应用的政府监管机制
        7.5.2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PPP模式应用的权力监督机制
    7.6 推进开发性金融,落实供给侧改革,完善投融资管理体制
        7.6.1 完善内蒙古小城镇基础设施项目储备库
        7.6.2 加强信贷支持,优先提供小城镇基础设施储备库项目贷款
        7.6.3 创新融资方式,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
        7.6.4 建立工作协调机制,保障投融资管理体制顺畅运行
    7.7 发展内蒙古绿色债券市场,完善投融资特色制度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10)通辽市物流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通辽市物流业的发展现状
    (一)传统大型物流企业完成了向现代物流的转型
    (二)大宗物流已形成一定规模
    (三)综合运输网络基本形成
    (四)现代物流体系框架已经形成
二、通辽市物流业存在的问题
    (一)绿色物流意识浅薄
    (二)物流园区规模小
    (三)信息化管理水平低
    (四)物流产业集聚区高层次人才缺乏
    (五)第三方物流发展滞后
三、通辽市物流业发展对策建议
    (一)向绿色物流方向发展
    (二)规划物流园区,扩大规模
    (三)加强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
    (四)加强物流人才的教育和培训
    (五)发展第三方物流
四、结论

四、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现代物流发展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轴辐理论的内蒙古煤炭物流空间布局优化研究[D]. 王继康.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21(01)
  • [2]蒙古族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立法保护——以《通辽市蒙古族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为切入点[J]. 彭凯.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5)
  • [3]通辽市蒙药产业发展及政策完善研究[D]. 王瀛. 内蒙古民族大学, 2020(02)
  • [4]通辽市旅游业发展中的政府职能研究[D]. 赛汗.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5]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农村社区治理研究[D]. 金姝. 吉林大学, 2020(08)
  • [6]通辽地区肉牛流通中利益分配机制研究[D]. 朱玉泉.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1)
  • [7]区域物流的空间溢出及其协调发展研究[D]. 刘明. 云南大学, 2018(04)
  • [8]改革开放以来奈曼旗经济社会变迁研究[D]. 刘海玲.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8(08)
  • [9]内蒙古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管理体制研究[D]. 彭羽. 中央财经大学, 2017(08)
  • [10]通辽市物流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J]. 冀艳蕾. 劳动保障世界, 2016(32)

标签:;  ;  ;  ;  ;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现代物流发展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