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坨子气田下白垩统泉三段储层地质建模研究

双坨子气田下白垩统泉三段储层地质建模研究

论文摘要

双坨子气田结合目前的生产情况可以看出,气藏部分气井压力下降速度较快,气产量递减幅度大,产水量增大,直接影响了气藏的稳产。三维地质建模研究是油藏开发阶段的一个核心内容,是油气藏数值模拟的必要参数和油气藏开发调整方案的直接依据。建立能够正确反映油气藏地质特征的地质模型是决定油气藏数值模拟、动态预测的关键,对进一步认识油气藏地质特征及调整开发方案从而达到提高油田采收率的目的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利用岩心、地质、测井等资料对双坨子气田泉三段开展了沉积相分析、测井储层参数精细解释研究和储层特征研究,最后利用上述研究成果建立了双坨子气田泉三段三维地质模型。基于收集到的录井、岩芯和测井资料,识别划分了泉三段单井沉积微相,并编制了泉三段Ⅲ砂层组的沉积相平面展布图,进而总结出泉三段的沉积相模式。泉三段发育曲流河沉积体系。曲流河包括河床、边滩、天然堤、决口扇以及泛滥平原等微相,泉三段沉积微相中边滩最为发育。岩芯测试物性资料统计分析表明:泉三段砂岩的孔隙度的最小值为4.4%,最大值为27.7%,平均值为19.15%;泉三段砂岩的渗透率的最小值为0.05 10-3μm2,最大值为953 10-3μm2,均值为95.57 10-3μm2。基于“岩芯刻度测井”,采用非线性BP人工神经网络,建立了双坨子气田泉三段单井测井储层参数精细解释模型。研究区5口取芯井神经网络预测孔隙度平均绝对误差为0.73%,渗透率平均相对误差为45.89%,误差较小。通过对泉三段单井储层级别的划分及统计,得出泉三段主要发育Ⅰ类和Ⅱ类储层,储层以发育“中高孔—中渗型”为主。分析泉三段Ⅸ砂层组的砂体厚度平面图,沉积相控制着储层的发育,储层主要发育在边滩、天然堤微相中。顺着东西向剖面,储层随着河道的摆动迁移而发生变化,顺着河道的方向,储层的连通性是比较好的,呈现条带状形态。在综合研究该区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利用Petrel软件建立了泉三段的构造模型、框架模型、砂组框架模型。采用序贯指示模拟算法建立了泉三段砂泥岩相模型。在数据分析及得到的变差函数模型基础上,在砂泥岩相控制下,进行孔隙度模拟得到双坨子气田泉三段的孔隙度模型,渗透率的模拟以孔隙度为第二变量,进行协同模拟得到双坨子气田渗透率分布模型,利用岩相对其约束,进行双坨子气田含气饱和度模拟。建模结果表明:双坨子气田泉三段的储层总体表现为“中高孔—中渗型”特征,孔隙度、渗透率的分布受到砂泥岩相的明显控制。最后根据建模成果计算得到的双坨子气田泉三段天然气地质储量为8.51亿方。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目的
  • 1.2 研究现状
  • 1.2.1 地质建模研究现状
  • 1.2.2 研究区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和流程
  • 1.5 实际完成工作量
  • 1.6 取得的成果
  • 第2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
  • 2.1 区域地质概况
  • 2.2 构造特征
  • 2.2.1 构造基本特征
  • 2.2.2 断裂发育特征
  • 2.2.3 构造演化特征
  • 2.3 地层特征
  • 第3章 沉积相特征
  • 3.1 区域沉积背景
  • 3.2 沉积相及微相的划分依据
  • 3.3 曲流河沉积模式及其沉积微相特征
  • 3.3.1 河道滞留沉积微相
  • 3.3.2 边滩沉积微相
  • 3.3.3 天然堤沉积微相
  • 3.3.4 决口扇沉积微相
  • 3.3.5 泛滥平原沉积亚相
  • 3.3.6 废弃河道充填相
  • 3.4 沉积相分析
  • 3.4.1 单井相分析
  • 3.4.2 沉积相平面展布
  • 第4章 储层参数测井解释
  • 4.1 测井资料预处理
  • 4.1.1 测井数据标准化
  • 4.1.2 测井数据归一化
  • 4.1.3 岩心深度归位
  • 4.2 储层参数解释模型及精细处理
  • 4.2.1 孔隙度计算模型
  • 4.2.2 渗透率计算模型
  • 4.2.3 储层参数解释及效果评价
  • 第5章 储层特征及分布研究
  • 5.1 四性关系研究
  • 5.1.1 岩性特征
  • 5.1.2 物性特征
  • 5.1.3 流体特征
  • 5.1.4 含气特征
  • 5.2 储层分类
  • 5.2.1 储层分类标准
  • 5.3 储层电性响应特征分析
  • 5.3.1 Ⅰ类储层的测井响应特征
  • 5.3.2 Ⅱ类储层的测井响应特征
  • 5.3.3 Ⅲ类储层的测井响应特征
  • 5.4 储层电性响应特征交会图分析
  • 5.5 储层分布特征
  • 5.5.1 储层纵向分布特征
  • 5.5.2 储层横向分布特征
  • 5.5.3 储层平面分布特征
  • 第6章 三维地质建模研究
  • 6.1 三维地质建模方法概述
  • 6.1.1 确定性建模方法
  • 6.1.2 随机建模方法
  • 6.2 建模基础数据
  • 6.2.1 基础资料
  • 6.2.2 格式要求及处理方法
  • 6.3 建模技术流程
  • 6.4 双坨子气田储层三维地质建模
  • 6.4.1 网格设计
  • 6.4.2 构造建模
  • 6.4.3 框架模型
  • 6.4.4 砂组框架模型
  • 6.4.5 砂泥岩相模型
  • 6.5 双坨子气田相控属性建模
  • 6.5.1 双坨子气田相控属性建模方法
  • 6.5.2 测井数据离散化
  • 6.5.3 数据分析
  • 6.5.4 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模型建立
  • 6.6 储量计算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 [1].川东地区气田水处理技术及工程应用[J]. 油气田环境保护 2020(01)
    • [2].什邡气田信息化建设管理探索与实践[J]. 中外能源 2020(02)
    • [3].中国大气田科学开发的内涵[J]. 天然气工业 2020(03)
    • [4].气田地面系统优化调整研究应用与效果评价[J].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20(01)
    • [5].含汞气田水的危害及处理工艺研究[J]. 天然气与石油 2020(02)
    • [6].“蓝鲸2号”助力我国首个深水自营大气田完成首口开发井作业[J]. 中国船检 2020(06)
    • [7].延安气田低产井区地面集输节能降耗技术研究[J]. 石油工程建设 2020(03)
    • [8].探索老气田数字化管理之路[J].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20(02)
    • [9].徐深1-平7井刷新徐深气田天然气产能的最高纪录[J]. 天然气工业 2020(08)
    • [10].徐深气田地面工程技术认识及攻关方向[J]. 油气田地面工程 2020(11)
    • [11].崖城13-1气田向港、琼两地供气超过500亿立方米[J]. 天然气工业 2016(02)
    • [12].气田水综合治理成套技术研究[J]. 中国井矿盐 2016(03)
    • [13].气田水回注方式探讨[J]. 当代化工研究 2016(07)
    • [14].2000年以来中国大气田勘探开发特征[J]. 天然气工业 2015(01)
    • [15].气田水回注风险防控对策研究[J]. 油气田环境保护 2013(05)
    • [16].水下气田流动管理系统功能及应用[J]. 油气田地面工程 2020(12)
    • [17].国内目前压力最高的气田产能建设全面展开[J]. 天然气工业 2020(03)
    • [18].东胜气田水平井钻井提速技术及展望[J]. 西部探矿工程 2020(05)
    • [19].鄂尔多斯盆地临兴致密气田低效井措施优选方法[J].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20(02)
    • [20].老气田中后期地面系统调整改造优化模式研究[J]. 云南化工 2020(07)
    • [21].天然气净化装置气田水回注泵优化运行技术探讨[J]. 石油和化工设备 2020(07)
    • [22].乐东气田海底管道通球卡堵原因分析及改进措施[J]. 广东化工 2020(16)
    • [23].气田节电技术实践[J]. 石油石化节能 2018(12)
    • [24].世界巨型气田分布特征及其启示[J].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9(06)
    • [25].崖城13-1气田高效开发策略与实践[J]. 中国海上油气 2017(01)
    • [26].抽样检查法在低渗气田安全检查中的应用[J]. 中国石油石化 2017(07)
    • [27].大池干井气田“123456”工作法探究[J]. 化工管理 2017(17)
    • [28].流动保障技术在深水气田投产的应用[J]. 中国海洋平台 2015(06)
    • [29].发挥前沿技术支撑作用 深入推进气田两化融合——物联网和云计算在涪陵气田的实际应用[J]. 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 2016(01)
    • [30].浅谈气田水废水处理[J]. 中国井矿盐 2016(02)

    标签:;  ;  ;  ;  ;  

    双坨子气田下白垩统泉三段储层地质建模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