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月刊》1926-1929 ——创造社文化特征的转换与中国的文化创造

《创造月刊》1926-1929 ——创造社文化特征的转换与中国的文化创造

论文摘要

《创造月刊》作为体现了创造社方向转换的重要刊物,承载了创造社对文学梦的追寻,实践着同人们对无产阶级文学道路的构想。创造社于1928年前后在革命和文学歧路上的坚定、犹疑、对自我的否定和对革命的无比热情,给我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作为这一时期唯一的文艺刊物,《创造月刊》有着太多的矛盾,她在极力宣扬革命的同时还依旧刊载以唯美感伤为主调的象征主义作品;她在攻击鲁迅的同时也批评着郭沫若“留声机器”的革命解读;创造社为了表现自我而选择了革命,却荒谬地走向了对自我生命感受的疏离,她压抑着别人亦最终导致了自我的异化……同人们在1926—1929《创造月刊》时期的不同选择,昭示着创造社由青年文化向中年文化转换过程中的微妙心境。本文尝试从1926年到1929年的时间维度,剖析活跃于《创造月刊》上的郁达夫、穆木天、冯乃超等诸多人物在创造社转向中的不同选择,通过月刊所登载文章的变化,编辑者对文章的编排,和同一作者在这一时期文风的变化,围绕《创造月刊》的内容流变、革命文学论争双方不同的态度,立足于“青年文化”的理论基点分析创造社发展演变的根本动因,揭示出创造社文化特征的转换中的两种分化,其主要的关注点包括:1、以《创造月刊》的编后语为突破口,通过比较郁达夫、冯乃超等各期编辑者不同的文学主张体察解释刊物的流变2、以《过去》为切入点,通过分析郁达夫在小说叙事空间所展现的心境变化,揭示创造社文化特征转换的过程和特点。3、通过剖析穆木天的文学观对内外生命的解读,并围绕创造社与鲁迅之间的革命文学论争,深入阐释了创造社文化特征转换时期《创造月刊》的两种倾向和不同的影响。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作为青年文化的创造社
  • 第一章 创造月刊的内容概述和编辑思想
  • 1.1 月刊的内容概述
  • 1.2 编辑者的选择与《创造月刊》内容的流变
  • 1.2.1 郁达夫的编辑思想
  • 1.2.2 成仿吾的编辑思想
  • 1.2.3 王独清的编辑思想
  • 1.2.4 冯乃超的编辑思想
  • 第二章 《过去》与创造社文化特征的转换
  • 2.1 《过去》的二维空间与郁达夫朝中年文化的转化
  • 2.2 《过去》叙事空间的建构和郁达夫的心境变化
  • 2.3 《过去》的情欲两难选择与希望的追寻
  • 2.4 创造社青年文化向中年文化的转换
  • 第三章 《创造月刊》的两种倾向和创造社文化特征转换的特征
  • 3.1 以穆木天为代表的创造社文学实践和创造社朝内在自我的回归
  • 3.1.1 《法国文学的特质》——穆木天对内外生活的区分
  • 3.1.2 文学的“散文化”与现代诗性的压抑
  • 3.1.3 《谭诗》与对纯诗的探索
  • 3.1.4 《写实文学论》和对现实人生的“诗”意观照
  • 3.1.5 穆木天对纯文艺探索的放弃
  • 3.2 革命文学论争和创造社自我的迷失
  • 3.2.1 文学与革命的不同理解——鲁迅与创造社之间的根本分歧
  • 3.2.2 革命文学论争中的两种选择和创造社的自我迷失
  • 结语——创造社的转换和中国的文化创造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相关论文文献

    • [1].革命信仰的书写与文学价值的重塑——《创造月刊》传播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历史透视与特点阐释[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6)
    • [2].《创造月刊》上的文学广告辑录[J]. 郭沫若学刊 2013(03)
    • [3].论《创造月刊》之编辑思想[J].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05)
    • [4].论《创造月刊》“今日文艺”的理论建构和创作范式[J]. 郭沫若学刊 2018(03)
    • [5].论《创造月刊》的编辑方针及其它[J]. 郭沫若学刊 2019(03)
    • [6].无产阶级文艺诉求下的创造社刊物研究(中)[J]. 郭沫若学刊 2008(03)
    • [7].“转向”的艰难——1923—1927年创造社成员关于革命文学的对话[J].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3(01)
    • [8].论后期创造社文坛地位的确立——一种文学传媒的视角[J].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02)
    • [9].创造社紧要启事[J]. 郭沫若学刊 2010(01)
    • [10].王独清著译年表(1920-1940)[J].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 2017(04)
    • [11].沈起予1928年至1951年著译年表[J].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 2008(01)
    • [12].学人手迹[J].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5)
    • [13].从滥觞、繁盛到衰退——“革命+恋爱”小说潮流之轨迹[J]. 文艺理论与批评 2014(04)

    标签:;  ;  ;  ;  ;  ;  ;  

    《创造月刊》1926-1929 ——创造社文化特征的转换与中国的文化创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