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初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反贫困法制保障研究

21世纪初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反贫困法制保障研究

论文题目: 21世纪初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反贫困法制保障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中国少数民族经济

作者: 黄颂文

导师: 宋才发

关键词: 世纪初,民族地区,农村反贫困,法制保障

文献来源: 中央民族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本论文旨在对西部民族地区农村进行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西部民族地区农村贫困的现状做出综合、系统的归纳,针对西部民族地区的贫困化特点、趋势和原因进行探讨,对21世纪初西部民族地区反贫困战略、内容和途径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反贫困的对策,为政府制定和实施更为科学的农村反贫困战略、决策提供咨询意见。21世纪初,西部民族地区是我国最主要的贫困地区。我国贫困人口分布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少数民族人口和贫困人口在地域分布上的重合。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一直十分重视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根据少数民族人口少、居住分散、地理条件较差、交通不便、经济欠发达等特点,实施特殊的民族政策,尤其是进行扶贫开发20多年来,西部民族地区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但是由于历史、地理等种种原因,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达程度仍远远滞后于其他地区,贫困状况依然严峻,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并存,绝对贫困人口多、面广、程度深、返贫率高,由此构成了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严峻挑战。21世纪初,西部民族地区扶贫开发还面临许多新的困境。主要是贫困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形势严峻,人口较少民族贫困问题越来越突出,生态环境恶化,移民搬迁难度大,民族地区财政扶贫资金管理使用不规范,等等。致贫的原因非常复杂,既有客观原因,也有历史原因。区域环境恶劣是造成西部民族地区贫困的客观条件,人口素质低是造成贫困的深层原因,扶贫政策的内在缺陷,贫困地区优惠政策被弱化等也严重地影响西部民族地区反贫困的步伐。21世纪初,西部民族地区农村贫困呈现出新的特点和新的走势。西部民族地区出现扶贫开发速度趋缓,脱贫人口呈递减趋势,贫困人口分布越来越分散,贫困程度更加严重,农村低收入人口返贫率高,衡量贫困的水平指标将趋高位,历史致贫因素趋弱,致贫新因素却日益趋强,收入差距继续扩大,社会收入分配的不公平程度已接近“合理”区间的上限,妇女、老人、儿童和残疾人将成为贫困人口中最受关注的群体等基本走势。 21世纪初,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反贫困战略应该由过去单纯关注贫困户的收入贫困,更多地转向关注知识贫困(获取、吸收、交流、创造知识的能力)、权力贫困(就业机会、收入机会)和人力贫困(识字水平、营养卫生健康),在贫困地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进一步认识到农村反贫困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及时调整反贫困战略的政策导向。采取特殊对策,解决少数民族剩余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逐步把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稳定巩固下来,为提高生活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21世纪初,我国政府需要制定一个综合性的反贫困的政策体系,要注意把经过实践检验的政策措施和成功经验适时地提升为法规,使我们的反贫困工作由过去主要靠政策逐步地转向依靠法律法规,确保反贫困具有政策的稳定性、持续性和法律的保障性,真正能够“依法治农、依法兴农、依法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要加快反贫困立法。农村发展要有新思路,要统筹城乡发展,停止对“三农”的剥夺,充分调动城乡经济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转变“城市偏向”的发展战略,形成西部民族地区城乡协调发展的局面。要完善和调整利于贫困人口减负的税费制度,进一步完善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尤其是移民新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解决好集体土地所有权归属、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结构等问题。要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并走向制度化、法制化,真正让贫困农民“生有所靠、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必须对民族地区财政扶贫政策进行调整改革,建立有利于民族地区贫困人口的信贷机制。要结合《民族区域自治法》,制定和完善有利于民族地区发展的各种政策,促进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21世纪初,民族地区,农村反贫困,法制保障

论文目录:

第一章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第一节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人文地理的基本情况

一、西部民族地区是我国最主要的陆上边疆区域

二、西部民族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集中自然文化资源最富集的区域

三、西部民族地区是我国自然环境最不平衡经济发展层次多样化的区域

第二节贫困和贫困的演变

一、贫困和贫困的标准

(一)贫困的概念

(二)贫困线和贫困标准

二、测量贫困的办法

(一)采用货币收入与消费额来确定和测量贫困

(二)采用健康与教育来确定和测量贫困

(三)采用脆弱性来确定和测量贫困

三、贫困的演变

第三节西部民族地区农村贫困化的基本情况

一、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反贫困的历史回顾

二、西部民族地区农村是我国绝对贫困人口继续存在并且高度集中的区域

三、西部民族地区农村是我国贫困强度指数最高的区域

四、西部民族地区农村是我国贫困发生率最高的区域

五、西部民族地区农村是我国返贫率最高的区域

第二章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反贫困面临的困境和原因探究

第一节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形势严峻

一、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难点

二、影响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环境因素分析

(一)绝对贫困人口高度集中地区产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环境因素

(二)相对贫困人口比较集中地区产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环境因素

第二节西部民族地区人口较少民族贫困问题和移民搬迁问题越来越突出

一、贫困问题仍然是21世纪初人口较少民族发展中最突出和最普遍的问题

二、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越来越恶化,移民搬迁难度加大

第三节西部民族地区扶贫资金筹措和管理有待进一步规范

一、扶贫资金筹措困难,资金投入后所有权归属不明

二、财政扶贫资金管理使用不够规范

三、贫困农户难以得到信贷资金支持

第四节西部民族地区农村面临困境的原因分析

一、区域环境恶劣是造成西部民族地区农村贫困的客观条件

二、少数民族在历史发展的不同社会阶段逐渐退于劣势地位

三、人口素质低是造成西部民族地区农村贫困的深层原因

四、扶贫机制、政策的内在缺陷,西部贫困地区优惠政策被弱化

(一)地方政府偏离既定的扶贫宗旨和目标

(二)优惠政策被弱化

(三)信贷扶贫政策的基本缺陷

第三章西部民族地区农村贫困问题基本走势

第一节西部民族地区扶贫开发速度趋缓 贫困人口分布越来越分散

一、扶贫开发速度趋向缓慢,脱贫人口呈递减趋势

二、贫困人口分布越来越分散,贫困程度更加严重

第二节西部民族地区农村低收入人口返贫率高 贫困人口趋向三元化

一、贫困人口处于不稳定解决温饱状态,无条件享受基础设施改善带来的好处

二、贫困指标将趋高位,贫困人口趋向三元化

第三节导致贫困的因素日益趋强 妇女老人儿童等将成为弱势群体

一、历史致贫因素趋弱,致贫新因素却日渐趋强

二、妇女、老人、儿童和残疾人将成为弱势群体

第四节社会收入分配的不公平程度已接近“合理”区间的上限

一、西部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综合实力低于全国水平和国定贫困县的平均水平

二、西部民族地区农牧民收支高于全国和国定贫困县的平均水平,少数民族贫困县之间收入差距悬殊

三、少数民族贫困县的恩格尔系数分别比全国和国定贫困县的要高

四、少数民族贫困县文教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缓慢

第四章21世纪初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反贫困战略、内容和途径

第一节21世纪初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反贫困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

一、21世纪初西部民族地区农村扶贫开发的战略目标

二、21世纪初西部民族地区农村扶贫开发的战略重点

(一)要认清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反贫困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及时调整反贫困战略的政策导向

(二)采取特殊对策,解决民族地区剩余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三)逐步把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稳定巩固下来,为提高生活质量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节21世纪初西部民族地区农村扶贫开发的内容和途径

一、以“整村推进”的扶贫机制改善民族地区贫困村的生产生活条件

二、积极做好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是加快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一)实行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是西部民族地区实施人力资源开发的前提和基础

(二)实现教育适度超前发展,提高人力资本存量,是西部民族地区实施人力资源开发的根本保证

(三)加快发展乡镇企业、城镇化建设和劳务输出,是西部民族地区实施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举措

三、积极推进西部民族地区优势特色农业,扶持扶贫龙头企业

(一)西部地区农业结构调整战略和途径

(二)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扶持扶贫龙头企业

第五章21世纪初西部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和农村社会保障走向法制化研究

第一节尽快使反贫困走上法制化轨道

一、使农村反贫困走向法制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农村扶贫开发的长期性、艰巨性,客观上决定了需要通过法律手段保证基本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二)加强农村反贫困立法是保护农民利益的需要

(三)依法促进贫困地区发展,是国内外开发贫困地区的基本经验,扶贫开发法制建设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二、使农村扶贫开发走向法制化的若干建议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使反贫困走向法制化的基础和前提

(二)构建《贫困地区促进法》的框架设计建议

第二节西部民族地区农村社会保障走向制度化、法制化探析

一、西部民族地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点

(一)建立民族地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确保“生有所靠”

(二)在民族地区逐步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现“老有所养”

(三)在民族地区建立和恢复农村合作健康医疗保险制度,保证“病有所医”

(四)确立自然灾害分级救济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二、西部民族地区农村社会保障立法的探讨

(一)我国社会保障法制对西部农民的影响和农村社会保障立法的必要性

(二)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立法的基本原则

(三)农村社会保障立法的总体框架设计

第六章结合《民族区域自治法》完善和发展21世纪初西部民族地区农村政策

第一节统筹城乡全面发展 停止对“三农”的掠夺

一、统筹城乡全面发展的必要性

二、建立城乡统一制度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

(一)统一的产权制度使城乡之间的生产要素优化并顺利配置

(二)统一的价格制度彻底消除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

(三)统一的户籍制度促使农民合理流动

(四)统一的就业制度使农村劳动力在城乡间优化配置

(五)统一的福利保障和教育制度使农民公平地享有各种福利保障和教育待遇

(六)统一的财税金融制度是农民减负的重要环节

第二节稳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巩固扶贫成果的有力保证

一、界定集体土地所有权,实行农村土地使用权长期化

二、不断强化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处分权,逐步实现“耕者有其权”

三、集体土地应当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包,明确承包范围,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权

四、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和承包期限,允许有条件地进行小调整

五、要明确土地承包费提取办法、承包合同的确定和完善承包纠纷处理机制

第三节完善西部民族地区扶贫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制度

一、完善民族地区财政扶贫政策的建议

(一)重点加大对西部极贫人口集中地区的投入,配套资金不能“一刀切”

(二)根据新阶段扶贫特点,调整民族地区财政扶贫政策

(三)创新扶贫资金管理方式,加强民族地区财政扶贫资金报账制

(四)利用民族地区财政政策推动全社会参与扶贫

二、建立有利于民族地区贫困人口的信贷机制建议

三、在民族地区农村实践和创新小额信贷模式

(一)继续借鉴小额信贷在国际和中国发展的经验

(二)民族地区开展小额贷款应注意的问题

(三)借鉴国际经验因地制宜的采取不同模式开展小额贷款

(四)小额贷款方式要创新,要有民族地区特色

第四节结合《民族区域自治法》调整和发展民族政策

一、加大对民族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二、完善和实行照顾及鼓励民族地区企业发展的政策

三、完善和实行优惠金融政策,建立有利于民族地区发展的融资机制

四、完善区域发展政策,在资源开发中照顾少数民族利益,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五、实施支持民族地区发展非国有经济,支持民族地区发展的产业政策,扶持民族地区发展乡镇企业

六、继续和完善开展边境贸易与实施沿边开放政策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后记

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作者声明

发布时间: 2005-06-30

参考文献

  • [1].西部民族地区野生药材资源法律保护研究[D]. 张军辉.中央民族大学2013

标签:;  ;  ;  ;  

21世纪初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反贫困法制保障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