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中国”—实践交际中的跨文化学习过程研究

“不一样的中国”—实践交际中的跨文化学习过程研究

论文摘要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去异国学习或工作的情况日渐增多。在此大背景下,本文《“不一样的中国”-实践交际中的跨文化学习过程研究》分析了异国体验中的跨文化学习过程,并就文化接触是否会、以及在多大程度上会激发跨文化学习这一问题进行了细致的探讨。目前,学界对该领域的研究主要着眼于跨文化学习能力的培养,而跨文化学习过程的诠释和展现、以及随之相应的实践跟踪观察常常被忽略;异国体验对学习效果影响的研究更是鲜少提及,特别是对于非语言学习目的而赴另一国的体验者。因此,本文尝试研究异国体验对跨文化学习过程的影响,以期对这一研究领域有所贡献。本文主要采用问题中心式和叙述采访式的研究方法。笔者采访了一位在中国实习,之前没有任何中国生活经验的德国人。在此基础上,笔者分析了采访的文本记录,借此来探究被采访者的知识结构存在与否以及在异国体验中和体验后的变化程度。知识结构类型(Wissensstrukturtypen)是成见(Steoretyp)概念进一步发展的结果,但知识结构类型研究缺乏实践性的分析方法,因此笔者建立了一个实践性的分析方法。通过对原有的知识结构类型理论的实践化展示,尝试将言语表达作为知识结构类型的言语表现,这里的言语表达主要包括不同情境下使用的德语情态小品词、代词、冠词、搭配以及两个国家的对比。通过对知识结构类型的研究可对已有的和新获取的知识进行细致区分,因而特别适用于研究和考察跨文化的学习过程。此外,知识结构类型非常灵活易变,因而适合描述文化接触引起的知识更替。本文对各类知识结构的种类阐述和划分,采用了第一手资料获得的贴近实际生活的例子来加以分析和阐明。而对知识结构类型理论潜能的诠释和展现是完成实际运用过程的必要条件。本文的理论依据和理论铺垫是“知识结构类型”和“跨文化学习”。首先对在不同语境下跨文化学习进行了剖析,然后重点对知识类型结构的相关内容进行了阐述。该理论框架是下面实践分析的基础。接着介绍了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即叙述式采访和问题中心式采访各自的利弊,本文创立了一种混合式的采访方式,特别强调了“一个采访对象,多次采访”方式的优点。在本文的核心章节第六章中,主要通过言语表述方式、言语表达类别、词语选择和使用等分门别类的详细分析阐述。本文的结论表明,固有成见可通过多种形式表现出来。语言中大多数的人称代词、冠词和一些词语搭配都被视为个人偏见和普遍的固有成见的表现。本文的采访对象使用了一种普通、中性的方式来描述德国以及德国人,这是典型的个体偏见和普遍的固有成见。而就其对中国和中国人的了解而言,异国体验和跨文化实践对本文采访对象此前的知识结构和新获得的知识结构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需要强调的是,随着文化接触和实践体验的不断深入,普遍的固有成见会逐渐被新的个人体验所弱化,很多情况下会被其所替代。这是因为,受访者的普遍固有成见常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进而使得成见失去其有效性。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对受访者采访文本的分析、特别是其使用词类特点、词语使用的频率、选词特点等的分析解剖,可以看到受访者知识结构种类的表现。但是这里还不能就此简单地将某一词类或者某些词语表达归入某一知识结构种类。词语仅是知识或知识结构类型的一种存在形式,而不能表明其属于具体哪一种。但无论何种表现,都能从知识结构种类的角度出发,诠释和展现在异国体验中的跨文化学习过程。所以本文研究的问题——文化接触能激发跨文化学习吗?——也就能得一个出肯定的答案:能。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目录
  • 正文
  • 参考文献
  • 附件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不一样的中国”—实践交际中的跨文化学习过程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