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项针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脑损伤模型的缺氧诱导因子(HIF-1α)及其靶基因的影响研究

电项针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脑损伤模型的缺氧诱导因子(HIF-1α)及其靶基因的影响研究

论文摘要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随着溶栓疗法在临床的大量应用,再灌注损伤的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减轻脑缺血再灌注后组织损伤,提高神经细胞对缺血缺氧的耐受,已经逐渐成为研究热点。项针在脑缺血急性期和恢复期的治疗方面取得了显著疗效,但对于项针疗效机理的实验研究则刚刚开始。本课题从电项针干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缺血半暗带缺氧诱导因子(HIF-1α)及相关靶基因表达的研究入手,为针刺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机制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方向。目的:观察大鼠脑缺血再灌注(CIR)后缺血半暗区缺氧诱导因子(HIF-1α)和相关靶基因表达的变化规律及电项针对其的影响,探讨电项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改良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将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成4组:假手术组(A)、模型组(B)、电体针组(C)及电项针组(D),各组随机分成1 2h、1d、3 d、5d四个时间段,对大鼠进行实验观察:(1)参照Zea-Longa的5级评分标准观察实验各组大鼠在再灌注后各时间点神经功能缺损评分;(2)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脑组织形态学改变情况;(3)电镜观察各组大鼠脑组织超微结构的改变;(4)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缺血半暗带HIF-1α蛋白及mRNA、EPO蛋白及mRNA、GLUT-1蛋白及mRNA和VEGF蛋白的表达变化以及观察电体针、电项针治疗对这些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1.模型组脑缺血再灌注后出现明显神经功能缺损,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证实MCAO实验模型成功;再灌注3d、5d时电体针组、电项针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p<0.01),电项针与电体针比较,电项针组评分少于电体针组,具有显著差异(p<0.05),说明电项针对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2.HE染色显示:与模型组比较,电项针组和电体针组缺血半暗带神经细胞肿胀较轻,神经元数量增多,新生毛细血管增多,电项针组较电体针组改善明显。3.电镜观察显示:与模型组比较电项针组和电体针组神经细胞胞体内,可见丰富的高尔基复合体,线粒体和其它细胞器结构完整,突触膜活性区明显增多,突触小泡增加。其中,电项针组结构改变明显好于电体针组。4.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电项针和电体针治疗可提高HIF-1α、EPO、GLUT-1、VEGF蛋白表达水平(p<0.01),同时间点电项针组与电体针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5.原位杂交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电项针和电体针治疗可提高HIF-1αmRNA、EPOmRNA、GLUT-1 mRNA的表达(p<0.01),而电项针组与同时间点电体针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结论:1.电项针较电体针治疗可更好地增加梗死灶周围脑组织供血,挽救脑缺血半暗带神经细胞,达到改善神经功能的作用。2.电项针较电体针治疗可明显促进缺血半暗带胶质细胞和毛细血管增生,减轻神经元损伤。3.电项针较电体针治疗缺血半暗神经细胞的超微结构改善明显,突触膜活性区明显增多,突触小泡增加。4.电项针治疗可能通过提高HIF-1α(mRNA)、EPO(mRN)、GLUT-1(mRNA)、VEGF蛋白表达,达到营养神经、血管重构、抑制兴奋氨基酸释放和恢复能量供应的作用,从而提高神经细胞对缺血缺氧的耐受,减少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论文目录

  •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综述
  • 一、现代医学对脑梗死缺血半暗区及再灌注损伤的研究概况
  • (一) 现代医学对脑梗死缺血半暗区的认识
  • (二) 现代医学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分子机制的认识
  • (三) 低氧诱导因子-1及相关靶基因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 二、中医学对脑血管病的认识
  • (一) 中风病的命名
  • (二) 中风病的病因病机与病位
  • (三) 古代针灸治疗中风的记载
  • (四) 针灸治疗脑梗死的研究进展
  • 三、针刺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进展
  • (一) 对脑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 (二) 对自由基及NO的影响
  • (三) 对钙离子超载的影响
  • (四) 对兴奋性氨基酸的影响
  • (五) 抑制细胞因子,减轻炎症反应
  • (六) 调节神经肽、递质水平
  • (七) 对细胞凋亡的抑制
  • (八) 针刺与HIF- 1 α及其靶基因的影响
  • 实验研究
  • 一、实验材料
  • 1.实验动物
  • 2 主要仪器与试剂
  • 二、实验方法
  • 1、动物分组
  • 2、动物模型制备
  • 3、模型的成功纳入试验标准
  • 4、动物神经系统体征的观察与评分标准
  • 5、针刺选穴及操作方法
  • 6、灌注固定和取材的操作
  • 7、 HE染色
  • 8、电镜观察大脑组织超微结构的变化
  • 9、 HIF-1α、 EPO、 GLUT-1、 VEGF蛋白的检测
  • 10、 HIF-1 αmRNA、 EPOmRNA、 GLUT-1mRNA的检测
  • 11、图像分析
  • 12、统计学处理
  • 实验结果
  • 一、不同时间点各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 二、不同时间点各组大鼠脑组织病理形态学的变化
  • 三、不同时间点各组大鼠脑组织超微结构的变化
  • 四、电项针对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梗死灶周围HIF- 1 α蛋白及HIF-1αmRNA表达的影响
  • 五、电项针对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梗死灶周围EPO蛋白及EPOmRNA表达的影响
  • 六、电项针对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梗死灶周围GLUT-1蛋白及GLUT-1mRNA表达的影响
  • 七、电项针对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梗死灶周围VEGF蛋白表达的影响
  • 讨论
  • 一、针刺方案的选择
  • (一) 经络、腧穴学基础
  • (二) 腧穴解剖学基础
  • 二、在脑缺血及再灌注研究中电针参数的选择
  • 三、电项针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影响
  • 四、电项针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病理形态学的影响
  • 五、电项针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超微结构变化的影响
  • 六、电项针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HIF-1 α蛋白及mRNA表达的影响
  • 七、电项针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EPO蛋白及mRNA表达的影响
  • 八、电项针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GLUT-1及mRNA表达的影响
  • 九、电项针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VEGF表达的影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已发表论文
  • 个人简历
  • 相关论文文献

    • [1].中药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J]. 神经药理学报 2014(03)
    • [2].促红细胞生成素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对脑缺血再灌注后梗死体积和脑组织水肿的影响[J]. 健康之路 2017(08)
    • [3].脑缺血再灌注神经细胞凋亡机制研究进展[J].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19(09)
    • [4].通窍活血汤对脑缺血再灌注小鼠血脑屏障通透性及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的影响[J]. 安徽医药 2015(05)
    • [5].脑缺血再灌注血脑屏障损伤机制及针刺干预的研究进展[J]. 针灸临床杂志 2015(08)
    • [6].中医药抗脑缺血再灌注细胞凋亡的研究进展[J]. 河南中医 2009(04)
    • [7].脑缺血再灌注神经细胞凋亡机制研究进展[J].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19(10)
    • [8].灯盏花素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继发肺损伤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J]. 创伤与急危重病医学 2020(04)
    • [9].L-卡尼汀预防脑缺血再灌注性损伤的机制研究[J].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 2020(05)
    • [10].异丙酚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脑组织紧密连接蛋白MMP-2、MMP-9表达的影响[J].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15(05)
    • [11].三七总皂苷保护脑缺血再灌注脑损伤机制的实验研究进展[J].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4(02)
    • [12].制作线栓法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要点及体会[J]. 实验动物科学 2013(04)
    • [13].运动对老龄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及其机制[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2(01)
    • [14].不同麻醉下电针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能量代谢及氧供需平衡的影响[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0(11)
    • [15].神经生长因子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HIF-1α及HSP70表达的影响[J]. 大连大学学报 2009(03)
    • [16].基于游离脂肪酸靶向脂质组学的脑缺血再灌注血浆生物标志物的筛选[J]. 中国药学杂志 2020(02)
    • [17].跑台训练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影响[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6(02)
    • [18].康脑液1号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病灶和GFAP表达的影响[J].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10(04)
    • [19].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自噬的变化及灯盏生脉胶囊干预的影响[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5(07)
    • [20].腺苷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脑内星形胶质细胞的影响[J].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3(04)
    • [21].依达拉奉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机制的研究[J]. 中国当代医药 2011(24)
    • [22].β-七叶皂甙钠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脑屏障功能和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表达的影响[J]. 四川医学 2010(10)
    • [23].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凋亡机制及药物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0(12)
    • [24].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细胞干细胞因子mRNA表达[J].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9(04)
    • [25].L-硝基-精氨酸甲酯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脑屏障功能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表达的影响[J]. 陕西医学杂志 2009(05)
    • [26].环磷酰胺对脑缺血再灌注海马GFAP表达的影响[J]. 中国热带医学 2009(12)
    • [27].高压氧对脑缺血再灌注小鼠脑组织细胞粘附分子的表达及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J]. 中国康复 2008(02)
    • [28].脑缺血再灌注后免疫损伤分子机制研究进展[J].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9(09)
    • [29].紫菜多糖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J]. 营养学报 2016(05)
    • [30].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对白质的损伤作用[J]. 中国实用医药 2013(31)

    标签:;  ;  ;  ;  ;  ;  

    电项针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脑损伤模型的缺氧诱导因子(HIF-1α)及其靶基因的影响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