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学楼灰空间交往功能及设计研究 ——以华南地区为例

高校教学楼灰空间交往功能及设计研究 ——以华南地区为例

论文摘要

从1999年开始,中国高等教育大幅扩大招生规模,我国高校的数量和规模都在急剧扩大,高等教育的内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更加注重综合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更加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学校的学习生活领域已经不再局限于课堂上,而是扩展到整个校园。从传统的以教师课堂灌输为主走向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提倡师生互动、同学互动乃至跨学科、跨专业的互动启迪,锻炼团队协作的精神和能力。因此,交往空间的营造在校园规划和设计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校园交往空间的含义十分广泛,渗透在从建筑单体到校园环境的各个领域中。不同类型的交往空间所承载的交往活动形式有很大的不同,选取校园某一类交往空间进行有针对性的深入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本文结合华南地区湿热多雨的气候条件,选取教学建筑的灰空间作为研究对象,围绕人在灰空间内的交往活动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发现人在灰空间内交往对物质环境的要求,并以此为基础结合环境心理学与环境行为学的相关理论,试图提出有利于促进交往活动发生的灰空间处理手法和提高灰空间交往效率的设计原则。在针对人在灰空间内的交往活动进行观察分析时发现,由于灰空间的可达性和可进入性的不同,导致在其中交往的人群和交往的模式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将灰空间分为:可进入性较强的“外延灰空间”和可进入性较弱的“内部灰空间”,并以这种分类方式对这两类灰空间采取不同的研究方法分别进行深入研究。结合实例和相关理论对“外延灰空间”的交往行为进行研究与分析,从而提出促进交往发生的设计手法。而对“内部灰空间”的研究则是从实例调研入手,采取行为地图的研究方法对不同案例内的交往活动进行观察记录,从而总结出人在其中交往活动的分布特征、行为特点以及促进交往活动发生的处理手法。最后以如何促进交往形成和持续的角度出发,总结出高校教学建筑灰空间的设计原则。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由来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2 选题由来
  • 1.2 研究范围的界定
  • 1.2.1 交往层面研究范围的界定
  • 1.2.2 空间层面研究范围的界定
  • 1.2.3 课题的研究范围
  • 1.3 相关研究现状
  • 1.4 课题研究的方法及意义
  • 1.5 本文结构框架
  • 第二章 高校教学楼中的灰空间解析
  • 2.1 灰空间的概念
  • 2.2 灰空间的空间本质
  • 2.2.1 顶界面的存在
  • 2.2.2 中介空间
  • 2.3 高校教学楼中灰空间的分类
  • 2.3.1 按灰空间的功能和位置分类
  • 2.3.2 按灰空间的可进入性分类
  • 2.4 高校教学楼中灰空间的空间特性
  • 2.4.1 模糊性
  • 2.4.2 过渡性
  • 2.4.3 边界性
  • 2.4.4 动静结合性
  • 2.5 高校教学楼中灰空间的功能特性
  • 2.5.1 交通联系功能
  • 2.5.2 空间组织功能
  • 2.5.3 活动交往功能
  • 2.6 高校教学楼灰空间中的交往活动
  • 2.6.1 交往者的心理需求
  • 2.6.2 灰空间中交往活动的意义
  • 2.6.3 灰空间中停留交往的规模层级
  • 2.6.4 灰空间中的活动类型
  • 2.6.5 活动数量与持续时间
  • 第三章 高校教学楼“外延灰空间”的设计研究
  • 3.1 高校教学楼“外延灰空间”中交往活动的分布特征
  • 3.2 高校教学楼“外延灰空间”中交往行为的特点
  • 3.2.1 交往的距离
  • 3.2.2 交往者的位置形态关系
  • 3.2.3 停留的支持物
  • 3.3 促进交往行为产生的“外延灰空间”设计手法
  • 3.3.1 可停留的边界
  • 3.3.2 二级领域的营造
  • 3.3.3 座椅的设计
  • 第四章 高校教学楼“内部灰空间”的实例调研与分析
  • 4.1 研究目的
  • 4.2 研究方法及依据
  • 4.3 研究内容
  • 4.3.1 对深圳大学教学楼A、B 座交往空间的调研与分析
  • 4.3.2 对深圳大学师范学院A 楼交往空间的调研与分析
  • 4.3.3 对深圳大学文科楼H1、H2 号栋往空间的调研与分析
  • 4.3.4 对三个教学楼停留、交往人数与类型的比较与分析
  • 第五章 高校教学楼“内部灰空间”的设计研究
  • 5.1 教学楼“内部灰空间”中交往活动的分布特征
  • 5.2 高校教学楼外走廊空间中交往行为的特点
  • 5.2.1 就近原则
  • 5.2.2 可依靠原则
  • 5.2.3 可看原则
  • 5.2.4 边界效应
  • 5.2.5 正负效应
  • 5.2.6 小群原则
  • 5.3 促进高校教学楼外走廊空间产生交往行为的设计手法
  • 5.3.1 静态领域
  • 5.3.2 小群交往尺度
  • 5.3.3 可依靠的边界
  • 5.3.4 路径的转折和错位
  • 5.4 高校教学楼中单面外走廊宽度的量化分析
  • 5.4.1 基本概念的确立
  • 5.4.2 教学楼单面外走廊宽度量化分析
  • 5.4.3 实例比较分析
  • 5.5 促进高校教学楼架空平台空间产生交往行为的设计手法
  • 5.5.1 多数教学楼架空平台设计与使用的现状
  • 5.5.2 促进交往行为的架空平台设计手法
  • 第六章 高等学校教学楼灰空间的设计原则
  • 6.1 整体性原则
  • 6.1.1 空间构成的整体考虑
  • 6.1.2 功能的整体考虑
  • 6.1.3 环境的整体考虑
  • 6.2 人性化原则
  • 6.2.1 适配性原则
  • 6.2.2 可体验性原则
  • 6.3 依附性原则
  • 6.4 多义性原则
  • 6.5 文脉性原则
  • 参考文献
  • 图片索引目录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高校教学楼灰空间交往功能及设计研究 ——以华南地区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