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酸蚀/自酸蚀牙本质粘结系统的评价

全酸蚀/自酸蚀牙本质粘结系统的评价

论文题目: 全酸蚀/自酸蚀牙本质粘结系统的评价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口腔临床医学

作者: 黄翠

导师: 程祥荣

关键词: 牙本质粘结系统,微拉伸强度,粘结界面,生物相容性

文献来源: 武汉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目的】 本研究从粘结强度、粘结界面的形态和生物相容性三个方面对全酸蚀/自酸蚀牙本质粘结系统进行了比较和评价,从而更好地帮助医生理解各种不同粘结系统的性能,有针对性地在临床上选择和正确使用合适的牙本质粘结系统。研究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用微拉伸测试法评价全酸蚀/自酸蚀牙本质粘结系统与不同类型牙本质间的粘结强度;第二部分则用扫描电镜(SEM)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LSCM)对全酸蚀/自酸蚀牙本质粘结系统与正常牙本质的粘结界面进行观察,以期深入分析不同类型牙本质粘结系统的粘结机制;第三部分则分别从体外实验和体内实验两个方面对全酸蚀/自酸蚀牙本质粘结系统的人牙髓组织生物相容性进行比较研究。 第一部分 不同牙本质与全酸蚀/自酸蚀牙本质粘结系统粘结强度的比较 实验一 全酸蚀/自酸蚀牙本质粘结系统与正常牙本质粘结强度的比较 【材料与方法】选择35颗因正畸治疗而拔除的健康前磨牙,去除(牙合)面釉质层,随机分为7组,选用7种牙本质粘结剂All Bond2(AB2),Single Bond(SB),Prime & Bond NT(PB),Fluoro-Bond(FB),Clearfil SE Bond(SEB),XenoⅢ(XenoⅢ)和iBond(iBond),分别按厂家说明书要求应用于暴露的表层牙本质上,再用TPH树脂恢复牙冠至一定的高度。用低速锯将牙齿片切成横截面积约为0.81mm~2的长方体状样本,用微拉伸测试仪检测其粘结强度,加载速度为1mm/min。用体视显微镜观察样本断裂面的形态,并对测试结果和断裂类型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全酸蚀和自酸蚀粘结系统与正常牙本质的粘结强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体视显微镜下观察样本多发生混合界面破坏,且各组的断裂类型无统计学差异(P>0.05)。 实验二 全酸蚀/自酸蚀牙本质粘结系统和龋病影响牙本质粘结强度的比较 【材料与方法】选择20颗(牙合)面罹患慢性龋病的磨牙,在龋显示剂的指导下去除软龋和病变累及的软化牙本质,保留颜色较深但坚硬的龋病影响牙本质。牙齿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牙本质粘结系统的回顾、现状和展望

综述二 牙本质粘结系统粘结性能的实验室检测

第一部分 不同牙本质与全酸蚀/自酸蚀牙本质粘结系统粘结强度的比较

实验一 全酸蚀/自酸蚀牙本质粘结系统与正常牙本质粘结强度的比较

实验二 全酸蚀/自酸蚀粘结系统和龋病影响牙本质粘结强度的比较

实验三 全酸蚀/自酸蚀粘结系统和颈部非龋性硬化牙本质粘结强度的比较

第二部分 全酸蚀/自酸蚀牙本质粘结系统粘结界面微观形态学观察

实验四 全酸蚀/自酸蚀粘结系统粘结界面的SEM和LSCM观察

第三部分 全酸蚀/自酸蚀牙本质粘结系统人牙髓组织生物相容性的研究

实验五 全酸蚀/自酸蚀牙本质粘结系统对人牙髓细胞毒性的研究

实验六 全酸蚀/自酸蚀粘结系统用于人深层牙本质粘结时牙髓反应的短期评价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

个人简历

致谢

发布时间: 2006-03-27

参考文献

  • [1].功能性多肽诱导Ⅰ型胶原仿生矿化的机制研究及应用[D]. 周丽群.武汉大学2015
  • [2].人成牙本质样细胞L型钙离子通道α1亚基D亚型特异性基因的克隆[D]. 吕海鹏.第四军医大学2006

相关论文

  • [1].纤维桩粘接固位的原理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 张凌.第四军医大学2008
  • [2].牙创伤的临床研究[D]. 王孜.武汉大学2004
  • [3].影响牙科陶瓷粘结性能因素的研究[D]. 于淑湘.第四军医大学2005
  • [4].根管治疗充填质量、疗效及相关因素分析[D]. 程越.武汉大学2005
  • [5].C形根管系统的预备及临床治疗研究[D]. 何俐.武汉大学2005
  • [6].不同含量纤维增强基托树脂的实验研究[D]. 徐东选.武汉大学2005
  • [7].树脂—牙本质作用机理与粘接强度影响因素的研究[D]. 郭良微.吉林大学2006
  • [8].牙本质粘结界面纳米渗漏的研究[D]. 赵三军.第四军医大学2006
  • [9].无机改性处理对牙本质粘结性能影响的研究[D]. 熊宇.第四军医大学2006
  • [10].牙本质湿粘接的界面和强度研究[D]. 李潇.第四军医大学2000

标签:;  ;  ;  ;  

全酸蚀/自酸蚀牙本质粘结系统的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