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贫困人口的经济支持网研究

城市贫困人口的经济支持网研究

论文摘要

近些年来,我国的城市贫困问题日益严重。研究和解决城市贫困问题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目前,我国对城市贫困问题的研究,大都从经济转型、下岗失业等方面进行宏观阐释,为完善低保制度而进行的对策性探讨较多,工具性色彩较为浓厚。而对贫困人口的生存状况及其社会场域,对我国城市贫困的社会结构性特点,尚缺乏更深入细致和准确把握。本课题以贫困人口的经济支持网作为切入点,将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引入贫困研究,选择哈尔滨市和沈阳市的贫困人口作为研究总体,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了容量为443人的样本。用该样本数据对总体进行推论,置信度为95%。通过入户调查,结构性访谈的方法获取资料。本文在此基础上,从社会网络结构的角度,对城市贫困家庭的经济生活状态、经济支持网的特征和作用以及对城市贫困家庭贫困程度的影响因素等问题,进行了比较详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调查发现:我国城市贫困人口结构性特点是:女性远远高于男性。42.5%的人家庭不健全。39.7%的人没有劳动能力。绝大多数人的文化程度在初中或初中以下。无业、下岗和失业人员构成了贫困人口的主体。40到50岁的人口成为贫困人口的众数。在贫困人口中有三分之一是原发性贫困,三分之二是继发性贫困。贫困家庭的经济生活状况是:人均月收入仅为153.4元。51.1%的家庭都有负债。医疗与教育是最大的支出项目。耐用消费品的拥有量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有着巨大的差距,但居住面积与全国城市居民平均水平差距不大。城市贫困人口的经济支持网具有网络规模小、同质性高,主要由强关系构成的特点。聚类分析的结果说明,经济支持网具有父母子女网、兄弟姐妹网、其他亲属网、邻居网和朋友网五种关系类型。其网络成员中,兄弟姐妹占的比例最大。经济支持网起着为贫困家庭填补收支缺口、应付非常规性支出和补充生活用品不足的作用,但这种作用不足以改变他们的贫困状况。仅在他们陷入贫困过程中起到一种阻尼器的作用。通过对贫困人口父辈与子辈的经济生活状况的比较发现,在城市贫困人口中已经出现了贫困的同质性现象。贫困人口与他们的父母或子女在受教育水平上有着很强的相对同质性。在职业上也有着很强的职业阶层同质性。这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
  • 1.2.1 国外城市贫困问题研究
  • 1.2.2 国内城市贫困问题研究
  • 1.2.3 国内外城市贫困问题研究评述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论文结构
  • 1.3.1 研究构想与主要内容
  • 1.3.2 本文的结构
  • 第2章 城市贫困人口经济支持网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经济支持网研究的经济学理论基础
  • 2.1.1 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经济力制度的贫困观
  • 2.1.2 分割劳动力市场理论
  • 2.1.3 发展经济学的贫困理论
  • 2.1.4 贫困经济学的能力贫困及交换权力理论
  • 2.2 经济支持网研究的社会学理论基础
  • 2.2.1 布迪厄的社会场域理论
  • 2.2.2 社会网络分析理论
  • 2.2.3 关系强度及社会资源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理论建构与研究方法
  • 3.1 概念阐释
  • 3.1.1 社会网络
  • 3.1.2 主体网
  • 3.1.3 经济支持
  • 3.1.4 经济支持网
  • 3.1.5 经济支持网的网络特征指标
  • 3.2 理论假设
  • 3.2.1 理论假设A:贫困人口的构成及家庭经济生活状况的假设
  • 3.2.2 理论假设B:网络构成特征的假设
  • 3.2.3 理论假设C:经济支持网作用特征和作用强度的假设
  • 3.2.4 理论假设D:对贫困家庭贫困程度影响因素的假设
  • 3.3 研究方法与技术
  • 3.3.1 理论分析--网络分析方法
  • 3.3.2 调查对象的选择—随机抽样方法
  • 3.3.3 资料收集—问卷调查与结构性访谈相结合的方法
  • 3.3.4 资料分析--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 3.4 调查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 3.4.1 前期的探索性研究
  • 3.4.2 问卷设计
  • 3.4.3 调查的实施
  • 3.4.4 数据的录入与统计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城市贫困人口及其家庭经济生活状况
  • 4.1 城市贫困人口的基本状况
  • 4.1.1 城市贫困人口的性别及年龄分布
  • 4.1.2 城市贫困人口的文化程度分布
  • 4.1.3 城市贫困人口的身体状况与就业状况
  • 4.1.4 城市贫困人口的婚姻状况
  • 4.2 城市贫困家庭的收入与支出状况
  • 4.2.1 城市贫困家庭的收入状况
  • 4.2.2 城市贫困家庭的支出状况
  • 4.2.3 城市贫困家庭的负债情况
  • 4.2.4 城市贫困家庭收入与支出的关系分析
  • 4.3 城市贫困人家庭的耐用消费品的拥有与住房情况
  • 4.3.1 城市贫困家庭耐用消费品的拥有情况
  • 4.3.2 城市贫困家庭的住房状况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城市贫困人口经济支持网的特征及作用
  • 5.1 贫困人口经济支持网的发现方法与特征分析
  • 5.1.1 贫困人口经济支持网的发现方法
  • 5.1.2 贫困人口经济支持网的网络规模特征
  • 5.1.3 城市贫困人口经济支持网的网络关系类型特征
  • 5.1.4 网络成员的关系强度特征
  • 5.1.5 网络成员的文化程度分布
  • 5.1.6 网络成员的就业状况和职业分布
  • 5.2 被调查者与网络成员的同质性分析
  • 5.2.1 年龄的同质性程度
  • 5.2.2 文化程度的同质性程度
  • 5.2.3 就业状况的同质性程度
  • 5.2.4 经济生活状况的同质性程度
  • 5.2.5 居住区域同质性程度
  • 5.3 城市贫困人口贫困状况的代际比较分析
  • 5.3.1 变量的选择与测量
  • 5.3.2 中青年贫困人口与其父母情况的比较分析
  • 5.3.3 中老年贫困人口与其子女情况的比较分析
  • 5.4 城市贫困人口经济支持网的特点
  • 5.4.1 网络规模小
  • 5.4.2 网络成员的同质性高
  • 5.4.3 网络成员的构成具有明显的强关系特征
  • 5.5 经济支持网在城市贫困家庭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 5.5.1 填补收支缺口
  • 5.5.2 帮助贫困人口应付非常规的经济支出
  • 5.5.3 补充生活用品的不足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城市贫困家庭贫困程度及相关因素的分析
  • 6.1 城市贫困家庭贫困度测量的指标体系建设
  • 6.1.1 变量的选择
  • 6.1.2 变量效度的测量
  • 6.1.3 指标体系的确定及样本贫困程度的分布
  • 6.2 贫困人口的个人素质和家庭因素与贫困程度的关系分析
  • 6.2.1 贫困人口个人情况及配偶情况与家庭贫困程度的相关分析
  • 6.2.2 贫困程度与家庭因素的相关分析
  • 6.3 家庭贫困程度与父母和子女情况的相关分析
  • 6.3.1 家庭贫困程度与贫困人口父母情况的相关分析
  • 6.3.2 家庭贫困程度与子女状况的相关分析
  • 6.4 家庭贫困程度与经济支持网特征的相关分析
  • 6.4.1 贫困程度与经济支持网规模和网络关系类型的相关分析
  • 6.4.2 贫困程度与网络成员特征的相关分析
  • 6.5 贫困家庭的贫困程度与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 6.5.1 贫困人口个人因素对家庭贫困程度的影响
  • 6.5.2 贫困人口的家庭因素对家庭贫困程度的影响
  • 6.5.3 父母或子女情况对家庭贫困程度的影响
  • 6.5.4 经济支持网因素对家庭贫困程度的影响
  • 6.6 家庭贫困程度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
  • 6.7 本章小结
  • 第7章 理论假设的检验及分析
  • 7.1 理论假设的检验
  • 7.1.1 对理论假设A的检验
  • 7.1.2 对理论假设B的检验
  • 7.1.3 对理论假设C的检验
  • 7.1.4 对理论假设D的检验
  • 7.2 分析与思考
  • 7.2.1 城市贫困已出现和女性化和青少年化倾向
  • 7.2.2 贫困人口中三分之一是原发性贫困
  • 7.2.3 有一成以上的家庭不符合领取低保的条件
  • 7.2.4 医疗与教育是城市贫困家庭最沉重的经济负担
  • 7.2.5 我国的城市贫困出现了明显的代际同质性现象
  • 7.2.6 贫困测量中贫困距法的失效与恩格尔系数的失灵
  • 7.2.7 未来一段时期内贫困人口的数量还会继续增加
  • 7.2.8 经济支持网仅是贫困家庭陷入贫困过程中的阻尼器
  • 7.2.9 十年以后的中青年贫困人口将出现经济支持的缺失
  • 7.2.10 贫困的代际同质性已成为贫困家庭脱贫困的严重羁绊
  • 7.2.11 城市贫困阶层出现了明显的社会疏离
  • 7.3 对策与建议
  • 7.3.1 为贫困人口的子女提供强有力的教育支持
  • 7.3.2 加强贫困人口的社会整合性
  • 7.3.3 强化扶贫中非政府组织的作用
  • 7.3.4 消除假贫困应健全有效的信息反馈系统
  • 7.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城市贫困家庭经济支持网调查问卷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 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 致谢
  • 个人简历
  • 相关论文文献

    • [1].影响贫困生经济支持网的多因素分析[J]. 科教导刊(中旬刊) 2014(01)
    • [2].谁更会给老年父母经济支持?[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2)
    • [3].经济支持、情感慰藉与农村中老年父母生活满意度研究[J].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2)
    • [4].城市贫困家庭经济支持网的特征分析[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5)
    • [5].育儿中 父亲的参与不可或缺[J]. 时尚育儿 2011(06)
    • [6].传统孝文化的变迁:经济支持与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研究[J]. 老龄科学研究 2016(09)
    • [7].北京社区农业和非农业户口老年人经济支持网络现状分析[J]. 中国卫生经济 2014(05)
    • [8].社会保障会“挤出”代际经济支持吗?——基于动机视角[J]. 人口与经济 2015(03)
    • [9].经济支持对我国中老年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基于CHARLS微观数据[J]. 农家参谋 2019(11)
    • [10].农村子女给予父母经济支持的影响因素分析[J]. 老龄科学研究 2016(11)
    • [11].代际经济支持与我国中老年人健康机会不平等的关系[J]. 经济体制改革 2020(01)
    • [12].三代家庭在教育与养老上的博弈:受惠的孙代与受困的亲代——基于CFPS2016年数据的相关研究[J]. 老龄科学研究 2019(10)
    • [13].子女对老年父母经济支持的影响机制与区域差异——基于广东、辽宁与甘肃的调研数据[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1)
    • [14].基于Heckman-HLM模型的代际经济支持影响因素分析[J]. 统计与决策 2016(11)
    • [15].情感支持、经济支持与生活满意度[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13(06)
    • [16].农村三代家庭中子女外出务工对老年人经济支持的影响研究[J]. 当代经济科学 2008(01)
    • [17].金融扶贫对扶贫地区的经济支持作用研究——以河北省H县为例[J]. 今日财富 2019(20)
    • [18].转变金融发展方式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J]. 西南金融 2012(02)
    • [19].安徽省农民工返乡创业经济支持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蚌埠学院学报 2014(01)
    • [20].城镇化进程中农民继续社会化的障碍及对策[J]. 天中学刊 2014(04)
    • [21].新农保对双向代际经济支持的影响研究[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0(07)
    • [22].代际经济支持健康效应检验[J]. 西北人口 2016(01)
    • [23].中国农村家庭代际经济支持行为动机分析[J]. 农业技术经济 2015(05)
    • [24].北京城乡中老年人代际经济支持类型及影响因素[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8(02)
    • [25].经济赡养能增进老年人健康吗——基于2011年CHARLS数据的内生性检验[J]. 南方人口 2015(01)
    • [26].降成本 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J]. 中国招标 2017(28)
    • [27].外部教育支持下的家庭教育支出与代际经济支持——基于CFPS的实证研究[J]. 福建茶叶 2020(02)
    • [28].农村留守老年人的代际经济支持影响因素研究[J]. 荆楚学刊 2014(02)
    • [29].高校大学生社会支持研究[J]. 价值工程 2011(08)
    • [30].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农村养老经济支持研究[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2)

    标签:;  ;  ;  ;  

    城市贫困人口的经济支持网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