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史视野中的蒋光慈 ——兼论20世纪20年代青年知识分子思想的变迁与发展

思想史视野中的蒋光慈 ——兼论20世纪20年代青年知识分子思想的变迁与发展

论文摘要

蒋光慈是现代著名作家,曾被誉为“中国革命文学的拓荒者”。20年代前期曾作为党的第一批成员留学苏联,著有《短裤党》、《少年漂泊者》等小说和许多诗歌。其小说多以大革命为背景,反映工农群众和青年知识分子的革命斗争。他经常采用“革命加恋爱”的主题,表现历史转变关头革命青年的苦闷、悲愤和奋起抗争的精神世界,因此,他曾被誉为“中国革命文学的拓荒者”。迄今为止,人们主要是从文学角度去研究他,或论其诗,或论其现代革命文学特点,但是他当时主要是一位坚定的革命者,他借文学来表达革命思想,因此,从他的文学作品来探讨他的思想,当更符合他的本意。而蒋光慈所处的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知识分子思想大变动的时期,蒋光慈很敏锐的感觉出社会变革气息,因而其作品具有很强的思想性、革命性,所以我们可以从思想史的角度,从蒋光慈的小说以及他的思想来研究20世纪20年代知识分子思想的变迁与发展。本文第一章介绍了关于蒋光慈研究的国内外动态。第二章开始从蒋光慈个人思想的发展入手,分别介绍了蒋光慈早年时期,由于受社会思潮的变化,尤其是五四运动的影响,蒋光慈也和其他社会青年一样,开始逐渐摆脱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面对国家的危亡,开始思考新文化所提出的“拿什么思想来救治中国”,由于当时社会各种思想的涌入,蒋光慈最早选择的无政府主义,激发了社会责任感。之后1919年至1924年,蒋光慈有幸成为党最早的青年团员,被派往苏联学习。在苏联期间,接受了全面的、系统的马克思主义,为以后的斗争奠定了思想基础。回国后,由于个人的爱好和当时社会的形势,蒋光慈选择了以文学作为斗争的武器。所以,即使是在诗歌中,都带有浓厚的革命思想,他也成为一个“东亚革命的歌者”。不仅如此,他还通过文学评论和小说的方式,一直不断地在介绍和鼓舞社会青年加入革命的队伍,推动了20年代青年思想的变化。而在大革命失败后,蒋光慈仍然坚持斗争,在挫折中寻找到斗争的最佳方式——“革命+恋爱”的小说模式,通过和青年们紧密相联的生活感触指引青年们在挫折坚持革命斗争,树立崇高的精神信仰和价值观,在现实中和工人运动结合起来,实现革命理想。随着国民党统治的日渐严酷,蒋光慈在文学宣传上的尝试与矛盾,他的思想也逐渐成熟,逐渐在作品中摸索出中国革命的最佳斗争方式——工农结合。所以,他的小说《咆哮了的土地》也因此成为中国第一个记录土地革命时期工农结合路线的作品。蒋光慈的小说中主要描写的是青年知识分子,所以本文第三章通过对蒋光慈坚定的革命性、坚定革命的合理性、既是革命者又是启蒙者以及坚持革命的艺术性等思想特点的研究以及对蒋光慈思想的评价,输理出第四章20世纪20年代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变迁与发展的脉络。(一)投入时代大潮。经过五四运动的“个性启蒙”,大部分的青年从旧的封建束缚中觉醒,意识到自我的存在,社会责任意识逐渐被唤醒。因此,当时大部分的社会青年随着1925年国共合作以及1926年国民大革命的开始,纷纷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二)幻灭中的挣扎。但很快随着1927年大革命的失败,革命暂时转入低潮。而当时曾狂热、亢奋的革命青年,在个人意识的觉醒之后,又感受了个人力量的渺小,顿时陷入了幻灭、苦闷和绝望的境地。甚至有一部分改变了革命的初衷,或投降,或妥协逃避。(三)踏上光明之途。由于中国革命的重心从城市转移到农村,进一步深入发展,许多青年意识到自己不是一个人在奋斗,逐渐摆脱苦闷和幻灭的影响,再次走上革命的道路,开始了工农合作的光明之途,也开始了由五四之后的个人主义到集体主义的过渡,而这些也正是中国共产党度过艰难时期和日渐壮大的思想根源。最后得出结论:逐渐走上和坚定革命的道路,是20世纪20年代青年知识分子思想变迁与发展的主旋律。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研究概况
  • 第一节 国内研究概况
  • 第二节 国外研究概况
  • 第二章 蒋光慈的思想变化与发展
  • 第一节 无产阶级思想初步形成期
  • 第二节 以文学作武器,坚定宣传革命思想
  • 第三节 在现实挫折中寻找斗争的最佳方式
  • 第四节 思想的矛盾与成熟——从工人运动到走向农村
  • 第三章 正确评价蒋光慈的思想
  • 第一节 蒋光慈思想的特点
  • 第二节 正确评价蒋光慈的思想
  • 第四章 20世纪20年代知识分子的思想变迁与发展
  • 第五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相关论文文献

    • [1].先锋的光辉——蒋光慈及其无产阶级革命文学[J].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9(04)
    • [2].蒋光慈小说中的“革命”与“浪漫”[J]. 阴山学刊 2018(05)
    • [3].金寨: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J]. 文化月刊 2016(24)
    • [4].革命的浪漫与侠情——对蒋光慈的再认识[J].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13(06)
    • [5].略论蒋光慈作品的评价及大众影响[J]. 上海鲁迅研究 2010(01)
    • [6].蒋光慈的三重角色及其人生悲剧[J]. 东岳论丛 2019(02)
    • [7].1925—1931:阶级论美学的初期实践——以蒋光慈小说为考察中心[J]. 文学评论 2016(04)
    • [8].蒋光慈小说中的疾病隐喻[J].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5(03)
    • [9].革命的诗人,人类的歌童——蒋光慈新诗导读[J]. 中国诗歌 2012(07)
    • [10].东京游学与蒋光慈革命文学理论的发展[J]. 文艺理论与批评 2012(03)
    • [11].瞿秋白与蒋光慈:一对殉于而立之年的亲密战友[J]. 党史纵览 2011(03)
    • [12].文学家在革命中的位置——蒋光慈与托洛茨基文学思想[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0(01)
    • [13].论蒋光慈模式对文学创作的影响[J].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2)
    • [14].蒋光慈:最先倡导革命文学的作家[J]. 档案记忆 2017(11)
    • [15].蒋光慈诗选[J]. 中国诗歌 2012(07)
    • [16].论蒋光慈小说创作与三十年代上海都市文化市场[J]. 文学评论 2011(03)
    • [17].蒋光慈小说流行元素探析[J]. 皖西学院学报 2011(06)
    • [18].个体性革命话语生产的困境与失败——再论“蒋光慈现象”[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8(05)
    • [19].蒋光慈:东亚革命文坛的“一朵孤云”[J]. 东岳论丛 2019(03)
    • [20].革命的空间表现及其心理悖反——重读蒋光慈[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9(05)
    • [21].魂断庐山——蒋光慈与宋若瑜的悲怆恋歌[J]. 金秋 2015(12)
    • [22].蒋光慈与“左联”革命文学团体之关系的再认识[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02)
    • [23].中国故事的重新讲述——以蒋光慈1925—1927年的革命文学写作为例[J]. 江汉论坛 2012(09)
    • [24].“准英雄”的转变——蒋光慈革命话语叙事模式探析[J]. 文艺理论与批评 2010(02)
    • [25].个体性革命话语生产的困境与失败——再论“蒋光慈现象”[J].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 2009(02)
    • [26].论蒋光慈小说前后期艺术风格的转变[J]. 名作欣赏 2019(26)
    • [27].个人主义革命话语生产的幻灭——再论蒋光慈诗歌[J]. 龙岩学院学报 2019(04)
    • [28].现代文学史书写的惯性思维——以蒋光慈研究为例及其他[J]. 南方文坛 2015(01)
    • [29].蒋光慈现象[J]. 现代中文学刊 2010(01)
    • [30].艺术标准与政治功用——蒋光慈的一篇佚文[J].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08(03)

    标签:;  ;  ;  ;  ;  

    思想史视野中的蒋光慈 ——兼论20世纪20年代青年知识分子思想的变迁与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