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地区近10000年以来气候变化特征

西安地区近10000年以来气候变化特征

论文摘要

全新世是第四纪最后一次冰期结束至今的这段时间。这个时期人类逐步从原始人进化为现代人,人类社会迅速发展,人类史上所创造的数次文明都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因此这段时期的气候变化成为了国际过去气候变化研究的重点。西安地区位于黄土高原南缘,黄土厚度巨大,尤其是近10000年以来风尘堆积形成的黄土与古土壤层比较厚,再加上西安地区自从新石器时代以来就有古人类群居,中间13个朝代曾建都长安,因此在研究人类与气候环境相互影响方面非常具有典型性。本课题研究通过精心的实地考察,在西安神禾塬鱼包头村和泾阳新庄村选取了两个全新世黄土与古土壤剖面,并对其进行了高分辨率的采样,所取样品在实验室内进行了磁化率、粒度测试和AMS14C年代测定,根据实验所测数据对西安地区近10000年以来的气候变迁进行了研究,为预测西安地区未来的气候演变提供了资料,也为整个黄土高原地区全新世气候变化的研究乃至全球古气候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例证。通过本次课题研究,对西安地区近10000年以来气候的演变过程得出如下结论:(一)全新世早期(10000~8500a.B.P.),气候从晚更新世的寒冷逐渐升温,降水量有所增加,成壤强度加大,夏季风逐渐取代冬季风占据优势。(二)全新世中期(8500~约3100a.B.P.),气候温暖湿润,降水量显著增加,土壤粘化作用、淋溶作用强烈,夏季风取代冬季风占据了绝对优势。这一时期的气候变化还存在着次一级的波动:(1)在8500~6500a.B.P.气候在总体温暖湿润的情况下,有降温趋势。在大约6800 a.B.P.左右温度达到该阶段的最低点,可能出现了极端的气候事件,后又快速升温。(2)从6500 a.B.P.到5800 a.B.P.左右气候明显转冷,大约在5800 a.B.P.达到最低,整个过程持续时间大约700a左右,后来又出现了快速升温事件,持续时间较短,大约300a左右。(3)从5500~4500 a.B.P.左右气候在小范围内比较不稳定,总体有小幅度降温趋势,在大约4500 a.B.P.达到了最低温度,此后又经历了约500a左右的气温缓慢波动升高的时期。(4)4000~约3100 a.B.P.气候波动剧烈,整体呈降温的趋势,在大约3100 a.B.P.左右气温达到最低。(三)全新世晚期(约3100~0a.B.P.),季风发生转变,气候趋于干旱化形成了全新世黄土层L0和耕作层Ms。这一阶段也存在着次一级的气候波动(:1)约3100~1900 a.B.P气候有缓慢升温的趋势;(2)1900~0 a.B.P.气候有升温的趋势,形成耕作层Ms。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 1.2.1 国际上气候理论的研究
  • 1.2.2 东亚季风理论的发展
  • 1.2.3 黄土高原第四纪及全新世的研究
  • 1.2.4 西安地区近10000 年以来气候变迁的研究
  • 1.3 研究内容、方法、技术路线及工作量
  • 1.3.1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3.3 完成的工作量
  • 第二章 研究区地理环境概况
  • 2.1 区域自然地理环境
  • 2.1.1 研究区概况
  • 2.1.2 气候
  • 2.1.3 植被
  • 2.2 区域地质地貌概况
  • 2.2.1 地层
  • 2.2.2 地质构造
  • 2.2.3 地貌
  • 第三章 研究剖面地层划分及年代的测定
  • 3.1 研究剖面地层划分
  • 3.1.1 西安神禾塬鱼包头村全新世黄土剖面
  • 3.1.2 泾阳新庄村全新世黄土剖面
  • 3.2 年代的测定及划分
  • 14C 测年的原理和方法'>3.2.114C 测年的原理和方法
  • 14C 年代的测定'>3.2.2 AMS 14C 年代的测定
  • 3.2.3 年代划分的依据和方法
  • 第四章 替代性指标的选择及其反映的古气候变迁
  • 4.1 泾阳新庄村剖面的磁化率分析
  • 4.1.1 磁化率的古气候意义
  • 4.1.2 泾阳新庄村剖面磁化率的曲线特征
  • 4.1.3 泾阳新庄村剖面磁化率反映的古气候变迁
  • 4.2 西安神禾塬鱼包头村剖面的粒度分析
  • 4.2.1 粒度分析的古气候意义
  • 4.2.2 西安神禾塬鱼包头村剖面粒度曲线的特征
  • 4.2.3 西安神禾塬鱼包头村剖面粒度曲线反映的古气候变迁
  • 第五章 西安地区近10000 年以来的古气候变化特征
  • 5.1 研究区两个替代指标曲线的对比分析
  • 5.2 西安地区全新世黄土记录的气候变化与其周边同期气候波动对比
  • 5.3 与古里雅冰芯全新世气候记录曲线的对比
  • 5.4 西安地区近 10000 年以来气候阶段划分
  • 5.5 对近10000 年以来气候波动内在机制的探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甘肃天水全新世黄土粒度、磁化率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J].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2)
    • [2].让古人类遗骸告诉我们,人类是如何扩散到全球的(上)[J]. 飞碟探索 2016(03)
    • [3].环境[J]. 生物进化 2017(01)
    • [4].惩罚、规范与合作——全新世人类合作之谜的一个解决方案[J]. 哲学研究 2016(04)
    • [5].全新世事件3与古文化变迁[J]. 地质科技情报 2010(03)
    • [6].全新世以来中国北方的环境变迁[J]. 松州 2009(Z1)
    • [7].中晚全新世科尔沁沙地演化与气候变化[J]. 中国沙漠 2013(01)
    • [8].鲁南地区全新世环境变化与文化响应[J].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7)
    • [9].太湖地区早全新世罕见人类活动的古地理分析[J].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2)
    • [10].晚更新世末期—全新世早期的气候突变和中国农业的起源[J]. 热带地理 2011(02)
    • [11].呼伦贝尔高平原全新世早晚期砂、土楔及其古气候环境意义[J]. 第四纪研究 2011(05)
    • [12].关中平原全新世以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时空演变分析[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9(06)
    • [13].青藏高原东部全新世泥炭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初探[J]. 河北地质大学学报 2018(03)
    • [14].全新世安塞剖面的磁学特征变化历史及其受控因子分析[J].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18(05)
    • [15].基于孢粉记录的中国西南地区全新世气候变化研究进展[J].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18(05)
    • [16].山东半岛近岸海区全新世泥质沉积体研究现状[J]. 海洋地质前沿 2013(10)
    • [17].青藏高原东北部全新世泥炭正构烷烃的生物记录[J]. 沉积学报 2009(01)
    • [18].黄河马头关段全新世古洪水水文恢复及气候背景研究[J]. 干旱区地理 2017(01)
    • [19].沂沭断裂带北段全新世活动断层的发现及其意义[J]. 山东国土资源 2017(04)
    • [20].人类世:我们创造的新世界[J]. 大科技(百科新说) 2011(08)
    • [21].四川中——晚全新世古气候环境演变对三星堆文明兴衰的影响[J].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9(08)
    • [22].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地全新世以来的古气候变化[J]. 地球与环境 2019(05)
    • [23].我们现在都是气候难民[J]. 中国经济报告 2018(09)
    • [24].新疆伊犁可克达拉剖面晚全新世古土壤与环境[J].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16(05)
    • [25].砗磲记录的南海西沙晚全新世温暖期的高海温特征[J]. 科学通报 2014(18)
    • [26].中国2007年以来全新世火山地质研究的主要进展[J].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11(04)
    • [27].全新世毛乌素沙地演化初探[J]. 现代盐化工 2018(02)
    • [28].冬夏季温度和降水变化对青海湖全新世环境变化的影响初探(英文)[J]. 盐湖研究 2018(02)
    • [29].全新世早期石笋灰度序列记录的气候环境信息分析——以重庆羊口洞石笋为例[J]. 中国岩溶 2017(02)
    • [30].华山山前断裂中段全新世垂直活动速率的重新厘定[J]. 地震研究 2016(03)

    标签:;  ;  ;  ;  ;  ;  

    西安地区近10000年以来气候变化特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