珐菲亚的组织培养技术研究

珐菲亚的组织培养技术研究

论文摘要

通过对珐菲亚进行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建立珐菲亚无性系,以期解决珐菲亚引种栽培种源短缺问题。试验材料用顶芽、腋芽、幼叶、茎段为外植体,进行了芽的诱导及继代增殖培养、愈伤组织的诱导及分化培养、根的分化和组培苗假植等方面的试验,试验结果如下:1、顶芽和腋芽的诱导培养用MS、N6、B5、White四种基本培养基附加不同浓度的6-BA和NAA对顶芽和腋芽进行诱导,结果表明,较适宜的基本培养基为MS,激素配比以6-BA1.5mg/L+NAA0.2mg/L为好,芽的增殖系数较高,为3.22。2、芽的继代增殖培养以MS为基本培养基,添加不同浓度的6-BA、KT、ZT和NAA对珐菲亚丛生芽进行继代增殖培养,综合各个因素得出较为优化的继代培养基是MS+6-BA1.2mg/L+NAA0.2mg/L,芽的增殖系数达3.92,芽生长健壮。3、愈伤组织的诱导培养幼叶及茎段均能诱导愈伤组织,但以茎段诱导效果比叶片好,较适宜的培养基配方为:MS+2,4-D1mg/L+20%CW。4、根的诱导培养在1/2MS培养基中加入一定浓度的NAA、IBA、PP333,均能诱导小苗生根。用PP333促使植株矮化、根系粗壮,有利于提高幼苗假植存活率。较为适宜的生根培养基是1/2MS+NAA1.0mg/L和1/2MS+PP3330.2mg/L。5、组培苗假植假植用河沙、蛭石、土壤3种不同基质,结果表明,假植河沙基质的组培苗的成活率较高;生根阶段用PP333壮苗促根过的苗,在河沙中假植的组培苗成活率在90%以上。6、化学成分分析珐菲亚组培苗种植一年后,对其收获的根部药材与原产地药材的主要化学成分、总皂苷、氨基酸及微量元素进行比较分析,可以确认组培苗栽植后根部主要成分已接近原产地,所含微量元素和氨基酸的种类一致。总皂苷含量为6.54%,比原产地药材的总皂苷含量的7.32%略低;组培苗的氨基酸总含量为2.6%,比原产地药材的氨基酸总含量的2.2%略高一些。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珐菲亚的研究现状
  • 二、珐菲亚的应用、发展前景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 三、药用植物组织培养研究的研究进展
  • 四、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来源、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 1.2 试验方案
  •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1.4 化学成分分析
  • 第二章 结果与分析
  • 2.1 初代培养
  • 2.1.1 不同培养基对顶芽、腋芽诱导培养的影响
  • 2.1.2 叶片不定芽的诱导培养
  • 2.1.3 茎段愈伤组织诱导培养
  • 2.2 继代增殖培养
  • 2.2.1 丛生芽继代增殖培养
  • 2.2.2 愈伤组织分化培养
  • 2.3 生根培养
  • 2.3.1 不同NAA、IBA浓度对珐菲亚生根培养的影响
  • 2.3.2 植物生长延缓剂PP333对珐菲亚生根培养的影响
  • 2.4 炼苗假植
  • 2.5 田间种植
  • 2.5.1 生物学特征
  • 2.5.2 栽培技术研究
  • 2.6 化学成分分析
  • 2.6.1 主要化学成分分析
  • 2.6.2 总皂苷含量提取及测定
  • 2.6.3 氨基酸及微量元素测定及分析
  • 第三章 讨论
  • 3.1 外植体的选择
  • 3.2 影响珐菲亚丛生芽诱导和继代增殖培养的因素
  • 3.3 植物生长延缓剂PP333在珐菲亚生根培养中的应用
  • 3.4 炼苗假植
  • 3.5 化学成分分析
  • 3.6 对下一步工作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相关论文文献

    • [1].大别山冬青组培苗工厂化生产技术[J]. 上海农业科技 2020(01)
    • [2].白及种子苗与组培苗的生长及生理特性[J]. 贵州农业科学 2020(02)
    • [3].白及组培苗繁育技术研究进展[J]. 湖南农业科学 2020(01)
    • [4].不同露苗时间和基质类型对白及组培苗炼苗驯化的影响[J]. 中药材 2019(10)
    • [5].马铃薯组培苗内生菌治理方法研究[J]. 上海农业科技 2020(04)
    • [6].氮磷钾对四季海棠组培苗生长的影响[J].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20(06)
    • [7].光质对红树莓组培苗生长及部分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J]. 北方园艺 2016(22)
    • [8].洋桔梗组培苗炼苗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17(08)
    • [9].铁皮石斛组培苗炼苗技术[J].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7(08)
    • [10].蝴蝶兰组培苗定植后培养不同时间驯化对生长的影响[J]. 农家参谋 2017(12)
    • [11].石斛组培苗繁育与仿野生种植技术初探[J].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7(08)
    • [12].木薯组培苗壮苗生根技术研究[J]. 南方农业学报 2015(10)
    • [13].辽砧2号组培苗瓶内生根技术研究[J]. 北方果树 2016(02)
    • [14].罗布麻组培苗规范化栽培试验[J]. 吉林农业 2015(18)
    • [15].培苗以爱,育才以道,树人以德[J]. 早期教育(教科研版) 2017(01)
    • [16].无患子组培苗瓶外生根技术的研究[J]. 福建林业 2013(06)
    • [17].不同栽培模式、不同栽培基质对金线莲组培苗生长的影响[J]. 种子 2020(04)
    • [18].不同光质对白及二倍体和四倍体组培苗增殖及生长的影响[J]. 北方园艺 2019(22)
    • [19].百合组培苗生根培养基配方的筛选[J]. 安徽农业科学 2017(12)
    • [20].楸树组培苗培育技术[J]. 河北林业科技 2015(06)
    • [21].白芨组培苗春季剪除茎叶炼苗技术[J]. 农村实用技术 2016(07)
    • [22].淮山组培苗的移栽驯化技术分析[J]. 中国园艺文摘 2014(12)
    • [23].植物激素对果蔗组培苗分蘖的影响[J]. 福建农业学报 2014(11)
    • [24].红魔芋组培苗大棚周年栽培试验[J]. 中国园艺文摘 2015(02)
    • [25].枸杞组培苗快速繁殖技术[J]. 现代农业科技 2015(09)
    • [26].氮素营养对茶树组培苗生长影响研究[J]. 西南农业学报 2013(05)
    • [27].马蹄组培苗高产优质关键技术[J]. 农业与技术 2014(02)
    • [28].桉树组培苗培育技术[J]. 现代农业科技 2013(03)
    • [29].温度对莲藕组培苗生长代谢影响的试验研究[J]. 农业科技通讯 2013(02)
    • [30].马蹄组培苗高产优质关键技术[J]. 农业与技术 2013(06)

    标签:;  ;  ;  ;  

    珐菲亚的组织培养技术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