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绘画在诗歌教学中运用的思考

传统绘画在诗歌教学中运用的思考

陕西省咸阳市杨陵区杨陵高级中学

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蒙曼说:"诗词之所以美,在于它承载着作者的人生阅历。因此读诗不仅仅是读诗,更是读人,是读心。"2017年2月8日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于春节期间开播以来受到社会广泛关注,节目中多位具有深厚古诗词素养的年轻学生更是实力"圈粉",被网友称赞"腹有诗书气自华"。学者表示,兼具典雅韵律与人文精神的古诗词在现代社会仍能引发情感共鸣,要加强古诗词的审美教育,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年轻人中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审美教育自然离不开传统的绘画作品。在教学中既要吸收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精髓,又要体现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的成果;既要注意一般科学原现的认识、探究和掌握,又要注重态度、方法、精神的养成,做到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综合统一。现在我们根据教学实践,来谈谈传统绘画在诗歌教学中的运用。

1传统绘画与诗歌的关系

中国国画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国画的艺术创作和思想内容,融入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意识和审美情趣,充分体现了国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联系的政治、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产生深受中国古代道家思想和魏晋玄学的影响,如老子的"有无相生"、庄子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等等,是传统绘画产生的理论基础。中国传统绘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强调人景融合,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意境。继承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创新的前提是继承前人的宝贵经验。就传统绘画学科来说,中国画论课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了解中国画论的相关知识,继而有选择地进行古代画论的基础性研究,或者在此基础上,进行当代绘画理论的建设与创造。

诗歌承载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沉淀了中华文化的灵动飘逸。因而,让学生从小与古诗接触,耳濡目染地让其感受古诗的美,进而提升中学生的文学素养。通过品词,来体会诗歌的语言美。诗歌的语言不仅精炼,而且还具有形象性,往往一个字、一句话都包含深厚而丰富的内涵。通过诵读,感受古诗的音乐美。在所有的文体中,诗歌的音乐性是最强的。对诗歌鉴赏者而言,感受诗歌的音乐美,无疑是鉴赏诗歌的一项重要内容。所以在古诗教学中,教师更应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建筑在诗歌语言文字上的情感之音乐美。通过想象,感受古诗中的意境美。古诗是诗人通过凝练的语言文字,再倾注其思想情感于其中,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来体会诗歌中创设的美丽意境。通过朗读和体悟,感受古诗中的真情美。教学中,教师尽量让学生通过诵读来感受诗情之美,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辛弃疾《清平乐村居》整首诗节奏轻快跳跃,教师对一些生词或难词如吴音、翁媪、无赖讲解后,可以适当让学生起来抑扬顿挫有感情地朗读后,再描绘诗歌呈现的清新快乐的农家乐生活图景,这样,在朗读的基础上,再描绘,便可以体悟诗中的美丽情愫。重视拓展,将古诗活学活用。在古诗教学中,课后的拓展延伸也十分重要,通过音像、图片资料,学科间,学科与学生体验的整合等,力求体现知识的延展度。

--------------------------

王玲娜:(1984-),女(汉族),陕西宝鸡市人,学士,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美术课程开设、美术教育和美术鉴赏。

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诗人重视读画时对诗歌创作的推波助澜的作用,画家题诗画上旨在将意境深入,情感深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诗歌与绘画并同而生。绘画与诗词的相融,大致可分为两个层面:其一,取用诗词的题材;其二,吸纳诗词的技法。画家取用诗词题材而创作的"诗意图",往往要将诗中意境着意加深加远一番,于是画得诗之意,诗助画之思。意境,是我国诗词与绘画中重要美学范畴之一。意境这个词,最早见于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诗格》,与物境、情境并提:"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早期道家思想不仅影响着传统绘画艺术,在书法和诗词等领域也有所影响,比如书法中的"飞白",诗词中的"留白"等。诗歌教学就是借鉴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留白"技巧,是指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设置具有启发性和思维含量的问题,有意识地留有空白,发挥学生主体意识,给学生留有充分的独立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它转变了过去教师讲课"满堂灌"的教学模式,通过转变教育理念,确立教师和学生的定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所以说,在传统绘画与诗歌课的体验式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体验,同时又不能表现得过于粗放,而应该整体把握、全面统筹。学生更应珍惜机会,享受体验和实践的乐趣。

2传统绘画在诗歌教学中运用的思考

2.1从绘画作品中感悟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教师在进行诗歌教学时,适当的运用绘画或者直观的图画,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多层次地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都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例如:在中国的诗史上,第一个大量描绘自然美,并把对自然美的描绘和对国家和人民的命运的关切结合起来的诗人是屈原。这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优良传统。

毛泽东的诗词继承了这个优良传统。他善于把自然美与社会美融为一体,通过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自然美的艺术形象,表现出社会美的内容。在教授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里有大量的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词语,尤其是"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这种色彩和气势我们可以通过画家李可染的作品《万山红遍》展开毛泽东创作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在深秋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眺望着湘江碧水缓缓北流(图1)。看万千山峰全都变成了红色,一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李可染充分的表达了作者将山水与国家民族精神融合形成了这一系列的"红色山水画"作品。

图画的直观性在帮助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在看图说话、作文、编故事时可以应用。教师通过这种绘画与诗歌鉴赏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的情感体验贯穿始终,从而使学生更准确地理解了诗的内容,感悟到了作者所表达的历史背景和自己所抒发的情怀,进而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2.2从绘画作品中感悟诗歌的意境

经典古诗是中国千年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的优秀载体,它不仅映射着中国文化的文学之美,而且蕴含着中华民族的胸怀、风骨、智慧、情趣。《中国诗词大会》中的看沙画猜诗词这个环节深受大家的欢迎,画家用绘画的形式生动形象的表达出诗歌的意境,这不仅考大家对诗词的理解,更要考大家的想象力和理解力了,记忆非常深刻的是唐代贾岛的《寻隐者不遇》这首诗,画家先是画了远山和云雾缭绕的景象,此刻大家都无法抢答,毕竟诗词中有无数首都在描绘山中的景象,可是右边的松树一出现。我们的思维马上就活跃起来了,当树下的作者的形象一出现,我们还不等童子的画面出现,答案已经有了。此画形象的表现出了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他行踪。

只要用心感受了作者这首诗的创作意图和创作的自然背景与人物,这道题当然难不倒我们。古人们其实也很喜欢诗配画,比如曹植的《洛神赋》中所描绘的"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秾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曹植在对洛神的体型、五官、姿态等描写时,给人传递出洛神的沉鱼之貌、落雁之容。同时又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清新高洁。可是作为当代学生要真正理解古人对美女的诠释似乎真的有点难度,所以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直观的将曹植诗中的内容全部以连环画的形式展现给了观众,观者犹如亲眼目睹了一场人与神之间的悲欢离合的故事(图2)。所以说我们从绘画作品入手能够更准确,更深切的感受作者的创作意境。

2.3从绘画作品中感悟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美术教育与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文中有画,画中有文,图文并茂,可以说是学科之间最为密切的关系了。绘画对孩子的最大好处是可以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在语文教学中融入美术则可把课文中平淡的语言描述化为形象生动的图形,学生在这过程中既理解了课文知识又培养了他们的动手和想象能力。"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是苏轼对王维诗画艺术的赞美。王维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诗作大都是通过自然美景来寄托和抒发情感的,王维的诗善于捕捉形象和创造形象。王维田园组诗《辋川集》中有首《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这组诗全是五绝,犹如一幅幅精美的绘画小品,从多方面描绘了辋川一带的风物。我们想要让学生感受到诗中枝条顶端的辛夷花苞,在山中绽放着鲜红的颜色。寂静的山沟里再没有别人了,花儿们纷纷开放后又片片洒落这般景色,理解作者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并能写出一种环境气氛和精神气质就需要观赏王维晚期住在陕西蓝田的辋口所作的《辋川图》。《辋川图》构图平稳,设色淡雅,将山环水抱的名胜一一展现出来,此图细致的描绘出了王维《辋川集》中的文人士大夫的情趣和爱好。

从古到今如王维一样的书画家非常的多,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扬州八怪之称的郑燮(郑板桥),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我们应该在电视剧里常常看到郑板桥的墨竹作品,也欣赏了不少他赞美竹子的诗,例如:"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这种借助竹子的品质来抒发自己情感的题画诗在他笔下,除了在内容上有思想性,抒情性以外,在形式上还更具有艺术性、趣味性。题画诗能充分体现"书画同源""用笔同法"的艺术趣味,而传统画家的题款跋文,大多题于画的空白处,与画面起平衡作用,但"扬州八怪"的题款已脱传统国画以及"文人画"题款、题诗的窠臼,特别是郑板桥将书法与画糅合在一起,还成了共同表现形象的特殊手法,真正做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4从绘画作品中激发兴趣、创新思维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兴趣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激发兴趣是为了启发思维,是为了实现创新。如果说创新是永恒不变的话题,那么兴趣就是创新得以实现的永恒动力。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学习的动机。当学生对学习材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之后,就会对学习活动产生一种积极的心理倾向,就会主动地参与和实践,那么其中就会随之迸发出难以想象的创新能力。

老师欣赏或肯定学生作品的某些方面,学生就会对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实践证明,兴趣是最大的动力,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美术课感兴趣,才能吸收美术知识和培养美术技能。学生如果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便会由被动变为主动,由强迫变为自觉,心情也就会变得愉快,进而使注意力变得集中和持久,观察力变得敏锐,想象力变得丰富。对美术兴趣盎然的学生,思想活跃,信心十足,表现出强烈的创造欲望和热情。

总而言之,诗与画的结合已经渐渐成为图形时代学生诗歌审美的重要方式,因此我们教师也应该多搜集、多学习、多研究与诗歌意境相似的绘画作品,在教学中以图片或者视频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学生通过视觉的分析和享受,再经过诗词的整理和加工能够更好的融会贯通,既可以在图像世界里感悟诗歌的美,又在无形中拉近了诗歌与学生的距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才能更好的解读诗歌中所蕴含的艺术美和情感,将中国传统绘画有效的运用到诗歌课堂能够更好的发扬和继承我国的传统文化和精髓。

参考文献

1孙周兴选编.海德格尔选集[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

2潘运告.汉魏六朝书画论[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7.

3张法.美学的中国话语[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高超.绘画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机结合大观周刊[J].大观周刊,2012(10):193-193

5刘娅萍.论中国画论课中的体验式教学策略[[J].美术教育研究,2012(3):104-106.

6唐芳.浅析古典诗词与中国传统绘画的关系[[J].速读,2014(10):294-294.

7王玲娜.浅谈高中美术课程开设的必要性群[[J].教育艺术,2014(11):71-71

8王玲娜.高中美术教学之我见[[J].杨凌教研,2014(5):4-4.

9王玲娜.体育教学中培养青少年意志品质的研究[[J].教育,2016(3):147-148

10常文娟.浅谈绘画艺术在语文诗歌教学中的运用--以语文教材中王维的诗歌为例[[J].名作欣赏,2017(5):89-90.

标签:;  ;  ;  

传统绘画在诗歌教学中运用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