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圣以后党争与张耒后期诗歌创作

绍圣以后党争与张耒后期诗歌创作

论文摘要

张耒是北宋后期与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并称为“苏门四学士”的重要作家之一,目前已引起学术界的足够重视。本文拟在各位学术前辈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张耒后期诗歌创作为研究对象,以北宋绍圣以后党争为视角,探讨党争对张耒思想性格、政治心态和诗歌创作的影响,以期对张耒后期诗歌创作有一个较为客观、公正的认识。本文由引言和正文构成。正文分三章进行论述。引言介绍张耒其人的生平,目前学术界对其研究的现状,以及本文研究的目标与意义。第一章:通过张耒诗文及年谱,勾勒出张耒绍圣以后的交游,突出张耒思想的儒释道融合。与苏氏兄弟的交往,给张耒以人格和诗格的垂范;与苏门人士黄庭坚、潘大临的交往,体现了其在逆境中互相砥砺及患难与共的真挚情谊。与官员翟汝文的交往,说明张耒在绍圣后政治热情犹在。与释道等方外人士的交往,让张耒漂泊的灵魂有了栖息之地、劳顿的身躯有了依赖之所。张耒儒释道兼擅,既有昂扬奋进之情,又有淡泊澄怀之心,正是如此复杂的思想构成,给他以入世的热情,同时也支撑着他在逆境中不倒,达到冲和淡然的超脱境界。第二章:与张耒遭贬相关的北宋党争,从绍述党锢到崇宁党禁,展现绍圣以后党争与张耒的坎坷经历及绍圣前后张耒政治心态的变化。绍圣以后的党争兴治文字狱,以文字排击异党,将元祐党人贬至远恶州郡,并因排击异党而禁毁“文字”,张耒因位列元祐党籍而被贬,其文集《柯山集》、《鸿轩集》亦遭焚毁,党争对张耒的政治心态产生了深刻影响。张耒前期心怀济国之志,渴望有所作为,喜发议论,口谈王霸之略,敢于批评时政。慢慢由于党锢禁严,新旧政治的反复无常,文字狱的频繁而产生心灵上的恐惧,不得已缄口不语,将自己早期强烈的社会意识隐埋起来,转而流连于诗酒、书画、禅乐,以看似休闲的生活排遣自己壮志难酬的心情。第三章:绍圣后张耒的诗歌创作。第一节通过与同期诗人黄庭坚的比较,突出绍圣后张耒论诗主张的吟咏性情不同于黄庭坚的温柔敦厚,体现出两人表达贬谪苦闷的不同方式(一借助诗体,一借助词体)以及不同的文学才情。苏门四学士均因位列元祐党籍而被贬,但由于思想、个性气质各异,面对苦难的态度有较大差异,创作也呈现出不同风貌。第二节主要以张耒、秦观贬谪心态作对比,试图揭示柯山居士和淮海居士在生命最后阶段的不同心路历程。因两人性格与思想境界上的差异,张耒与秦观在面对贬谪这一相同的政治命运时呈现出不同的情感态度。张耒性格开朗,胸怀豁达,在贬谪期经历了从苦闷——解脱——超越的心态演变轨迹,在此过程中,其安心思想和佛老思想作为一种镇定剂起到调节作用,使其忘怀得失,从小我的悲戚中走出来,最终以对“素业”的执着,将悲悯的目光投向天下,实现了逆境中的自我超越。秦观性格脆弱且执着,尽管在贬谪期也试图以各种方式寻找解脱,但终因性格滞碍,无法超越,最终走向仕途的末路,含恨而死。笔者认为,张耒在贬谪期表现出的超越意识和秦观所表现出的执着意识是导致两人不同政治命运的内在原因。第三节通过与黄庭坚的比较,展现张末绍圣后诗歌风格的平淡但流于草率,不同于黄庭坚的平淡而山高水深。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绍圣以后张耒的交游
  • 第一节 与苏氏兄弟的交往
  • 第二节 与苏门人士的交往
  • 第三节 与官员及释道人士的交往
  • 第二章 绍圣以后党争与张耒的政治心态
  • 第一节 绍圣以后党争与张耒的坎坷经历
  • 第二节 绍圣前后张耒政治心态的变化
  • 第三章 绍圣以后张耒的诗歌创作
  • 第一节 贬谪苦闷的咏叹
  • 第二节 贬谪心态的演变轨迹
  • 第三节 平淡而草率的诗歌风格
  •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绍圣以后党争与张耒后期诗歌创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