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应用能力培养的电子信息类专业基础课程改革探索

基于应用能力培养的电子信息类专业基础课程改革探索

朱燕

(安康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系,陕西安康725000)

摘要:围绕应用能力的培养目标,本文重点研究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电子信息类专业基础课程改革探索,提高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和专业素质。

关键词:应用能力;电子信息类;课程改革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035(2013)08-0000-01

当今是一个高科技和信息时代,随着不断扩大的高新技术规模及产业升级,对电子信息类应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人员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人才规格越来越多样化。针对培养电子信息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其关键是要加强基础教育,专业基础课程改革对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有很大关系,本文着重对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基础课程教学进行改革探讨。

一、以学生为本,多方面多层次了解学生

老师的主要职责即是要教好学生,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各显其能,因材施教的前提是必须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

(一)了解学生对专业学习的重视情况,从高考填报志愿开始。有一部分同学对所学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根本不了解,对所学专业知识和自己的想象不一样,没有动力和兴趣。有些同学对所学专业将来的就业感到很迷茫,认为这个专业不好就业,放弃了本专业的钻研和学习,大部分时间都用在自认为好就业的技术学习中。

(二)了解学生的先行课程学习情况。有些学生不重视基础课程的学习,没有深入学习像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等基础课程,普遍存在着数学基础滑坡现象。高等数学和线性代数课程没学好,直接影响了后续专业课程如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的学习。电子信息类专业基础课程理论性很强,除了要求很高的数学功底,专业课程之间也有很大的联系,学习“通信原理”课程之前必须先学习“信号与系统”、“高频电子线路”专业基础课程,而且这些课程涉及了很多工程应用内容,具有重要的工程特点,这些先行课程没学好,直接影响到后续课程的学习。

二、因材施教,因材出招

根据授课学生的思想和学习情况,从思想上正确引导学生对专业的认识,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探索研究。

(一)从多个方面积极引导同学们重视专业学习,提高专业学习兴趣

要让学生搞清楚自己的这个专业的实用性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就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引导:

1.介绍专业的实用性及就业前景、社会需求等;

2.介绍本专业国内外最新发展情况,将一些新的理论、新的技术和新的仪器引入课堂教学,让学生接触当前前沿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对专业的浓厚兴趣;

3.开通课程论坛,邀请考上研究生和找到工作毕业的学生及企业的工程师在论坛上介绍经验及解答同学们的疑惑,开拓学生的视野;

4.通过布置习题,拓展阅读等,引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

5.优化组织教学内容,加强课程之间的联系,通过网络课程平台对学生进行分类教学;

根据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讲授优秀的教材内容,而且还可以增加一些与专业相关的其它内容,比如介绍近期国际上与本专业相关的学术会议征文通知,让学生及时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新的研究动态和前沿,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提高学生与国际交流的能力;邀请企业的工程师来学校讲授与实际工作密切相关的一些企业课程,增加课外相关知识讲座,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使得授课内容丰富多彩。

考研和就业学生对知识的要求不同。考研的学生对知识要求精而深,就业的学生对知识要求实用性强。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由于时间和空间等因素的影响,老师很难做到对学生分类教学,更谈不上和每一个学生进行交流,学生与学生的交流也局限于小范围内。另外老师因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因素的影响也很难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究的时间。通过网络教学平台突破了这些限制。在网络平台上提供电子课件、实验指导、自测题库、前沿进展等资料,方便同学们学习。让每一个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能力、兴趣自主地选择学习资源,按照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使学习变成了一个各取所需的过程。在遇到困难时,可以通过课程论坛与老师沟通,还可以与同学共同参与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通过课程论坛,也达到了辅导答疑的目的,让学生无时无刻感受到教室的存在。

(二)善于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互动,活跃课堂氛围

“要想获得好的教学效果,必须要抓住同学们的心。”改变灌输式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主导向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转变,将课堂还给学生。可以说,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下,课堂就是一个舞台,教师和学生都是这个舞台上的演员,而学生则应是舞台上的主角。对学生进行启发讨论式教学,在讲到通信原理课程中的香农公式时,引导学生对其中的各个参数之间的关系进行讨论并得出结论。在熟练使用PPT上课的同时,使用Flash进行辅助教学,使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起来。

三、学以致用,加强实践环节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的应用型人才要有一定的实践能力,根据专业的建设情况,工程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在实践教学中是培养的重点和目标,在验证类实践教学的基础上,提高综合设计类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将实践教学落到实处,经过切实可行的有深度的实践教学,最终达到加强专业基础知识、扩大专业知识面、提高学生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的目的。

针对每一个实验,根据实验内容进行拓展,引导同学们使用图书馆资源、旁听课程、搜索网络、听讲座、电子邮件和电子论坛等不同方式去拓展知识,以通信原理课程为例,让学生尽可能对移动通信技术、现代移动通信系统及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等有一个较系统全面的认识。

四、结束语

应用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实践,需要相互借鉴和学习。,要时时刻刻将应用型人才培养落实到每节课程中,根据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需要从理论教学老师变成能胜任工程教学的青年教师,这样教出来的学生才可能具有工程性。我们要在新的培养目标下,及时调整教育思路和方法,以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提升教育理论,研究出基于应用能力培养的教育途径。

参考文献:

[1]谢发忠,杨彩霞,马修水.创新人才培养与高校课程考试改革[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2):21-24。

[2]陈小虎,屈华昌,邵波.教学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理念及其路径选择[J].中国大学教学,2005(2)。

[3]崔俊杰刘友红.大力提升网络教学平台在高教中的地位和作用[J].视野,2012(7)。

作者简介:朱燕(1982-),女,助教,山东聊城人,硕士,主要从事无线通信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基金项目:安康学院高层次人才项目(编号:AYQDZR201202)资助。

标签:;  ;  ;  

基于应用能力培养的电子信息类专业基础课程改革探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