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PHS网络规划设计及关键技术实现

北京市PHS网络规划设计及关键技术实现

论文题目: 北京市PHS网络规划设计及关键技术实现

论文类型: 硕士论文

论文专业: 电子与通信工程

作者: 魏芳容

导师: 姚彦,陈山枝

关键词: 网络规划,漫游,与网络融合

文献来源: 清华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PHS(Personal Handset System)是中国国内固定电话运营商在特殊时期,特殊竞争形式和特殊电信政策下发展起来的一种移动通信技术。PHS在中国的发展始终伴随着争议和置疑,但不容置疑的却是用户数量的迅速增长。作者负责并参加了北京通信PHS网络二期工程核心网络设计的整个过程,在完成工程项目期间独立编写和主要编写了部分技术文档。作者将项目期间的工作加以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本学位论文。北京通信PHS网络二期工程有重大技术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采用中继网关(TG)/接入网关(AG)分离的架构,向下一代网络(NGN)架构迈进了重要的一步。2.在PHS网络中引入GSM网络的移动交换机(MSC)和关口移动交换机(GMSC)概念。将TG和信令网关(SG)合并看作GMSC。并设计了SG 2.0设备版本升级到SG 3.0设备版本的升级割接方案,实现自动的信令链路倒换,避免因单台SG设备故障造成话音中继闭塞。3.解决了在TG/AG分离的网络架构下不同厂家PHS网络的漫游互通问题,设计了全新的漫游呼叫流程和漫游号码分配方案,推出漫游互通所需信令链路的计算方法公式,并设计出便于广泛应用的计算工具。作者在参与此项目过程中,采用由UT斯达康公司研发的新硬件和新软件,将以上这些技术创新付诸实施,完成了话音、信令、传输和运营支撑等网络各部分的规划设计,并实现了不同网络之间的漫游互通。由于上述的技术创新和规划设计,使北京通信PHS网络实现了大容量和全新网络架构,并解决了新网络架构的引入所带来的新问题,对于PHS核心网络技术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本论文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总论。包括引言和工程项目总体介绍。第二部分:设计。包括话音中继设计、信令中继设计、路由设计及呼叫流程、传输层IP骨干网络设计和OSS运营支撑系统设计。第三部分:讨论。包括不同厂家PHS网络的漫游互通实现、PHS发展趋势探讨、工程项目实施情况和结论。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PHS 的历史及PHS 在中国的发展

1.2 PHS 网络存在的问题

1.3 北京通信PHS 网络二期工程中的技术创新

1.4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第2章 总体介绍

2.1 工程概况

2.2 网络架构

2.3 网络容量设计

第3章 话音中继设计

3.1 北京通信PSTN 网络结构现状

3.2 核心网络设计话务模型

3.3 TG-PSTN 话音中继设计

第4章 信令中继设计

4.1 软交换系统信令网关工作原理

4.2 SG 2.0 版本信令中继设计

4.3 SG 3.0 版本信令中继设计

4.4 SG 2.0 到SG 3.0 的升级割接方案

第5章 路由设计及呼叫流程

5.1 IPAS 到PSTN 的呼叫及AG 上的路由设计

5.2 PSTN 到IPAS 的呼叫流程及TG 上的路由设计

5.3 TG、AG 路由设计总结

第6章 传输层IP 骨干网络设计

6.1 IP 网络结构设计

6.2 话音IP 网络带宽容量设计

6.3 信令IP 网络设计

6.4 交换机VLAN 的划分设计

6.5 路由协议

6.6 IP 网络设备配置

第7章 OSS 运营支撑系统设计

7.1 SUN 服务器性能指标

7.2 SLR 服务器配置

7.3 PSC 和CDRC 服务器配置

7.4 DB 数据库服务器

第8 章 关键技术的实现:UT PHS 网络与ZTE PHS 网络的漫游

8.1 漫游互通背景综述

8.2 漫游互通的基本要求

8.3 全新网络架构下漫游互通的实现

8.4 为实现漫游互通的信令链路计算

第9章 PHS 发展趋势探讨:PHS 与3G 的关系

9.1 概述

9.2 PHS 与3G 融合的分析

第10章 项目的工程实施情况

第11章 结论

1、实现 TG/AG 分离,向软交换架构迈进重要的一步

2、实现 GMSC 的结构,并设计了 SG2.0 到 SG 3.0 升级割接方案。

3、实现在全新网络架构下不同厂家 PHS 网络设备的漫游互通,设计了全新的 漫游呼叫流程和漫游号码分配方案,并分析推出漫游互通所需的信令链路计算方 法和计算工具。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发布时间: 2007-06-27

参考文献

  • [1].CDMA2000实验网络设计与建设[D]. 李珂.电子科技大学2011
  • [2].七号信令的负荷分担方式在移动网络中的应用[D]. 王宝武.大连海事大学2009
  • [3].PHS移动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D]. 汪浩.湖南大学2005
  • [4].PHS室内分布系统的研究[D]. 张璟.南京理工大学2009
  • [5].PHS无线网络室内分布系统的规划和优化[D]. 程铭.南京理工大学2006
  • [6].四川电信PHS联网设计与实现[D]. 罗显平.电子科技大学2004
  • [7].无线室内分布系统在福州PHS网络中的应用及优化[D]. 张威.北京邮电大学2008
  • [8].PHS高话务地区语音质量优化方法研究[D]. 郭梅兰.兰州大学2008
  • [9].CDMA2000信令采集共享平台的设计与实施[D]. 刘辉昭.华南理工大学2011
  • [10].浙江省电信七号信令监测系统的分析应用和改造[D]. 马青.浙江大学2009

相关论文

  • [1].昆明电信DDN网络的规划[D]. 李猛.清华大学2005
  • [2].基于PHS网络的无线市话网络优化研究[D]. 于天.长春理工大学2007
  • [3].MPEG2到H.264转码算法的研究[D]. 张宁.清华大学2006
  • [4].一种基于网络处理器的入侵检测防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贾晓剑.清华大学2006
  • [5].基于Ad Hoc网络技术的军事通信平台研究[D]. 张楠.清华大学2006
  • [6].嵌入式信息终端硬件设计及低功耗和信号完整性研究[D]. 罗昊.清华大学2006
  • [7].一种OFDM子载波同步方法[D]. 曹旸.清华大学2002
  • [8].MIMO无线通信系统最大似然检测算法的研究[D]. 许暐宇.清华大学2005
  • [9].基于流量分析的网络规划与评价[D]. 陈国前.山东科技大学2003
  • [10].差分型时空编码分集系统的研究[D]. 范国平.清华大学2003

标签:;  ;  ;  

北京市PHS网络规划设计及关键技术实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