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诗话》:叛逆者举起诗歌美学的大旗

《沧浪诗话》:叛逆者举起诗歌美学的大旗

纵观宋以前的诗歌发展脉络,我们不难发现,在这漫长的诗歌发展史上,诗歌被赋加上了浓重的社会化色彩:人们更加重视诗歌外在的社会的功能、伦理道德功能。为此,诗歌承担了政化、教化工具的角色。很大程度上可以说,诗歌成为了统治阶级意识形态思想控制的工具。到了宋代,诗歌在这种亘古未变的角色下,又呈现出明显的哲学化、思辨化色彩。道本文末、文而无理不足以为文的文学观念造成了宋诗以理为诗的特点。这时诗歌又称为“理”的承载体。严羽的《沧浪诗话》正是在这两种观念交互作用下,第一次系统化、理论化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注重从诗歌艺术规律入手,揭示诗歌审美特征、探究诗歌自身形象特色的美学主张。充分突出了诗歌的美学特色,并主张从诗歌本质的美学特色探究诗歌,举起诗歌美学的大旗。

《沧浪诗话》作为宋代最负盛名,对后代影响最大的一部诗话。有五部分组成,分别是《诗辨》、《诗体》、《诗法》、《诗评》和《考证》。下面将从这五部分出发,阐述其中的美学思想。

《诗辨》是全书的总纲,全面表现了严羽诗歌的基本主张,是严羽诗歌理论批评的纲领和核心。其主要内容首先是学识必须具备对诗歌的批评鉴赏能力,且这种鉴赏能力是靠“自上而下”的“熟读”达“悟入”而成的。为此,作者提出了“以识为主”的主张。这里的“识”既包括以作品为客体的读者主体的艺术鉴赏能力,也包括以描写对象为客体的作者主体的艺术创造能力。而这对诗美鉴赏与创造的能力首先就表现在对诗歌外在体态和风貌的把握上。并且严羽这里的“自上而下”首先是从《楚辞》开始,然后汉魏古诗,以至李白杜甫,一点也没牵涉到《诗经》这部“儒家正统”的诗学著作。而《楚辞》自身华丽优美的词藻,极力张扬的浪漫主义色彩正是诗歌美学的集中呈现。《诗辨》接下来讲的诗法、诗品、用工、大概、极至等问题,是构成诗歌艺术整体美的不同侧面,为诗歌创作和美学鉴赏提供了切入点。《诗辨》第三部分内容,是以禅喻诗的“妙悟”。“妙悟”是禅宗用语,指的不是靠才学、理智、思维,而靠直观感受、反复琢磨,于冥冥中心领神会诗歌的奥妙。显示主美学感性特征。《诗辨》第四部分内容讲的是“别材”、“别趣”,主要是探讨艺术创作规律的问题。“别材”指诗歌以“吟咏情性”为主的特点,与以学力为主的才识不同;“别趣”指诗歌形象性特点,与以说理为主的抽象讨论不同。体现其注重诗歌形象性、形象思维的美学主张。

《诗体》是专门论述诗歌体制、风格的分类和流变。从诗歌自身发展和时代角度读历代诗歌进行美学特色的分类。严羽的这种批评在论诗时往往舍弃经典,这不仅与整个宋代思想文化迥异,也与刘勰等人首先标举“明道尊经”颇为不同。在诗体这一部分中,除在一开始“《风》、《雅》、《颂》既亡,一变而为《离骚》”一句外,更无称引《诗经》之处,根本没有涉及到《诗经》的典范意义。这种形式主义的理论倾向构成了《沧浪诗话》的最大的诗学意义——寻求独立于儒家道统外诗歌自身独立的美学意义。

《诗法》主要阐述诗歌具体写作方法,提出“须是本色,须是当行”,注重诗歌自身固有的美学规律和特色的把握。

《诗评》是严羽的批评实践,专门论述历代诗歌的风格特征、艺术成就,以具体实例,体现其诗歌审美的美学主张。“词理意兴,无迹可求”、“气象混沌,难以句摘”、推崇“建安风骨”等观点,注重从整体上探讨诗歌的美学特点。

《考证》是《沧浪诗话》第五部分,对唐以前一些诗人作品的真伪、正误进行考辨。且这种考证,除从版本入手外,更重视对作品的体态风貌的辨析。

严羽《沧浪诗话》概括起来可以说是一部有关“诗学教育”的专著,教育人们如何学诗、写鉴赏诗和考证诗,并且严羽的这种教育主张立足点是建立在“诗美”基础上的,即建立在对诗歌感性审美体验上,对诗歌的风格、体态、风貌、体制等诗歌更为内在本质内容的把握上,去探索诗歌自身的艺术规律、美学特点,从而与诗歌千百年来外在附加的社会功能、讲究理学思辨色彩形成鲜明的对比,举起了诗歌艺术美的大旗。

而且,我们不难发现,严羽这些美学主张的产生并不是偶然而成的,它是有着很明显的时代色彩和现实针对性的。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一是宋词几经变革,试图突破自身狭小领域,达到与诗歌平行的地位,其中苏轼“以诗为词”、稼轩“以文为词”的改革影最大。他们的努力,虽大大提升了词的地位。但同时也遭到当时人们的非议和批评,如李清照“别是一家”,主张词应坚守自身艺术抒情言意的特色,反对外在社会功能的“强加”。二是诗歌自身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并在唐朝达到其艺术的巅峰,这对宋诗形成一种了无形的压力。于是,宋诗为求突破这种“束缚”,走上了理学思辨色彩。尤是江西诗派过分的散文化、议论化、讲道理、排典故倾向的恶性发展,对诗歌自身尤是其艺术美学特点的发展产生了很坏的影响。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严羽对诗歌自身美学特征与诗歌历来过重社会“负担”矛盾的深刻认识,这也是文坛争论已久的问题——诗歌承担了太多它不应承担、也承担不了的东西。更深为一步的说,这牵涉到诗歌乃至整个文学自身定位的问题。再加上严羽本人亲身诗歌创作经历,使他对诗歌艺术美学规律、审美特点和对当时的诗歌现状有了深刻的认识与把握,在极度不满与强烈艺术责任感下,写下了《沧浪诗话》这部诗歌美学理论著作。当然,严羽的诗歌理论还存在着很多不足和弱点,但瑕不掩瑜,他重视诗歌艺术规律,重视诗歌自身美学特征的艺术追求,在我国整个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在诗歌自身发展史上,都是应该给与足够重视和充分认可的。

参考资料:

[1]严羽:《沧浪诗话校释》,郭绍虞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

[2]张连第笺释:《诗品》,北方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3]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三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4]邓新跃:《〈沧浪诗话〉与明代诗学辨体理论》,载《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4第6期。

标签:;  ;  ;  

《沧浪诗话》:叛逆者举起诗歌美学的大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