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差比范畴研究

现代汉语差比范畴研究

论文题目: 现代汉语差比范畴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汉语言文字学

作者: 许国萍

导师: 戴耀晶

关键词: 比较范畴,原型范畴,差比,平比,极比,否定,话题,情态,语法化

文献来源: 复旦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比较范畴是个具有普遍性的范畴,从《马氏文通》以来对它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过。但是作为一个范畴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最根本的是没有对比较范畴提出具体可行的句法语义标准,另外问题的研究常常忽视了范畴的整体性。本文的主要目的是运用认知语言学和语义学的一些理论、概念和方法,注重从范畴的共性角度讨论问题。 全文共分八章。第一章简单介绍本文的选题原因、研究意义、理论和研究方法以及语料的使用情况等。 第二章按照不同的专题,对以往的研究情况进行了一次较为全面的梳理,包括比较范畴的范围、相关句式的研究、历时研究、语用研究、类型学研究和儿童语言习得研究六个专题。 第三章主要是按照原型范畴理论和方法建立现代汉语的比较范畴。以往的研究虽然总的来说也都是按照语义和句法标准建立比较范畴的,但是都没有提出具体有哪些标准,从而导致范畴内部成员存在各种不一致的问题,基本上都失之宽泛。我们参考文献中关于比较句的定义,尤其是类型学研究中使用的定义,认为可定义为“如果一个结构可以在某个谓词量级上赋予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分级的(相同的或不同的)位置,具有这种语义功能的结构就是比较结构”。我们提出的比较结构的主要属性有①至少有两个参与者,一个是比较主体(subject),一个是比较基准(standard)。②参与者属于同一范畴,且一般为基本范畴的事物。③参与者有明确的指称。④参与者的所指不同。⑤参与者具有共同的属性,这个属性通常可以明确出现。⑥参与者之间的比较关系明确,而非隐含的、推理的。⑦比较结果清晰。⑧比较结果是从和比较基准的比较中得出的,不是独立存在的。然后根据这些属性对一些较有争议的范畴成员进行考察,如越来越、连……都/也、很、比较、也、与其……不如……、比起……来,认为它们的语义核心都不是比较。最后我们给出了比较范畴的核心成员,范围较窄。比较范畴内部大致可以划分为差比和平比两个层次。差比包括极比、胜过和不及三级,平比包括等同和近似两级。然而这些层级之间不是清晰的,也就是说,范畴内部的成员是连续的。比较范畴具有原型范畴的特性,是个连续的、边界不清晰的范畴。 第四章主要从整个范畴角度探讨比较范畴的否定。认为量级是人类认知的一个基本图式,不仅形容词等量化词能构成可划分的量级,比较范畴的语义次范畴也形成一个连续的量级,因此可以利用否定的一般规则和量级否定来考察比较范畴否定的特点,即差等否定。在此基础上讨论了“不比”的基本功能是说话人不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术语目录

第一章 序论

1.1 研究缘起和研究意义

1.2 理论方法和基本原则

1.3 论述范围

1.4 语料来源

第二章 主要文献回顾

2.1 比较范畴的范围

2.2 相关句式研究

2.2.1 “比”字句

2.2.1.1 比较项(SJ,ST)的研究

2.2.1.1.1 比较项的句法结构

2.2.1.1.2 比较项对称性问题

2.2.1.2 结论项(R)的研究

2.2.2 “有”字句

2.2.3 “跟/像……一样/似的”句式

2.2.4 否定研究

2.2.4.1 “不比”句

2.2.4.2 “没有”句

2.2.4.3 “不如”句

2.3 历时研究

2.4 语用研究

2.5 类型学研究

2.6 习得研究

第三章 比较范畴的建立

3.1 原型范畴理论简述

3.2 基本图式SCALE(量级)

3.3 比较句的定义

3.4 比较范畴的属性

3.5 有争议的范畴成员的分析

3.5.1 越来越

3.5.2 连……都/也

3.5.3 很

3.5.4 比较

3.5.5 也

3.5.6 与其……,不如……

3.5.7 比起……来,……

3.6 比较范畴

3.7 小结

第四章 比较范畴的否定

4.1 差比句否定的问题

4.2 否定的语义

4.2.1 否定的一般规律

4.2.2 “不”和“没(有)”

4.3 比较范畴的否定

4.3.1 极比的否定

4.3.2 平比的否定

4.3.2.1 “X像Y一样/那样Z”

4.3.2.2 “X像Y那么Z”

4.3.3 差比的否定

4.3.3.1 “不比”句

4.3.3.2 “没有”句和“不如”句

4.4 不同次范畴的跨越和混合

4.4.1 不同次范畴的跨越

4.4.2 不同次范畴的混合

4.5 小结

第五章 差比结构的对称与不对称

5.1 比较项的不对称

5.1.1 Li & Thompson(1976、1981)

5.1.2 Tsao Feng-fu(1990、1997a)

5.1.3 刘丹青(2003、2004)

5.2 对称观点的来源

5.3 差比句的话题结构

5.3.1 话题的定义和研究的原则

5.3.2 X比YR

5.2.3 X D比Y R

5.3.4 D X比Y R

5.3.5 X的D比Y R,X的D比Y的R

5.3.6 X比Y DR

5.3.7 D比Y_(时间)R

5.3.8 D—Q比—QR

5.3.9 XV得比YR/X比YV得R

5.4 关于汉语差比句的限制

5.5 小结

第六章 差比句中的情态动词

6.1 问题的提出

6.2 对情态研究的简单回顾

6.3 两个不同的句法位置的语义要求

6.3.1 结论项位置对语义的限制

6.3.2 “比”前位置的语义特点

6.4 情态动词在“比”字前意义考察

6.4.1 会

6.4.2 能

6.4.3 应该

6.4.4 可以

6.4.5 可能

6.4.6 要

6.5 情态动词在结论项中的意义考察

6.5.1 会和能

6.5.2 应该

6.5.3 可以

6.6 情态动词连用

6.6.1 不同情态动词的间隔连用

6.6.2 同一情态动词不同情态意义的间隔连用

6.7 余论

第七章 差比标记“不如”的语法化

7.1 “比”的两点疑问

7.2 “于”的功能

7.3 比较词的共同特点

7.4 “不如”的语法化

7.4.1 “如”和“不如”

7.4.2 宋代以前

7.4.3 宋代

7.4.4 明清时期

7.5 余论

第八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论文独创性声明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发布时间: 2005-09-19

参考文献

  • [1].现代汉语“差比句”研究[D]. 史银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
  • [2].现代汉语无基准差比式研究[D]. 何瑾.复旦大学2014
  • [3].东北亚语言比较标记的类型学研究[D]. 郑慧仁.北京大学2013
  • [4].跟语序有关的不对称现象专题研究[D]. 崔维真.上海师范大学2013

标签:;  ;  ;  ;  ;  ;  ;  ;  ;  

现代汉语差比范畴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