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与突围—70后诗群研究

焦虑与突围—70后诗群研究

论文摘要

朦胧诗落潮之后,继而崛起的第三代诗歌、后朦胧诗或知识分子写作以及民间立场等使得诗坛陷入一片众声喧哗中。1999年坚持民间立场的诗人与知识分子写作的诗人相聚北京展开讨论,这次会议结束后之后各种潜在的声音相继浮出水面,开始在诗坛中争取自己的位置。在这种背景下,70后诗人应运而生。他们自一出场就备受瞩目,尤其是“70后”这一命名本身更是引发了诗坛的质疑、批判。不管是以何种方式登上诗歌的舞台,作为一种诗学现象70后诗群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成功地完成了自我的推销,坐上了自己的位置,开始书写属于70后一代人的历史。综观他们的诗歌创作,70后诗人所接受的诗歌谱系学的影响不尽相同。本文主要通过对不同诗歌谱系的解读来深入探究整个70后诗群的创作概况,并对其于诗歌的价值以及在诗坛上的位置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反思。从总体上看,70后诗人主要延续了三种诗歌路径:朦胧诗——后朦胧诗或知识分子写作;第三代诗——民间立场包括下半身在内;混合型写作及摇摆状态。以胡续冬、姜涛、冷霜等为代表的学院派秉承了知识分子的批判意识,讲究语言和规范秩序性。或戏谑,或严谨,既有属于朦胧诗的贵族情结和强烈的抒情性,同时又有着知识分子写作所标举的反思质疑精神和西方文化资源的介入。70后诗人面临着一个日渐涣散和个人化的时代,“无背景无意义”成为他们的主要创作现实。很大一部分诗人沿着第三代诗人所开辟的道路继续前行,调侃与解构成为其创作的主要表现方式。坚持民间立场的诗人消解掉历史和意义,运用口语写作大胆地调侃现实。这一部分诗人强调的是写作中的日常经验,另一部分诗人则继续深化,强调日常经验中的身体经验,贴近人的本真状态,即下半身写作。70后诗群的另外一支是处于摇摆中的诗人。这些诗人的代表作品其特征亦是摇摆状态,既有知识分子写作,同时又有民间立场,诗歌成为一种混合及杂糅体,呈现出一种独立的品质。70后诗人通过对以往的诗歌传统的继承和改造,走出了属于自己的诗歌道路,他们的诗歌创作也因此而体现出各自不同的风格。也正是因为它的丰富复杂性,才使得70后这个庞大的诗群发出自己的声音并在诗歌界占据了一席之地。70后有着共同的成长和教育背景,在他们的诗歌创作中则表现为相似的生命体验。理想主义和商业社会的双重冲击,农耕文明与后工业社会的冲突,使行走在路上的一代人陷入难以超越的尴尬与焦虑之中,表现在诗歌中则是荒凉与落寞,以及不可避免的异乡情结。然而,一味地暴露与宣泄使得诗歌的诗性精神受到严重的损伤。诗性的复归是人类精神家园建设的必不可少的存在物,没有诗性,人类将无法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之上。因此,如何建构诗性主体也成为70后无法回避的问题。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新诗潮之后:众声喧哗的诗坛
  • 二、"70后"诗群的聚合与命名
  • 上篇 路径与谱系
  • 一、第三代——民间立场包括下半身写作
  • 二、后朦胧诗或知识分子写作——学院派
  • 三、混合型写作与摇摆状态
  • 下篇 在焦虑中突围:"70后"诗人的诗性特质
  • 一、生存的焦灼感与影响的焦虑
  • 二、作困兽之斗的孤独者
  • 三、荒漠中坚守诗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相关论文文献

    • [1].诗意放逐下的严肃——70后诗群研究[J].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4)
    • [2].新世纪诗歌批评:那些“繁荣”假面下的失效命名[J].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5)

    标签:;  ;  ;  ;  

    焦虑与突围—70后诗群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