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硫化聚丁二烯纳米橡胶粉末/聚丙烯共混体系的研究

全硫化聚丁二烯纳米橡胶粉末/聚丙烯共混体系的研究

论文摘要

本研究采用胶乳预辐射硫化及喷雾干燥法制备了全硫化聚丁二烯纳米橡胶粉末(UFBR)。通过溶液和双螺杆挤出熔融共混法制备了PP/UFBR和PP/PP-g-MA/UFBR共混物并系统研究了不同PP/UFBR配比、不同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PP-g-MA)含量对共混物的结晶、形态、力学和流变性能的影响规律,探讨了这种新型共混体系的增韧机理及熔体逾渗网络结构的形成机制,对PP的高性能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用价值。通过60Coγ-射线或加速器电子束对聚丁二烯胶乳进行了预辐射硫化,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出全硫化聚丁二烯纳米橡胶粉末。探讨了聚丁二烯与敏化体系的辐射交联机理以及不饱和单体的敏化效率及其对结构的影响;对甲基丙烯酸丁酯(n-MBA)与丙烯酸丁酯(n-BA)敏化体系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发现n-MBA比n-BA具有更高的敏化效率和微观结构选择性。优化了组分配比、确定了胶乳预辐射硫化工艺参数。聚丁二烯的辐射交联遵循无规交联机理;而敏化体系的交联主要为不饱和单体的接枝共聚。凝胶分数仅与辐射剂量有关,而与辐射剂量率关系不大。FTIR分析结果表明,在辐射交联过程中聚丁二烯主链双键减少,并伴有羰基和羟基形成。由辐照前后的结构变化,可反映出UFBR粒子的表面性质的变化。原子力显微镜(AFM)的观察表明,UFBR粒子呈球状,但却呈现出明显的粒径差异,粒径范围增大为26100nm,粒径分布仍在纳米尺度。辐射交联虽不能完全避免粒子的团聚,但却显著抑制了粒子间的粘连与永久聚集。证明胶乳预辐射硫化是制备橡胶纳米粉末粒子的有效方法。采用动态力学分析(DMA)方法,研究了辐射交联对聚丁二烯储能模量(E’)、损耗模量(E”)和内耗(tanδ)的影响规律。随辐射剂量增加,交联点密度增大,E’逐渐增大,E”减小,tanδ峰变窄且向高温偏移,玻璃化转变温度(Tg)由未辐照时的-75°C升高至-69°C,E’由4.161×106Pa增加至5.314×106Pa,均为形成较致密交联网络所致。DSC分析结果表明,UFBR粒子表面对聚丙烯结晶具有异相成核作用,使得结晶温度升高,熔点降低;同时,UFBR粒子对结晶生长也有阻碍,使得结晶速率降低。WAXD分析表明,UFBR使PP晶片厚度减小,晶面间距增加,有细化结晶的作用,同时,UFBR粒子更易诱发形成β晶,β晶相对含量随UFBR增加而增大。由于UFBR粒子表面被PP-g-MA覆盖,其异相成核与细化结晶以及诱发β晶的作用减弱。PP/UFBR体系的抗冲击性能随UFBR含量增加而增大,最大增至500%,但断裂伸长率下降;而PP/PP-g-MA/UFBRP体系的断裂伸长率最高可达430.8%,表明界面粘合明显增强。用SEM可观察到明显的应力传递现象,力学性能决定于UFBR粒子含量和界面作用。针对PP/UFBR和PP/PP-g-MA/UFBRP体系的熔体流变行为进行了研究。发现动态流变行为对组成的变化有敏感响应。随UFBR含量增加,低频区域体系的复数粘度η*增大,储能模量G’(ω)曲线中出现第二平台,tanδ(ω)曲线出现峰值,缘于PP/UFBR熔体内部所形成的异相网络结构。PP-g-MA能强化界面作用,促进异相网络结构的形成,使发生逾渗转变的UFBR阈值显著降低。研究不同共混方式对UFBR粒子分布状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弱场条件下,有利于UFBR粒子的均匀分散,形成逾渗网络结构的临界浓度为10mass%;强场条件下,导致UFBR粒子聚集,阈值增至20 mass%。但与其它纳米粒子填充体系比较,PP/UFBR体系的阈值均明显降低,表明UFBR粒子分散状态得到明显改善。PP/UFBR共混物与长链支化聚丙烯(LCBPP)具有相同的熔体流变学特征,UFBR粒子具有交联点的作用,限制PP熔体分子链的滑移,由应变硬化而提高熔体强度。因此,PP/UFBR共混还可能成为制备高熔体强度聚丙烯的新途径。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及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全硫化粉末橡胶的研究状况
  • 1.2.1 辐射硫化的研究
  • 1.2.2 辐射硫化粉末橡胶/橡-塑共混体系研究状况
  • 1.3 橡胶/塑料共混体系
  • 1.3.1 弹性体/聚丙烯的制备
  • 1.3.2 增韧机理的研究进展
  • 1.4 高熔体强度聚丙烯(HMSPP)的研究现状
  • 1.4.1 射线辐照法
  • 1.4.2 过氧化物反应挤出法
  • 1.4.3 大分子单体共聚法
  • 1.4.4 反应性聚烯烃中间体接枝法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实验材料及实验方法
  • 2.1 主要实验原料及试验设备
  • 2.1.1 主要实验原料及试剂
  • 2.1.2 实验设备
  • 2.2 全硫化聚丁二烯纳米橡胶粉末制备与结构及性能表征方法
  • 2.2.1 全硫化聚丁二烯纳米粉末橡胶的制备方法
  • 2.2.2 辐射硫化胶乳的结构及性能表征方法
  • 2.2.3 全硫化粉末橡胶的粒径分析与形貌观察
  • 2.3 聚丙烯/粉末橡胶的共混改性方法
  • 2.3.1 溶液共混法制备聚丙烯/粉末橡胶
  • 2.3.2 熔融共混法制备聚丙烯/粉末橡胶
  • 2.4 聚丙烯/粉末橡胶共混物结构及性能表征方法
  • 2.4.1 傅立叶变换红外谱仪(FTIR)
  • 2.4.2 示差扫描量热仪(DSC)
  • 2.4.3 广角X-ray(WAXD)
  • 2.4.4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
  • 2.4.5 熔体流动速率测定
  • 2.4.6 动态流变性能分析
  • 第3章 聚丁二烯胶乳辐射交联行为的研究
  • 3.1 聚丁二烯胶乳的辐射交联
  • 3.1.1 辐射交联机理
  • 60Co γ-射线辐射硫化'>3.1.260Co γ-射线辐射硫化
  • 3.2 辐射交联行为
  • 3.2.1 聚丁二烯胶乳的辐射交联行为
  • 3.2.2 聚丁二烯胶乳的敏化辐射交联行为
  • 3.3 辐射硫化对微观结构的影响
  • 3.3.1 辐射硫化对非敏化体系微观结构的影响
  • 3.3.2 辐射硫化对敏化体系微观结构的影响
  • 3.4 交联对动态力学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 3.4.1 动态力学(DMA)分析
  • 3.4.2 力学性能分析
  • 3.5 UFBR 纳米粒子的形貌分析与表征
  • 3.5.1 交联对粒径与粒径分布的影响
  • 3.5.2 UFBR 粒子的形貌观察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PP/UFBR 共混体系的结晶与力学性能研究
  • 4.1 PP/UFBR 共混体系的结晶行为
  • 4.1.1 PP/UFBR 共混体系的相容性
  • 4.1.2 PP/UFBR 共混体系的结晶行为
  • 4.2 PP/UFBR 共混体系结晶与形态结构
  • 4.2.1 PP/UFBR 共混体系结晶结构
  • 4.2.2 PP/UFBR 共混体系的形态
  • 4.3 PP/UFBR 共混体系的加工性能
  • 4.4 PP/UFBR 共混体系的力学性能
  • 4.5 PP/UFBR 共混体系的结构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PP/UFBR 共混体系流变行为研究
  • 5.1 溶液共混制备PP/UFBR(S)体系
  • 5.1.1 PP/UFBR(s)线性流变行为分析
  • 5.1.2 PP/UFBR(s)逾渗网络结构的流变学解析
  • 5.2 溶液共混制备PP/PP-G-MA/UFBR(S)体系
  • 5.2.1 PP/PP-g-MA/UFBR(s)线性流变行为分析
  • 5.2.2 PP/PP-g-MA/UFBR(s)逾渗网络结构的流变学解析
  • 5.3 逾渗网络结构
  • 5.3.1 逾渗网络结构的判定方法
  • 5.3.2 解析方法与判断依据
  • 5.3.3 逾渗转变与结构形貌
  • 5.4 熔融共混制备PP/UFBR(M)体系
  • 5.4.1 PP/UFBR(m)体系线性流变行为分析
  • 5.4.2 PP/UFBR(m)逾渗网络结构的流变学解析
  • 5.4.3 PP/UFBR(m)非线性流变行为分析
  • 5.4.4 PP/PP-g-MA/UFBR(m)线性流变行为分析
  • 5.4.5 PP/PP-g-MA/UFBR(m)非线性流变分析
  • 5.4.6 PP/UFBR(m)网络结构形貌
  • 5.5 PP/UFBR 反应共混制备高熔体强度聚丙烯
  • 5.5.1 共混方法制备高熔体强度聚丙烯
  • 5.5.2 PP/UFBR 共混提高熔体强度的新途径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相关论文文献

    • [1].红外光谱法测定1,2-聚丁二烯中1,4-聚合物含量[J]. 橡胶工业 2016(09)
    • [2].1,2-聚丁二烯的研究进展[J]. 弹性体 2009(03)
    • [3].端胺基聚丁二烯的合成与表征[J]. 弹性体 2011(03)
    • [4].赢创工业集团将扩大在德国的功能性聚丁二烯能力[J]. 精细石油化工进展 2011(07)
    • [5].负离子聚合法合成α-羟基-ω-羧基聚丁二烯及其表征[J]. 合成橡胶工业 2010(05)
    • [6].合成1,2-聚丁二烯的催化剂体系[J]. 合成橡胶工业 2009(02)
    • [7].国内液体聚丁二烯产品加工工艺综述[J]. 广东化工 2008(04)
    • [8].MoCl_5/TBP/AlEt_3体系引发丁二烯聚合制备含结晶的高乙烯基聚丁二烯[J].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2019(01)
    • [9].高乙烯基聚丁二烯的加工流动行为[J]. 合成橡胶工业 2016(04)
    • [10].原位法与超临界二氧化碳法合成聚丁二烯/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英文)[J]. 合成橡胶工业 2015(03)
    • [11].低顺式聚丁二烯[J]. 世界橡胶工业 2011(02)
    • [12].聚丁二烯/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J]. 广州化工 2010(05)
    • [13].间同1,2-聚丁二烯性能评价及改性研究[J]. 弹性体 2009(03)
    • [14].马来酸酐官能化液体聚丁二烯助剂对高填充硅酮密封胶性能的影响[J]. 中国建筑防水 2017(10)
    • [15].端环氧基聚丁二烯的合成研究[J]. 含能材料 2011(05)
    • [16].端叠氮基聚丁二烯的合成与表征[J].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2015(09)
    • [17].铁系间同1,2-聚丁二烯的合成与性能[J]. 合成橡胶工业 2009(04)
    • [18].长春应化所开发出制备1,2-聚丁二烯的铬系催化剂[J]. 橡胶科技市场 2009(21)
    • [19].中乙烯基聚丁二烯橡胶[J]. 世界橡胶工业 2008(07)
    • [20].吡啶/喹啉单亚胺镍(Ⅱ)配合物的合成及液体聚丁二烯的制备[J]. 应用化学 2017(11)
    • [21].浙江大学开发出调节气相法聚丁二烯产品乙烯基结构含量的方法[J]. 橡塑技术与装备 2015(04)
    • [22].窄分布低乙烯基线型液体聚丁二烯的环氧化反应[J]. 合成橡胶工业 2009(06)
    • [23].氢气对钼系催化剂合成1,2-聚丁二烯的影响[J]. 合成橡胶工业 2008(01)
    • [24].羧基官能化聚丁二烯:点击化学合成及对环氧树脂的固化机理[J]. 材料导报 2018(06)
    • [25].封闭型异氰酸酯固化马来酸酐聚丁二烯水性涂料的研究[J]. 中国涂料 2009(09)
    • [26].过氧甲酸法低相对分子质量聚丁二烯环氧化的动力学研究[J]. 精细化工 2008(07)
    • [27].化学改性液体聚丁二烯涂料用于镀锌板防腐蚀性能的研究[J]. 中国涂料 2008(08)
    • [28].硅烷改性液体聚丁二烯对天然橡胶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J]. 合成橡胶工业 2020(04)
    • [29].含香豆素基团树形聚丁二烯的合成[J]. 染料与染色 2016(04)
    • [30].沈阳化工大学开发出马来酸酐化1,2-聚丁二烯制备新方法[J]. 合成橡胶工业 2015(03)

    标签:;  ;  ;  ;  

    全硫化聚丁二烯纳米橡胶粉末/聚丙烯共混体系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