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电视字幕中的“S+A”格式句

谈电视字幕中的“S+A”格式句

一、说说电视剧字幕中的“S+A”格式句子(论文文献综述)

杨蕊[1](2021)在《美妆竞技类综艺字幕翻译难点与应对策略 ——以《彩妆大师》字幕英汉翻译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除了电视剧和电影之外,国外的综艺类节目也获得了中国网络观众的喜爱,各大字幕组都争相推出不同类别的综艺节目以吸引观众,字幕翻译的需求较大。然而,已有的文献资料多集中于影视剧字幕翻译,针对综艺类节目字幕翻译的研究较少,其中针对美妆题材的字幕研究更是少见。因此在此领域有一定的研究空间和研究价值。本文以美妆竞技类综艺《彩妆大师》系列视频字幕的汉译为案例,探讨了此类字幕翻译的难点与应对策略,希望能为从事综艺节目字幕翻译的译员提供一些参考,从而进一步提升此类字幕翻译的质量。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项目背景,然后引入美妆类综艺字幕翻译的三大难点,包括时间空间的限制,美妆术语库的缺失,以及综艺风格对字幕风格的要求。笔者通过分析得出三大应对策略:第一,通过缩略与语序调整,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呈现出通俗易懂的译文;第二,建立美妆类术语库,保证术语的准确性和统一性;第三,把控风格,包括明确区分人物语言风格和展示非语言信息。

马牧歌[2](2020)在《解构主义翻译观视角下字幕文本英汉翻译实践报告 ——借助舞台戏剧翻译策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柯国轩[3](2020)在《二更公司原创网络视频字幕英译实践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互联网行业和影视行业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原创性网络影视平台也随之建立。随着中国“走出去”的步伐加快,网络视频的字幕外译需求也随之增大。目前,网络视频的外译通常由自发组成的外译字幕组完成,但也有少量受公司委托完成。由于缺乏系统的翻译理论指导,外译质量参差不齐。相对而言,受公司委托并经过较为严格的审查程序而出的外译稿质量较好。高质量的字幕外译有利于网络视频走出国门,扩大观众群,让国外观众进一步了解到中国文化的魅力。本文以二更公司的原创网络视频字幕英译实践为文本,结合生态翻译学的核心概念,分析了网络视频字幕英译的宏观和微观生态环境,并在回溯实践语料的基础上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个维度梳理译者所经历过的适应性选择策略。在语言维中,译者根据汉英语言差异,分析了双语间的动态静态和人称物称转换。在文化维中,译者结合文化种类,对文化负载词句进行加注解释和归化改写处理。在交际维中,由于字幕翻译受到时空限制,译者采用缩减法和调整语序,其中缩减法包括浓缩、压缩性意译和删除三种方法。本论文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翻译项目描述,从实践背景、实践特色、实践目的与意义和实践流程四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二部分为文献综述,从国内外生态翻译学研究进展、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字幕翻译研究两个方面进行概述。第三部分为理论支点,介绍了生态翻译学的核心概念。第四部分应用生态翻译学在翻译学操作层面上的“三维转换”方法论,对二更公司的原创网络视频字幕英译实践进行案例分析,梳理译者基于适应选择的翻译策略。第五部分为实践总结,主要对本文的发现和不足进行归纳,希望可以为网络视频字幕英译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刘芬[4](2019)在《文本类型理论视角下:《国家宝藏》的汉英字幕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是一篇汉英翻译实践报告,原文为文化综艺节目《国家宝藏》第四集的中文字幕文本。该集对陕西历史博物馆的三件国宝文物进行了介绍,对每件文物的介绍分两个部分:专家与嘉宾对文物进行了叙述性介绍;演员通过小剧场表演讲述了文物的前世故事。《国家宝藏》第四集中的字幕文本中不仅涉及到中国古代诗歌,还涉及到文化负载词以及幽默性的话语,涵盖多种不同类型的文本,因此笔者选用纽马克的文本类型理论作为指导,在此指导下将源文本中的文化负载词、文物名称归类为信息型文本;诗歌归类为表达型文本;幽默话语归类为呼唤型文本。纽马克提出信息型文本与呼唤型文本可以使用交际翻译策略,语义翻译策略则适用于表达型文本翻译。例如,文物名称中包括了文物的审美信息以及基本信息,属于信息类文本,交际翻译可以更为准确的传递名称中包含的信息;中国古代诗歌中各个诗行包含字数相同,句式固定,语义翻译可以更有效的在译文中延续这种独特且固定的形式。与此同时,原文为中文字幕,其翻译过程不可避免会受到三方面的影响:字幕的时空性、翻译的无注性和语言风格的限制。结合不同文本类型的翻译策略,且考虑到以上三方面字幕翻译的限制,笔者采用了修改前译文与修改后译文对比的方法,力图阐明三种文本类型出现在字幕中时所需要的翻译策略与方法,与当它们出现在脚本中或其他翻译条件下时所需的策略方法有所不同。通过撰写本次翻译实践报告,笔者有如下发现:第一,对于字幕翻译所带来的时空限制,无注性限制以及语言风格限制,交际翻译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翻译策略;第二,浓缩,减译以及音译与直译相结合这三个翻译方法可以有效节省屏幕空间;第三,字幕翻译不允许译者添加注解,可以采用替换以及意译可以用来处理字幕的无注性限制;第四,字幕翻译同时要求减少口语化文本,因此对于源文本中过于口语化的文本,笔者采用了增译补全半截子话,减译省略了重复出现的词句,并重组整合了碎片信息;第五,诗歌以及排比句的句子结构十分规则,可以通过语义翻译在译文中体现出原文本句子结构特点。笔者期待此报告可以为《国家宝藏》剩余十四期节目的翻译有所启发,更期待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为世界更了解中国尽绵薄之力。

李彦[5](2019)在《中国网络文学在虚拟社区中的译介 ——基于Wuxiaworld的网络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新媒介技术赋权下,民间力量崛起,虚拟社区涌现。在此背景下,中国网络文学的译介走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即通过虚拟社区在互联网空间内翻译传播,其译介模式迥异于传统的实体空间的文学译介模式。成立于2014年12月的Wuxiaworld是建站最早也是目前规模最大的译介中国网络文学的虚拟社区,开创了新型翻译实践模式,但迄今为止,围绕这种新型翻译实践展开的深入研究尚付阙如。本研究采用阐释主义范式下的质性研究,按照自下而上的研究路径,借用拉图尔(Bruno Latour)和卡龙(Michel Callon)等人提出的行动者网络理论(ActorNetwork-Theory,简称ANT)搭建了概念框架。运用网络民族志(Netnography)的研究方法,通过复制网站内容收集档案数据,利用面对面访谈和在线访谈获取引出数据,采用内容分析法分析数据,并结合已有研究对研究结果进行了讨论,尝试性地探究了翻译与新媒介的关系、Wuxiaworld行动者网络的行动者构成、转译过程、翻译模式等四个方面的研究问题。研究发现,新媒介技术的融合改变了传统的翻译内容、翻译模式、翻译主体和翻译批评等,重新定义了翻译活动。具体而言,翻译内容由单一的文字文本扩展到多模态数字化内容;翻译模式超越了翻译公司通常执行的自上而下驱动的模式,出现了新型的自下而上驱动的模式,如众包翻译、粉丝翻译、社区翻译等;翻译主体多样化发展,不再仅仅局限于职业译员,翻译行业门槛降低,大量非职业译员参与到翻译活动中来,翻译权力逐渐从文化精英转移到大众手中,职业译员的身份和地位受到了挑战;翻译批评在互联网空间内构建了新的话语空间,在普通受众的积极参与下,催生了众声喧嚣的新型网络翻译批评。新媒介技术赋权于普罗大众,不断解构并建构着社会网络和权力关系。参与式文化爆发性增长,引发了民间力量的崛起和大众文化形态的改变,包括翻译社区在内的各种虚拟社区不断涌现。中国网络文学正是在这种虚拟社区中蓬勃发展起来,形成了一场文学大生产运动。同样,中国网络文学也是通过虚拟社区在全球范围内开始了其翻译传播的进程。可以说,中国网络文学借网而生,而后借网出海。不管是中国网络文学的生产实践还是翻译实践,互联网新媒介都发挥了催化剂的作用。在Wuxiaworld虚拟社区开展的中国网络文学创新性翻译实践中,行动者的数量随时间逐渐增长,行动者的类型也愈加丰富。Wuxiaworld虚拟翻译社区的发展过程就是其行动者网络不断扩张的过程。一方面,行动者是行动者网络形塑的结果,表现出身份的不确定性和“多重表演性”;另一方面,行动者同时也在形塑着行动者网络,主动参与到行动者网络的建构过程中。因此,行动者和行动者网络是互相形塑的关系,而非仅仅被行动者网络所形塑。以译语文本为例,译语文本并非如社会建构主义所认为的是社会塑造的结果,相反,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视角来看,译语文本也是重要的行动者,在被社会塑造的同时,也塑造着社会,扮演着行动者网络中的“转义者”的角色。本研究主要利用Callon(1986)提出的转译四步骤,即问题呈现、利益赋予、行动者征召和同盟动员,以及行动者网络理论中其它重要概念,搭建概念框架。研究发现,Wuxiaworld行动者网络的转译过程可以概括为核心行动者通过各种利益赋予手段来吸引潜在的行动者,征召更多行动者加入自己的Wuxiaworld行动者网络,并通过协商谈判来平复争端、排除异见,维护行动者网络的平稳运作。转译是Wuxiaworld翻译实践开展的核心动力,而利益则是Wuxiaworld行动者网络不断转译的根本原因。但是,Wuxiaworld的转译并非是四个步骤逐次开展的线性过程,而是四个步骤错综复杂、循环往复的过程。因此,我们更倾向于将Wuxiaworld行动者网络的转译过程视为一个围绕“利益”展开的循环过程,各类行动者在“利益”的驱动下,或通过妥协而结盟,或通过争端而解盟。利益(interest)、争端(controversy)和协商(negotiation)也许可以取代Callon(1986)的转译四步骤,成为今后我们追随行动者描述并分析虚拟社区转译过程的新的立足点。此外,从中观的视角来看,要使一个翻译项目成为现实,只能通过社会-物质的协商和妥协。换言之,翻译实践并不完全是一项社会活动,更确切地说,翻译实践是一项社会-物质活动,需要人类主体和物质客体之间紧密的互动与合作。从历时视角来看,Wuxiaworld虚拟社区的翻译模式前后发生了转变。在创立初始阶段,Wuxiaworld具备粉丝翻译(Fan Translation)的特征。但是经过和版权所有方协商谈判、征召更多译者和译语文本等转译过程之后,逐渐转变为拥有原作使用权的合法行动,由此也开始了商业化运作的进程,形成了“商业性社区翻译”(Commercial Community Translation)的模式。总而言之,本研究通过社会翻译学框架下的描写性个案分析,呈现了互联网空间内虚拟翻译社区运作的实然状态,再现了翻译产品的生产、传播、消费等过程,发现了互联网新媒介在此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总结了中国网络文学的译介模式,探究了其中涉及的人类行动者和非人类行动者及其之间的沟通互动,为中国文学的“借网出海”之旅提供了启示。

谢丽娜[6](2019)在《视频资源运用于对外汉语综合课的教学实践探讨》文中研究说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增长和国家政策的大力推广,发展迅猛。学习者的目的和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传统的教学方式需要不断更新改进,以适应新的变化。笔者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查阅研究和对自身的课堂教学经验的总结,认为在对外汉语综合课课堂中运用视频资源进行教学是十分有价值的。虽然使用视频资源辅助教学屡见不鲜,但每一种教学手段都有一定的目的来适用某种功能,我们在不断开发创新的同时应转换思维,重新定义每一种教学手段在什么地方以什么形式出现使用效果最优,使其功能最大化,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最新。对于视频资源这种辅助教学手段也可以换个角度,重新看待:视频资源既可以依托综合课教材,集听觉视觉为一体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也可以单纯地作为综合课材料,最大程度地提供真实的交际场景,让学生在实际的语言环境中学习,实现真正的运用。由于视频资源种类繁多,笔者所研究的视频资源仅指来自于中国影视作视频资源,即中国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等,将其从中剪辑截取出来应用于汉语教学。本文主要通过两个教学实践,探讨在综合课上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如何合理地运用视频资源进行教学:教师既可以依托教材使用视频资源进行辅助教学,完成基本授课要求;也可以脱离教材,根据学习者多样化的需求,比如汉语短期进修、汉语短期速成或特殊目的汉语培训等,选择合适的视频资源作为综合课材料,提高学生实际交际能力。全文共分为五章。开篇为绪论,主要阐明本文的研究背景、意义和研究方法,并对视频资源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成果进行梳理总结。第一章主要介绍视频资源应用于综合课教学理论指导与现实需求。将视频资源运用于综合课教学中的理论基础进行归纳总结,并且展开具体调查,了解留学生对综合课教学中使用视频素材这种辅助教学手段的需求与看法,为进一步的教学实践做铺垫。第二章为本文探讨的第一个重点,从视频资源与综合课教材相结合的角度进行讨论。列举了适用于综合课教材《博雅汉语—准中级加速》的视频资源并选取其中第六课为例,从课文导入、生词讲解、课文教学、语言点讲解、文化讲解五个方面进行教学实践,详细阐释了视频资源依托综合课教材的过程与效果。第三章为本文探讨的第二个重点。在上一章讨论的基础之上,为配合汉语学习者多样化的需求,培养学生实际交际能力,尝试从没有文本的角度上,对于视频资源运用于综合课进行更深入的讨论。首先选择以电影《闪光少女》作为文本材料进行综合课教学设计,其次对《闪光少女》的主要内容作简单介绍,并从语言、文化和内容等方面阐释选择其作为综合课材料的原因,之后分两个课时具体描述教学过程,详细阐释了脱离综合课教材的视频资源运用的过程与效果。第四章为问卷调查部分,主要调查分析视频资源在汉语综合课课堂的使用效果。由于教师与学生是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两个主体,可以直接对实际教学情况作出反馈,因此从留学生对使用视频资源进行综合课教学后的态度与汉语教师使用视频资源的看法这两个不同角度展开详细的调查分析。

许希阳[7](2017)在《汉语言专业留学生产出性词汇发展研究 ——基于议论文写作的考察》文中认为本文的研究目的是考察二语写作中哪些词汇变量对写作成绩具有显着的预测作用,基于这些关键性的词汇变量,描绘汉语言专业本科留学生写作中所使用的词汇有着怎样的发展趋势,并从学习者角度探寻词汇进步快慢的原因。本论文的研究问题有以下三个:(1)产出性词汇与写作成绩的关系是怎样的?(2)汉语言专业本科留学生产出性词汇有着怎样的发展趋势?(3)学生的词汇发展有快慢之分,成功学习者与不成功学习者之间存在着哪些差异?本文借鉴已有的词汇能力理论,提出产出性词汇研究可以从三个维度入手:词汇广度、词汇深度和词汇提取。词汇广度指学习者作文中使用的词汇量,比如文本词语总数、不同词性的词语数量、不同词长的词语数量、词汇密度、词汇多样性、词汇复杂度等。词汇深度指词汇的组织模式,具体是作文中所有词语围绕主题的语义组织模式。潜在语义分析技术通过计算机建模的方法对词语的意义加以计算和表征,测量词语之间的语义关联,实现作文内容的自动评估。词汇提取是从心理层面考察词汇提取的自动化程度,比如词汇具体化。本文基于留学生的议论文写作,展开了一系列的实证性研究。第一个研究是词汇与写作成绩的关系问题。我们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抽取《如何看待“安乐死”》作文,尽量保证不同分数段、不同国籍的学生作文数量保持平衡,得到202篇作文。词汇广度的测量主要借助台中教育大学开发的“中文文本自动化分析系统”和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研发的“国际汉语教材编写指南”。词汇提取依靠“中文文本自动化分析系统”。词汇深度的测量借助潜在语义分析技术,相关技术人员编写程序,研发了测量词汇深度的分析系统。本文采用皮尔逊相关分析来考察词汇变量与写作成绩的相关性,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来讨论有哪些变量成为预测写作成绩的关键性变量。第二个研究考察91名汉语言专业本科二年级留学生一学年内两次同题作文《谈谈看电视》的关键性词汇变量的发展趋势。91名学生根据写作水平分成低分、中分和高分组,另外收集同题的69名母语者作文,与二语者作文进行比较分析。使用配对样本t检验来分析全体学生以及低分、中分、高分组组内词汇的发展趋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来比较各组组间的词汇发展。第三个研究是通过深度访谈,了解成功学习者与不成功学习者在词汇学习方面存在哪些不同,从而揭示学生词汇发展快慢的原因。我们对91名学生按照词汇进步快慢进行排序,最后抽取10名学生,其中5名代表成功学习者,5名代表不成功学习者。访谈问题的理论基础是Dornyei的自我调节策略系统,访谈问题的设计参考Tseng的“词汇学习自我调节能力量表”。本文的三个实证性研究得出以下重要结论:(1)6个变量成为关键性预测变量,可以解释写作成绩67.6%的变异。六个变量的贡献依次是文本词语总数、六级词百分比、超纲词百分比、五级词百分比、副词和四字词百分比。(2)词汇深度没有成为关键性预测变量,原因可能是写作考试时间较短,留学生作文篇幅不长,加之存在不少语言错误,人工评分的权重更多是语言的表层特征,而不是作文内容。鉴于教师对作文内容的评定往往凭借主观感受,并且学校组织的写作考试时间较长,为了提高内容评分的信度,建议今后利用潜在语义分析技术实现作文内容的自动评估。(3)除了副词以外,全体学生和低分组学生第二次作文的五个关键性词汇变量明显高于第一次作文。除了副词和四字词以外,中分组学生第二次作文的四个关键性词汇变量明显高于第一次作文。除了副词和六级词以外,高分组学生第二次作文的四个关键性词汇变量明显高于第一次作文。(4)本文利用新hsk5000词大纲来分析作文词汇,得出的超纲词的比例远远高于五级词和六级词,原因是存在不少伪超纲词,伪超纲词是那些虽不在大纲之内,但难度低于大纲的词。本文从形态、语义、教学常用语和专有名词四个步骤过滤伪超纲词,处理前后的结果差异悬殊。以全体学生为例,第一次作文处理前的超纲词百分比为7.44%,处理后是1.76%。(5)二语组组内研究发现,大部分学生进步最快的是文本词语总数,进步最慢的是四字词和六级词。二语组组间比较发现:与高分组相比,低分组和中分组的词语总数和超纲词进步缓慢;与中分组相比,低分组的四字词、五级词进步显着;与高分组相比,中分组的四字词是学习的难点。与母语组比较发现,二语者与母语组差距明显,亟待提高的是文本词语总数、超纲词、四字词以及五级副词和超纲副词。(6)在目的语学习环境下,成功学习者各种策略的使用围绕着环境控制策略,最有效的词汇学习方法是找到固定的母语者语伴,每天的交流时间在半小时到一个小时,通过即时通讯软件(微信)交流,具体以文字形式进行沟通,交流内容是共同关注的具有一定深度的话题。(7)四字词和副词是学生的学习难点,成功学习者显示出较为较强的元语言意识。敏锐地发现历史故事、经济文章中一般都有成语出现,从汉外副词对比的角度确定学习汉语副词时需要特别注意的事项。与母语者的互动中,使用学过的四字成语、副词,及时接收母语者的纠错反馈。本文试图运用联结主义、互动协同两个理论,解释、分析中、高分组学习者词汇学习成功的原因。探讨在大数据背景下,课堂学习环境应模拟课外学习环境,建设数字化写作课平台,在写作课中实施有效的词汇教学。

孟和吉雅(Munkhzaya)[8](2017)在《影视资源在蒙古中高级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以《中国微镜头》为例》文中认为对外汉语教学是提高学生交际能力、培养学生交际技巧的学科,要求学生把学到的汉语知识转化为汉语技能。对外汉语教学利用多种教学模式进行汉语教学,其中以影视资源为教材的视听说课在汉语教学中广受关注,而且教学效果显着。可是目前,蒙古国汉语教学依然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学手段仍以普通教材、教师板书加图片教学为主。而将影视资源利用在教学中,不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课堂气氛,又可以让学生更多接触目的语学习环境,提高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基于视听说课型在汉语教学中的优势,本论文以《中国微镜头》汉语视听说教材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影视资源和文本教材的分析,以家庭篇为例,针对蒙古中级视听说课进行了教学设计。通过研究影视资源在蒙古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为蒙古汉语教学课堂提供鲜活灵动的语言环境,对教学效果的提高发挥着一定的促进作用。使用专门视听说教材进行教学设计,既能突破蒙古汉语传统教学的弊端,又可以解决教材不足的问题,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本论文共由五章组成。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了论文的研究意义、研究内容与方法、中国对外汉语教学界与蒙古汉语教学界的文献研究综述;第二章为影视资源在蒙古汉语教学中的应用需求调查及分析;第三章以汉语视听说教材《中国微镜头》中级(上)为例,选取其中的梦想篇、家庭篇,对其影视资源与文本教材进行了分析;第四章为以《中国微镜头》家庭篇为例,针对蒙古中级视听说课堂进行了教学设计,并对设计进行了反思,提出了相关建议;第五章为本论文的结语,对本文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并提出了有待进一步探讨的相关问题。

严慧玲[9](2016)在《从图式理论看无人机视频听译 ——以Flite Test航模频道无字幕视频汉译为例》文中指出随着民用无人机技术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平民爱好者选择组装或购买无人机进行航拍、竞赛、FPV体验和飞行娱乐,并积极搜寻相关视频和教程进行观看。由于国内无人机原创视频相对缺乏且专业性较低,爱好者纷纷寻求国外视频,但苦于没有字幕,理解困难。因此,无人机相关视频的听译和字幕制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经济价值。本文以美国着名航模频道Flite Test制作的八个无人机视频为研究材料,在图式理论指导下,从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三个方面对本次听译实践进行深入探析。实践主要包括两个重点过程,即听力和翻译。首先译者必须通过仔细观看和聆听视频获取英文源文本,再根据字幕特点将得到的英文文本翻译成恰当的汉语文本。在听力过程分析中,本文讨论如何从语言图式“自下而上”获取基础文本;从内容图式“自上而下”获取专业词汇和模糊词汇并从形式图式处理特殊文本问题,解决源文本获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难题。在翻译过程分析中,本文先从语言图式探讨普通词汇、词组和常规句子翻译,总结出音译、意译、省译、合译、词性转换、语序调整、人称物称转换等翻译方法;再从内容图式确定专业词汇表达、补充原译文信息差并对一些原文语句进行改述,以求原译文图式的最大化对等与图式信息的最有效传递,并从中总结出补译法、加注法、改述法等翻译技巧策略;最后从形式图式分析语篇类型对翻译的辅助作用及篇章语言结构对长句翻译的指导作用。希望本论文能够为后续的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严潇潇[10](2016)在《网络影视剧跨文化传播符号过程研究 ——以电波字幕组与《发展受阻》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使人们接受到越来越多的外来文化,各种形式的跨文化传播纷繁杂现层出不穷,国外的影视剧大量涌入中国便是一个佐证。网络字幕组正是在这种环境下应运而生的新兴网络组织。他们不收取任何费用,完全凭借热情与爱好自发将国外影视剧配上中文翻译字幕并放在网络上免费传播。本研究选择电波字幕组作为研究对象,以其翻译制作的《发展受阻》作为研究样本,探究影视剧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所经历的编码、二次编码到最终解码的过程中文化误读以及内容理解。在字幕组研究方面,本研究将收集的影视剧台词分类整理成“双关语”、“流行文化与欧美社会传统”以及“敏感话题”三类,并使用文化传播的相关理论从字幕组对于这三类的处理方式探究其行为以及背后的文化涵义。除对研究文本采取文本分析法外,还对字幕组成员使用问卷调查法与深度访谈。在并对豆瓣网的网友进行了深度访谈。研究发现,字幕组成员在二次编码阶段会有一定程度的“误读”,而这种“误读”则会体现在他们的字幕文本中,从而最终影响到受众对影视剧的解读。而受众的“误读”行为也不能绝对化地进行批评,一部分受众的误读会对影视剧产生较为积极的影响,而另一部分则会阻碍到世界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二、说说电视剧字幕中的“S+A”格式句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说说电视剧字幕中的“S+A”格式句子(论文提纲范文)

(1)美妆竞技类综艺字幕翻译难点与应对策略 ——以《彩妆大师》字幕英汉翻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项目概况
    一、美妆竞技类综艺字幕翻译的定义
    二、《彩妆大师》项目
第二章 美妆竞技类综艺字幕翻译的难点
    一、时间空间的限制
    二、美妆术语库的缺失
    三、综艺风格对字幕风格的要求
第三章 应对策略与案例分析
    一、缩略与语序调整
        (一)缩略
        (二)语序调整
    二、美妆术语库建立与术语统一
        (一)建立美妆术语库
        (二)统一美妆术语
    三、风格把控
        (一)区分人物语言风格
        (二)展示非语言信息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3)二更公司原创网络视频字幕英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翻译项目描述
    1.1 实践背景
    1.2 实践特色
        1.2.1 宏观生态环境
        1.2.2 微观生态环境
    1.3 实践目的与意义
    1.4 实践流程
        1.4.1 译前准备
        1.4.2 译中分析
        1.4.3 译后校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生态翻译学研究综述
    2.2 生态翻译学之字幕翻译研究综述
第3章 生态翻译学的核心理念
    3.1 译者中心
    3.2 适应选择
第4章 基于译者适应选择的“三维转换”案例分析
    4.1 语言维转换
        4.1.1 人称与物称转换
        4.1.2 动态与静态转换
    4.2 文化维转换
        4.2.1 加注解释
        4.2.2 归化改写
    4.3 交际维转换
        4.3.1 缩减法
        4.3.2 语序调整
第5章 实践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书目 (非直接引用)
附录一: “三维转换”案例余表
    表1: 语言维转换案例余表
    表2: 文化维转换案例余表
    表3: 交际维转换案例余表
附录二: 英译实践项目原文及译文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文本类型理论视角下:《国家宝藏》的汉英字幕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1 Introduction
    1.1 Background of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1.2 Significance of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1.3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Chapter2 Analysis of the Source Text of the National Treasure
    2.1 Textu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urce Text
        2.1.1 Culture-loaded Words
        2.1.2 Poem Citations
        2.1.3 Humorous Remarks
    2.2 Form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ubtitle and Subtitle Limitations
        2.2.1 Two Forms of Subtitle
        2.2.2 Translation Limitations in Subtitles
Chapter3 Theoretical Basis
    3.1 Peter Newmark’s Text Typology
    3.2 Peter Newmark’s Translation Strategies
    3.3 Guidance of Text Typology on Translating the Source Text
Chapter4 Analysis of C-E Translation of National Treasure Under the Guidance of Newmark’s Text Typology
    4.1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4.1.1 Solutions to Time-space Limitation
        4.1.2 Solutions to Non-annotation Limitation
        4.1.3 Solutions to Language Style Limitation
    4.2 Semantic Translation
        4.2.1 Ancient Chinese Poems
        4.2.2 Parallel Sentences
Chapter5 Conclusion
Acknowledgement
References
APPENDIX Ⅰ Source Text
APPENDIX Ⅱ Target Text

(5)中国网络文学在虚拟社区中的译介 ——基于Wuxiaworld的网络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缘起
        1.1.1 中国网络文学的兴起
        1.1.2 虚拟社区的涌现
        1.1.3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热潮
        1.1.4 中国网络文学在互联网空间内的译介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问题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中国网络文学的译介
    2.2 翻译与媒介
    2.3 翻译模式的创新
    2.4 基于社会学的翻译研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概念框架:行动者网络理论
    3.1 概念框架的意义与来源
    3.2 拉图尔的行动者网络理论
    3.3 本研究的概念框架
    3.4 本研究的指导性原则
    3.5 行动者网络理论于本研究的适用性
    3.6 概念框架下的研究问题细化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研究设计:基于网络志的质性研究
    4.1 研究方法选择及依据
        4.1.1 研究范式的确定
        4.1.2 研究路径的确定
    4.2 网络民族志的研究方法
    4.3 确定研究社区和访谈对象
    4.4 数据收集和分析
    4.5 研究信度和效度
    4.6 研究伦理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媒介与虚拟翻译社区的兴起
    5.1 以计算机为媒介的沟通
    5.2 新媒介与民间力量的崛起
    5.3 新媒介与虚拟社区的涌现
    5.4 新媒介与翻译
        5.4.1 新媒介与翻译内容
        5.4.2 新媒介与翻译模式
        5.4.3 新媒介与翻译主体
        5.4.4 新媒介与翻译批评
    5.5 中国网络文学虚拟翻译社区的兴起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Wuxiaworld行动者网络的动态转译
    6.1 创立初始阶段
        6.1.1 问题呈现
        6.1.2 利益赋予
        6.1.3 行动者征召
        6.1.4 同盟动员
    6.2 快速扩张阶段
        6.2.1 利益赋予
        6.2.2 行动者征召
        6.2.3 同盟动员
    6.3 平稳发展阶段
        6.3.1 利益赋予
        6.3.2 行动者征召
        6.3.3 同盟动员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讨论
    7.1 Wuxiaworld行动者网络的拓展与演变
    7.2 Wuxiaworld行动者网络和译语文本的互相形塑
    7.3 Wuxiaworld的翻译模式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
    8.1 主要发现
    8.2 研究启示
        8.2.1 理论启示
        8.2.2 研究方法启示
        8.2.3 翻译实践启示
    8.3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6)视频资源运用于对外汉语综合课的教学实践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的意义
    第二节 与研究相关工作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现状
第一章 视频资源应用于综合课教学理论指导与现实需求
    第一节 视频资源运用于综合课教学的理论依据
        一、视听法教学理论
        二、可理解输入
        三、教育心理学理论
    第二节 视频资源在综合课中应用的现实需求
        一、留学生对使用视频资源进行综合课教学的调查分析
        二、问卷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第二章 依托教材的综合课运用视频资源的教学实践
    第一节 关于《博雅汉语》和与之匹配的视频资源
        一、教材介绍
        二、适用于综合课教材《博雅汉语》视频资源
    第二节 以第六课《颜色和性格》为材料的综合课教学设计
        一、课前导入
        二、生词教学
        三、语言点教学
        四、课文教学
        五、文化教学
    第三节 对第六课《颜色和性格》教学效果情况的反馈与反思
        一、教学反馈
        二、教学反思与建议
第三章 脱离教材的综合课运用视频资源的教学实践
    第一节 关于电影《闪光少女》和选材缘由
        一、作品介绍
        二、选片缘由
    第二节 以电影《闪光少女》为材料在综合课中具体教学设计
        一、课程类型
        二、使用教材
        三、教学对象
        四、教学内容
        五、教学重难点
        六、教学目标
        七、教学时长
        八、教学用具
        九、教学过程
    第三节 对电影《闪光少女》教学效果情况的反馈与反思
        一、教学反馈
        二、教学反思与建议
第四章 视频资源在汉语综合课课堂的使用效果调查分析
    第一节 留学生对使用视频资源进行综合课教学后的调查分析
    第二节 教师对使用视频资源进行综合课教学后的情调查分析
        一、调查对象及问卷设计
        二、问卷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结语
附录1 《闪光少女》人物介绍
附录2 《闪光少女》第一课时表演台词
参考文献
致谢

(7)汉语言专业留学生产出性词汇发展研究 ——基于议论文写作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论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词汇与写作成绩关系的研究
        2.1.1 国外研究
        2.1.2 国内英语学界的研究
        2.1.3 国内对外汉语学界的研究
        2.1.4 研究空间
    2.2 产出性词汇的发展研究
        2.2.1 国外研究
        2.2.2 国内英语学界的研究
        2.2.3 国内对外汉语学界的研究
        2.2.4 研究空间
    2.3 学习者角度下的词汇学习成功因素研究
        2.3.1 成功学习者的学习策略
        2.3.2 词汇学习策略
        2.3.3 成功学习者的词汇学习策略
        2.3.4 词汇学习的自我调节能力
        2.3.5 研究空间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理论基础
    3.1 以单词为中心的词汇能力
        3.1.1 Richards的假说
        3.1.2 Nation的理论
    3.2 以词库为中心的词汇能力
        3.2.1 Chapelle的理论
        3.2.2 Meara的理论
        3.2.3 Henrikson的理论
        3.2.4 Qian的理论
        3.2.5 张文忠和吴旭东的理论
        3.2.6 Jiang的理论
    3.3 对已有词汇能力理论的再思考
    3.4 产出性词汇研究的相关理论
        3.4.1 Baba的理论
        3.4.2 Crossley的理论
    3.5 本论文的词汇研究维度
        3.5.1 词汇广度
        3.5.2 词汇深度
        3.5.3 词汇提取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词汇与写作成绩的关系研究
    4.1 研究问题
    4.2 语料来源与处理
    4.3 各维度的操作性定义及其测量
        4.3.1 词汇广度
        4.3.2 词汇深度
        4.3.3 词汇提取
    4.4 结果与分析
        4.4.1 相关性分析结果
        4.4.2 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4.5 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二语者词汇发展的组内研究
    5.1 研究问题
    5.2 语料来源与收集
    5.3 语料加工与处理
    5.4 各个变量的定义及其测量
    5.5 结果与分析
        5.5.1 全体学习者的词汇发展趋势
        5.5.2 低分组词汇发展趋势
        5.5.3 中分组词汇发展研究
        5.5.4 高分组词汇发展研究
第六章 二语者词汇发展的组间研究
    6.1 研究问题及研究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文本长度
        6.2.2 副词
        6.2.3 四字词
        6.2.4 五级词
        6.2.5 六级词
        6.2.6 超纲词
        6.2.7 二语者词汇变量进步快慢的组间研究
        6.2.8 二语者代表性作文比较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二语者与母语者词汇的组间研究
    7.1 研究问题及研究方法
    7.2 母语语料来源
    7.3 结果与分析
        7.3.1 文本长度
        7.3.2 副词
        7.3.3 四字词
        7.3.4 五级词
        7.3.5 六级词
        7.3.6 超纲词
        7.3.7 二语者与母语组的词汇效应量比较
        7.3.8 二语者与母语者代表性作文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词汇发展的学习者因素分析—成功与不成功学习者的个案研究
    8.1 研究问题
    8.2 访谈对象
        8.2.1 访谈对象的确定
        8.2.2 访谈对象的基本信息
    8.3 访谈问题的设计
        8.3.1 Dornyei的“自我调节策略系统”
        8.3.2 Tseng的“词汇学习自我调节能力量表”
        8.3.3 本文的访谈问题
    8.4 数据收集
    8.5 结果分析
        8.5.1 责任控制策略
        8.5.2 情感控制策略
        8.5.3 环境控制策略
        8.5.4 词汇学习观念
        8.5.5 词汇学习策略
    8.6 本章小结
第九章 总体讨论
    9.1 理论思考
        9.1.1 对Laufer的“产出性词汇门槛假说”的再思考
        9.1.2 联结主义词汇学习观
        9.1.3 互动中的语言协同
    9.2 教学启示
        9.2.1 基于词汇质量的作文自动评估
        9.2.2 提供多样化的输入
        9.2.3 聚焦形式的词汇学习
        9.2.4 作文的修改与反馈
        9.2.5 课后作业:与母语者互动
    9.3 本章小结
第十章 结论
    10.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10.2 未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8)影视资源在蒙古中高级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以《中国微镜头》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第二节 文献研究综述与相关理论基础
        一、中国对外汉语教学界视听说教学研究成果
        二、蒙古汉语教学界视听说教学研究成果
        三、视听说课教学相关理论基础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二章 影视资源在蒙古汉语教学中的应用需求调查与分析
    第一节 调查目的与对象
    第二节 调查内容与设计
    第三节 调查结果分析
        一、蒙古学生汉语学习情况
        二、蒙古学生对中文影视资源的态度
        三、教师使用中文影视资源的情况
        四、蒙古学生对视听说课程与教材的态度
第三章 《中国微镜头》概述及教材分析——以中级(上)为例
    第一节 《中国微镜头》概述
    第二节 《中国微镜头》总体结构
    第三节 《中国微镜头》梦想篇、家庭篇的影视资源分析
        一、影视资源使用方式
        二、影视资源内容及文化
        三、影视资源相关词汇
    第四节 《中国微镜头》梦想篇、家庭篇的文本教材分析
        一、导入方式
        二、生词及语言点示例
        三、练习种类
        四、文化拓展
第四章 针对蒙古大学生的中级视听说课教学设计—以《中国微镜头》家庭篇中级(上)为例
    第一节 教学对象与目标
    第二节 教学重点与难点
    第三节 教学方法与步骤
    第四节 设计反思与建议
第五章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9)从图式理论看无人机视频听译 ——以Flite Test航模频道无字幕视频汉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翻译材料描述
        1.2.1 文本选择
        1.2.2 文本特点分析
    1.3 论文结构
2 文献综述
    2.1 图式理论与翻译研究概述
    2.2 视频听译与字幕翻译研究概述
3 理论依据:图式理论
    3.1 图式理论发展概述
    3.2 图式分类
    3.3 图式理论与视频听译
4 图式理论下无人机相关视频听力过程分析
    4.1 从语言图式“自下而上”获取基础文本
    4.2 从内容图式“自上而下”获取专业词汇和模糊词汇
    4.3 从形式图式处理特殊文本问题
5 图式理论下无人机相关视频翻译过程分析
    5.1 无人机视频字幕翻译特点
    5.2 语言图式下的翻译案例分析
        5.2.1 普通词汇和词组的翻译
        5.2.2 常规句子翻译
    5.3 内容图式下的翻译案例分析
        5.3.1 信息的筛选:根据内容图式确定专业词汇表达
        5.3.2 信息的预测和补充:根据内容图式补充信息差
        5.3.3 信息的转换:根据内容图式改述特定语句
    5.4 形式图式下的翻译案例分析
6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附录E
附录F
附录G
附录H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网络影视剧跨文化传播符号过程研究 ——以电波字幕组与《发展受阻》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网络字幕组研究现状
        二 “误读”理论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 研究对象
        二 研究方法与设计
    第四节 核心概念和研究框架
        一 核心概念
        二 研究框架
    第五节 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本生产:《发展受阻》的编码过程
    第一节 影视剧的信息编码
    第二节 《发展受阻》的艺术表现
        一 激活的“生产者式”电视文本
        二 开放式的叙事手法
        三 预设观看角度的剪辑手段
    第三节 《发展受阻》的意识形态传达
        一 现实主义的无处不在
        二 主流价值观的“另类”表述
        三 “阿甘”式人物的塑造
第三章 文化转码:字幕组的二度编解码
    第一节 作为解编码场所的电波字幕组
        一 电波字幕组概述
        二 电波字幕组翻译相关事项
    第二节 字幕组成员的多重身份解读
        一 字幕组作为信息接收者的立场
        二 字幕组作为信息解码者的立场
        三 字幕组作为信息转码者的立场
    第三节 电视文本的使用与重构
        一 使用:字幕文本的翻译策略
        二 重构:字幕组对文本的误读
第四章 文化接受:理解与误读
    第一节 影视剧受众的信息解码
        一 受众的三种解码立场研究
        二 受众的信息解码结果探究
    第二节 理解与误读
        一 受众对影视剧的内容接受
        二 受众对影视剧的信息误读
结语 电视文本符号的解读游戏
    第一节 作为文化商品的影视剧
    第二节 误读行为的生成机制
        一 字幕组成员误读的生成机制
        二 受众误读行为的生成机制
    第三节 误读行为产生的文化影响
    第四节 进一步研究的空间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硕士学位攻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1:电波字幕组成员基本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2:深度访谈提纲

四、说说电视剧字幕中的“S+A”格式句子(论文参考文献)

  • [1]美妆竞技类综艺字幕翻译难点与应对策略 ——以《彩妆大师》字幕英汉翻译为例[D]. 杨蕊.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04)
  • [2]解构主义翻译观视角下字幕文本英汉翻译实践报告 ——借助舞台戏剧翻译策略[D]. 马牧歌. 天津大学, 2020
  • [3]二更公司原创网络视频字幕英译实践报告[D]. 柯国轩. 浙江理工大学, 2020(02)
  • [4]文本类型理论视角下:《国家宝藏》的汉英字幕翻译实践报告[D]. 刘芬.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4)
  • [5]中国网络文学在虚拟社区中的译介 ——基于Wuxiaworld的网络志研究[D]. 李彦.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9(07)
  • [6]视频资源运用于对外汉语综合课的教学实践探讨[D]. 谢丽娜. 广西民族大学, 2019(02)
  • [7]汉语言专业留学生产出性词汇发展研究 ——基于议论文写作的考察[D]. 许希阳.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1)
  • [8]影视资源在蒙古中高级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以《中国微镜头》为例[D]. 孟和吉雅(Munkhzaya). 山东大学, 2017(09)
  • [9]从图式理论看无人机视频听译 ——以Flite Test航模频道无字幕视频汉译为例[D]. 严慧玲. 北京交通大学, 2016(02)
  • [10]网络影视剧跨文化传播符号过程研究 ——以电波字幕组与《发展受阻》为例[D]. 严潇潇. 西南交通大学, 2016(12)

标签:;  ;  ;  ;  ;  

谈电视字幕中的“S+A”格式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