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组织间学习的技术联盟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研究 ——以生物技术产业为例

基于组织间学习的技术联盟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研究 ——以生物技术产业为例

论文摘要

随着市场范围的不断扩大,顾客需求偏好的日益多样化和产业边界的日趋模糊,企业间竞争的时空体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创新者间的横向和纵向交流的重要性迅速提高,孤立的创新者和企业已经无法跟上技术创新的步伐,传统的企业之间的个体竞争模式逐渐被结盟企业之间的群体竞争模式所替代,形成了以合作竞争为基本特色的“新竞争”格局。作为一种新型的技术合作方式,技术联盟已经成为许多企业技术创新的一种新模式。尤其是技术密集型产业中形成的广泛的技术联盟,如联合研究和产品开发,不仅成为产业发展的必要途径,而且带来了高水平的知识交流和技术转移,促进了企业创新的快速发展。生物产业作为技术密集型产业的代表,科技的发展已使企业从单纯的技术自给转变为技术相互合作和技术相互依赖,利用合作伙伴的产品开发设施或市场渠道是促使生物技术公司积极寻求战略联盟的重要因素。尽管联盟具有单个企业无法比拟的优势,但联盟的失败率居高不下却是不容置疑的事实,而联盟间学习和沟通的不足是当今许多技术联盟失败的根本原因之一。因此解决联盟伙伴如何通过组织间学习达到知识的积累进而提升创新绩效的问题具有战略性的现实意义。本文正是围绕这一核心问题展开研究。在明确了研究背景和研究目标后,作者提出了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生物产业技术联盟发展的基本现状;组织间学习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技术联盟中影响组织间学习的因素,这些因素如何通过组织间学习影响联盟成员企业创新绩效的机理和路径。为解决上述问题,作者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浙江、江苏、上海等地的20多家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和深入访谈,并进行了大样本的问卷调查,采用典型案例分析、数理统计和结构方程建模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借鉴现有的技术联盟、组织学习和创新的相关理论,并结合浙江海正药业的案例,探索性地分析了技术联盟的组织间学习与企业的创新绩效提升的机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组织间学习的技术联盟与企业创新绩效的理论框架概念模型。第二,通过对随机抽样的生物企业进行问卷调查,根据取得的样本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了目前我国生物企业技术联盟的状况。研究结果发现:目前我国大部分的生物企业存在技术联盟现象,技术联盟的对象包括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而作为高技术产业的代表,生物产业目前整体的研发投入水平还比较低下,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企业寻求建立联盟的原因,希望通过合作伙伴的资源共享达到合作的共赢。第三,采用SEM结构方程建模和经典统计方法对基于组织间学习的技术联盟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内在作用机制和路径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组织间学习中的知识共享、知识的转移和吸收,知识的整合与应用对创新绩效具有显著影响;而组织间学习又受到技术联盟中本身企业性质的影响、技术联盟对象性质的影响、技术联盟伙伴间关系紧密程度的影响以及技术联盟整体管理水平的影响。因此企业在建立联盟关系时一方面要合理打造自身的形象,另一方面要选择良好的合作伙伴。第四,采用方差分析,探讨了不同结盟对象和方式等因素对企业创新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技术联盟中企业规模不同、联盟地位不同、联盟时间不同、联盟紧密程度不同对企业创新绩效都有显著的差异,而联盟对象不同、联盟治理结构不同、企业所有制性质不同则对企业创新绩效没有显著的差异。联盟资源组合方式不同对创新绩效指标中的不同指标的差异存在不一致的地方。这也意味着企业在选择联盟伙伴时,要注重的实际上更多的是双方结合过程中的细节,如联盟时间的控制、联盟地位的把握,联盟紧密程度的掌握等等,只有各方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机制,在共同目标中达成一致的理解,才能解决联盟中出现的众多问题,获得共赢的局面。本论文研究成果丰富和完善了组织间学习理论,使技术联盟的相关理论更具系统性,并为我国生物企业如何更好地利用技术联盟提升自身的创新绩效提供了科学有效的理论指导。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技术联盟日益凸现的战略价值
  • 1.1.2 高科技领域技术联盟的快速发展趋势
  • 1.1.3 我国生物企业技术联盟方兴未艾
  • 1.2 问题的提出
  • 1.2.1 技术联盟对生物企业创新的重要性
  • 1.2.2 技术联盟日益复杂的管理程度和居高不下的失败率
  • 1.2.3 技术联盟创新绩效理论研究上的滞后
  •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和说明
  • 1.3.1 技术联盟
  • 1.3.2 组织间学习
  • 1.4 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5 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1.5.1 结构安排
  • 1.5.2 研究内容
  • 1.6 本文的创新点
  • 1.7 本章小结
  • 2 文献综述
  • 2.1 技术联盟的相关理论文献及评述
  • 2.1.1 技术联盟内涵、分类与动机
  • 2.1.2 技术联盟成因的理论解释
  • 2.1.3 技术联盟绩效的评价
  • 2.1.4 现有研究的不足及对本研究的启示
  • 2.2 技术联盟与创新关系的研究综述
  • 2.2.1 技术联盟与创新关系的理论解释
  • 2.2.2 技术联盟与创新关系的实证研究综述
  • 2.2.3 现有研究的不足及对本研究的启示
  • 2.3 联盟组织间学习的文献综述
  • 2.3.1 组织间学习的内涵
  • 2.3.2 从组织学习到组织间学习的模型演进
  • 2.3.3 联盟中的组织间学习
  • 2.3.4 现有研究的不足及对本研究的启示
  • 2.4 现有研究的总体评述与启示
  • 3 技术联盟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的理论框架与概念模型
  • 3.1 技术联盟的组织间学习与企业创新绩效提升的作用机理
  • 3.1.1 组织学习与创新绩效
  • 3.1.2 组织间学习与创新绩效提升的机理
  • 3.2 技术联盟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的概念模型
  • 3.2.1 技术联盟成员的性质与组织间学习绩效
  • 3.2.2 技术联盟对象性质与组织间学习绩效
  • 3.2.3 技术联盟成员间关系的紧密程度与组织间学习绩效
  • 3.2.4 技术联盟的整体管理水平与组织间学习绩效
  • 3.2.5 组织间学习与创新绩效
  • 3.3 本章小结
  • 4 基于浙江海正药业的探索性案例分析
  • 4.1 海正的发展历程
  • 4.2 海正与企业和高校的合作与联盟
  • 4.3 影响海正组织间学习的技术联盟性质方面的因素分析
  • 4.4 海正与结盟伙伴的组织间学习机制
  • 4.5 海正的创新绩效
  • 4.6 本章小结
  • 5 研究设计和研究方法
  • 5.1 问卷设计
  • 5.1.1 问卷设计过程
  • 5.1.2 问卷的基本内容
  • 5.1.3 问卷发放的对象
  • 5.1.4 问卷发放及回收
  • 5.2 变量的测量
  • 5.2.1 技术联盟成员性质变量的测量
  • 5.2.2 技术联盟对象性质变量的测量
  • 5.2.3 技术联盟成员间关系紧密程度变量的测量
  • 5.2.4 技术联盟整体管理水平变量的测量
  • 5.2.5 组织间学习变量的测量
  • 5.2.6 创新绩效变量的测量
  • 5.3 数据整理与样本描述
  • 5.3.1 样本与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5.3.2 数据合并的有效性
  • 5.4 研究方法设计
  • 5.4.1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 5.4.2 统计分析的逻辑程序
  • 5.5 本章小结
  • 6 基于组织间学习的技术联盟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的实证分析
  • 6.1 变量设计、量表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 6.1.1 变量的定义与分类
  • 6.1.2 变量的信度
  • 6.1.3 因子分析
  • 6.1.4 效度检验
  • 6.2 技术联盟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SEM模型建模
  • 6.2.1 初始SEM模型的确立
  • 6.2.2 初始SEM模型检验与修正
  • 6.2.3 修正SEM评估
  • 6.2.4 数据结果对研究假设的验证
  • 6.2.5 SEM模型分析小结
  • 6.2.6 数据分析讨论
  • 6.3 不同结盟对象和方式等因素对企业创新效果的影响比较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论文的主要结论
  • 7.2 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
  • 7.2.1 本研究的学术价值
  • 7.2.2 本研究对管理实践的启示
  •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技术联盟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访谈提纲
  • 附录二:浙江大学管理学院调研问卷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基于组织间学习的技术联盟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研究 ——以生物技术产业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