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乱思潮中的精神再生 ——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视角解读索尔·贝娄的《雨王亨德森》

混乱思潮中的精神再生 ——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视角解读索尔·贝娄的《雨王亨德森》

论文摘要

索尔·贝娄是美国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犹太作家。《雨王亨德森》是贝娄的代表作之一,小说讲述了美国富翁亨德森不堪忍受精神的极度空虚和对死亡的恐惧而走进非洲内陆的原始部落寻找自我的故事。该小说的主题涉及对人和人类的命运、人的本质、人与自然及人与社会的关系等问题的探讨,但是在整部作品中,贝娄都是在安排众多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作者对这些问题,从不同角度加以讨论和分析,而最终的解答始终处悬而未决的状态中。作者的意图是教化读者,并向他们展示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处境及他们复杂的内心世界,同时让不同的声音都参与讨论。因此,小说中经常出现两项对立的观点。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的基础是本我。本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欲望、冲动和反抗的生命力。遵循“快乐原则”,没有道德是非和时空限制,最大程度的寻求本能的满足和心理刺激的彻底消除。它完全是潜意识的。超我,是“理想的自己”,是社会规范、道德规范等在长期社会生活过程中内化而成,要求自我按照社会可以接受的方式去满足自我,用良心来监督行为过程,从而指导并限制自我,使之符合社会规范和要求,是人格的理想部分。本文旨在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再生及人格理论分析雨王亨德森的精神状态和行为。通过将小说中的对话及场景用精神分析的方式做以解释,进一步得出贝娄的写作主题和意义。文章的第一部分作者将从整体上概括和介绍写作的目的和背景。文章的第二部分是对弗洛伊德的主要心理学理论,尤其是自我和超我理论的总结,作者将用简要的方式阐述现有理论。第三部分是对《雨王亨德森》这部小说的分析和归纳。第四部分是自我、超我和精神再生理论在分析亨德森性格特点中的应用。第五部分是全文的总结和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 1.1 Overview
  • 1.2 Objective of the Study
  • 1.3 Organization of the Current Research
  • Chapter Two Review on Freud's Theories
  • 2.1 A Brief Introduction
  • 2.1.1 Definitions of Consciousness and Unconsciousness
  • 2.1.2 Evolution of Spiritual Analysis
  • 2.1.3 Features and Categories of Freud's Theories
  • 2.2 Spiritual Regeneration
  • 2.2.1 General Scope of ID, Ego and Superego
  • 2.2.2 Current Research on Spiritual Regeneration
  • 2.3 Key Aspects in Spiritual Regeneration Study
  • Chapter Three Studies on Henderson the Rain King
  • 3.1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Henderson the Rain King
  • 3.2 Studies on the Novel
  • 3.3 Character Analysis of Henderson
  • Chapter Four Implementation of Freud's Theories in the Study of Henderson the RainKing
  • 4.1 Principles se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Freud's Theories
  • 4.2 General Problems solved by Freud's Theories
  • 4.3 Specific Methods employed for the Study of Henderson the Rain King
  • 4.4 Studies in Specifics in Henderson the Rain King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 Acknowledgements
  • Bibliography
  • 相关论文文献

    • [1].指向和走向——评祝平《索尔·贝娄小说的伦理指向》[J]. 外国语文研究 2020(03)
    • [2].异化的世界和社会关系——浅析索尔·贝娄《受害者》[J]. 名作欣赏 2017(17)
    • [3].浅析索尔·贝娄《受害者》中现代人的生存困境[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7(06)
    • [4].索尔·贝娄的中国想象[J]. 文教资料 2016(34)
    • [5].索尔·贝娄《晃来晃去的人》中的城市书写评价[J]. 长江丛刊 2017(11)
    • [6].《圣经》对索尔·贝娄《晃来晃去的人》的解读[J]. 北方文学 2017(09)
    • [7].圣经视域中的索尔·贝娄小说[J]. 圣经文学研究 2017(01)
    • [8].从翻译生态学角度看《晃来晃去的人》中译本[J]. 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6(29)
    • [9].从疏离社会到回归现实的精神蜕变——索尔·贝娄小说主人公特点分析[J]. 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6(02)
    • [10].索尔·贝娄小说中的文学文化分析[J]. 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5(14)
    • [11].试析贝恩·克拉德的抽象空间逃离——索尔·贝娄《更多的人死于心碎》解读[J]. 新西部 2017(13)
    • [12].简述索尔·贝娄的人文情怀[J]. 北方文学 2018(11)
    • [13].索尔·贝娄小说中人物的焦虑[J]. 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4(14)
    • [14].索尔·贝娄研究综述[J]. 美与时代(下) 2011(11)
    • [15].精神漂泊——论索尔·贝娄小说中的流浪汉形象[J].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 2016(01)
    • [16].论索尔·贝娄小说中的犹太精神[J]. 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7(17)
    • [17].索尔·贝娄的双重文化基因[J]. 学园 2018(17)
    • [18].索尔·贝娄的遗产——《索尔·贝娄书信集》出版[J]. 外国文学动态 2012(01)
    • [19].索尔·贝娄小说的伦理指向解析[J]. 珠江论丛 2019(02)
    • [20].物质大厦上的价值困境——读索尔·贝娄短篇小说《银碟》[J]. 名作欣赏 2014(31)
    • [21].索尔·贝娄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J]. 求索 2011(03)
    • [22].论索尔·贝娄文学作品中“父子伦理”在时间轴上的展开[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2)
    • [23].论索尔·贝娄作品中的美国茶文化[J]. 福建茶叶 2018(11)
    • [24].索尔·贝娄《赫索格》中的焦虑感探析[J]. 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5(08)
    • [25].符号矩阵视域下索尔·贝娄作品中的小知识分子人物形象探微[J].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9(11)
    • [26].由索尔·贝娄看文学的文化意义[J]. 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5(08)
    • [27].解读索尔·贝娄作品美籍犹太人的异化世界[J]. 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2(22)
    • [28].索尔·贝娄[J]. 小说林 2012(03)
    • [29].从《赫索格》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看索尔·贝娄小说的人文关怀[J]. 大众文艺 2014(05)
    • [30].索尔·贝娄的犹太书写[J]. 世界文化 2008(10)

    标签:;  ;  ;  ;  

    混乱思潮中的精神再生 ——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视角解读索尔·贝娄的《雨王亨德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