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育中国化运动研究

新教育中国化运动研究

论文摘要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规模宏大的新教育中国化运动,参与的教育团体和人员众多,提出的改革方案异彩纷呈。虽然由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而被迫中止,但它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教育改革的里程碑,对于当今的教育改革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然而,教育界尤其是教育史研究领域尚未对这场运动进行过系统的研究。本文以此为研究对象,在反映新教育中国化历史进程的基础上突出其关注的重点。 全文共分四章: 第一章对文中的重要概念进行了界定,并介绍了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以及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对新教育中国化运动进行了总体概括,教育家们不仅在理论上提出了操作性很强的改革方案、措施,而且针对中国当时的具体国情选择典型试验区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实践活动。从中国社会需要出发,他们都把教育理论和实践探索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乡村教育和国民教育两个方面。由于“中体西用”是新教育中国化运动产生之前影响中国教育发展的重要思想,它是非严格意义的新教育中国化思想,本文将之称为“准新教育中国化”思想,并在本章作了专门论述。 第三章系统论述了在这场运动中教育家们在理论上对新教育中国化所作的贡献,并以庄泽宣和古楳两位典型人物作为个案进行了深入研究。新教育中国化运动中理论探索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如何使已经“建立”起来的外国化的新教育能够适应中国国情;二是在前者基础上根据中国社会发展需要创造出适合自己的新的教育。在充分了解中国国情的基础上,教育家们认为中国迫切需要关注的是乡村教育、成人教育、国民教育。另外,对学校教育和民族性的再造等方面也提出了自己的改革意见。综观新教育中国化运动理论探索,呈现出如下特点:第一,坚持“社会的立场”;第二,面向实际,落到实处;第三,全方位性。庄泽宣的《如何使新教育中国化》在中国近代教育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第一次明确地提出“新教育中国化”,并首先以理论形式进行系统探讨,成为新教育中国化运动中理论探索的典型代表。新教育是因为脱离了中国的社会实际,不适应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方需要进行中国化改革。因此,首先必须对中国的社会状况有详细的了解。古楳也正是在界定“教育背景”——可能影响教育发展的因素,并进行详尽分析的基础上深刻剖析了中国的新教育背景,为其他教育家开展新教育中国化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第四章系统考察了教育家进行的新教育中国化实践活动,并重点研究了他们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一、概念界定
  • (一) 新教育
  • (二) 新教育中国化及新教育中国化运动
  • 二、选题缘由
  • (一) 学科建设意义
  • (二) 理论意义
  • (三) 现实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一) 什么是新教育中国化
  • (二) 新教育中国化运动兴起的原因
  • (三) 教育学中国化的实质
  • (四) 中国化伴随着现代教育发展
  • (五) 职业教育的中国化
  • (六) 中国化教育改造之路
  • 四、论文的基本结构
  • 五、研究的指导思想与方法
  • (一) 文献法
  • (二) 比较法
  • (三) 个案分析法
  • 第二章 新教育中国化运动探索的历史过程
  • 一、新教育的产生
  • 二、“中体西用”—准新教育中国化思想
  • 三、新教育中国化运动
  • (一) 新教育中国化运动的背景
  • (二) 新教育中国化运动概况
  • 四、小结
  • 第三章 新教育中国化运动的理论探索
  • 一、新教育中国化运动理论探索概述
  • (一) 新教育中国化运动理论探索的缘起
  • (二) 新教育中国化运动理论探索的概述
  • (三) 新教育中国化运动理论探索的特点
  • 二、庄泽宣的新教育中国化理论探索
  • (一) 中国教育“走错了路”
  • (二) 新教育中国化改革的前提
  • (三) 新教育中国化改革的原则
  • (四) 新教育中国化改革的措施
  • (五) 中国教育改造之路
  • 三、古楳的新教育中国化理论
  • (一) 古楳的新教育中国化理论概述
  • (二) 古楳眼中的新教育
  • (三) 古楳新教育中国化理论探索的贡献
  • 第四章 新教育中国化运动的实践探索
  • 一、新教育中国化运动实践探索概述
  • (一) 新教育中国化运动实践探索的历程
  • (二) 新教育中国化运动实践探索的特点
  • 二、晏阳初的新教育中国化实践探索
  • (一) 晏阳初新教育中国化探索的思想基础
  • (二) 晏阳初的新教育中国化实践
  • 三、雷沛鸿的新教育中国化实践
  • (一) 雷沛鸿眼中的新教育
  • (二) 雷沛鸿的新教育中国化实践
  • 结语
  • 一、新教育中国化运动的特点
  • (一) 多为教育团体或个人自发参与、组织
  • (二) 人才教育观到国民教育观的转变
  • (三) 重视乡村教育
  • (四) 理论和实践探索的相互照应
  • (五) 西方科学研究方法的大量运用
  • 二、新教育中国化运动对当今教育改革的启示
  • (一) 坚持“社会的立场”,正确处理中外教育经验
  • (二) 因地制宜地制定教育改革方案
  • (三) 接受教育人人平等,加强社会教育刻不容缓
  • (四) 教育家和教育工作者的献身精神
  • 参考文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语文创新教育的思考[J]. 文学教育(上) 2019(07)
    • [2].创新教育在高职声乐教学中的研究[J]. 北方音乐 2017(09)
    • [3].创新教育在高职声乐教学中的研究[J]. 北方音乐 2017(16)
    • [4].新教育环境下中专教育的发展困境与突围方式解析[J]. 内蒙古教育(职教版) 2016(12)
    • [5].创客教育:创新教育的新思路[J]. 天津科技 2017(04)
    • [6].“新教育中国化”运动在全面抗战后的演变及其消退[J]. 教育评论 2017(05)
    • [7].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的灵魂[J]. 西部素质教育 2015(18)
    • [8].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新教育中国化合法性论争[J].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16(05)
    • [9].创新教育在机械设计课程教学中的运用探讨[J]. 神州印象 2019(04)
    • [10].散论新教育[J]. 教育 2019(46)
    • [11].小鹅通的“新教育”之路[J]. 风流一代 2020(06)
    • [12].新教育的起点在哪里[J]. 教育 2020(03)
    • [13].种子的力量——在新教育“种子学校”2020工作研讨会上的讲话[J]. 教育 2020(08)
    • [14].育新花 芳香弥漫太行——邢台新教育第一实验小学纪实[J]. 教育 2020(03)
    • [15].从心出发 我们行走在新教育的路上[J]. 教育 2020(08)
    • [16].新教育观念下的高中家校合作策略浅析[J]. 东西南北 2020(06)
    • [17].躬身践行,行稳致远——关于新教育的一些思考[J]. 家长 2020(05)
    • [18].新教育重在实验[J]. 教育 2020(12)
    • [19].2020年度《新教育》上、中、下刊杂志征订火热进行中[J]. 新教育 2020(14)
    • [20].2020年度《新教育》上、中、下刊杂志征订火热进行中[J]. 新教育 2020(10)
    • [21].喜阅说写,伴我成长[J]. 教育 2020(20)
    • [22].读《新教育》刊有感[J]. 新教育 2020(21)
    • [23].为新教育“架桥”——严文蕃教授印象[J]. 新教师 2020(05)
    • [24].新教育呼唤新基建[J]. 在线学习 2020(07)
    • [25].今日小记者,明日栋梁材! 海南《新教育》招募小记者啦![J]. 新教育 2020(24)
    • [26].新教育给我们前行的力量[J]. 教育 2018(46)
    • [27].新教育,你好[J]. 教育 2018(46)
    • [28].新教育如何成就教师的幸福——参加成都市科华中路小学新教育展示活动有感[J]. 教育 2018(51)
    • [29].名家谈教育[J]. 求学 2018(44)
    • [30].在新教育的引领下向优秀靠拢[J]. 教育 2019(Z1)

    标签:;  ;  ;  ;  ;  

    新教育中国化运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