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谢综合征患者心室及心房同步性研究

代谢综合征患者心室及心房同步性研究

论文摘要

【研究背景】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又称为X综合征,由Reaven于1988年提出,是由于胰岛素抵抗而引起的体内一系列物质代谢的失常,包括肥胖、高血压、高血糖、血脂异常等,同时伴有甘油三酯的升高及HDL的降低。研究已经证实,MS患者已经出现了左室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即左室重量的增加及左室肥厚,而左室肥厚不仅会对心肌的收缩和舒张能力产生影响,而且还会影响到心肌运动的协调性。Tan在对高血压伴左室肥厚患者的研究中发现,这些患者中存在显著的左室运动的不同步,Kosmala等人在对糖尿病患者的研究中也同样发现,左室肥厚的糖尿病患者存在左室收缩和舒张的不同步。对于出现了左室肥厚的MS患者,是否存在左室收缩和舒张的不同步,则鲜见报道。目前,对心脏同步性的研究多集中在心力衰竭患者中。Ghio等通过研究发现,心力衰竭患者会出现显著的心室内和心室间运动的不同步。Katarina等人更是发现在心力衰竭患者中,存在显著的心房间和右房内的不同步。依据慢性心力衰竭治疗指南对心力衰竭的分层,MS属于“前心衰阶段”,而左室肥厚则属于“前临床心衰阶段”。这说明MS,尤其是出现了左室肥厚的MS患者,已经进入了心力衰竭的发展阶段。依据前面所述,心力衰竭患者存在显著的心室及心房运动的不同步,那么,对于已经进入心力衰竭发展阶段,且存在左室结构和功能的改变的MS患者,是否存在心室及心房同步性异常就值得研究和探讨。组织多普勒技术(Tissue Doppler imaging,TDI),尤其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组织速度成像技术(Tissue Velocity imaging,TVI),可以直接同步检测不同心肌节段在长轴方向收缩和舒张的速度、方向和时间及与心电活动的关系,并同时自动定量分析2~8个心肌节段同步组织多普勒曲线的速度和时相等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可以准确评价心室及心房的运动情况。因此,超声心动图是评价心室及心房同步性的好方法。【目的】本研究的目的即是应用组织多普勒技术来检测MS患者左室内、心室间、心房间及心房内运动的同步性,并与正常人予以对照,看是否存在差异,并且探讨这种差异的影响因素,为MS患者在发生心力衰竭之前早期接受药物干预,恢复心肌运动的同步性提供依据。【对象和方法】1.研究对象:(1)对照组:共112例,均为接受健康体检人员,排除各种器质性疾病。男性41人,女性71人,年龄40~85岁,平均(54.46±8.20)岁。(2)MS组:剔除图像不清晰或资料不完整者18例,共148例患者。依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提出的MS的诊断标准,严格筛选病例,148例患者中,男性64人,女性84人,年龄30~82岁,平均(56.42±10.37)岁。2.仪器设备:采用GE Vivid 7型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经胸探头频率2-4MHz,该机器配有M型超声、二维超声、脉冲多普勒和连续多普勒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五种基本功能,具有实时心肌组织多普勒显像、组织追踪显像及应变和应变率显像等先进的超声技术,还具备实时TVI软件及Q—analysis定量分析软件等多种测量与分析功能。3.检测方法:(1)左室内收缩和舒张同步性测量:于长轴观、两腔观和心尖四腔观,启动定量多普勒组织速度成像(Q—TVI)程序,将上述三个切面中左心室6个壁(侧壁、后间隔壁、后壁、前间隔壁、下壁、前壁)等分为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三部分,分别将取样点置于基底段、中间段内膜下心肌层。获取6个壁共12个取样点的Q—TVI曲线,在每一个取样点的Q—TVI曲线上测量从QRS波起始点至收缩期峰值速度和舒张早期峰值速度的时限Ts和Te,Ts和Te获得后,以70次/分的标准心率予以校正,校正后的Ts和Te为Tsc和Tec。以左心室6个壁12个节段Tsc的标准差Ts—SD及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Ts—diff作为左室内收缩同步性的指标;以左心室6个壁12个节段Tec的标准差Te—SD及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Te—diff作为左室内舒张同步性的指标。(2)心室间收缩和舒张同步性测量:于心尖四腔观,启动定量多普勒组织速度成像(Q—TVI)程序,将左心室游离侧壁及右室游离侧壁等分为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三部分,分别将取样点置于基底段心肌层,分别获取左、右游离壁基底段取样点的Q—TVI曲线,在Q—TVI曲线上分别测量从QRS波起始点至左心室游离壁及右心室游离壁基底段取样点曲线上收缩期峰值速度和舒张早期峰值速度的时限,分别标记为Tls、Tle和Trs、Tre,Tls、Tle和Trs、Tre获得后,以70次/分的标准心率予以校正,校正后的Tls、Tle、Trs、Tre为Tlsc、Tlec、Trsc和Trec。以左心室游离壁基底节段Tlsc与右心室游离侧壁基底段Trsc之差Tlvrvs作为心室间收缩同步性指标;以左心室游离壁基底节段Tlec与右心室游离侧壁基底段Trec之差Tlvrve作为心室间舒张同步性指标。(3)心房间和心房内同步性测量:于心尖四腔观,启动定量多普勒组织速度成像(Q—TVI)程序,将取样点置于二尖瓣环、三尖瓣环下的左房游离壁、房间隔及右房游离壁,获取3个壁3个取样点的Q—TVI曲线,在每一个取样点的Q—TVI曲线上测量从P波起始点至Q—TVI曲线上的A波起始点的时限Ta,Ta获得后,以70次/分的标准心率予以校正,校正后的Ta为Tac。左房游离壁、房间隔、右房游离壁3个取样点的Tac分别表示为P-LA、P-IVS、P-RA。左房内同步性定义为P-LA与P-IVS的差值,右房内同步性定义为P-IVS与P-RA的差值,左右心房间的同步性定义为P-LA与P-RA的差值。4.统计分析:所有计量资料均以(?)±s表示,采用SPSS 13.0进行数据的统计学处理,两组间参数比较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采用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各测量值之间的关系,采用逐步线性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以P<0.05作为差异显著性界限。【结果】1.左室内同步性比较:与对照组相比,MS组左心室6个壁12个节段Tec的标准差Te—SD、左心室6个壁12个节段Tec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Te—diff、左心室6个壁12个节段Tsc的标准差Ts—SD、左心室6个壁12个节段Tsc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Ts—diff均显著增大(P<0.001)。2.心室间同步性比较:正常对照组中,左心室游离壁基底段电—机械收缩时间短于右心室游离侧壁基底段,电—机械舒张时间与右心室游离侧壁基底段基本相同。然而,与对照组相比,MS组左心室游离壁基底节段Tlsc及Tlec均显著增大(P<0.001),右心室游离侧壁基底段电—机械收缩、舒张时间Trsc和Trec无显著差异(P>0.05),这就导致了MS组Tlvrvs和Tlvrve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01)。3.心房间及心房内同步性比较:与对照组相比,MS组右房游离壁的P-RA无明显差异(P>0.05),而左房游离壁及房间隔处的P-LA与P-IVS显著增大(P<0.01)。心房内和心房间同步性方面,与对照组相比,MS组不论在左房内、右房内还是心房间都存在显著的不同步(P<0.01)。4.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结果:(1)左室内同步性:MS组中,年龄、LVMI为Ts—SD的独立危险因素;LVMI、年龄为Ts—diff的独立危险因素,MS组腰臀比、血糖、年龄为Te—SD的独立危险因素;腰臀比、血糖、年龄、LVMI为Te—diff的独立危险因素。(2)心室间同步性:MS组中,年龄与LVMI是Tlvrvs及Tlvrve的独立危险因素。(3)心房间及心房内同步性:MS组中,LVMI是左房内不同步、心房间不同步及右房内不同步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MS患者已经出现了左室结构的改变,且伴有左室舒张及收缩功能的减低;2.MS患者左心室舒张和收缩的同步性与正常人对比,存在显著差异,但尚未达到心力衰竭时心室内舒张和收缩不同步的水平;3.MS患者左室舒张不同步的主要独立危险因素为腰臀比、血糖、年龄和LVMI,收缩不同步的主要独立危险因素为年龄和LVMI;4.MS患者的右室电—机械时间尚正常,但左室电—机械时间出现明显异常,这种异常进一步导致了心室间的不同步,相关性研究显示年龄、LVMI是其独立危险因素;5.MS患者存在明显心房内和心房间的不同步,相关性研究显示这种不同步与LVMI及LA存在着相关性,且LVMI是其独立危险因素。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论文 代谢综合征患者心室及心房同步性研究
  • 前言
  • 研究对象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文章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相关论文文献

    • [1].心室憩室的诊治进展[J]. 心血管病学进展 2019(08)
    • [2].心室辅助患者感染的研究进展[J]. 护理管理杂志 2019(06)
    • [3].“乡情谈心室”体现关爱[J]. 农村工作通讯 2008(06)
    • [4].心电向量图评估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心室异常的意义[J]. 现代医药卫生 2020(12)
    • [5].番茄心室形成研究进展[J]. 农学学报 2018(12)
    • [6].反复心室静止致猝死1例[J]. 实用心电学杂志 2008(03)
    • [7].心肌梗死合并心室电风暴的护理[J]. 中国医药科学 2012(09)
    • [8].右室破裂急诊麻醉2例[J]. 淮海医药 2010(03)
    • [9].经皮心室重建术最新研究进展[J]. 心血管病学进展 2014(05)
    • [10].中国心室分割方法研究与发展[J].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2019(03)
    • [11].A型心室预激合并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一例[J]. 临床心电学杂志 2016(05)
    • [12].基于影像数据的心室隔膜形态分析[J].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8)
    • [13].发放“连心卡” 建设“连心室” 搭建“连心桥”[J]. 人民之声 2020(05)
    • [14].组织多普勒评估肥厚型心肌病心室间收缩同步性的价值[J]. 重庆医学 2010(20)
    • [15].心力衰竭及其在直接心室辅助下的建模仿真研究[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08(05)
    • [16].师生谈心室[J]. 班主任之友(小学版) 2008(02)
    • [17].番茄多心室形成与调控位点fas和lc序列变异的关系[J]. 分子植物育种 2013(05)
    • [18].心室分离1例[J]. 山东医药 2010(08)
    • [19].经皮心室重建术——心力衰竭治疗新手段[J]. 介入放射学杂志 2016(05)
    • [20].经食道心室调搏诊治妊娠合并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护理[J]. 护理与康复 2014(11)
    • [21].“社区谈心室”值得借鉴[J]. 百姓生活 2012(04)
    • [22].北京地区青少年心室预激及预激综合征患病率调查[J]. 中国循环杂志 2015(12)
    • [23].“心房”“心室”考[J]. 中国科技术语 2020(02)
    • [24].心室预激合并完全性左束支阻滞1例[J]. 实用心电学杂志 2020(04)
    • [25].超声心动图诊断儿童孤立性先天性左心室憩室1例[J].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9(05)
    • [26].瓣膜置换术后心室破裂抢救成功2例报告[J].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10(10)
    • [27].长达22s的心室静止1例[J]. 实用心电学杂志 2009(05)
    • [28].对同源性心室分离诊断的思考[J]. 实用心电学杂志 2020(02)
    • [29].心室隔离装置在缺血性心力衰竭中的应用进展[J]. 心血管病学进展 2015(01)
    • [30].频发心室期前收缩对犬心功能、交感活性和电生理特性的影响[J]. 现代实用医学 2015(04)

    标签:;  ;  ;  ;  

    代谢综合征患者心室及心房同步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