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RM的PDF417二维条码识别

基于ARM的PDF417二维条码识别

论文摘要

条码技术是随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应运而生的自动识别技术的一种。根据二进制编码规则对应形成的由对光反映率不同的条、空组成的图形,经光电扫描识读器扫描,将采集的信息经处理器进行处理,从而达到自动识别的目的。条码技术自出现以来,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发展十分迅速,已广泛用于交通运输、商业、医疗卫生、制造业、仓储业、邮电业等领域,极大的提高了数据采集和信息处理的速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并为管理的科学化、信息化和现代化作出了贡献。目前常用的是一维条码,但一维条码最大的弱点就是表征的信息量是有限的,需要依赖外部数据库支持,离开这个数据库条码本身就没有意义了。二维条码克服了这一弱点,它是在一维条码基础上形成的高密度、高信息量的条码,可以将大量信息在小区域内编码,它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数据文件,是实现证件、卡片等信息存储、携带并可以通过机器自动识读的理想方法。本课题采用流行的嵌入式技术,采用S3C44BOX作为二维条码PDF417识别器的数据采集终端,该终端内嵌μC/OS-Ⅱ操作系统,将应用分解成多任务,简化了应用系统软件设计;使控制系统的实时性得到了保证,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同时也增强了系统的可扩展性和产品开发的可延续性。本课题的主要任务是PDF417(Portable Data File)二维条码图像的识别。先由扫描仪或照相机获取二维条码的原始图像,再由PC(Personal Computer)计算机中的图象处理程序对图象数据进行处理,然后在条码中定位单个码字符号的图像,利用算法识别出单个码字符号。本文在条码图像的预处理方面进行了算法改进,取得了较好的成果,能够有效的去掉干扰噪声和图像定位。通过实验结果表明:本课题研究的二维条码识别系统是比较令人满意的。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二维条码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
  • 1.2.1 国外二维条码的标准化现状
  • 1.2.2 国外二维条码的应用
  • 1.2.3 国内二维条码的标准化
  • 1.2.4 国内二维条码的应用
  • 1.2.5 国内外二维条码识别设备现状
  • 1.3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PDF417的结构及编码原理
  • 2.1 PDF417条码的符号结构和特性
  • 2.2 PDF417条码的符号表示
  • 2.2.1 符号字符的结构
  • 2.2.2 码字集
  • 2.2.3 符号字符的簇
  • 2.2.4 行指示符号字符
  • 2.3 PDF417条码的压缩模式结构
  • 2.3.1 模式锁定与模式转移
  • 2.3.2 文本压缩模式(TC)
  • 2.3.3 字节压缩模式(BC)
  • 2.3.4 数字压缩模式(NC)
  • 2.4 PDF417条码的数据编码
  • 2.5 全球标记标识符(GLI)
  • 2.5.1 GLI值及码字序列
  • 2.5.2 GLI应用
  • 2.6 错误检测与纠正
  • 2.6.1 纠错等级
  • 2.6.2 错误纠正容量
  • 2.6.3 错误纠正等级的选择
  • 2.6.4 错误检测与错误纠正码字的计算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ARM和μC/OS-Ⅱ的嵌入式系统
  • 3.1 ARM微处理器
  • 3.1.1 ARM及其产品介绍
  • 3.1.2 ARM7微处理器系列
  • 3.1.3 ARM微处理器结构
  • 3.2 μC/OS-Ⅱ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
  • 3.2.1 概述
  • 3.2.2 特点
  • 3.2.3 工作原理
  • 3.2.4 任务及任务管理
  • 3.2.5 任务调度
  • 3.2.6 任务通信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二维条码识别设备终端硬件设计
  • 4.1 微处理器芯片
  • 4.2 图像采集模块
  • 4.3 存储器单元
  • 4.4 串口电路单元
  • 4.5 电源
  • 4.6 看门狗单元
  • 4.7 JTAG接口单元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二维条码图像识别软件的实现
  • 5.1 数字图像的形成
  • 5.2 二维条码译码算法
  • 5.2.1 原始条码图像的采集
  • 5.2.2 图像二值化
  • 5.2.3 全局阈值
  • 5.2.4 局部阈值
  • 5.2.5 最佳阈值的选择
  • 5.2.6 直方图技术
  • 5.2.7 一维最大熵阈值法
  • 5.2.8 降噪处理
  • 5.2.9 图像校正
  • 5.2.10 图像的译码过程
  • 5.3 二维条码识别系统
  • 5.3.1 二维条码系统的软硬件环境
  • 5.3.2 系统运行实验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及展望
  • 全文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相关论文文献

    • [1].基于ARM的塔康和中波导航机模拟训练系统设计与实现[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9(12)
    • [2].基于ARM的液压支架监测系统设计[J]. 机电工程技术 2019(12)
    • [3].基于ARM单片机的无线涡轮流量计的设计[J]. 仪表技术 2020(01)
    • [4].基于ARM的智能能耗管理终端设计[J]. 电工技术 2020(01)
    • [5].基于ARM的触摸计算器的设计与实现[J]. 甘肃科技 2019(23)
    • [6].ARM处理器在舰船压力容器超声波检测系统的应用[J]. 舰船科学技术 2020(04)
    • [7].基于异常图谱特征和嵌入式ARM的光纤网络异常监测系统设计[J]. 激光杂志 2020(03)
    • [8].基于ARM的自动扶梯超载保护系统设计[J]. 科技传播 2020(07)
    • [9].基于ARM的电子警察摄像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探究[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20(03)
    • [10].基于ARM的机器人舵机组控制与实现[J]. 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 2020(03)
    • [11].一款基于ARM嵌入式的机械臂的设计与实现[J]. 数字技术与应用 2020(05)
    • [12].基于ARM的矿井地面配电柜监测系统设计[J]. 机电工程技术 2020(07)
    • [13].基于ARM的矿用低压馈电开关保护装置的设计[J].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 2020(04)
    • [14].基于ARM平台的智慧社区网络视频监控系统设计[J]. 电子设计工程 2020(17)
    • [15].基于ARM的电动叉车控制器设计及称重算法实现[J]. 传感器与微系统 2020(10)
    • [16].基于ARM嵌入式的智能小车控制系统设计研究[J]. 河南科技 2019(29)
    • [17].基于ARM的电子黑板设计[J]. 现代信息科技 2019(19)
    • [18].基于ARM的智能家居控制系统开发及实现[J]. 无线互联科技 2016(24)
    • [19].ARM平台的高精度滑动测频法[J]. 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 2016(11)
    • [20].基于ARM的精密逆变电阻点焊电源[J]. 电焊机 2016(11)
    • [21].基于数传电台和ARM的气动造浪测压系统的研究[J]. 机电工程技术 2016(10)
    • [22].基于FPGA和ARM的便携式γ谱仪研制[J].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2016(10)
    • [23].基于ARM的电梯轿厢环保节能系统设计[J]. 电子设计工程 2017(05)
    • [24].基于ARM嵌入式的免耕播种机盘刀轴承故障诊断[J]. 农机化研究 2017(12)
    • [25].基于CPLD和ARM完成短波发射机自动调谐控制的设计与实现[J]. 信息通信 2017(02)
    • [26].基于ARM微处理器的船用发动机示功图测试系统开发[J]. 柴油机 2017(01)
    • [27].基于ARM的多通道电荷放大器的设计与测试[J]. 压电与声光 2017(02)
    • [28].基于ARM和FPGA的多通道步进电机控制系统[J]. 装备制造技术 2017(03)
    • [29].基于ARM的简易数字示波器设计[J]. 信息通信 2017(04)
    • [30].基于ARM平台的视频监控系统[J]. 信息与电脑(理论版) 2017(05)

    标签:;  ;  ;  

    基于ARM的PDF417二维条码识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