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正见诗歌研究

张正见诗歌研究

论文摘要

张正见是南朝陈代的重要诗人。他留下91首诗歌,占陈代留存诗歌总数的五分之一。史书称其诗“五言尤善”,曾“大行于世”。张正见的诗歌题材广泛,内容充实,表现出较高的律化程度,在语言风格上有别于梁陈时代的阴柔华靡之风,呈现出格律化、主题化、雄奇化的特色,“当与庾肩吾对垒”,堪称陈代的“吴均”。张正见诗歌是南朝诗歌通向唐代诗歌发展中重要的一环,对唐代诗歌和近体诗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因为梁陈宫体诗歌多受后人诟病,张正见也难免受其影响,受到宋朝严羽“虽多亦奚以为”的讥诮,但到明清时期,不少诗歌评论家对张正见诗歌多方面加以肯定。由于陈代国运短暂,时代动荡,诗文历史资料留存甚少,所以他的诗歌久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无人对其诗歌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以致成为当今学术研究的空白。本人不避资料缺乏、前人研究少等困难,将张正见诗歌作为研究对象,多方搜集相关资料,并运用文史结合、考论结合、文本细读、分类比较等方法,对张正见诗歌作了系统、全面的研究和分析,尽量客观、全面地反映张正见的诗歌状况。本文共分六章,具体结构如下:第一章为张正见的身世生平,本着知人论世的原则,介绍其家族由北迁南及张正见亦隐亦仕的经历;第二章为梁陈的时代背景与诗歌特征,揭示张正见诗歌产生的外部环境及乱世中独特的诗歌特征。第三章为张正见诗歌总体介绍,主要是张正见诗歌流传及结集情况,并考察其诗歌总体概况,认为其诗是通向唐代诗歌的重要桥梁。第四章是张正见诗歌类别研究,从咏物诗、都城诗、写景诗、边塞诗等诗型入手,深入分析各类诗歌的奇警、壮丽、雄阔等特征。第五章为张正见总体诗歌特色,总结其诗歌格律化、主题化、雄奇化三大特点,并考察出现此特点的渊源。第六章是张正见诗歌的诗学意义,主要包括对唐代诗歌的开启和对日本古代诗歌的影响。文章最后附录为考证部分,共分五部分,分别为张正见祖籍考、其祖父姓名考、其生卒年考、其行年考及其诗作系年考。随着当今文学审美观的转型,学术界开始重视和重新评价梁陈诗歌。张正见是陈代诗歌研究中不可忽视的诗人,所以对张正见诗歌进行研究有如下重要意义:一、有助于全面反映陈代诗歌的总体风貌;二、有利于考察诗歌由古体诗到近体诗的发展脉络;三、对其诗歌分类研究对唐代诗歌研究具有重要诗学意义;四、为六朝个体作家作品研究诗学殿堂增砖添瓦。鉴于前人研究少、材料少等种种局限,本文考证工作极为困难,虽然本人已力求客观、翔实,但毕竟文中观点是发前人之未发,研究结果也是尝试性的。本研究还存有许多疑难问题,希望本文能在张正见诗歌研究领域达到抛砖引玉之效。

论文目录

  •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研究意义
  • 研究目标
  • 研究方法
  • 张正见诗歌研究现状
  • 第一章 张正见身世及生平
  • 第一节 家世遭际
  • 第二节 随父南迁
  • 第三节 先仕后隐
  • 第四节 受诏仕陈
  • 第二章 张正见诗歌创作背景
  • 第一节 乱世与末世
  • 第二节 末世诗风
  • 第三章 张正见诗歌总体概况
  • 第一节 张正见诗集流传状况
  • 第二节 张正见诗歌总貌
  • 第四章 张正见诗歌分类研究
  • 第一节 咏物诗 语句奇警,寓意深重
  • 第二节 都城诗 铺陈壮丽,蓄势抒情
  • 第三节 写景诗 高韵精巧,流丽含情
  • 第四节 边塞诗:气势雄壮,主题现实
  • 第五节 张正见其他诗歌和赋的情况
  • 第五章:张正见诗歌特色分析
  • 第一节 张正见诗歌的格律化特征
  • 第二节 张正见诗歌的主题化特征
  • 第三节 张正见诗歌的雄奇化特征
  • 第四节 张正见诗歌特色渊源
  • 第六章 张正见诗歌的诗学意义
  • 第一节 张正见诗歌对唐代诗歌的开启
  • 第二节 张正见诗歌对日本诗歌的影响
  • 附录一 张正见祖籍问题考略
  • 附录二 张正见祖父名字考略
  • 附录三 张正见生卒年考略
  • 附录四 张正见行年考略
  • 附录五 张正见诗歌系年考略
  • 参考书目
  • 后记
  •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相关论文文献

    • [1].国内鲍勃·迪伦诗歌研究综述[J].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 2019(04)
    • [2].林则徐诗歌研究现状述论[J]. 品位经典 2020(05)
    • [3].新中国70年来阿拉伯诗歌研究历程[J]. 文学教育(下) 2019(12)
    • [4].1980-2015年间温庭筠诗歌研究综述[J].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6(03)
    • [5].近十年来明清岭南诗歌研究综述[J]. 广东开放大学学报 2020(04)
    • [6].建构诗歌断代史的精神自觉——评刘波《“中生代”诗歌研究》[J]. 江河文学 2020(03)
    • [7].《两汉诗歌研究》[J]. 中国诗歌研究动态 2012(02)
    • [8].新中国六十年泰戈尔诗歌研究之考察与分析[J]. 燕赵学术 2011(02)
    • [9].岭南诗人黎遂球诗歌研究[J].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4)
    • [10].文学阐释与伦理思想体系建构——国内蒲柏研究学术史上的《蒲柏诗歌研究》[J]. 外国文学研究 2013(06)
    • [11].清代诗歌研究(四篇)[J]. 甘肃社会科学 2008(01)
    • [12].三十载不离不弃的诗学守望——罗振亚诗歌研究论[J]. 诗探索 2017(07)
    • [13].仓央嘉措及其诗歌研究二十年(1990-2011)[J].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5)
    • [14].20世纪以来日本学者南北朝诗歌研究述要(一)[J]. 许昌学院学报 2009(06)
    • [15].去掉锈迹剑更锋——读顾友泽教授著《宋代南渡诗歌研究》[J]. 枣庄学院学报 2016(03)
    • [16].国内艾米莉·勃朗特诗歌研究综述[J]. 文教资料 2014(21)
    • [17].现当代维吾尔诗歌研究文献综述[J]. 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8(14)
    • [18].诗以言志——评《美国诗歌研究》[J]. 作家 2008(10)
    • [19].钱载诗歌研究综述[J]. 嘉兴学院学报 2012(04)
    • [20].失语与发声:构建城市诗歌的理论框架——1986-2010城市诗歌研究述评[J]. 文艺评论 2011(09)
    • [21].爱尔兰诗歌研究述评[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7)
    • [22].在比较中思考、前行——2016年外国诗歌研究综述[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5)
    • [23].韩翃及其诗歌研究述评[J]. 铜仁学院学报 2016(01)
    • [24].筚路蓝缕启山林——评导夫《丁鹤年诗歌研究》[J].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01)
    • [25].于细微处见精神——《徵宗朝诗歌研究》评论[J].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9(02)
    • [26].深刻的诗歌活幕剧与准文学史写作——关于60后、70后诗歌研究[J].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09(05)
    • [27].近三十年来陈子龙诗歌研究述评[J].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6)
    • [28].在诗歌研究性学习中构建学生人文心理初探[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008(S1)
    • [29].近三十年王世贞诗歌研究述评[J]. 古代文学前沿与评论 2019(01)
    • [30].劳伦斯诗歌国外研究述评[J]. 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 2013(06)

    标签:;  ;  ;  ;  

    张正见诗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