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水自然保护区论文-董灵波,王鹤智,刘兆刚

凉水自然保护区论文-董灵波,王鹤智,刘兆刚

导读:本文包含了凉水自然保护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自然保护区,斑块类型,空间格局,空间关联性

凉水自然保护区论文文献综述

董灵波,王鹤智,刘兆刚[1](2019)在《凉水自然保护区森林类型斑块的空间格局及关联性动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定量研究凉水自然保护区不同森林类型斑块的空间格局及关联性在近40年内的动态变化特征,以期为保护区有效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以凉水自然保护区1974—2009年共4期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为基础,采用O-ring统计函数分析该地区6种森林类型(即天然红松林PK、天然红皮云杉-冷杉混交林PA、天然山杨-白桦混交林PB、天然针叶混交林CF、天然针阔混交林CB和天然阔叶混交林BF)斑块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关联性随时间的动态变化。【结果】1974—2009年间,研究区域不同森林类型面积发生显着变化,其中PK和PA面积基本保持不变,而其他类型(即非林地以及少量的兴安落叶松人工林、红松人工林)和PB面积显着减小,大量转化为CF、CB和BF;因早期森林采伐和复杂生境的影响,各森林类型斑块在不同时期均呈显着随机分布特征,约占总体的92. 74%;各森林类型斑块对间的关联性以空间不关联为主,约占总体的71. 29%,且随恢复时间的增加而降低,而空间负关联所占比例则随恢复时间有所增加,但空间正关联所占比例则始终保持稳定,平均为6. 56%; 15组森林类型斑块对间的空间关联性可分为3类,第Ⅰ类的空间关联性由早期的无关联性逐渐向后期的小尺度不关联而大尺度正关联的格局过度,包括PK&PA,第Ⅱ类空间关联性由早期的无关联性逐渐向后期的负关联或波动于不关联和负关联之间的格局演变,此类包括9组(PK&CB、PK&BF、PA&PB、PA&BF、PB&CB、PB&BF、CF&CB、CF&BF和CB&BF),而第Ⅲ类的空间关联性则始终以空间不关联为主,包括5组(PK&PB、PK&CF、PA&CF、PA&CB和PB&CF)。【结论】经过60余年(1952年停止采伐)的有效保护,凉水自然保护区内森林类型的面积结构得到显着优化,但其景观结构仍处于恢复阶段,区域内各森林类型斑块在不同时期均呈显着的随机分布特征,不同森林类型斑块对间的空间关联性仍相对较弱且不稳定,仍有待进一步的严格保护。(本文来源于《林业科学》期刊2019年10期)

王文杰,杜红居,肖路,张建宇,仲召亮[2](2019)在《凉水自然保护区3种森林类型的植物组成和林分结构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凉水自然保护区3类森林的植物组成和林分结构特征,以期为小兴安岭保护区科学管理及经营天然次生林提供基础支撑。【方法】以存在小兴安岭核心区的凉水国家自然保护区及周边的典型针阔混交林、阔叶林和针叶林3类森林为对象,详细调查乔木层(80块30 m×30 m样地)、灌木层(160块5 m×5 m样地)和草本层(160块1 m×1 m样地)的林分结构特征(树高、胸径、枝下高、冠幅、灌高、灌木直径、灌木盖度、草本株高、乔灌草密度等),分析种类组成并计算物种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及Simpson指数)和均匀度指数(Pielou和Alatalo指数),并采用方差分析、冗余分析(RDA)探究林分间的差异。【结果】3类森林有乔木28~30种、灌木22~25种、草本78~90种,其乔、灌、草植物种类差异明显,阔叶树种以白桦最多,针叶树种以兴安落叶松最多,灌木最多的是毛榛子,草本以蚊子草和小叶芹最多;针阔混交林的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总体上高于针叶林和阔叶林,而阔叶林的均匀度高于其他2个森林类型;同一森林类型的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均表现为草本层>乔木层>灌木层; 3种森林类型中灌木层的均匀度高于其他层;从结构特征来看,树高和胸径平均为14和18 cm,树高和枝下高表现为针叶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林,灌木层冠幅表现为针阔混交林>阔叶林>针叶林,草本层每个种的平均多度与盖度表现为针叶林显着(P<0.05)高于针阔混交林;冗余排序分析表明,阔叶林和针叶林的多样性特征差异主要由草本层特征解释,而针阔叶混交林则主要受乔木层结构特征影响,其中阔叶林草本植物的多度、密度和株高等可解释48.4%~62.1%的多样性差异,针叶林可解释30.5%~44.3%;针阔混交林中显着影响多样性的林分特征表现为灌木地径>乔木枝下高>草本株高>乔木胸径,合计分析乔木层、灌木层的特征能解释多样性差异的38.8%~40.1%和27.4%~50.7%。【结论】凉水自然保护区乔木优势种以先锋树种白桦和兴安落叶松等为主,个体较小,尚需更长时间保护才能恢复为高质量森林资源;草本层的植物多样性最高,在多样性保护中需关注;植物多样性能在林分结构恢复中得以协同提升,但不同森林类型差异明显,如针阔叶混交林调控乔木枝下高和灌木密度等更有效,而针叶林和阔叶则是调控草本密度或改善草本生长环境才能更有效改善植物多样性。(本文来源于《林业科学》期刊2019年09期)

陈秀波,朱德全,赵晨晨,张路路,陈立新[3](2019)在《凉水国家自然保护区不同林型红松林土壤nosZ型反硝化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3种原始红松林(云冷杉红松林、椴树红松林和枫桦红松林)、红松人工林和红松天然次生林5种林型的土壤nosZ型反硝化微生物的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特征,为全面了解不同林型红松林土壤的反硝化潜势和氮循环过程提供数据支持。【方法】以选取的5种林型红松林林下土壤为研究对象,以反硝化过程中的关键酶——氧化亚氮还原酶的编码基因nosZ为标记基因,采用高通量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进行研究。【结果】从5种林型红松林15个土壤样品中一共得到nosZ基因631 878条有效序列,579 871条优质序列,长度分布在178~383 bp之间,主要分布在260 bp。5种林型红松林土壤nosZ型反硝化微生物主要门类为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核心属为伯霍尔德杆菌属、黄杆菌属、慢生根瘤菌属、假单胞菌属、Dechloromonas属、芽单胞菌属、无色杆菌属和中华根瘤菌属。nosZ型反硝化微生物α多样性分析显示:除枫桦红松林的Shannon和Simpson指数显着高于红松天然次生林外,5种林型红松林之间土壤nosZ型反硝化菌群的4种α多样性指数(Shannon、Chao1、ACE和Simpson指数)差异不显着。β多样性分析显示:5种林型土壤nosZ型反硝化微生物群落组成差异显着(R=0.387,P=0.006),但3种原始红松林之间差异不显着。土壤铵氮和全氮含量是显着影响nosZ型反硝化微生物群落的主要因子(P﹤0.05)。【结论】5种林型红松林土壤nosZ型反硝化微生物多数α多样性指数无显著差异,但β多样性差异显著,引起不同林型之间nosZ型反硝化微生物组成和丰度的主要环境因子是土壤铵氮和全氮含量。(本文来源于《林业科学》期刊2019年08期)

宋蕾,田鹏,张金波,金光泽[4](2018)在《黑龙江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气氮沉降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监测黑龙江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大气氮沉降水平,在2015年生长季用干湿沉降采集器连续观测了大气氮湿沉降和颗粒物干沉降量,并在非生长季用自制观测桶观测了大气混合氮沉降量.结果表明:(1)该区2015~2016年度大气氮沉降总通量(生长季湿沉降+颗粒物干沉降以及非生长季混合沉降)为12.93 kg·(hm~2·a)~(-1),其中无机氮沉降总通量为8.27kg·(hm~2·a)~(-1),NH_4~+/NO_3~-为1.3;有机氮沉降总通量为4.66 kg·(hm~2·a)~(-1),占全氮比例为36.0%.(2)生长季(湿沉降+颗粒物干沉降)和非生长季(混合沉降)氮沉降总量分别为11.42 kg·hm~(-2)和1.51 kg·hm~(-2),分别占全年氮沉降总通量的88.3%和11.7%.(3)生长季氮湿沉降总量为9.28 kg·hm~(-2),占生长季氮干湿沉降总量的81.3%,且与降水量显着正相关(R2=0.87,P<0.001);生长季颗粒物干沉降总量为2.14 kg·hm~(-2),占生长季干湿沉降总量的18.7%.该区氮湿沉降量受降水量影响明显,且在全国属于中等水平,存在一定的环境风险,当地在生活生产过程中应注意环境保护与水质监测.(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8年10期)

董雪云,易照勤,王洪峰[5](2018)在《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维管植物区系和地理成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野外实地调查、植物标本采集和鉴定、文献资料借鉴,对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维管植物进行植物区系和地理成分分析。研究表明: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共有植物78科246属440种,其中蕨类植物10科15属23种,裸子植物1科4属7种,被子植物67科227属410种。菊科、蔷薇科、毛茛科等22科为优势科,桦木科、杨柳科、松科等8科为表征科;优势属和表征属分别为86属和15属。保护区植物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单种科,但有2个单种属。在地理成分中温带分布型有23科185属431种,分别占(不含广布型)科、属、种总数的29.49%、74.80%和97.95%;保护区植物与亚洲交流较多,与热带交流较少,具有强烈的温带性质。(本文来源于《林业调查规划》期刊2018年01期)

张进武,马世玉,祁亮亮,李玉[6](2017)在《黑龙江凉水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的区系多样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黑龙江凉水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进行采集、鉴定,并对其区系多样性进行分析。共鉴定出190种大型真菌,隶属于44科85属,其中优势科为口蘑科Tricholomataceae(26种,占13.68%),红菇科Russulaceae(24种,占12.63%),小菇科Mycenaceae(12种,占6.32%),蘑菇科Agaricaceae(11种,占5.79%),小皮伞科Marasmiaceae(11种,占5.79%),丝盖伞科Inocybaceae(10种,占5.26%)。优势属为红菇属Russula(12种,占6.32%),乳菇属Lactarius(12种,占6.32%),小皮伞属Marasmius(10种,占5.26%),小菇属Mycena(9种,占4.74%),粉褶菌属Entoloma(7种,占3.68%),丝盖伞属Inocybe(7种,占3.68%),鳞伞属Pholiota(7种,占3.68%),杯伞属Clitocybe(6种,占3.16%),丝膜菌属Cortinarius(6种,占3.16%),侧耳属Pleurotus(6种,占3.16%),香蘑属Lepista(5种,占2.63%)。从属的区系地理上主要划分为世界广布成分(49.41%)和北温带成分(38.82%),表现出典型的温带区系特征,区系关系上与长白山共有属最多,与南瓮河相似性系数最高。(本文来源于《菌物研究》期刊2017年03期)

杨洪升,王悦,历秋玉,宋伟,王长宝[7](2017)在《凉水自然保护区苔藓植物资源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调查凉水自然保护区苔藓植物资源状况,为该保护区苔藓植物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野外调查和标本鉴定的方法,对凉水自然保护区苔藓植物资源进行了研究。[结果]该自然保护区共有苔藓植物112种,隶属39科70属,其中苔类11科13属17种、藓类28科57属95种。该地区区系地理成分主要以北温带成分为主。凉水自然保护区苔鲜植物群落可分为4种类型:水生群落、石生群落、土生群落和木生群落。[结论]凉水自然保护区苔藓植物的丰富度并不高,这可能与气候和人为干扰有关。(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7年14期)

王玉俊,杨佳利,张跃华,岳丽红[8](2017)在《黑龙江省凉水国家自然保护区白腐真菌多样性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明黑龙江省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腐真菌资源现状及分布情况,为合理开发和保护白腐真菌资源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实地调查、查阅文献资料等方法对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腐真菌进行采集、鉴定。[结果]获得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腐真菌标本306份,初步鉴定出67种,分属于14科,其中多孔菌科、韧革菌科、侧耳科和球盖菇科为优势科。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腐真菌多分布于阔叶林,其次是混交林和针叶林,而发生于草地和灌丛的白腐真菌相对较少。[结论]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腐真菌资源丰富,具有较好的开发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7年13期)

李惠[9](2017)在《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狍粪便寄生虫虫卵的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叁年来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寄生虫卵感染率一直较高,同季节时期寄生虫卵感染率变化趋势明显,以夏季检出率最高,其次是秋季检出率较高,春季和冬季检出率均较低,且冬季的寄生虫检出率最低,大部分寄生虫卵检出率均低于50%。2015年的夏季寄生虫检出率略有下降,但是2016年检出率再次升高,有大规模爆发的趋势。近叁年秋季的检出率也呈现整体上升的趋势,而在近叁年的春季虽然大多数寄生虫虫卵均有下降趋势,但是仍有几种寄生虫虫卵检出率有明显上升。冬季作为寄生虫不会出现大规模爆发的季节,仍然需要注意对寄生虫虫卵的检测。野生狍子体内的寄生虫的种类和数量与季节和其生活的自然环境有很大的关系。秋冬季节,天气寒冷,空气也比较干燥,对寄生虫而言,环境非常恶劣,不利于寄生虫的繁殖和发育,所以,野生狍体内的寄生虫种类和数量水平相对较低;而夏季节则正好相反,气温温和炎热,空气湿度较大,对寄生虫的繁殖发育十分有利,故而,野生狍体内的寄生虫数量相对较高。而春季因为寄生虫刚刚从严酷的冬季复苏,所以其感染率与气候相似的秋季相比较少,这也符合寄生虫所经历的的生活史,证明本实验所得的调查结果与分析的真实可靠。(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17-04-01)

杜红居,张建宇,仲召亮,王文杰[10](2017)在《凉水国家自然保护区及毗邻区大型真菌资源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明确凉水国家自然保护区及毗邻区大型真菌资源。[方法]采用实地踏查、采集标本、拍照和室内鉴定等方法,针对凉水国家自然保护区及毗邻区大型真菌种质资源开展初步调查。[结果]共采集大型真菌标本300余份,照片700余张,已鉴定出2个亚门5纲9目29科74属,共147种,其中食用菌和药用菌占绝对优势,占总数的77.55%。[结论]该地区有着丰富的真菌资源,对大型真菌种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7年04期)

凉水自然保护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凉水自然保护区3类森林的植物组成和林分结构特征,以期为小兴安岭保护区科学管理及经营天然次生林提供基础支撑。【方法】以存在小兴安岭核心区的凉水国家自然保护区及周边的典型针阔混交林、阔叶林和针叶林3类森林为对象,详细调查乔木层(80块30 m×30 m样地)、灌木层(160块5 m×5 m样地)和草本层(160块1 m×1 m样地)的林分结构特征(树高、胸径、枝下高、冠幅、灌高、灌木直径、灌木盖度、草本株高、乔灌草密度等),分析种类组成并计算物种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及Simpson指数)和均匀度指数(Pielou和Alatalo指数),并采用方差分析、冗余分析(RDA)探究林分间的差异。【结果】3类森林有乔木28~30种、灌木22~25种、草本78~90种,其乔、灌、草植物种类差异明显,阔叶树种以白桦最多,针叶树种以兴安落叶松最多,灌木最多的是毛榛子,草本以蚊子草和小叶芹最多;针阔混交林的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总体上高于针叶林和阔叶林,而阔叶林的均匀度高于其他2个森林类型;同一森林类型的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均表现为草本层>乔木层>灌木层; 3种森林类型中灌木层的均匀度高于其他层;从结构特征来看,树高和胸径平均为14和18 cm,树高和枝下高表现为针叶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林,灌木层冠幅表现为针阔混交林>阔叶林>针叶林,草本层每个种的平均多度与盖度表现为针叶林显着(P<0.05)高于针阔混交林;冗余排序分析表明,阔叶林和针叶林的多样性特征差异主要由草本层特征解释,而针阔叶混交林则主要受乔木层结构特征影响,其中阔叶林草本植物的多度、密度和株高等可解释48.4%~62.1%的多样性差异,针叶林可解释30.5%~44.3%;针阔混交林中显着影响多样性的林分特征表现为灌木地径>乔木枝下高>草本株高>乔木胸径,合计分析乔木层、灌木层的特征能解释多样性差异的38.8%~40.1%和27.4%~50.7%。【结论】凉水自然保护区乔木优势种以先锋树种白桦和兴安落叶松等为主,个体较小,尚需更长时间保护才能恢复为高质量森林资源;草本层的植物多样性最高,在多样性保护中需关注;植物多样性能在林分结构恢复中得以协同提升,但不同森林类型差异明显,如针阔叶混交林调控乔木枝下高和灌木密度等更有效,而针叶林和阔叶则是调控草本密度或改善草本生长环境才能更有效改善植物多样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凉水自然保护区论文参考文献

[1].董灵波,王鹤智,刘兆刚.凉水自然保护区森林类型斑块的空间格局及关联性动态[J].林业科学.2019

[2].王文杰,杜红居,肖路,张建宇,仲召亮.凉水自然保护区3种森林类型的植物组成和林分结构特征[J].林业科学.2019

[3].陈秀波,朱德全,赵晨晨,张路路,陈立新.凉水国家自然保护区不同林型红松林土壤nosZ型反硝化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分析[J].林业科学.2019

[4].宋蕾,田鹏,张金波,金光泽.黑龙江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气氮沉降特征[J].环境科学.2018

[5].董雪云,易照勤,王洪峰.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维管植物区系和地理成分分析[J].林业调查规划.2018

[6].张进武,马世玉,祁亮亮,李玉.黑龙江凉水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的区系多样性[J].菌物研究.2017

[7].杨洪升,王悦,历秋玉,宋伟,王长宝.凉水自然保护区苔藓植物资源调查[J].安徽农业科学.2017

[8].王玉俊,杨佳利,张跃华,岳丽红.黑龙江省凉水国家自然保护区白腐真菌多样性调查[J].安徽农业科学.2017

[9].李惠.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狍粪便寄生虫虫卵的检测[D].东北林业大学.2017

[10].杜红居,张建宇,仲召亮,王文杰.凉水国家自然保护区及毗邻区大型真菌资源调查[J].安徽农业科学.2017

标签:;  ;  ;  ;  

凉水自然保护区论文-董灵波,王鹤智,刘兆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