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国家政权建设与城市社会层级结构变动 ——以1949-1952年扬州市为个案

新生国家政权建设与城市社会层级结构变动 ——以1949-1952年扬州市为个案

论文摘要

1949年1月扬州市获得解放,新旧政权实现了更迭。就1949年到1952年来看,这一时期的新生国家政权建设引起了城市社会层级结构的急剧变动。首先,作为一种新生政权,重建城市政权系统是中共的首要任务。为此,中共进行了政权组织和党群系统的建设,这使得整个政治阶层发生了重大变化。其次,当新政权在城市站稳脚跟后,中共在城市开始了以社会改造为主要内容的社会革命。其中,仅就社会改造的客体而言,是与新政权不相容的行为和思想。为此,中共针对不同的改造对象采取了不同的方法,与此同时,大规模群众运动手段的采用,也促使了原有的社会层级关系发生较大的变动,社会下降性流动显现。再次,新的政权意味着一系列新的社会政策的出台,这些不同于以往的社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导致了社会上升性流动的发生。最后,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是政权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最能体现各阶层民众的政治参与程度的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比较全面地表现出各阶层的地位变化。其中,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中所规定的参与标准在某种程度上也揭示了社会阶层发生流动的内在机理。正是在新生政权建设的过程中,一种新的社会层级结构逐渐产生。本专题由绪论、正文四章和第五章代结论组成。绪论主要阐明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本文的思路和框架安排,研究方法,资料利用,以充分展示本专题的研究主旨和选题价值。第一章对扬市解放前的社会分层结构进行简要介绍;第二章对中共入城后进行权力系统重建,并引起政治阶层发生重大变动进行论述,尤其着重于对形成新政治阶层的“成员资格之限定”的探讨;第三章对社会改造及由此引起的社会下降性流动进行论述,具体分三个部分:一是镇反运动与“反革命分子”,二是“五反”运动与资产阶级,三是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与知识分子;第四章对社会政策及由此引起的社会上升性流动进行论述,具体分三个部分:一是社会救济与烈军属群体,二是调整两性关系与妇女,三是社会福利与工人阶级;第五章以对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中的社会各阶层的探讨作为代结论。

论文目录

  • 内容提要
  • Abstract
  • 绪论
  • 1. 问题的提出
  • 2. 本文的思路与框架结构
  • 3. 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 第一章 扬市解放前社会层级结构状况
  • 一、民国以前的社会分层
  • 二、民国时期的社会分层
  • 三、解放前夕社会阶层的变化
  • 第二章 权力系统重建中的政治阶层变动
  • 一、政权组织建设中老干部、新干部和旧人员
  • 二、党群组织建设中的骨干和成员
  • 第三章 社会改造与社会下降性流动
  • 一、镇反运动中的“反革命分子”
  • 二、“五反”运动中的资产阶级
  • 三、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中的知识分子
  • 第四章 社会政策与社会上升性流动
  • 一、社会救济中的烈军属群体
  • 二、两性关系调整中的妇女
  • 三、社会福利中的工人阶级
  • 第五章 代结论: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中的社会各阶层
  • 一、扬市历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参加人员及分析
  • 二、关于各阶层民众在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中的参政分析
  • 参考文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  ;  ;  

    新生国家政权建设与城市社会层级结构变动 ——以1949-1952年扬州市为个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