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的转变对中国与第三世界国家关系的影响

意识形态的转变对中国与第三世界国家关系的影响

论文摘要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与中国和大国之间的关系产生过数次重大波折不同,中国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虽然经历了几次波及范围较广的调整过程,但总体说来相对稳定。尽管如此,由于第三世界国家数量众多,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所以这几次调整对中国外交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值得我们从多方面探究这些调整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本文引入意识形态对外交决策影响的分析机制,试图从意识形态角度分析中国对第三世界关系调整的内在原因,意在为中国外交研究提供一个新的也供参考的分析视角。本文的第一章阐明了意识形态的含义,并解释了意识形态从哪些方面、以何种方式影响一国的外交政策。第二章到第五章以时间为顺序,按发展阶段分析从建国前后到冷战后的今天,意识形态对中国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的影响。在每一章,首先对不同阶段中国外交的意识形态因素进行回顾和分析;然后指出在这种意识形态的影响下,决策者如何界定中国在第三世界的国家利益;再者从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党际外交等方面来说明这种利益判断又会怎样影响中国的外交政策。通过这样的过程,我们可以看清意识形态在中国外交中的发展脉络,认识到它对中国的第三世界外交政策的具体影响。同时,我们注意到,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认识第三世界,界定中国在第三世界的利益所在,并为制定更为有效的第三世界外交政策指明方向。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提出问题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一章 意识形态与外交
  • 第一节 意识形态的界定
  • 一、意识形态定义的发展
  • 二、意识形态的要素构成
  • 第二节 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
  • 一、意识形态影响决策者对国家利益的判断
  • 二、意识形态是国家利益的组成部分
  • 三、意识形态是实现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
  • 第二章 民族殖民地理论与中国对民族解放运动的初识
  • 第一节 列宁的民族殖民地理论及其中国化
  • 一、马克思关于殖民地问题的理论
  • 二、列宁民族殖民地问题理论
  • 三、"中间地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 第二节 20世纪50年代中国对民族解放运动的支持
  • 一、对民族解放运动的政治支持
  • 二、对民族国家的经济援助
  • 三、联合亚非民族独立国家反帝、反殖
  • 第三章 强烈意识形态的影响与中国—第三世界关系的曲折发展
  • 第一节 20世纪60年代的强意识形态
  • 一、中苏大辩论中的民族解放运动思想
  • 二、中国国内的"左"倾思想与"世界革命"路线的提出
  • 三、两个"中间地带"理论
  • 第二节 20世纪60年代中国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
  • 一、中国加大对亚非拉各国反帝反殖斗争的支持力度
  • 二、中国倡导建立反美统一战线
  • 三、党际外交严重受挫
  • 第四章 "三个世界"思想的形成与中国对第三世界认识的升华
  • 第一节 "三个世界"思想的内涵
  • 一、"三个世界"思想的提出
  • 二、邓小平对"三个世界"思想的理论阐述
  • 第二节 "三个世界"思想指引下的中国—第三世界外交
  • 一、中国对第三世界经济政策的转变
  • 二、中国同第三世界政治关系的新发展
  • 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第三世界国家政党外交的新局面
  • 第五章 意识形态影响的弱化与中国—第三世界关系发展的新阶段
  • 第一节 意识形态因素在中国外交中的弱化
  • 一、党的"十二大"对意识形态的新认识
  • 二、中苏关系正常化过程中中国力主淡化意识形态因素
  • 三、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时中国外交超越意识形态的表现
  • 四、在处理与第三世界国家关系时摒弃意识形态因素
  • 第二节 冷战后中国与第三世界国家经济合作不断深入
  • 一、重新认识中国在第三世界的经济利益
  • 二、中非经济合作的新发展
  • 第三节 冷战后中国与第三世界国家政治关系不断加强
  • 一、重新认识中国在第三世界的政治利益
  • 二、冷战后中国的周边安全政策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如何发展第三世界民族发展权[J]. 民办高等教育研究 2011(02)
    • [2].世界最快的两大经济引擎能否合力共进[J]. 祖国 2017(07)
    • [3].书讯[J]. 博览群书 2013(02)
    • [4].中国共产党发展同第三世界国家关系的实践和基本经验[J]. 云梦学刊 2012(04)
    • [5].“第三世界国家”的困境及出路[J]. 改革与开放 2011(02)
    • [6].外交史上与第三世界国家合作理论探讨[J]. 社会科学家 2014(04)
    • [7].浅析美国对第三世界国家援助的新方式——和平队[J]. 传承 2009(22)
    • [8].文化冷战——艾森豪威尔政府对第三世界国家的体育外交[J]. 体育科学 2013(06)
    • [9].李先念 亚洲四国话家常[J]. 环球人物 2013(09)
    • [10].《男孩与世界》:第三世界国家的控诉[J]. 视听 2016(10)
    • [11].军权在宪政中的位置——美国与部分第三世界国家比较观察[J]. 市场周刊(理论研究) 2011(04)
    • [12].再探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对第三世界扩张之影响[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04)
    • [13].略论邓小平的第三世界观[J].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0(01)
    • [1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第三世界国家现代化的世界历史意义[J]. 湖湘论坛 2020(02)
    • [15].李先念,亚洲四国话家常[J]. 传奇·传记(文学选刊) 2013(07)
    • [16].世界发展多样性中的“中国模式”[J]. 企业活力 2008(12)
    • [17].铁路部门该如何开动脑筋[J]. 创造 2009(01)
    • [18].“中国梦”之外部环境分析及对策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 2015(28)
    • [19].当前形势下美国应对经济危机的新策略[J]. 中国商界(下半月) 2010(01)
    • [20].依附论:第三世界“被害者”叙事及其批判[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10)
    • [21].网络时代的文化帝国主义的特点及其启示[J]. 黑龙江史志 2009(22)
    • [22].和谐世界“富”扶“穷”——第三世界国家的出路[J]. 知识经济 2008(06)
    • [23].从巴基斯坦管窥第三世界面临的几个共性问题[J]. 现代国际关系 2009(07)
    • [24].第三世界的政治主题转换及其对世界政治的影响[J].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16(12)
    • [25].论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对第三世界扩张的后果[J].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10(03)
    • [26].略论20世纪40至60年代冷战与第三世界的现代化[J]. 文教资料 2008(27)
    • [27].论第三世界共产党(改革派)的社会主义革命理论[J].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2011(06)
    • [28].杨荣甲的考察与建言[J]. 国家人文历史 2013(08)
    • [29].本期话题[J]. 收藏 2014(20)
    • [30].平等设计[J]. 设计 2012(07)

    标签:;  ;  ;  ;  

    意识形态的转变对中国与第三世界国家关系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