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字句中动词的基本形式研究

被字句中动词的基本形式研究

论文摘要

上个世纪80年代初,吕叔湘先生就指出:“‘被…’后用单个动词,限于少数双音节,‘被’前要有助动词或表时间的词语。”此后,学者们对动词以基本形式(也叫“光杆动词”)进入被字句的相关问题做了许多研究工作。本文在此基础上,通过考察大量的语料,对动词以基本形式进入被字句问题进行相关研究。本文主要探讨具备哪些条件的动词能以基本形式进入被字句,又有哪些句法和语义的因素影响动词以基本形式进入被字句。最后,本文再分析基本形式被字句在不同语体中的分布情况。本文共分为六章,其中第一章为概论,第六章为总结,第二章到第五章为文章的主体部分。第二章对动词基本形式进入被字句的情形(即动词基本形式进入被字句的数量、结构特征、语义特征、补偿成分分布情况)进行多角度的描写。动词以基本形式进入被字句的数量远远少于动词复杂形式,我们检索到的双音节复合动词,36.2%都能以基本形式进入被字句。第三章从动词的结构特征和语义特征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结构上看,单纯型动词很难进入基本形式被字句,各种结构类型的双音节复合动词在进入基本形式被字句中的优先次序为:联合型>补充型>偏正型>述宾型。在语义特征上,动词基本形式和复杂形式没有多大区别。所以制约动词以基本形式进入被字句的决定性因素不在动词自身。第四章分析基本形式被字句的补偿成分。通过考察语料,我们发现动词以基本形式进入被字句时常常需要多种句法成分的“补偿”。这些补偿成分分为“直接补偿成分”和“间接补偿成分”,“直接补偿成分”可以是词(副词、助动词,形容词和时间名词),也可以是名词性的短语;“间接补偿成分”又分为“吸纳补偿”和“关联补偿”。补偿成分是否出现直接决定基本形式被字句的成句与否。第五章主要结合不同语体,分析语体对动词基本形式进入被字句的影响。基本形式被字句在不同语体中有着不同的分布,与语体自身特点有着必然联系。基本形式被字句在科技语体和政论语体的比重要远远大于文艺语体和公文语体,因为前者更加注重行文的逻辑性和精确性,会出现大量的修饰语或关联词,而这些大量的修饰语大多都是表“否定”、“时体”、“程度”、“情状”等的直接补偿成分,大量的关联词都是一些表逻辑关系的间接补偿成分(关联补偿),因此更容易满足基本形式被字句的成句条件或说是成句语境。总之,本文通过对大量语言材料的分析,以精确的统计为基础,细致地描写了动词进入基本形式被字句的条件,对影响基本形式动词进入被字句的各种因素进行了探讨、分析和解释,以期为今后的研究工作做出有益的尝试。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0 引言
  • 1.1 研究对象和有关术语的界定
  • 1.2 选题的来源和依据
  • 1.3 选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 已有的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和研究设想
  • 1.4.1 研究现状
  • 1.4.2 存在以下不足
  • 1.4.3 研究思路
  • 1.5 语料来源
  • 第二章 动词基本形式进入被字句的多角度描写
  • 2.0 引言
  • 2.1 数量
  • 2.1.1 动词基本形式和动词复杂形式的数量统计
  • 2.1.2 对比与结论
  • 2.2 结构特征
  • 2.2.1 动词基本形式和复杂形式的结构特征统计
  • 2.2.2 对比与结论
  • 2.3 语义特征
  • 2.3.1 动词基本形式和复杂形式的语义特征统计
  • 2.3.2 对比与结论
  • 2.4 补偿成分分布
  • 2.4.1 动词基本形式和复杂形式的补偿成分分布统计
  • 2.4.2 对比与结论
  • 2.5 总结
  • 第三章 动词结构、语义特征与基本形式被字句
  • 3.0 引言
  • 3.1 结构特征的制约
  • 3.1.1 单纯词
  • 3.1.2 复合式动词
  • 3.1.3 附加式动词(化尾动词)
  • 3.2 语义特征的制约
  • 3.2.1 语义配价特征——多价性
  • 3.2.2 语义情状特征——动作性、结果性
  • 3.2.3 语义义素特征------“损义”、“失义”
  • 3.3 结论
  • 第四章 “补偿成分”与基本形式被字句
  • 4.0 引言
  • 4.1 “补偿成分”的分类
  • 4.1.1 “直接补偿成分”的分类
  • 4.1.1.1 “A”位置上“直接补偿成分”的分类
  • 2 ”'>4.1.1.2 “NP2
  • 4.1.2 “间接补偿成分”的分类
  • 4.1.2.1 吸纳补偿
  • 4.1.2.2 关联补偿
  • 4.2 “补偿成分”的隐现规律
  • 4.3 “补偿成分”的动因
  • 4.3.1 汉语完句成分的制约
  • 4.3.2 “被字句”句式语义的制约
  • 4.3.3 汉语韵律节奏的影响
  • 4.4 结论
  • 第五章 基本形式被字句在不同语体中的考察
  • 5.0 引言
  • 5.1 语体的分类及说明
  • 5.2 基本形式被字句在多种语体中分布考察
  • 5.3 结论
  • 第六章 余论
  • 6.0 引言
  • 6.1 对本文内容的总结
  • 6.2 本文研究中的不足和今后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以基本形式进入被字句的动词一览表
  • 附录二:以复杂形式进入被字句的动词一览表
  • 附录三:兼以基本形式和复杂形式进入被字句的动词一览表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汉语被字句的形成机制[J]. 语文研究 2018(04)
    • [2].关联理论观照下新被字句的弱暗含探究[J]. 外语研究 2017(03)
    • [3].原型理论视角下新被字句的认知分析[J].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6(03)
    • [4].新被字句中“被-”标记的类化与泛化[J].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2)
    • [5].浅谈“被字句”在教学中难点[J]. 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 2019(12)
    • [6].微课技术在“把字句和被字句的转换”中的应用[J]. 新课程(综合版) 2019(05)
    • [7].修改——名家谈写作(七)[J]. 中学生阅读(初中版) 2017(Z2)
    • [8].微课“语言”需要注意的问题——以《把字句和被字句》为例[J]. 河北教育(教学版) 2015(10)
    • [9].把字句与被字句对比研究[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9(08)
    • [10].从“被就业”到“被发达”——谈谈汉语被字句泛化的倾向[J]. 语文月刊 2011(03)
    • [11].汉语被字句对理想认知模式的偏离情况研究——以吕叔湘先生的“人称代词疑问”为切入点[J]. 学术交流 2013(12)
    • [12].“新被字句”的心智研究[J]. 山东外语教学 2014(01)
    • [13].被字句的生成解释及相关问题[J]. 语言科学 2012(02)
    • [14].“新被字句”及其形成机制分析[J].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2(05)
    • [15].汉语被字句的“预期偏离”义[J]. 语文研究 2016(03)
    • [16].新兴“被字句”的应用语言学研究[J]. 科技信息 2012(24)
    • [17].新被字句的句式变异和语义隐略[J].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4)
    • [18].新兴被字句的语用功能及句法特点[J].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05)
    • [19].“特殊被字句”形成机制研究[J]. 语言科学 2010(03)
    • [20].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被字句偏误原因分析[J]. 现代交际 2017(15)
    • [21].论蒙事型被字句[J]. 华中国学 2014(02)
    • [22].现代汉语被字句浅析[J]. 大众文艺 2011(10)
    • [23].现代汉语带宾被字句分类考察[J]. 文教资料 2019(10)
    • [24].“人际关系”理想认知模式与汉语被字句[J]. 长春大学学报 2014(03)
    • [25].被字句的主语研究[J]. 学周刊 2019(22)
    • [26].浅析被字句的发展及其特点[J]. 神州 2013(17)
    • [27].从“被就业”、“被自愿”看另类被字句[J]. 语文学习 2009(11)
    • [28].不幸掉进“被时代”[J]. 三月风 2010(01)
    • [29].被字句单音节谓语动词研究[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9(11)
    • [30].汉语“物对人”与“物对物”模式被字句的理想认知模式问题[J]. 社会科学论坛 2015(01)

    标签:;  ;  ;  ;  ;  

    被字句中动词的基本形式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