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OFDM通信系统的峰均比抑制技术的仿真与应用研究

基于OFDM通信系统的峰均比抑制技术的仿真与应用研究

论文摘要

随着移动通信越来越多的成为人们通信的主要方式,频谱资源变的越来越稀缺,传统的单载波传输已经不能满足用户的的需要,而正交频分复用(OFDM)是一种利用多个子载波进行传输,它是一种高效的接入技术。OFDM无线通信技术作为一种新颖的技术,它具有突出的优点,其中一个主要特点就是在于它能够很好地克服多径效应和频率选择性衰落。同时,我们也可以把正交频分复用看作是一种并行技术,主要是将一个高速的数据块分组成为数个低速数据块,然后每一个数据块用以个子载波来调制,这样就可以实现数据的高速率传输了。众所周知由于每个低速数据块的子载波的速率相对较低,这样OFDM符号的周期相对较长,因而对多径效应造成的时延扩展有很强的抵抗能力,同时,由于每个ofdm符号前面加了保护间隔,又叫做循环前缀(CP),这样可以显著的减少符号间的干扰即ISI。OFDM还有一个重大的优点就是它的多个子载波频谱部分相互重叠,而且每个子载波间互相正交,正是因为这样就很容易从混合叠加的子载波上分离出原始的数据信息,因而频谱利用率很高,因而它对频谱资源稀缺的移动通信而言是一种实用的传输技术。OFDM技术由于其突出的优点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是它也有很严重的缺点,如果不去解决,将会影响其推广和应用,它的缺点主要为以下两个方面:(1)较高的峰波均值功率比即PAPR问题是OFDM技术的一个难点问题,如果不去解决,将会阻碍OFDM技术在现实中的应用。因为OFDM的符号不是恒定的包络,即不是线性的,而非线性的信号进入放大器会导致产生多阶的互调成分,这将严重影响信号的质量和系统的误码率等性能。所以为了提高系统得BER等性能和系统的传输效率,在系统的发射极必须要将包络的峰值和均值因子考虑在内。如果射频功率放大器的输入信号最大幅度不能控制在线性区域内,则功率放大器就不能输出大功率,这将严重影响信号的传输;(2)对频率偏移和噪声等比较敏感。减少噪声和减少频率偏移对正交频分复用非常重要,如果在技术上不能达到,就会破坏OFDM子载波之间的正交特性,从而就会不可避免的引起各个子载波之间的载波干扰和信号干扰;本论文第一章首先提出了OFDM技术的研究背景及发展现状,指出了本文的研究目标和创新点以及结构安排,由于其性能优越而被选为下一代代移动通信的主流技术;第二章介绍了OFDM技术的基本原理。首先分析了传统单载波传输的多径效应,进而引出了OFDM技术,然后分析了OFDM技术的正交原理和OFDM的优缺点,最后针对OFDM的缺点即其较高的PAPR问题讨论了其定义和对系统的影响,并介绍了常用的解决办法;第三章讨论了畸变技术和编码技术降低OFDM系统的峰均比,并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削波方法和一种块编码方法;第四章探讨了非畸变技术降低OFDM的峰均比,主要介绍了选择性映射技术和部分传输序列技术,并提出了改进的方法及装置,最后对融合方法实现的可能性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多天线的OFDMA系统的融合方法。第五章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将来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OFDM技术的研究背景及发展现状
  • 1.2 本文的研究目标及创新点
  • 1.3 本文的结构安排
  • 第2章 OFDM基本原理及其峰均比问题
  • 2.1 OFDM技术概述及优缺点分析
  • 2.1.1 OFDM引言
  • 2.1.2 OFDM的正交原理及频谱
  • 2.1.3 OFDM技术的优缺点分析
  • 2.2 OFDM系统的峰均比产生及影响
  • 2.2.1 PAPR的定义及分布
  • 2.2.2 离散与连续信号PAPR性能的差异
  • 2.2.3 较高PAPR对系统的影响
  • 2.2.4 抑制PAPR常用方法及考虑因素
  • 第3章 信号预畸变技术及编码技术减小峰均比
  • 3.1 削波方法
  • 3.1.1 削波原理及常用方法
  • 3.1.2 一种改进的削波法
  • 3.1.3 性能仿真及比较
  • 3.2 压缩扩展变换方法
  • 3.2.1 压扩方法综述
  • 3.2.2 常用压扩法介绍
  • 3.3 编码技术降低峰均比
  • 3.3.1 编码原理介绍
  • 3.3.2 一种块编码的方法及装置
  • 第4章 非畸变技术降低峰均比
  • 4.1 选择性映射技术(SLM)
  • 4.1.1 基本原理及优缺点分析
  • 4.1.2 一种改进的选择性映射装置及方法
  • 4.1.3 能量仿真研究及总结
  • 4.2 部分传输序列技术(PTS)
  • 4.2.1 基本原理及优缺点分析
  • 4.2.2 一种改进的部分传输序列方法及传输方案
  • 4.3 融合方法研究
  • 4.3.1 融合类型及可用性分析
  • 4.3.2 适用于MIMO-OFDMA系统的一种融合方法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文章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
  • 附录2 主要英文缩写语对照表
  • 相关论文文献

    • [1].基于期望最大化算法的捷变频联合正交频分复用雷达高速多目标参数估计[J]. 电子与信息学报 2020(07)
    • [2].科技热词[J]. 科学家 2017(13)
    • [3].超100Gbit/s高速正交频分复用传输技术[J]. 光通信研究 2014(05)
    • [4].光正交频分复用的关键技术研究[J]. 光通信技术 2013(11)
    • [5].正交频分复用(OFDM)在水声通信中的应用[J]. 科技经济市场 2008(08)
    • [6].光正交频分复用中的定时同步方法[J]. 西安邮电学院学报 2011(06)
    • [7].光正交频分复用通信的原理、关键技术及其应用[J]. 量子电子学报 2011(06)
    • [8].光纤射频传输系统中相干正交频分复用的研究[J]. 光通信技术 2008(12)
    • [9].一种改进的正交频分复用信道同步估计算法[J]. 激光杂志 2015(03)
    • [10].基于多边带调制产生全光正交频分复用信号的研究[J]. 光学学报 2011(07)
    • [11].光正交频分复用(OFDM)光纤通信系统综述[J]. 光通信技术 2011(08)
    • [12].时间正交频分复用技术原理及设计[J]. 科技资讯 2010(03)
    • [13].中远程反舰导弹基于OFDM的导航电文研究[J]. 弹箭与制导学报 2016(06)
    • [14].光正交频分复用技术及其应用(1)[J]. 中兴通讯技术 2011(04)
    • [15].光正交频分复用技术及其应用(2)[J]. 中兴通讯技术 2011(05)
    • [16].光正交频分复用技术及其应用(3)[J]. 中兴通讯技术 2011(06)
    • [17].小波包正交频分复用的性能分析[J]. 广东通信技术 2008(02)
    • [18].低压电力线数据通信正交频分复用(OFDM)技术研究[J]. 科技创新导报 2009(08)
    • [19].基于改进NC-OFDM算法的仿真设计与分析[J]. 计算机科学 2020(10)
    • [20].电力线正交频分复用通信的实时信道估计[J]. 数字技术与应用 2019(02)
    • [21].正交频分复用传输速率最大化自适应水声通信算法研究[J]. 电子与信息学报 2015(12)
    • [22].再入飞行器正交频分复用遥测系统设计[J]. 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 2016(04)
    • [23].OFDM在无线通信系统的发展[J]. 电子制作 2015(20)
    • [24].全光OFDM信号的产生技术[J]. 光通信研究 2012(02)
    • [25].子载波个数对非对称限幅光正交频分复用误码率的影响[J]. 中国激光 2012(06)
    • [26].正交频分复用在舰船盲波束形成通信中的应用[J]. 电声技术 2011(08)
    • [27].基于Light Fidelity技术在智慧城市的应用[J]. 软件 2020(09)
    • [28].基于准恒包络正交频分复用的临近空间通信抗衰落技术[J]. 电信科学 2019(01)
    • [29].浅析OFDM技术及其应用[J]. 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 2019(05)
    • [30].W波段正交频分复用信号传输系统的实验研究[J]. 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 2016(01)

    标签:;  ;  ;  ;  ;  

    基于OFDM通信系统的峰均比抑制技术的仿真与应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