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环境中As、Cd、Hg、Pb地球化学背景及通量研究

土壤环境中As、Cd、Hg、Pb地球化学背景及通量研究

论文题目: 土壤环境中As、Cd、Hg、Pb地球化学背景及通量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地球化学

作者: 刘爱华

导师: 张本仁,杨忠芳

关键词: 地球化学背景,回归分析,空间结构,克里格插值,通量

文献来源: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使得政府和公众对于描述自然环境数据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为满足这种需求和配合国际地科联组织实施的IGCP259 和IGCP360 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于1999 年启动并组织实施了全国范围的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覆盖区1:25 万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提供了分析密度分别为1 点/16km2和1 点/4km2的标准网格化深、表层土壤样品测试数据,是以往任何单纯的土壤调查工作不可比拟的,为土壤元素地球化学背景研究开创了新的空间。本研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四川省成都经济区农业生态地球化学评价”、“山西省黄土高原盆地经济带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子课题为依托,借助“3S”技术和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运用经典统计学方法和地质统计学方法对长江流域的成都盆地和黄河流域的太原盆地深、表层土壤中环境优先评价元素As、Hg、Cd、Pb 的地球化学背景作了系统研究。在研究过程中采用了以往土壤背景研究中较少运用的回归分析法,并针对该方法中的不足之处,对一些关键步骤作了增改。在此基础上运用地质统计学的空间分析技术,解析As、Hg、Cd、Pb 的空间结构特征,并将相关结果引入As、Hg、Cd、Pb 的背景插值成图。最后结合两盆地表层土壤As、Cd、Hg、Pb 各输入、输出途径通量的研究成果,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分析了成都盆地和太原盆地表层土壤中As、Hg、Cd、Pb 的地球化学背景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综合得出以下结论:分属于长江流域的成都盆地和黄河流域的太原盆地,表层土壤中As、Hg、Cd、Pb含量有明显的差异,成都盆地土壤As 明显低于太原盆地土壤而Hg、Cd、Pb 总体上高于太原盆地。这种差异主要来自对不同类型土壤母质成份的的继承和受到不同的地带性气候影响所致。由于受到人类生产活动的强烈扰动,在两盆地主要城市的周边、矿区、部分河流沿岸、污灌区等局部地区显示有Hg、Cd、Pb 的富集。成都盆地主要的扰动因素有:采矿、施肥和城市生活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排放;太原盆地的主要扰动形式为:污水灌溉、施肥和城市生活、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排放。

论文目录:

第一章 前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论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及要解决的问题

1.2.1 选区原则

1.2.2 技术路线

1.2.3 解决的问题

1.3 完成的工作量

1.3.1 野外工作概况

1.3.2 室内工作概况

1.4 采样点位置

1.4.1 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范围及采样点位置

1.4.2 通量研究样品类型及采样点位置

1.5 分析方法及分析质量

1.5.1 分析方法及检出限

1.5.2 数据分析质量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地理位置及景观特征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特征

2.1.3 地形地貌特征

2.1.4 水文特征

2.1.5 主要土壤类型

2.2 区域地质特征

2.2.1 地层

2.2.2 岩浆岩

2.2.3 矿产

第三章 土壤As、Cd、Hg、Pb 地球化学背景的建立

3.1 方法简介

3.1.1 均值方差法

3.1.2 累积频率法

3.1.3 回归分析法

3.2 表层土壤中 As、Cd、Hg、Pb 地球化学背景研究

3.2.1 方法技术

3.2.2 参比元素(或元素组合)的选取

3.2.3 主成份分析-参比因子的提取

3.2.4 回归方程的建立及As、Cd、Hg、Pb 地球化学异常分离

3.2.5 成都盆地、太原盆地As、Cd、Hg、Pb 地球化学背景

第四章 克里格插值及地球化学背景图

4.1 空间插值与地球化学背景图

4.1.1 空间插值方法简介

4.1.2 区域化变量和变差函数

4.1.3 变差函数的理论模型

4.2 土壤中As、Cd、Hg、Pb 的变差函数及空间结构特征

4.2.1 成都盆地As、Cd、Hg、Pb 的变差函数模型

4.2.2 太原盆地As、Cd、Hg、Pb 的变差函数模型

4.3 克立格插值

4.3.1 克立格插值原理

4.3.2 成都、太原盆地As、Cd、Hg、Pb 克里格插值

第五章 土壤环境中As、Cd、Hg、Pb 的通量研究

5.1 通量研究与土壤环境容量的概念与模型

5.1.1 土壤环境容量概念

5.1.2 土壤环境容量的数学模型

5.2 成都、太原盆地表层土壤中As、Cd、Hg、Pb 的通量研究

5.2.1 数据来源

5.2.2 灌溉水的年输入量

5.2.3 干湿沉降年输入量

5.2.4 化肥年输入量

5.2.5 农作物收获年输出量

5.2.6 两盆地不同类型土壤As、Cd、Hg、Pb 的通量

5.3 小结

第六章 土壤As、Cd、Hg、Pb 地球化学背景的影响因素分析

6.1 土壤As、Cd、Hg、Pb 的含量分布特征

6.1.1 成都盆地

6.1.2 太原盆地

6.2 土壤As、Cd、Hg、Pb 地球化学背景影响因素分析

6.2.1 成土母质影响因素

6.2.2 地形地貌影响因素

6.2.3 生物气候影响因素

6.2.4 时间和人为影响因素

6.3 小结

6.3.1 土壤As 元素

6.3.2 土壤Cd 元素

6.3.3 土壤Hg 元素

6.3.4 土壤Pb 元素

第七章 结论及进一步工作建议

7.1 结论

7.2 本次研究的不足及进一步工作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发布时间: 2005-07-19

参考文献

  • [1].中国、欧洲与北美大陆地球化学元素分布特征及对比研究[D]. 聂兰仕.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

相关论文

  • [1].攀枝花地区土壤环境地球化学基线研究[D]. 滕彦国.成都理工学院2001
  • [2].贵阳市表层土壤重金属污染元素环境地球化学基线研究[D]. 王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化学研究所)2004
  • [3].成都平原城市化土壤重(类)金属演变及其环境效应研究[D]. 王昌全.西南农业大学2005
  • [4].长春市土壤重金属污染机理与防治对策研究[D]. 郭平.吉林大学2005
  • [5].城市环境地球化学研究现状、问题和对策[D]. 肖桂义.吉林大学2005
  • [6].黄河三角洲生态地质环境综合研究[D]. 颜世强.吉林大学2005
  • [7].珠江三角洲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生态环境评价[D]. 赖启宏.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5
  • [8].安徽铜陵矿区重金属元素释放迁移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环境效应研究[D]. 张鑫.合肥工业大学2005
  • [9].重金属和氟的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及健康基准的研究[D]. 李静.浙江大学2006
  • [10].四川成都经济区农田生态系统镉生态安全性预测预警研究[D]. 汤奇峰.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

标签:;  ;  ;  ;  ;  

土壤环境中As、Cd、Hg、Pb地球化学背景及通量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