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亚热带东部低山丘陵地形梯度上植被的分异及其形成和维持机制

中国中亚热带东部低山丘陵地形梯度上植被的分异及其形成和维持机制

论文题目: 中国中亚热带东部低山丘陵地形梯度上植被的分异及其形成和维持机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生态学

作者: 杨永川

导师: 由文辉,达良俊

关键词: 天童国家森林公园,低山丘陵,微地形,尺度,植被格局,干扰,更新,维持

文献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植被格局的空间差异和特定的地形构造密切相关。地形通过地貌过程,对植被产生直接作用,同时,通过形态的变化控制光、热、水和土壤养分等资源因子的空间再分配,对植被产生间接影响。因此,在同一气候区,地形是影响植被格局的最重要的因子之一。湿润的丘陵地区本身是主要被水侵蚀而形成的包含各种干扰频率的生境复合体,是一个从小流域角度来研究植被与地形的关系的理想单元。中亚热带地区是中国陆地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地区之一,其东部地区以低山丘陵为主要地貌类型,这是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地区,也是人为影响最强的地区。其植被往往在人为干扰和生境的双重梯度上表现出很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本研究选择浙江东部低山丘陵地区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天童国家森林公园,引入起源并发展于日本温带地区的丘陵地多级地形分类体系,在地形识别的基础上,通过详细的植被及相应的环境因子,如土壤理化性质、林内光照和温度等的调查与分析,从地形-植被相关性着手,在小地形、微地形以及群落内部等不同尺度上研究其丰富的群落类型和物种多样性的形成与维持机制。主要结果如下: 1)此次研究在天童国家森林公园内共确认出7个微地形单元,顶坡(Crest slope,CS)、上部边坡(Upper sideslope,US)、谷头凹地(Head hollow,HH)、下部边坡(Lower sideslope,LS)、麓坡(Foot slope,FS)、泛滥性阶地(Flood terrace,FT)和谷床(Rive bed,RB)。这7个微地形单元可通过侵蚀前线(Erosion line)被归为上部坡面(Upper hillslope area,CS,US,HH)和下部坡面(Lower hillslope area,LS,FS,FT,RB)2个小地形单元,从而构成中尺度的低山丘陵地形单元。 2)土壤含水率上部坡面沿CS向HH递增,而后在下部坡面向FT递减。而土壤养分上部坡面,特别是CS和US优于下部坡面各微地形单元。林内光照强度下部坡面各微地形单元除RB外,均低于上部坡面。林内温度在沿山脊到沟谷包含3个微地形单元的样带上没有明显的差异。 3)依据各微地形单元的物种组成,可以将其划分为2组,即上部坡面和下部坡面,与通过侵蚀前线划分的结果一致。依据物种在这2个小尺度地形单元的分布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 地形分类

2 地形相关的群落格局

2.1 小尺度地形梯度上植被格局

2.2 微尺度地形梯度上植被格局

3 植被格局分异的成因

4 地形植被格局的维持机制

5 国内研究概况

6 天童国家森林公园植被研究概况

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及研究方法

1 研究地区概况

2 样地选择及调查

3 环境因子测定

4 树芯采集及判读

第三章 地形梯度上植被的分异研究

1 数据处理

1.1 优势种确定

1.2 多样性指数

1.3 潜在树高

2 研究结果

2.1 天童国家森林公园的地形单元

2.2 环境因子

2.3 不同微地形单元种类组成

3 讨论

3.1 微地形单元的环境因子变化

3.2 微地形单元的植被格局

第四章 地形梯度上植物群落多样性研究

1 研究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地形梯度上植物群落的排序

2.2 地形梯度上植物群落的分类

2.3 主要群落类型和特征

3 讨论

第五章 地形梯度上植物群落的动态

1 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数据处理

2 研究结果

2.1 各群落类型优势种的种群结构

2.2 主要优势种的生物学特性

2.3 主要优势种的更新方式和途径

3 讨论

3.1 主要种的种群结构

3.2 主要优势种的更新特征

3.3 各群落类型的维持机制

第六章 多优势种常绿阔叶林主要种的结构及空间格局

1 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数据处理

2 研究结果

2.1 群落物种组成及结构特征

2.2 种群空间分布格局

2.3 种群空间关联

3 讨论

3.1 群落物种组成及群落性质

3.2 种群分布格局

3.3 种群空间关联和尺度依赖

3.4 种群结构及更新

第七章 总结

附录1:样方调查记录的植物名录

附录2:个人简历

参考文献

后记

发布时间: 2005-07-18

相关论文

  • [1].喀斯特峰丛洼地森林植被分布格局及其维持机制研究[D]. 彭晚霞.湖南农业大学2009
  • [2].中国东部亚热带微地形上孑遗落叶阔叶树种分异格局及其成因与维持机制[D]. 商侃侃.华东师范大学2011
  • [3].东北东部森林植物多样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刘艳红.东北林业大学2002
  • [4].常绿阔叶林恢复生态学研究初报[D]. 杜晓军.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3
  • [5].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主要林区种子植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研究[D]. 何友均.北京林业大学2005
  • [6].缙云山森林群落次生演替中土壤特性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刘鸿雁.西南农业大学2005
  • [7].岷江上游植被自然恢复灌丛阶段群落生态特征[D]. 张炜银.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5
  • [8].卧龙自然保护区亚高山草甸群落学特征及生态水文功能研究[D]. 宋爱云.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5
  • [9].海南岛退化热带森林植被恢复生态学研究[D]. 丁易.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6
  • [10].千岛湖区岛屿生境苦槠种群的维持机制及生态恢复[D]. 张欣.华东师范大学2006

标签:;  ;  ;  ;  ;  ;  ;  ;  

中国中亚热带东部低山丘陵地形梯度上植被的分异及其形成和维持机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