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性认知障碍大鼠脑突触小体的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

血管性认知障碍大鼠脑突触小体的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

论文摘要

已有多项研究证实在AD患者脑组织中存在多个突触蛋白表达异常,患者出现认知功能障碍前即有突触数量的下降,且其缺失程度与痴呆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故目前认为突触损伤致传递功能障碍是AD发病机制中的一个重要病理生理环节。血管性认知障碍(VCI)是目前老年期认知功能障碍中最常见且有希望防治的类型之一。慢性脑缺血是导致VCI的一个重要因素,近年来有研究发现慢性脑缺血也伴有突触的损伤,但突触的改变在VCI发病中的病理生理机制尚未完全清楚。本研究应用蛋白质组学方法找出慢性脑缺血致VCI大鼠额叶、海马突触小体内差异蛋白的表达,从分子水平探讨突触改变在VCI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应用双侧颈总动脉永久结扎法(2VO)制备慢性脑缺血致VCI模型;于术后2 w、4w采用蔗糖梯度离心法提取额叶、海马突触小体;应用2D-DIGE结合MALDI-TOF MS鉴定出模型组与对照组不同脑区突触小体内蛋白的差异表达。结果鉴定出不同时间点突触小体内有9种差异蛋白表达:①6种与突触小体线粒体能量代谢相关的蛋白:ATP合成酶β、NADH脱氢酶(辅酶Q) Fe-S蛋白1(NDUFS1).泛琨细胞色素c还原酶核蛋白1 (UQCRC1)、二氢硫烯酸乙酰转移酶(PDC-E2)、异柠檬酸脱氢酶3α前体(IDH3A)、苹果酸脱氢酶(MDH)多数在术后2w升高,4w恢复至对照组水平;②hsp70于术后2w升高,4w时恢复至对照组水平;③G蛋白α在术后2w下降;④电压依赖阴离子通道1(VDAC1)在术后4w额叶升高。通过分析不同时间点慢性脑缺血致VCI大鼠突触小体内9种差异蛋白的变化趋势:在突触内线粒体能量代谢相关的蛋白——三羧酸循环相关的代谢酶、电子传递链中蛋白NDUFS1、UQCRCl及ATP合成酶在2w时升高,随着时间的推移至4w时恢复至对照组水平,推测在慢性脑缺血致VCI大鼠可逆脑损伤时间窗内(4w以内)突触功能存在代谢储备。其中NDUFS1及UQCRC1的升高还与活性氧产生有关,可能造成线粒体失功能,继而造成突触氧化损伤、细胞凋亡。hsp70的短暂升高可能是机体的抗氧化应激、抗凋亡的保护机制;G蛋白α亚单位在慢性脑缺血致VCI大鼠模型术后2w额叶有短暂的下降,其具体是否对认知产生影响尚有待进一步研究。代谢储备功能及Hsp70、Ga的变化提示在慢性脑缺血致VCI早期存在的抗氧化应激、抗凋亡作用,可能与突触功能的保留有关,后期上述保护机制消失,并且随着VDAC1升高及其促进凋亡导致了VCI发病。VCI概念的提出强调早期诊断,VCI涵盖了那些没有达到痴呆标准的认知功能障碍患者。针对这部分患者的早期干预,预防、延缓其认知障碍的发生、发展意义重大,对慢性脑缺血致VCI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寻找可能的治疗靶点、及早干预将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点。VDAC1与线粒体通透性、细胞凋亡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其在VCI发病机理中的具体机制也将成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关于血管性痴呆与AD二者是否有共同的发病机制也将继续受到关注。

论文目录

  • 提要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血管性认知障碍与慢性脑缺血
  • 1.2 突触失功能与认知障碍
  • 1.3 差异蛋白质组学在发病机制研究中的作用
  • 第2章 大鼠血管性认知障碍模型建立及不同时间点超微结构观察
  • 2.1 前言
  • 2.2 材料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第3章 突触小体的制备
  • 3.1 前言
  • 3.2 材料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第4章 突触小体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 4.1 前言
  • 4.2 材料方法
  • 4.3 结果
  • 4.4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慢性脑缺血认知障碍的研究进展[J].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7(03)
    • [2].慢性脑缺血的认识现状与展望[J].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7(07)
    • [3].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与慢性脑缺血的相关性分析[J]. 现代实用医学 2016(04)
    • [4].慢性脑缺血致学习记忆功能障碍研究进展[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6(09)
    • [5].有氧运动对慢性脑缺血小鼠的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J]. 教师 2017(05)
    • [6].老龄鼠慢性脑缺血后B7T促神经发生与认知改善的相关分析[J]. 中国医学创新 2011(26)
    • [7].慢性脑缺血中医症候特点分析[J].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2(05)
    • [8].慢性脑缺血致脑损伤的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J].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2(05)
    • [9].重视慢性脑缺血的研究[J].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2009(12)
    • [10].慢性脑缺血导致脑损害的实验研究进展[J].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2009(12)
    • [11].慢性脑缺血的诊治现状与展望[J].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08(03)
    • [12].巴氯芬改善慢性脑缺血大鼠情感障碍的作用及其机制[J]. 医药导报 2020(05)
    • [13].慢性脑缺血中西医结合诊疗的建议[J].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19(10)
    • [14].慢性脑缺血神经保护机制及药物研究进展[J].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2017(11)
    • [15].慢性脑缺血早期的预防[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1(08)
    • [16].慢性脑缺血免疫炎症损伤机制与相关治疗研究进展[J].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9(02)
    • [17].慢性脑缺血炎性反应机制的研究进展[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6(08)
    • [18].施普善对慢性脑缺血大鼠行为学及海马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的影响[J].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9(01)
    • [19].慢性脑缺血与表观遗传学关系的研究进展[J].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9(01)
    • [20].慢性脑缺血导致认知功能障碍分析[J]. 旅行医学科学 2010(01)
    • [21].小续命汤有效成分组对慢性脑缺血大鼠脑线粒体的保护作用[J]. 中西医结合学报 2012(05)
    • [22].三七三醇皂苷对慢性脑缺血大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及认知功能的影响[J].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2010(08)
    • [23].抑制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信号通路对慢性脑缺血小鼠认知功能的改善和机制[J].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7(04)
    • [24].正常与慢性脑缺血大鼠海马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J].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1(10)
    • [25].慢性脑缺血致血管性痴呆的研究现状[J].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2010(09)
    • [26].磨牙缺失与慢性脑缺血对大鼠海马功能的影响[J]. 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 2019(01)
    • [27].奥拉西坦治疗慢性脑缺血引起的痴呆的疗效分析[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7(21)
    • [28].慢性脑缺血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8(10)
    • [29].奥拉西坦治疗慢性脑缺血引起痴呆的疗效评价[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6(43)
    • [30].健康教育在慢性脑缺血患者中的应用[J]. 中国全科医学 2009(14)

    标签:;  ;  ;  ;  

    血管性认知障碍大鼠脑突触小体的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