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适应论文-吴向阳

城市适应论文-吴向阳

导读:本文包含了城市适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气候变化,气候风险,定性解释

城市适应论文文献综述

吴向阳[1](2019)在《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变暖导致的极端气候事件不断在全球各地上演,仅靠减缓温室气体排放这样缓慢、代价巨大的策略不足以应对气候变化,如何适应变化的气候,预防和减少气候变化带来的损失,是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另一个重要策略。城市,居住着全球一半以上的人口,消耗着全球六到八成的能源,既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地,也是气候变化最大的受害者。城市中各要素高度汇聚,城市运转高度依赖于以城市生命线为主体的网速系(本文来源于《现代企业》期刊2019年10期)

李明,龙晔生[2](2019)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适应研究———基于广州和长沙的抽样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提高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适应能力,能从根本上促进其城市融入,是新时期做好城市民族工作、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基于社会心理学视角,以新疆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为例,通过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发现,新疆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整体社会适应状况良好,但其适应能力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族际交往、歧视感知和主观幸福感是影响其社会适应的重要心理指标。城市管理部门可据此采取措施,在工作中重视做好城市居民和流动人口的双向心理引导工作,为促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探索新路径。(本文来源于《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黄浩[3](2019)在《互动视野中的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问题的最终解决是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社会互动的结果。这种互动既表现为城市市民与新生代农民工的互动,也表现为用人单位和城市社区与新生代农民工的互动。(本文来源于《中国市场》期刊2019年27期)

孙丽,包先康[4](2019)在《随迁老人城市适应状况及社会工作介入研究——以“城市性”兴起为背景》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城市性"为理论视角,"城市性"兴起为研究背景,对随迁老人城市适应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发现,社会适应上,随迁老人与当地居民交往较为肤浅,与子女交流不够充分;娱乐活动内容偏少,生活比较单调乏味;社区参与不够积极。文化适应上,语言交流存在障碍;与子女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念存在差异。心理适应上,总体生活满意度较高,但城市归属感弱。对此,社会工作,包括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会行政及社会政策均可介入随迁老人城市适应问题,通过增强老人适应主动性、改善家庭关系、重建社区集体意识与集体生活、消除政府制度性障碍等,帮助随迁老人尽快适应城市生活,促进我国和谐社会建设及城市化、现代化的发展。(本文来源于《广西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7期)

董佳,谭顶良,张岩[5](2019)在《流动儿童社会支持和城市适应的关系:希望和是否独生子女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考察流动儿童的社会支持、希望和城市适应之间关系,以及是否独生子女在其中的调节效应。方法:选取464名流动儿童,运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儿童希望量表和少年儿童社会适应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流动儿童社会支持和城市适应得分在是否独生子女上具有显着性差异,独生子女流动儿童社会支持得分和城市适应得分显着高于非独生子女流动儿童的得分;流动儿童社会支持、希望与城市适应均呈两两正相关(P<0.001),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显示流动儿童希望在社会支持和城市适应关系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显示是否独生子女在流动儿童的社会支持、希望和城市适应关系中起到调节效应,独生子女家庭中,社会支持和希望对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的预测作用更大。结论:流动儿童的希望在社会支持和城市适应之间具有部分中介效应;是否独生子女在流动儿童的社会支持、希望和城市适应关系中起到调节效应。(本文来源于《中国特殊教育》期刊2019年06期)

黄浩[6](2019)在《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适应与教育改革》一文中研究指出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观念和文化的心理认同,是其城市适应的根本目的和最终结果,反映了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的深度。教育需要对此做出应对,革新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观念、帮助树立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文化思想观念、开展道德教育和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教育。(本文来源于《教育现代化》期刊2019年48期)

江沁馨[7](2019)在《浅析失地农民城市适应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研究遵义市LY社区失地农民的城市适应现状,分析失地农民所面临的问题,着重关注失地农民的思想观念的转变,探寻社会工作应该如何帮助其适应新的生活方式,改善居住环境,使其能够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环境。(本文来源于《青年与社会》期刊2019年16期)

李园园,王芳[8](2019)在《保定市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城市适应与融入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保定市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城市适应与融入问题进行调查,笔者认为目前城市里的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适应于融入城市生活中仍然存在问题,但是与初期的进城务工人员相比,现阶段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城市适应与融入程度已经有了提高,这与农村经济条件的改善和技术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有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青年与社会》期刊2019年16期)

马婧[9](2019)在《兰州市回族、东乡族流动妇女城市适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转型以及现代化的进程,生计方式的变革促使农村劳动力人口开始逐步向城市流动。越来越多的回族、东乡族妇女随着打工潮进入兰州另谋生路。但是,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及民俗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致使她们在开展城市生活的过程中不断地面临挑战和机遇,在现代化与传统化的互动中不断地进行着调适与自我建构。本文主要运用访谈、参与观察、文献查阅等方法,以文化适应为主要理论工具,通过对兰州市西园街道40多名不同阶层、不同年龄段流动妇女城市适应的深描与分析,探讨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回族、东乡族女性进入现代化城市后,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织碰撞中,她们如何调整自己的社会定位,重新建构社会归属。新的归属与观念的重构过程,又对她们的性别与婚姻观念、社会与家庭角色带来怎样的改变,而这些改变对西北回族、东乡族女性的整体文化,特别是家庭文化、性别等级关系等方面又发生了怎样的影响。本文共分为六部分:绪论涉及研究缘起与意义,继而对相关文献作以梳理和分析。第一章首先就兰州市回族、东乡族流动妇女流出的背景及流入的原因、方式、概况作以简单分析;第二章重点对其进入城市之后的生计方式作以讨论,运用差序格局理论对其亲缘关系、地缘关系等在城市生存中的重要作用作以分析,并就主要的生计方式作以梳理;第叁章通过与访谈案例的结合,从回族、东乡族传统的寺坊生活出发,探讨了她们融入城市寺坊、构建新的身份归属与认同的过程;第四章重点描述了流动女性从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到进入城市后的现代教育观的转变;第五章从流动妇女社交、服饰与娱乐方式等的转变,对她们进入城市后丰富多彩的生活作以总结。最后结语部分就文化适应进行了反思,并对城市回族、东乡族流动妇女城市化过程中女性自主能动性的提升作以总结。(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9-05-01)

白文慧,苏果云[10](2019)在《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城市适应难的行动研究——以临县籍流动儿童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6~12周岁的学龄期流动儿童规模已达929万,他们跟随父母来到陌生的城市,在学习、亲子关系以及人际交往等方面面临着一系列适应与融入问题。本研究以在太原市的临县籍流动儿童为例,在前期的问卷调查以及走访的基础上,运用行动研究法进行介入服务,帮助这些流动儿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建立融洽的亲子关系、习得人际交往的正确方法,增强城市生活的适应性,让他们更好地融入新环境,增进对城市的归属感。(本文来源于《心理月刊》期刊2019年05期)

城市适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提高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适应能力,能从根本上促进其城市融入,是新时期做好城市民族工作、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基于社会心理学视角,以新疆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为例,通过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发现,新疆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整体社会适应状况良好,但其适应能力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族际交往、歧视感知和主观幸福感是影响其社会适应的重要心理指标。城市管理部门可据此采取措施,在工作中重视做好城市居民和流动人口的双向心理引导工作,为促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探索新路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城市适应论文参考文献

[1].吴向阳.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现代企业.2019

[2].李明,龙晔生.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适应研究———基于广州和长沙的抽样调查[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3].黄浩.互动视野中的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J].中国市场.2019

[4].孙丽,包先康.随迁老人城市适应状况及社会工作介入研究——以“城市性”兴起为背景[J].广西社会科学.2019

[5].董佳,谭顶良,张岩.流动儿童社会支持和城市适应的关系:希望和是否独生子女的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2019

[6].黄浩.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适应与教育改革[J].教育现代化.2019

[7].江沁馨.浅析失地农民城市适应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J].青年与社会.2019

[8].李园园,王芳.保定市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城市适应与融入问题研究[J].青年与社会.2019

[9].马婧.兰州市回族、东乡族流动妇女城市适应研究[D].兰州大学.2019

[10].白文慧,苏果云.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城市适应难的行动研究——以临县籍流动儿童为例[J].心理月刊.2019

标签:;  ;  ;  

城市适应论文-吴向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