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磷鲕状赤铁矿深度还原过程中的矿物转化及热力学计算

高磷鲕状赤铁矿深度还原过程中的矿物转化及热力学计算

论文摘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钢铁工业的快速发展,铁矿石需求不断增加,每年需要大量进口铁矿石,对外依存度连续多年高达60%以上,危及国家资源安全。因而,加强国内复杂难选铁矿石高效开发利用研究,提高铁矿石自给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对湖北官店高磷鲕状赤铁矿进行了工艺矿物学研究,以此为基础,根据最小自由能原理,计算并分析了高磷鲕状赤铁矿深度还原过程中各个反应的可能性及反应的先后顺序。利用XRD、SEM等分析手段对深度还原产物的物相组成、微观结构等进行了研究。矿石的工艺矿物学研究结果表明,原矿中的全铁品位为42.21%,铁矿物以赤(褐)铁矿为主,含量为69.22%。有害元素磷含量1.31%,磷主要存在于胶磷矿中,胶磷矿的含量为4.26%;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和鲕绿泥石。赤铁矿与鲕绿泥石、部分胶磷矿紧密镶嵌成鲕粒出现,很难单体解离。采用传统的选别方法处理该矿石难以得到合格的选别指标。热力学计算结果表明,在深度还原过程中,矿石中的铝、硅、镁、钙等元素不能被还原为单质;铁复杂化合物生成的顺序为,2CaO·Fe2O3>CaO·Fe2O3>FeO·Al2O3> FeSiO3>2FeOSiO2。铁复杂化合物被C还原的顺序为,CaO·Fe2O3>2CaO·Fe2O3> 2FeO·SiO2>FeSi03>FeO·Al2O3。CaO的存在使得铁复杂化合物的起始还原温度降低,之前不能被CO还原的FeO·Al2O3、2FeO·SiO2的还原成为可能。在Fe2O3-SiO2-CaO-Al2O3-P2O5-C体系下,磷元素的迁移历程主要是Ca3(PO4)2→ Ca2P2O7→Fe3P,还有少部分磷元素的历程为Ca3(PO4)2→Ca2P2O7→Fe2P/FeP。铁元素的主要迁移历程为Fe2O3-Fe3O4→FeO→Fe,还有少部分铁元素的历程为Fe2O3→Fe3O4→FeO→铁复杂化合物→Fe。以还原产物的金属化率及深度还原铁粉品位作为评价指标,系统的研究了还原温度、还原时间、配碳系数等因素对深度还原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还原温度、还原时间和配碳系数对还原产物金属化率及铁粉品位有重要影响。试验确定的适宜深度还原条件为,还原温度1200℃,还原时间60min,配碳系数2.0,在此条件下得到的还原产物金属化率90.84%,铁粉的品位为90.56%,回收率为92.03%。添加碳酸钙改变体系碱度,当体系中二元碱度适当改变时,可以提高还原指标。碳酸钙分解出的氧化钙能与矿石中的SiO2、Al2O3反应生成斜硅钙石、Al2Ca2SiO7、 CaAl2(SiO)4等化合物,从而有效减少了与FeO反应生成铁复杂化合物的量。应用光学显微镜、XRD、SEM、EDS等分析手段对深度还原后产物的物相组成等工艺矿物学特性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高磷鲕状赤铁矿深度还原历程为Fe2O3→Fe3O4→FeO→Fe;Fe2O3→Fe3O4→FeO→2FeO·SiO2、FeO·Al2O3等→Fe。还原温度是影响铁颗粒长大的决定性因素,还原温度的提高促进了金属铁相的迁移扩散,有利于金属铁颗粒的聚集和长大。在还原温度相对较低时,还原相变只在矿石的某些部分发生,金属铁的还原较为困难;同时铁的低价氧化物和脉石矿物反应生成铁橄榄石、铁尖晶石等复杂铁化合物。还原温度提高时,金属铁相逐渐形成,同时也在有铁橄榄石等的位置生成并长大。FeO及Fe的生成、长大、聚集破坏了矿石的鲕状结构。本研究成果为高磷鲕状赤铁矿石的高效利用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铁矿石资源现状
  • 1.3 鲕状赤铁矿资源及开发利用现状
  • 1.3.1 鲕状赤铁矿资源
  • 1.3.2 鲕状赤铁矿开发利用现状
  • 1.4 深度还原技术现状
  • 1.5 课题的研究的意义及内容
  • 1.5.1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5.2 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2章 试验原料、仪器设备及方法
  • 2.1 试验原料
  • 2.1.1 试验原料来源及制备
  • 2.1.2 还原剂的特性
  • 2.2 试验仪器设备及试剂
  • 2.3 试验研究方法
  • 2.3.1 深度还原和光片制作
  • 2.3.2 检测方法
  • 2.4 评价指标
  • 2.5 配碳系数
  • 第3章 高磷鲕状赤铁矿工艺矿物学研究
  • 3.1 原矿的物质组成
  • 3.1.1 原矿的化学成分
  • 3.1.2 原矿的铁物相组成
  • 3.1.3 原矿的矿物组成
  • 3.2 主要矿物的矿物特性及镜下特征
  • 3.2.1 赤(褐)铁矿
  • 3.2.2 胶磷矿
  • 3.2.3 鲕绿泥石
  • 3.2.4 石英、长石
  • 3.2.5 方解石、白云石及粘土矿物
  • 3.3 矿石的结构构造
  • 3.4 主要矿物的原生粒度分析
  • 3.5 矿石中的鲕粒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高磷鲕状赤铁矿深度还原的热力学计算与分析
  • 4.1 氧化还原的基本理论
  • 4.1.1 金属氧化物还原的热力学基础
  • 4.1.2 固体碳的燃烧反应的热力学
  • 4.2 铁矿物还原的热力学
  • 4.2.1 菱铁矿分解的热力学
  • 4.2.2 黄铁矿的还原热力学
  • 4.2.3 赤铁矿和磁铁矿还原的热力学
  • 4.3 非铁矿物在深度还原中的行为
  • 4.3.1 非铁矿物的还原特性
  • 4.3.2 铁复杂化合物的生成及还原反应
  • 4.4 平衡相组成的计算与模拟
  • 4.4.1 赤铁矿体系
  • 4.4.2 磷酸钙、黄铁矿体系
  • 2O3-SiO2-CaO-Al2O3-P2O5-C体系'>4.4.3 Fe2O3-SiO2-CaO-Al2O3-P2O5-C体系
  • 4.4.4 配碳系数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高磷鲕状赤铁矿深度还原试验研究
  • 5.1 TG-DTA分析
  • 5.2 深度还原试验
  • 5.2.1 反应平衡时间对还原指标的影响
  • 5.2.2 还原温度对还原指标的影响
  • 5.2.3 配碳系数对还原指标的影响
  • 5.2.4 碳酸钙添加量对还原指标的影响
  • 5.3 深度还原产物的物相变化研究
  • 5.3.1 反应平衡时间对产物物相组成的影响
  • 5.3.2 还原温度对产物物相组成的影响
  • 5.3.3 配碳系数对产物物相组成的影响
  • 5.3.4 碳酸钙添加量对产物物相组成的影响
  • 5.4 深度还原产物的微观结构变化研究
  • 5.4.1 反应平衡时间对微观结构的影响
  • 5.4.2 还原温度对微观结构的影响
  • 5.4.3 配碳系数对微观结构的影响
  • 5.4.4 添加碳酸钙对微观结构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高磷鲕状赤铁矿深度还原过程中的矿物转化及热力学计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