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移植术后非肝动脉性缺血性胆道损伤的早期胆道造影诊断和介入治疗

肝移植术后非肝动脉性缺血性胆道损伤的早期胆道造影诊断和介入治疗

论文摘要

虽然随着器官保存技术、外科手术技巧的提高,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发生率和致死率都有了一定的降低,但仍分别高达8%~25%和1%~5%,占肝移植术后死亡原因的15%~34%。缺血性胆道损伤(ischemic-type biliary lesions,ITBL)更是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中在临床上处理最为棘手的问题,因而被称为“阿喀琉斯之踵再现”。本研究旨在分析和研究本中心肝移植术后ITBL的危险因素和早期胆道造影的诊断价值,并对本中心ITBL介入治疗方案的治疗效果和相关因素进行总结和分析。本研究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对我院253例于2004年1月~2006年10月行原位肝移植的病人的早期胆道造影表现和晚期胆道造影表现进行对照研究,以评价早期胆道造影对于ITBL的诊断价值;同时对所有病人的相关临床因素(年龄、性别、原发病、供体肝脏冷缺血时间、热缺血时间、术后巨细胞病毒感染情况、术后早期是否出现排斥反应,肝脏酶学指标和早期影像学表现)进行统计学分析,以确定本中心与ITBL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显示,早期胆道造影正常与否与晚期是否发生ITBL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x2=79.999,P=0.000),根据肝移植术后早期胆道造影表现诊断是否发生ITBL具有较高的敏感度(72.22%)、特异度(87.44%)、阳性预测值(60.94%)和阴性预测值(92.06%)。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早期胆道造影表现异常是发生缺血性胆道损伤的危险因素。第二部分对2004年1月~2006年10月55例ITBL病人采用经T管窦道介入治疗的情况进行了分析,以评价该治疗方法的疗效和影响愈后的相关临床因素。结果显示,53例病人成功进行了经T管窦道介入治疗。21例(39.62%)病人达到了治愈标准,20例(37.74%)病人显示治疗有效,12例(22.64%)病人治疗无效,其中死亡3例(5.66%),再移植9例(16.98%)。21例治愈病人于随访期间未见临床复发。该技术成功率高(53/55,96.36%),相关并发症少(1/53,1.89%)。同时发现不同胆道造影分型的ITBL病人介入治疗疗效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x2=29.055,P=0.000)。结论:1.经T管早期胆道造影表现与晚期发生ITBL具有一致性,依靠其诊断缺血性胆道损伤具有较好的敏感度、特异度和预测值,特别是早期出现胆管不规则表现的诊断价值更高。2.经T管窦道入路治疗便捷、创伤小、并发症少,应作为首选的介入治疗通路。对于合并胆泥/胆石的病人应首先进行取石治疗。球囊扩张+粗大引流管长期支撑引流可提高介入治疗疗效,减少狭窄复发。3.ITBL的影像学分型与预后有关联性,弥漫型ITBL预后较差。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写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肝移植术后非肝动脉性ITBL的早期胆道造影诊断
  • 对象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 肝移植术后非肝动脉性ITBL的介入治疗
  • 对象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诊断和治疗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  ;  

    肝移植术后非肝动脉性缺血性胆道损伤的早期胆道造影诊断和介入治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