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温度双重敏感可注射缓释凝胶的研究

pH/温度双重敏感可注射缓释凝胶的研究

论文摘要

本文首先以生物可降解性材料聚乙二醇(PEG)、丙交酯(LA)和己内酯(ε-CL)为原料,通过开环聚合法合成温度敏感共聚物PCLA-PEG-PCLA;随后以磺胺甲嘧啶(SM1)为原料,将SM1经酰化反应得到磺胺甲嘧啶酰化产物(sulfamerazine monomer,SM1M)后,以MPA为链延长剂,AIBN为链引发剂,采用自由基引发溶液聚合法,合成pH敏感单体磺胺甲嘧啶低聚物(OSM1);最后将上述两种合成产物在偶联剂4-二甲基氨基吡啶(DMAP)和缩水剂二环己基碳二亚胺(DCC)的作用下,经脱水缩合反应,得到pH/温度双重敏感嵌段共聚物OSM1-PCLA-PEG-PCLA-OSM1。应用UV、FIRT、1H-NMR、13C-NMR、GPC等一系列光谱技术和色谱技术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最终的合成产物为目标产物OSM1-PCLA-PEG-PCLA-OSM1。对合成原料、中产物、终产物的pH和温度敏感性质进行了考察,发现SM1、SM1M和OSM1不同pH下溶解度不同,当pH由7.4增大到8.0,溶解度急剧增加。采用电位滴定法测定SM1、SM1M和OSM1的pKa分别为6.35,6.75和7.25,三者表现出不同程度的pH敏感性。以共聚物胶束形态、共聚物胶束粒径大小及分布、临界胶束浓度、相转变温度、溶解度等为指标,对合成的终产物OSM1-PCLA-PEG-PCLA-OSM1进行综合评价。研究发现,共聚物形成的胶束为核壳结构,形态为类球形,表面较光滑,大小均匀,其形成的胶束粒径较小,均在100nm左右,且随着温度升高,粒径减小,相同温度下pH增大时,粒径也减小。分别采用表面张力法和芘荧光探针法测定共聚物PCLA-PEG-PCLA和OSM1-PCLA-PEG-PCLA-OSM1的临界胶束浓度,分别为1×10-5g/ml和3×10-6g/ml。共聚物溶液-凝胶相转变温度研究表明,相同浓度的共聚物溶液随着pH的增大胶凝温度升高,当pH<7.4时,相转变温度变化并不明显,当pH>8.0时,共聚物溶液不发生溶液-凝胶相转变,当pH<8.0时,在相同pH条件下,相转变温度随着共聚物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分别以5-氟尿嘧啶(5-FU)和多西他赛(DTX)为水溶性和脂溶性模型药,采用物理混合法和薄膜分散法制备5-FU和DTX载药缓释凝胶,考察两种不同性质的药物在缓释凝胶中的释药情况。研究发现,亲水性药物5-FU在凝胶中的释放持续9d,主要通过扩散方式释放药物;亲脂性药物DTX在凝胶中释放时间相对较长,持续16d,在释药初期以扩散为主,后期表现为凝胶溶蚀和扩散相结合的作用机制。影响两种药物从共聚物凝胶中释放的主要因素有药物性质、共聚物浓度、载药量等。5-FU在浓度为15%、20%、25%的共聚物中第9d的平均累积释放百分量达到89.66%,87.59%,80.85%,而DTX在第16d的平均累积释放百分量达到88.22%,84.06%,81.79%;载药量为0.2%、0.5%、1%的5-FU在浓度为25%的共聚物中第9d的平均累积释放百分量达到75.30%,80.85%,86.90%;而DTX在第16d的平均累积释放百分量达到78.78%,81.79%,87.51%。通过观察注射部位病变情况和病理组织切片有无过敏反应,考察了共聚物OSM1-PCLA-PEG-PCLA-OSM1凝胶溶液皮下注射后的生物相容性。病理组织切片显微照片显示,共聚物溶液在注射部位形成凝胶后,周围肌肉组织均无过敏症状出现,表明共聚物OSM1-PCLA-PEG-PCLA-OSM1生物相容性较好。以自制5-FU水溶液为对照,初步研究了5-FU缓释凝胶溶液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普通5-FU水溶液组半衰期t1/2为0.29h,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t为44.5mg·h/mL,MRT为0.57h,而相同剂量的缓释凝胶组t1/2为29.2h,AUC0-t为342.4mg·h/mL,MRT为27.2h,表现出明显的缓释作用,缓释时间维持了3d。不同剂量(10,20mg/只)缓释凝胶实验组药动学参数比较,高剂量组(20mg/只)的AUC0-t为485.9mg·h/mL,t1/2为33.2h,均高于低剂量组(10mg/只),增大给药剂量表现出更好的缓释效果。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一 智能水凝胶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 二 立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 1-PCLA-PEG-PCLA-OSM1的合成及表征'>第一章 嵌段共聚物OSM1-PCLA-PEG-PCLA-OSM1的合成及表征
  • 1 仪器与试剂
  • 1.1 仪器
  • 1.2 试剂
  • 2 实验部分
  • 1-PCLA-PEG-PCLA-OSM1的合成'>2.1 嵌段共聚物OSM1-PCLA-PEG-PCLA-OSM1的合成
  • 2.1.1 温敏共聚物PCLA-PEG-PCLA的合成
  • 1)的合成'>2.1.2 磺胺甲嘧啶低聚物(sulfamerazine oligomers,OSM1)的合成
  • 1-PCLA-PEG-PCLA-OSM1的合成'>2.1.3 嵌段共聚物OSM1-PCLA-PEG-PCLA-OSM1的合成
  • 1-PCLA-PEG-PCLA-OSM1的表征'>2.2 嵌段共聚物OSM1-PCLA-PEG-PCLA-OSM1的表征
  • 2.2.1 紫外(UV)
  • 2.2.2 红外(FIRT)
  • 2.2.3 核磁共振
  • 2.2.4 凝胶渗透色谱(Gel permeation chromatography,GPC)
  • 3 结果与讨论
  • 1-PCLA-PEG-PCLA-OSM1合成工艺'>3.1 嵌段共聚物OSM1-PCLA-PEG-PCLA-OSM1合成工艺
  • 3.1.1 合成路线的选择
  • 3.1.2 合成产物的纯化
  • 1-PCLA-PEG-PCLA-OSM1的表征'>3.2 嵌段共聚物OSM1-PCLA-PEG-PCLA-OSM1的表征
  • 3.2.1 紫外
  • 3.2.2 红外
  • 3.2.3 核磁共振表征
  • 3.2.4 凝胶渗透色谱(GPC)
  • 4 本章小节
  • 1-PCLA-PEG-PCLA-OSM1的基本性质研究'>第二章 嵌段共聚物OSM1-PCLA-PEG-PCLA-OSM1的基本性质研究
  • 1 仪器与试剂
  • 1.1 仪器
  • 1.2 试剂
  • 2 实验部分
  • 1的pH敏感性研究'>2.1 pH敏感单体OSM1的pH敏感性研究
  • 2.1.1 pKa测定
  • 2.1.2 不同pH下溶解度测定
  • 2.1.3 pH依赖溶解度的测定
  • 2.1.4 共聚物粘度测定
  • 1-PCLA-PEG-PCLA-OSM1pH和温度敏感性质研究'>2.2 共聚物OSM1-PCLA-PEG-PCLA-OSM1pH和温度敏感性质研究
  • 2.2.1 临界胶束浓度(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CMC)测定
  • 2.2.2 共聚物胶束溶液粒径的测定
  • 2.2.3 相转变温度(phase transition temperature,PTT)测定
  • 1-PCLA-PEG-PCLA-OSM1的理化性质性质考察'>2.3 共聚物OSM1-PCLA-PEG-PCLA-OSM1的理化性质性质考察
  • 2.3.1 性状
  • 2.3.2 负染法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共聚物胶束形态
  • 2.3.3 溶解度的测定
  • 3 结果与讨论
  • 1、SM1M和OSM1pKa的测定'>3.1 SM1、SM1M和OSM1pKa的测定
  • 1、SM1M和OSM1不同pH下溶解度测定'>3.2 SM1、SM1M和OSM1不同pH下溶解度测定
  • 3.3 共聚物粘度测定
  • 3.4 临界胶束浓度(CMC)测定
  • 3.4.1 表面张力法测定共聚物的CMC
  • 3.4.2 荧光光谱法测定共聚物的CMC
  • 3.5 共聚物胶束溶液粒径测定
  • 3.6 相转变温度(phase transition temperature,PTT)测定
  • 4 本章小结
  • 1-PCLA-PEG-PCLA-OSM1载药水凝胶的制备'>第三章 共聚物OSM1-PCLA-PEG-PCLA-OSM1载药水凝胶的制备
  • 1 仪器与试剂
  • 1.1 仪器
  • 1.2 药品与试剂
  • 2 实验部分
  • 2.1 氟尿嘧啶体外分析方法的建立
  • 2.1.1 最大吸收波长的选择
  • 2.1.2 色谱条件
  • 2.1.3 标准曲线的建立
  • 2.1.4 回收率考察
  • 2.1.5 精密度考察
  • 2.1.6 定量限和最低检测限
  • 2.1.7 溶液稳定性考察
  • 2.2 多西他赛体外分析方法的建立
  • 2.2.1 最大吸收波长的选择
  • 2.2.2 色谱条件
  • 2.2.3 标准曲线的建立
  • 2.2.4 回收率考察
  • 2.2.5 精密度考察
  • 2.2.6 定量限和最低检测限
  • 2.2.7 溶液稳定性考察
  • 2.2.8 不同介质中溶解度考察
  • 2.3 油水分配系数测定
  • 2.4 载药水凝胶的制备
  • 2.4.1 5-FU载药水凝胶的制备
  • 2.4.2 DTX载药水凝胶的制备
  • 2.5 负染法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共聚物胶束形态
  • 3 本章小结
  • 1-PCLA-PEG-PCLA-OSM1水凝胶中药物释放行为研究'>第四章 共聚物OSM1-PCLA-PEG-PCLA-OSM1水凝胶中药物释放行为研究
  • 1 仪器与试剂
  • 1.1 仪器
  • 1.2 药品与试剂
  • 2 实验部分
  • 2.1 药物体外分析方法的建立
  • 2.1.1 5-FU分析方法的建立
  • 2.1.2 DTX分析方法的建立
  • 2.2 载药水凝胶的制备
  • 2.2.1 5-FU载药水凝胶的制备
  • 2.2.2 DTX载药水凝胶的制备
  • 2.3 药物体外释放考察
  • 2.4 凝胶体外溶蚀考察
  • 3 结果与讨论
  • 3.1 体外释放条件的选择
  • 3.2 共聚物浓度对药物释放的影响
  • 3.3 载药量对药物释放的影响
  • 3.4 药物性质对药物释放的影响
  • 3.5 5-FU和DTX体外释放模型拟合
  • 3.6 pH对凝胶溶蚀的影响
  • 4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共聚物组织相容性及5-FU缓释凝胶体内药动学研究
  • 1 仪器、药品与试剂
  • 1.1 仪器
  • 1.2 药品与试剂
  • 2 实验部分
  • 2.1 组织相容性考察
  • 2.2 皮下注射5-FU缓释凝胶大鼠药动学实验
  • 2.2.1 注射用药液的配制
  • 2.2.2 5-FU和内标(PABA)储备液的配制
  • 2.2.3 实验动物
  • 2.2.4 给药方案与样品采集
  • 2.2.5 浆样品预处理
  • 2.2.6 5-FU体内分析方法的建立和确证
  • 3 结果与讨论
  • 3.1 组织相容性
  • 3.2 血药浓度测定结果
  • 3.3 非隔室模型拟合统计结果
  • 4 本章小节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致谢
  • 发表文章
  • 相关论文文献

    • [1].乙丙共聚物粘度指数改进剂生产技术及研究进展[J]. 石化技术 2016(03)
    • [2].乙烯–丙烯酸类共聚物开发技术和市场调研[J]. 工程塑料应用 2020(03)
    • [3].降冰片烯与α-烯烃共聚物薄膜的性能研究[J]. 合成纤维 2016(11)
    • [4].衣康酸-天冬氨酸共聚物合成及其阻垢性能的研究[J]. 化学研究与应用 2017(04)
    • [5].含磷阻燃耐高温聚芳醚/聚芳醚酮共聚物合成与表征[J]. 高分子学报 2016(04)
    • [6].氟-硅-醋-丙共聚物制备及其在石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J]. 中国胶粘剂 2016(07)
    • [7].水溶性AA/AM/AHPSE/DNDA四元共聚物驱油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J]. 化工新型材料 2015(10)
    • [8].共聚物的应用和研究进展[J]. 实用医学杂志 2011(12)
    • [9].Polymer Latex上调SBR法共聚物价格[J]. 上海塑料 2010(01)
    • [10].二氧化碳共聚物研发创三项世界第一[J]. 河南化工 2009(02)
    • [11].二氧化碳共聚物研发创3项世界第一[J]. 橡塑技术与装备 2009(04)
    • [12].我国二氧化碳共聚物产业化开拓获新突破[J]. 深冷技术 2009(03)
    • [13].我国二氧化碳共聚物研究创七项世界第一[J]. 上海化工 2009(08)
    • [14].我国二氧化碳共聚物研究创7项世界第一[J]. 中外能源 2009(08)
    • [15].氨基酸衍生联酚与聚乙二醇两亲共聚物的合成与表征[J]. 塑料 2009(04)
    • [16].蓖麻油与乳酸的共聚物合成与表征[J]. 化学研究与应用 2008(08)
    • [17].苯乙烯-苯乙烯磺酸钠共聚物的制备及其流变性能[J]. 功能高分子学报 2017(01)
    • [18].羟基聚硅氧烷共聚物的合成与表征[J]. 有机硅材料 2016(02)
    • [19].丙烯酸十八酯共聚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J]. 材料导报 2016(06)
    • [20].新型四元共聚物的合成及阻垢性能评价[J]. 工业用水与废水 2015(01)
    • [21].聚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改性聚乳酸的研究[J]. 工程塑料应用 2015(04)
    • [22].可熔融丙烯腈-N-乙烯基咪唑共聚物及纤维的制备与性能[J].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15(10)
    • [23].己内酰胺与八甲基环四硅氧烷共聚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J].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6)
    • [24].乙烯-乙烯醇共聚物的合成研究进展[J]. 石油化工 2013(12)
    • [25].AM/AA/AMPS/NPAB四元共聚物驱油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J]. 精细石油化工 2014(01)
    • [26].丙烯酸丁酯/异戊二烯共聚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J]. 化工新型材料 2014(07)
    • [27].聚丙烯酸-聚氨酯-丁烯醛共聚物的复鞣应用研究[J]. 中国皮革 2013(13)
    • [28].无卤阻燃丙烯腈共聚物的制备及性能[J].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13(09)
    • [29].苯胺与吡咯共聚物空心球的自组装制备及性能[J]. 高分子学报 2012(03)
    • [30].新型两性共聚物阻垢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J]. 工业水处理 2012(07)

    标签:;  ;  ;  ;  ;  ;  ;  

    pH/温度双重敏感可注射缓释凝胶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