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政策性银行运行中的问题与建议

我国政策性银行运行中的问题与建议

一、我国政策性银行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论文文献综述)

宫帅[1](2020)在《农发行FTP资金绩效评价体系优化研究 ——以农发行L县支行为例》文中提出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以下简称农发行)作为我国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银行,主要为国家“三农”政策服务。为更好的服务国家战略,农发行积极推进现代化银行建设,实现“六个现代化”,农发行借鉴国内外商业银行的先进经验,建设FTP系统,并逐步实行全额FTP利润下的绩效考核。农发行实行总分行制,县支行作为最基层的组织,是相关政策的真正落实者,是总行战略目标的践行者。绩效管理对推动县级支行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推进县支行的绩效管理优化改革势在必行。本文以农发行L县支行为研究对象,通过对L县支行绩效评价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绩效评价体系的优化,同时提出保障措施,以实现对L县支行的绩效评价优化。本文以当前农发行改革发展浪潮不断推进为背景,运用前瞻性的眼光,为农发行基层组织未来的绩效管理提供一些思路。在研究内容上以县级支行绩效评价实际情况依据,能够真实反映基层组织的绩效评价现状,数据真实可靠,在研究方法选择上做到“因行制宜”,结合多种绩效管理工具进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能够更好的解决该行的问题。为实现对L县支行的绩效评价优化,首先对绩效评价国内外相关理论、绩效评价的相关工具方法进行论述,为此次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其次对农发行实行FTP利润绩效评价现状进行阐述,然后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的方式剖析农发行L支行绩效管理现状中存在的问题,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FTP对绩效评价的影响,发现该行存在评价指标体系不够合理、评价指标体系未考虑地域差异、人员绩效评价专业素质欠缺、绩效沟通反馈不足、绩效评价结果应用不足等问题。为能够更好的进行后续的优化设计,对产生此类问题的原因进行了深入挖掘。在绩效评价体系的优化设计阶段,首先根据L县支行基本情况,选择绩效评价工具;其次以目标管理的视角进行战略目标的分解,确保战略目标能够与评价指标的设计相匹配;然后为完善绩效评级指标体系,加入平衡计分卡中的学习成长、客户维度;此后,通过层层指标的分解用KPI确定具体的指标,最后运用权值因子判断表法进行指标权重的赋值。为使绩效评价体系达到预期效果,同时对绩效评价沟通反馈与应用进行了完善,同时制定了组织、制度、技术、文化的保障措施。通过以上的分析研究发现在绩效评价指标设计时要注意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规模性指标与效益性指标的合理设计和权重分配;在绩效评价方法的选择需要结合组织的实际情况,进行绩效评价工具的选择;在绩效评价实施阶段,建立指标定期与不定期调整机制;在绩效保障方面,要加强文化建设,形成“评价”理念,注重人才培养;在业务发展方向上,要顺应总行FTP对业务发展方向的指引,合理配置资产负债,提高自身价值。

万东灿[2](2020)在《我国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性金融支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核心。近年来,随着国际经济深度调整,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均把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作为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当前我国正处于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能否掌握核心技术,能否不在关键领域受制于人,只有靠创新,尤其是技术创新。目前我国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面临内忧外患,企业创新资金不足,种种迹象表明融资约束严重是制约企业创新的重要因素。在此背景下,对财政金融支持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术界和实务界的重视。政策性金融是政府与市场,财政与金融的有机结合体。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财政赤字压力加大,金融市场资源配置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发挥好政策性金融的支持引领作用是一个重要课题。然而,目前学界对政策性金融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系统性研究并不多见。基于此,本文通过文献研究、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和案例研究的方式,围绕政策性金融支持企业创新能够发挥什么作用,怎样发挥作用,作用效果如何以及如何优化政策性金融的支持作用等问题,系统性的研究政策性金融支持我国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必要性、定位、作用机制、功能优势以及在实践中的具体措施、作用效果、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本文的研究具体通过以下部分展开:一是通过梳理关于财政政策和金融发展对企业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的作用影响,以及产权性质、企业规模等企业内部特征对财政金融支持企业创新影响的国内外文献,为后续分析政策性金融支持企业创新提供文献支撑。二是通过梳理与本文研究密切相关的基础理论,包括创新经济学理论、政府与市场关系理论和政策性金融理论,从而把创新的双重属性和政府与市场的作用机制相对接,并构建支持企业创新的财政金融协同组合模式。为财政金融支持企业创新的分工与协同配合提供理论支持,并为系统论证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机理和作用优势打下理论基础。三是系统性分析在新时期,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必要性、定位领域、作用要素、分工机制和功能优势。从理论角度提出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需要政府与市场协同作用的支持环境,而政策性金融能够发挥好财政与金融的协同优势,实现政策性、市场性和专业性的统一,有效分担企业创新面临的公共风险和私人风险,促进企业提升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四是从现实出发,分析作为履行政策性金融职能主体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包括政策性银行和政府产业引导基金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措施、效果和不足,及在支持过程中的全面风险管理,和面临的内外部问题和困难,从而进一步论证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的综合优势,厘清了制约政策性金融作用发挥的因素。五是基于理论和现实构造实证模型进行分析。以符合“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的先进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政策性金融对我国先进制造业企业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的支持作用。同时结合企业内部异质性特征,包括产权性质、企业规模和企业年龄因素,探究企业异质性对政策性金融支持企业创新效果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政策性金融对提升企业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均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国有产权性质能够显着提升政策性金融对先进制造业企业创新投入的促进作用,而对提升企业创新产出的作用不显着。企业规模增长对政策性金融促进企业创新投入的作用不显着,但能够显着提升政策性金融支持企业创新产出的作用。企业年龄增长对政策性金融提升企业创新投入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但对于提升企业创新产出的抑制作用不显着。六是以进出口银行支持我国船舶工业转型升级为案例,结合前述理论与实证分析,剖析进出口银行在支持我国船舶工业创新和产品升级方面的定位、措施和效果。探讨进出口银行在提升国有船舶企业创新产出方面存在的不足。最后,指出进出口银行支持船舶工业所面临的内外部问题,并借鉴造船强国日韩的国际经验,为后续政策建议的提出提供参考。基于上述研究分析,本文得出重要结论,具体如下:首先,创新的双重属性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特点决定了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和高质量发展需要政府与市场协同作用的支持环境。政策性金融作为政府和市场的结合体,具有财政和金融的组织协同机制。政策性金融通过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分担创新风险,在专业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提升企业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方面具有明显的作用。其次,政策性金融对国有企业创新产出的支持效果还不够理想,对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和年轻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和覆盖面相对不足,精准高效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还有待提升。最后,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职能定位存在摇摆,经营管理和制度体系建设还不够到位。相关政府部门对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支持措施,经营授权,监管考核等机制还不够完善,制约着政策性金融作用优势的发挥。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从优化政策性金融的支持措施、深化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和完善相关政府部门的监管支持入手,为更好的发挥政策性金融的支持作用提出一揽子综合改进方案:一方面,政策性金融须以企业为中心,明确分工定位,分层分类支持企业创新,同时不断创新支持方式,优化评估体系,加强与相关政府部门和商业性金融的全面合作。另一方面,政策性金融机构须全面深化改革,强化经营管理体系建设。同时,需要相关政府部门在完善授权、监管和激励措施等方面为政策性金融机构提供良好的支持环境。

马晓宇[3](2020)在《基于风险分担的H农发行粮食贷款风险管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粮食生产是国民经济的命脉。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发(2020)1号再次强调,确保粮食安全自始至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1994-2019年间,农发行累计发放粮食收购贷款64539亿元,支持收购粮食72765亿斤,为支持粮食产业经济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巨大贡献。然而,随着粮食市场化和农发行贷款业务向粮食加工企业、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延伸,信贷风险控制的难度加大。如何在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政策、加大对粮食产业链的信贷资金支持的同时,防范贷款风险,成为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面临的重大课题。国内外学者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研究已颇为成熟,但对政策性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研究相对较少,特别是对粮食贷款业务中风险成因和管控的研究仍显不足。另外,现有研究将重心放在了企业治理与内部控制上,对贷款风险分担策略的研究匮乏,而这才是银行在贷款过程中降低风险的关键,对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至关重要。本文以H农发行为研究对象,探索H农发行在粮食贷款业务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基于风险分担理论提出改进建议。首先,运用文献研究法,梳理了与政策性银行、粮食贷款、信贷风险与风险管理相关的文献,分析现有文献研究的不足。其次,对H农发行粮食贷款业务运行现状、风险管理情况进行分析。然后,以H农发行对X公司贷款为例,深入识别粮食贷款业务中面临的来自贷款对象、宏观环境、银行自身三个层面的风险因素,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风险评估。再结合现状,指出H农发行风险管理存在的不足之处。最后,基于风险分担理论,针对前文识别出的风险敞口和问题,提出改进建议。通过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第一,粮食贷款业务的特点和H农发行现状决定了强化风险管理的迫切性。第二,H农发行粮食贷款业务面临的风险来自贷款对象、宏观环境、银行自身三个层面。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风险进行评估,得出H农发行粮食贷款风险中来自贷款对象和宏观环境的风险较高,银行自身层面风险较低的结论。第三,H农发行在粮食贷款风险管控中存在风险信息的识别手段落后、风险监测和预警能力欠缺、缺乏有效的风险分散机制三点不足之处。第四,基于风险分担理论,针对前文识别出的风险敞口和问题,设计风险分担机制进行防范。具体提出了与商业银行开展合作融资、建立粮食贷款保证基金、推动贷款保证保险、激励贷款企业利用期货市场四点风险分担策略。同时,还提出了优化风险识别的方式举措、提高风险监测与预警能力两点建议。期望能帮助H农发行实现粮食贷款风险的有效管控,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保障,也为其他政策性银行的风险管理提供决策参考。

张文慧[4](2020)在《农发行M市分行民营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在深化金融改革、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既面临着巩固粮棉油收储业务地位和探索多元化项目信贷模式等考验,也迎上了服务实体经济、强化金融监管的政策机遇。在当前历史背景下我国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政策,取消粮食订购、放开粮食收购,农发行M市分行作为一个重要的农业区,农发行M市分行受国家政策影响信贷规模下降,盈利空间缩小,同时历经三年的棚户区改造政策,商品房去库存任务基本完成,棚户区改造中长期信贷规模将缩小,靠与政府合作降低风险,扩大效益的方式已经渐渐不能满足自身发展,进一步发展民营企业非购销类、非政策性信贷规模刻不容缓,然而,通过对M市农发行民营企业信贷的研究发现民营企业不良率超过40%,本文将通过对M农发行民营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现状进行分析,改进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将依托信贷风险管理理论,参考国内外信贷风险管理的研究成果,以农发行M市分行支持的民营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状况为研究对象,利用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文献综述法、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等,在信贷配给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全面风险管理理论和分散理论的基础上,介绍农发行M市分行现阶段民营企业信贷业务流程及现状,分析其民营企业信贷风险及信贷风险管理的具体措施,找出M市分行民营企业信贷风险管理三个阶段中的问题,贷前阶段存在信贷风险管理组织不合理、信贷资产结构严重失衡、贷前尽职调查不够充分问题;贷中阶段信贷风险识别手段不先进、贷中审查和审批不规范问题;贷后阶段风险预警机制不健全、贷后检查不充分问题。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贷前阶段可以改进现有组织结构、优化信贷结构和加强贷前调查管理;贷中阶段可以改进现有风险识别手段和规范贷中审查、审批管理;贷后阶段可以健全信贷风险预警机制、加强贷后检查力度和培育积极健康的企业文化。

胡朝熠[5](2019)在《AD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现状及其改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国际性金融危机的影响及国内外银行业大案的频频爆发,全球市场经济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保持国家金融系统的稳健发展,提升银行内部控制水平变得至关重要。AD银行是国内唯一一家农业政策性银行,是国家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国家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代理财政支农资金的拨付,为国家三农事业发展而努力。然而,由于AD银行经营管理、信息科技、硬件设备等方面的落后性使AD银行防范风险的水平较弱,随着金融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业务的不断扩展,经营过程中面临的风险和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研究和改善该行的内部控制制度,提升该行的内部控制水平,有效防范相关风险变得刻不容缓。本文首先论述了研究背景、意义、方法、思路及文献综述,文献综述主要涉及企业内部控制的理论及银行内部控制的相关理论;其次介绍了政策性银行的相关概念、特征及其内部控制的原则、目标和实施的基本方式;再次简要介绍AD银行发展历程,而后从内部控制五大要素: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识别与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出发分析了AD银行内部控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发现政策性银行缺少法律依据、行政化管理色彩浓重、管理体制不合理、人才缺失、信息科技水平落后、内审部门缺失独立性等原因是造成AD银行内部控制薄弱的重要原因;最后根据分析出来的原因,对症下药,从以下五个方面提出完善AD银行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议。一是从宏观的角度看,国家需要起草制定专门的政策性银行法律,立法机构应当为AD银行量身定制相应的法律体系,才能更好地推进政策性银行金融体制改革,以法律形式保证政策性银行的高效化和专业化运营原则。二是完善内部控制环境,去行政化管理,借鉴国家开发银行的成功经验完善公司制管理机制;加强内部控制文化建设,使良好的内部控制文化氛围至上而下,覆盖每一个员工,每一个工作环节;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立科学化的人力资源政策,从而引导员工更好的执行内部控制制度。三是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及模型、分析法健全风险识别和评估体系、优化风险管理部门设置、引进专业人才充实风险评估队伍,建立一支专业的风险识别与评估的队伍。四是通过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制定可理解、操作性强的控制活动制度,提高整体执行力、同时从战略管理出发,制定明确的中长期战略,编制科学、合理的预算,从而实现对全行的业务的规划和调整,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活动。五是大力发展信息科技,AD银行目前最落后的就是信息科技方面,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至少落后十年,可从引进信息科技人才、开发先进系统、软件等方面提高自身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六是通过明确内部审计部门的职责及地位,拓展内部审计领域并结合外部监督体系,形成全方位的内外部结合的监督体系。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提出应由“国家制定专门的政策性银行法律”使政策性银行的运作有章可循,从而促进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这也是政策性银行法律规制的国际惯例。同时提出学习国家开发银行先进经验,取消行政化管理,完善公司制管理机制等等,通过完善AD银行内部控制整体大环境,从而促进AD银行防范风险及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促进其稳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吕昊[6](2019)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S分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文中认为作为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主力军,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自从诞生以来,全面贯彻执行国家粮棉油购销政策,坚守自身的服务农业发展的定位,全力保障我国的农业发展和粮食的供给,这对于农民的收入增加具有较好的推动作用,并且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农业发展银行S分行作为一个政策性银行的市级分行,其经营业务多样化程度较高。由于经营业务的多样化使得农业发展银行S分行的风险管理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而支农信贷在S分行的业务经营占有比较大的比重,具有比较大的影响。因此,对农业发展银行S分行的信贷风险管理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基于农业发展银行S分行的信贷风险管理的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研究背景和意义进行论述,并且从相关信贷风险管理理论中找出适合于农业发展银行s分行的信贷风险管理的改进理论基础。其次深入分析了 S分行的信贷风险管理的现状,分析了农业发展银行S分行的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和保障措施,为其他政策性银行提供一定的参考。通过本文的研究,得出了农业发展银行S分行存在信贷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信贷风险内控体系不健全,信贷风险预警能力较弱,信贷风险补偿机制滞后以及信贷风险管理资源整合保障机制发挥不充分等问题。S分行信贷风险管理问题成因主要包括外部经营环境不成熟,内控制度缺乏有力保障,信贷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国家政策变动频繁以及信贷风险管理文化严重缺失等。针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了健全信贷风险管理体系、完善内控制度建设、强化信贷风险监督管理和信息披露机制、建立信贷风险分散和补偿机制、提升信贷风险管理资源整合保障机制等完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S分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张璟琳[7](2019)在《农发行P市分行政策性中长期贷款风险管理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的城镇化进程日益加快,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关的中长期项目纷纷涌现。由于政策性中长期项目具有投资规模大、资金回收周期长、收益率低等特点,社会资本对这类项目的参与度较低,导致该类信贷资金供不应求。作为P市唯一一家农业政策性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P市分行(以下简称“农发行P市分行”)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大力拓展支农业务范围,为涉农政策性中长期项目提供信贷资金支持。近年来,该行的政策性中长期贷款总量大幅增长,为改善我国农村生活条件、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然而,受贷款风险拨备金计提额逐年上升的影响,尽管贷款规模稳步扩大,但该行账面利润出现亏损,严重威胁其经营的持续性。近年来,该行政策性中长期贷款正处于高速增长期,如何提升这类贷款的风险管理水平,防控日益显现的政策性中长期贷款风险,成为该行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以农发行P市分行为研究对象,以信贷风险管理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为基础,结合政策性中长期贷款的特点,运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阐述其政策性中长期贷款业务发展、业务流程和风险管理的现状,发现其在政策性中长期贷款政策风险、信用风险、担保风险和操作风险管理中以及组织架构和人员配置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员工进行访谈,探究和归纳问题的成因。最后结合P市分行实际情况,就不同的贷款风险类型以及组织架构和人员配置提出针对性的贷款风险管理完善建议,认为P市分行在政策风险管理上,一要创新合作模式,促进业务多元化发展,二要更新风险防控手段,健全风险防控机制;在信用风险管理上,应完善客户信用评级体系,增进银政沟通;在担保风险管理上,应优化担保物品价值评估,强化担保管理;在操作风险管理上,一要构建全员性风险管理文化,二要强化业务培训与指导,完善激励考核机制,三要优化升级信贷管理系统,进一步提升风险防控能力;在组织架构和人员配置方面,一要优化信贷风险管理条线组织架构,二要创建信贷风险管理人才库,健全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以提升该行政策性中长期贷款风险管理水平,保障其政策性职能的发挥。

徐婷婷[8](2019)在《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机理及功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贫困问题古而有之,它是复杂的社会建构,发仓廪以救贫穷,使黎民不饥不寒,是历朝历代统治者的目标;摆脱贫困,实现伟大中国梦,是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共同的奋斗目标。新中国的大规模减贫工作始于1978年,四十年来成效显着,尽管如此,“十三五”期间中国的扶贫形势依然严峻,在减少贫困人口总量、降低贫困程度和缓解贫困集中度等方面仍然任重道远,考验着中国政府的智慧与决心。随着对贫困问题的深入研究和贫困度量标准的不断更新,贫困脆弱性(简称“脆弱性”)逐渐走入研究视野:贫困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物质贫困,还包括风险和面临风险时的贫困脆弱性。无论什么时候只要减少、缓解和应付风险的机制能为穷人所用,他们的贫困脆弱性就会降低。据统计,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有25.2%来源于第一产业净收入,而贫困地区农村这一数字更是达到30.1%1。因此,减少、缓解和应对农业风险,稳定农村居民第一产业收入,是缓解贫困脆弱性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中国的扶贫开发步入攻坚克难和巩固成果的阶段,面临新背景、新挑战,有限的支付能力与较高的风险保障需求之间的矛盾、针对弱势群体的普惠性实践与精准对接脆弱性人群的特惠性需求之间的矛盾凸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因而,满足贫困脆弱性农户的风险保障需要将成为新时代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建立反贫困长效机制的现实要求。在这一系列背景下,具备政策性、保障性和公平性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作为保险领域缓解贫困脆弱性最行之有效的工具之一,其研究就具有重要意义:既有利于学术界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功效进行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又有助于明确政策性农业保险在脱贫攻坚中的定位,使其更好地参与脱贫攻坚。立足于贫困脆弱性,不仅应关注当前的贫困,更应关注未来可能发生的贫困。本文正是从农业风险冲击下的贫困脆弱性出发,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机理和功效进行研究的。具体而言,本文由9个章节构成。第1章,导论。以问题为导向,分析其产生的政策背景、现实背景和理论背景,阐述对其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梳理和评述国内外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对研究的核心概念进行界定;根据研究问题的特性,阐述本文研究的边界,设计研究思路和框架内容,并对研究中使用的方法进行说明;最后提出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第2章,相关理论及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机理。政策性农业保险是本文研究的主题之一,普遍存在的农业风险及其导致的贫困脆弱性是可持续脱贫的制约因素之一,需要有效的农业风险管理。由此,农业风险与农业风险管理理论是本文研究的基础之一。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外部效应和准公共物品属性使其成为参与脱贫攻坚的重要环节,需要对外部效应与准公共物品理论进行了梳理阐述。贫困脆弱性是研究的另一个主题,因而本章从概念演进、与贫困的关系、生成机制、识别框架以及测度方法等方面阐述贫困脆弱性理论;并对效用理论与预期效用理论进行了阐述。本文实证研究采用了马尔可夫过程的思路进行模型求解,因此本章也对马尔可夫过程进行了阐述。最后,在理论阐述的基础之上论述了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机理。研究表明:基于“风险-脆弱性”分析框架,在农业风险冲击下,脆弱性农户的内部和外部风险共同作用,生成了贫困脆弱性;随后,脆弱性农户的风险暴露性、敏感性和适应性递次演化,使贫困脆弱性不断加剧,并恶性循环;最后,若要预防和应对脆弱性,需要有效的风险管理,然而不充分的风险管理措施可能使脆弱性加剧,因而相较于商业性农业保险,政策性农业保险是更为有效的风险管理工具之一。第3章,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制度演进及缓解贫困脆弱性的实践启示。本章梳理和总结了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的演进历程及制度演进中的经验。随着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的演进,其职能从风险保障拓展至防灾防损和资金融通,作用领域也逐步扩大至服务“三农”。进一步地,从多层面分析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现状:(1)在农业风险冲击下,我国的贫困脆弱性呈现出规模大、区域集中和收入来源单一的特征。(2)生态系统层面、经济层面和人文层面的原因交织,是导致贫困脆弱性的主要原因。(3)梳理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在供给与需求、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风险管理等三个层面缓解贫困脆弱性的现状,可为后文分析提供数据支撑。以印度、巴西等国以及我国河北省阜平县、甘肃省农业保险扶贫为典型案例,对比分析得出启示借鉴,有助于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效应的发挥。第4章,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功效及因素。本章主要探讨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功效、影响因素和制约因素。政策性农业保险在缓解贫困脆弱性中具有风险保障、提供增信担保、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促进农业技术发展等功效,这些功效的发挥有助于贫困的缓解。供给端:宏观层面——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农业保险相关立法和条例、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等,为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提供了政策环境、机制体制的必要配套;微观层面——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保障水平、保障范围、保险险种和技术创新等,为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提供了操作方式。需求端:普遍存在的农业灾害性风险和农业灾害损失导致农户产生了农业保险需求意愿;农业收入的不断增加,使得农户基本具有购买农业保险的能力,进而对政策性农业保险产生有效需求,以达到缓解贫困脆弱性的目的。然而,政策性农业保险在缓解贫困脆弱性中仍存在制约因素:政府层面,配套措施不明确、保障水平低且补贴项目单一、大灾补偿和再保险机制缺乏等;保险机构层面,基层服务水平不足、区域风险与费率不匹配、特色保险产品供给不足、保险教育宣讲力度不足等;贫困农户层面,风险感知能力和保险意识薄弱、有效需求不足等,制约因素的存在使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效应无法充分发挥。第5章,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效用、临界点及传导机制。本章从农户行为出发,探讨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边际效用、收入弹性、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以及不确定条件下的期望效用。研究表明:当收入弹性为负时,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商品属性发生变化,即对收入水平较低的农户,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总效应为负,这也是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存在障碍的原因之一。在期望效用中,公平保费条件下投保与否对农户收入没有影响,但实际上,不确定条件下的效用低于确定条件下的效用,即政策性农业保险所带来的净福利将更大,缓解贫困脆弱性效果将更好。基于效用分析,本文认为政策性农业保险在缓解贫困脆弱性中存在着临界点,即门槛效应。在临界点之上,政策性农业保险对贫困脆弱性的缓解产生了直接和间接传导。其直接传导机制是:(1)农户参与农业保险后,若发生风险损失,保险公司给予经济赔偿,能够减少收入波动,缓解脆弱性;(2)政策性农业保险能够平滑消费并减少农户的不确定性预期,增强农户的消费信心,实现消费者剩余最大化,进而实现脆弱性的缓解。其间接传导机制是:(1)通过“降低农业投资者风险预期→农业投资增加→农业产业化程度提高→农业产出率提高→农业收入增加→农业经济增长”这一路径推动经济增长,伴随着农业经济增长,涓滴效应带来了农户收入的增加和其它福利状况的改善,进而缓解贫困脆弱性;(2)通过保费收入可以实现财富的再分配,与此同时,保费补贴的实质是政府转移支付,能够促进收入分配公平化。进一步地,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有利于缓解贫困脆弱性。但是需要引起重视的是:从农村缓解贫困的政策角度来看,初始收入分配差距越大的国家,采取收入再分配政策以推动贫困减缓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第6章,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效应的实证分析:理论模型及数值模拟。本章从实证的角度探讨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脆弱性的效用。在对比相关模型的基础上,将MIU效用函数、贝尔曼方程和马尔可夫过程相结合,构架理论模型;以农户在未来陷入贫困的概率度量贫困脆弱性。参考前人研究,对相关参数进行校准,模拟不同情况下农户陷入贫困的概率,采用图形的方法直观显示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脆弱性的效用。研究表明:(1)当农户初始资产高于临界值时,投保农业保险后陷入贫困的概率低于未投保的概率;(2)当农户初始资产高于临界值时,赔偿比例越大,陷入贫困的概率越低,反之亦然;(3)相较于足额保险,投保不足额保险时,贫困概率下降的速度较慢(斜率较小);(4)农业保险财政保费补贴的增加,有助于降低贫困家庭陷入贫困的概率。本章从实证的角度初步证明了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存在着临界点。第7章,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效应的实证分析:基于典型村庄的调研数据。本章基于典型村庄的微观调研数据,采用FGLS法、Probit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数据来源于笔者亲身参与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农村普惠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机制、效应及政策研究”课题组在四川、甘肃、青海和河南等四省典型村庄的调研数据。在对样本贫困脆弱性进行测度及Probit回归后,结果显示:(1)在1天1美元标准下(即年收入2600元),被调查的622户农户中,有65.59%的农户为贫困脆弱性家庭,其中建档立卡农户占比25.24%,非建档立卡农户占比40.35%。(2)整体样本中,参与农业保险、获得保费补贴和保险赔偿能够降低贫困脆弱性,但是保费支出不利于贫困脆弱性的缓解。对比建档立卡农户和整体样本农户发现:对于建档立卡农户而言,若要发挥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效应,减轻保费负担是十分重要的,同时,适当提高对建档立卡农户的保费补贴,能够有效降低其贫困脆弱性。非建档立卡农户中,农业保险参与对贫困脆弱性的影响系数低于建档立卡农户,表明对建档立卡农户而言,参与政策性农业保险具有更大的边际效用。保费支出变量的系数低于整体样本和建档立卡农户样本,表明当农户实现摘帽之后,保费支出的压力在逐步降低,对贫困脆弱性的负向影响在不断减弱。第8章,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效应的实证分析:基于省级面板数据。本章基于我国2010年—2017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门槛面板数据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在对整体样本和分组样本分别进行门槛回归后,结果显示:(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低时,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规模的扩张,给农户带来一定的支付压力,在一定程度上会加重农户负担,并不利于贫困脆弱性的缓解。随着可支配收入的提高,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脆弱性的效果逐步提高。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规模的扩大,尽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农户的保费支付压力,但对可支配收入的影响并不明显,即缓解脆弱性的效果并不明显。政策性农业保险赔偿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有正向的促进作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贫困脆弱性。(2)分组后再次进行回归发现,低收入组中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保费收入对可支配收入的影响存在双门槛效应,呈现出“由负到正”的趋势;保费补贴和保险赔偿不存在门槛效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但并不显着。中等收入组中,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保费收入和保费补贴存在单门槛效应,且影响系数为正;保险赔偿存在单门槛效应,影响系数“先负后正”。高收入组中,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保费补贴和保险赔偿均存在单门槛效应,系数均为正,但显着性较低。第9章,研究结论、建议及展望。如何充分发挥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功效,是本文研究的实践意义,也是本章价值所在。研究表明: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功能是客观存在且不断演化的,其风险保障、提供增信担保、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促进农业技术发展等方面功效的发挥,能够打破贫困脆弱性的恶性循环,缓解贫困脆弱性。但是,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功效的发挥,仍存在一定的制约因素,也使得其在缓解贫困脆弱性中存在着临界点(门槛效应)。进一步的,本文从理论模型和数值模拟、微观数据分析、宏观数据分析等角度,均证实了政策性农业保险能够降低贫困脆弱性,也证明了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存在着临界点。基于对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结论的总结,本文建议:应遵循政策性农业保险功能的客观规律,肯定其在缓解贫困脆弱性中的重要作用;认识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微观效用机制,明确其在缓解贫困脆弱性中的功能定位;构建多层次政策性农业保险产品结构,扩大其在缓解贫困脆弱性中的保障范围;探索差异化政策性农业保险补贴制度,提高其在缓解贫困脆弱性中的保障水平等四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最后,研究认为未来可以从探讨多层次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路径、机制与效应;在行为经济学框架下讨论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效用等两个方面入手,开展进一步的研究。本文对该领域的边际贡献和创新之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探索了政策性农业保险在缓解贫困脆弱性中的定位。国内现有针对保险或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的研究主要将其视为一种工具或路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于目前处于贫困线下的扶贫对象,而对处于贫困线之上,但是具有高脆弱性,随时可能因灾致贫、因灾返贫的农户关注甚少。本文从脆弱性的视角出发,不仅仅关注当前的贫困,更关注未来可能发生的贫困和造成贫困的农业风险因素,以前瞻性的视角进行研究,为建立防范返贫和持续脱贫长效机制提供思路。脆弱性视角下的贫困,研究对象范围更大,研究内容包含风险这一因素,在此视角下的研究有助于厘清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深层次原因,也能够明确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定位,即其缓解贫困脆弱性的效应发挥是存在临界点的,只有在临界点之上,才能够达到贫困脆弱性缓解的目的。由此,本文在肯定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重要作用的同时,也提出如果在不恰当的时候、不恰当的对象采用了这一工具,就有可能使贫困加剧。第二,基于“风险-脆弱性”框架探讨了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机理。与以往关于贫困的研究不同,贫困脆弱性具有前瞻性,且将风险融入贫困研究之中,重点关注未来可能发生的风险对农户贫困的影响。本文在“风险-脆弱性”这一分析框架内,探讨了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机理。在外部风险(普遍存在的农业风险)和内部风险(农户自身风险管理能力较弱)的共同作用下,贫困脆弱性逐步生成;暴露性、敏感性和适应性递次演化推动了贫困脆弱性的不断演化;为预防和应对贫困脆弱性,需要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毫无疑问,政策性农业保险是保险领域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也是农业风险管理的基本手段。贫困脆弱性的生成、演化与预防机理,环环相扣构成了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机理。第三,从微观和宏观层面尝试分析了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作用机制。尽管在实践中可以观察到政策性农业保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贫困脆弱性,在这些现象的背后是影响因素和传导机制。本文从政府、保险机构和农户三个层面分析了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宏观和微观影响因素以及制约因素,并从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分析了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传导机制:政策性农业保险通过稳定农户收入和平滑消费的直接传导机制达到缓解脆弱性的目的;通过促进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公平的间接传导机制达到缓解贫困脆弱性的目的。第四,尝试用理论模型量化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效用。效用是人的主观感受,但却可以通过总效用、边际效用等数理公式来表达。现有的研究中,理论模型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仅研究农业保险的消费效用;二是构建家庭资产增长模型,研究陷入贫困的概率。结合研究的重点和主题,本文将两类模型结合,构建包含农业风险冲击的效用函数,引入农业保险、保险免赔率、保费补贴比例等变量,并根据农业保险的特点,引入不足额保险,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模型构建的创新。将效用函数、贝尔曼方程和马尔可夫过程相结合并进行数值模拟,从理论层面论证了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作用。第五,用典型村庄的微观调研数据评估了农户的贫困脆弱性并分析政策性农业保险对其脆弱性的影响。政策性农业保险对贫困脆弱性的影响究竟有多大?能使得农户贫困脆弱性降低多少?是各界关注的重点,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内容。然而,已有的数据库无法满足本文实证所需:大多数微观调研数据没有针对农业保险的数据。因此,本文研究中,采用了笔者亲身参与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19年在西部地区典型村庄的微观调研数据,一方面评估了农户的贫困脆弱性,另一方面探究了政策性农业保险对贫困脆弱性的影响以及主要影响因素。尽管样本量有622份,但涵盖了四川、甘肃、青海等贫困大省,因而仍具有说明意义。进一步的,本文还将受访农户区分为建档立卡农户和非建档立卡农户,对比分析政策性农业保险对其贫困脆弱性的影响。

霍永辉[9](2019)在《NF政策性银行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授信业务风险管理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地方政府的融资规模不仅高居不下,而且有不断上扬的趋势,这也直接导致授信风险持续积累,许多政府融资平台的借贷项目被相关监管机构列为重点风险监控领域之一,控制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授信业务及其他信贷业务的风险管理,成为广大政策性银行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NF政策性银行A分行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授信业务风险管控措施,但是从整体来看,NF政策性银行A分行还未形成健全的授信业务风险防范与控制体制,其授信业务风险管理体系尚不完善,主要表现在风险观念的落后、风险管理架构和机构设置的不完善、过度依赖财政收入和土地升职偿债以及缺乏完备的信贷业务担保机制。通过对A分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授信业务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导致问题的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进行分析,理论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提出了相应的风险优化方案。本研究旨在比较“政策性银行”与“一般商业银行”的差异,在此基础上以NF政策性银行为例,具体研究和分析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授信业务及其风险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更加完善的管理措施和对策。研究以期:一方面为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信贷业务的风控管理不断充实理论基础,另一方面更多的增加我国政策性银行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授信业务的熟悉程度,不断优化和发展这类银行的政策性业务,做好区域性、行业性金融风险的规避,在合规可控的前提下促进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信贷业务乃至这一整体领域的不断发展进步。本文研究意义在于为一方面解析政策性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特点;其二是以案例银行为代表,分析政策性银行政府融资风险管理的现状与问题,以及探索出一条有效的风险管理办法,解决案例银行问题;其三是以点推面,为其他政策性银行政府融资平台信贷风险问题提供解决思路。

郭蓓芊[10](2019)在《我国政策性银行对不良资产处置问题研究 ——以农业发展银行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经过40年改革开放和高速发展,我国经济发展进入转型升级阶段。政策性银行作为财政投融资机构,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政策性银行在宏观层面支撑了国家战略目标的实施,在微观层面上满足了国企和民营企业金融需求,对于弥补商业性银行的缺陷发挥了重要作用。现阶段,对政策性金融本质认识模糊、政策性银行职能定位存在偏差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政策性银行的功能发挥和健康发展,对政策性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也有着十分不利的影响。导致其风险与资产价值难以评估,而且相对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经验少且难度大。本文探讨政策性银行对当前不良资产处置问题,结合农业发展银行处置S集团不良资产案例,指出我国第三轮不良资产处置中政策性银行的不良资产处置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与偏向性的政策方向与方法建议。本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该选题的背景及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采用的研究方法和主要研究内容。引出了本文的核心主题——政策性银行不良资产处置问题。第二部分为相关概念与理论。首先,分政策性银行与不良资产两大核心概念,对其定义、特征、以及重要作用等进行了归纳整理。同时,简述了当前非营利性不良资产形成机理。最后,信贷配给理论与资产管理理论等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概念,为后续理论分析提供必要工具。第三部分是农业发展银行处置S集团不良资产的案例描述。以实际案例的发展路径,展开描述农业发展银行处置不良资产的全过程。对相关案例背景、利益相关方、会计认定、处置手段以及最终处置结果都做出了较为详细的阐述说明。第四章是农业发展银行处置S集团不良资产的案例分析。首先,从宏观与微观剖析问题,按照处置阶段的时间顺序,对风险评估问题、会计认定问题、不良资产处置问题等进行了深刻剖析。然后,基于政策性银行自身特点,不良资产形成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研究。最后,通过对农业发展银行相关案例的研究与总结,从处置对价、会计制度、处置方式等方面入手,提出政策性银行不良资产问题的创新解决方式与具体措施建议。第五章为总结与展望。回顾了全文脉络与关键论点,提出政策性银行未来适用的不良资产创新处置手段。希望通过本文提供的对于政策性银行的不良资产处置剖析与建议,会使其不良资产“困境”得到有效缓解,也能积累更多切实可行的宝贵经验。

二、我国政策性银行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政策性银行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农发行FTP资金绩效评价体系优化研究 ——以农发行L县支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内容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第2章 相关理论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政策性银行界定
        2.1.2 绩效的定义
        2.1.3 绩效评价
        2.1.4 FTP概念
    2.2 绩效评价理论概述
        2.2.1 目标管理理论
        2.2.2 关键指标理论
        2.2.3 平衡计分卡理论
        2.2.4 PDCA循环理论
    2.3 国内外文献综述
        2.3.1 国外文献综述
        2.3.2 国内文献综述
        2.3.3 文献评述
第3章 农发行L县支行绩效评价体系现状分析
    3.1 农发行L县支行基本情况
        3.1.1 基本概况
        3.1.2 组织结构
        3.1.3 业务种类
        3.1.4 经营情况
        3.1.5 人员情况
    3.2 调查问卷与访谈分析
        3.2.1 农发行L县支行绩效概况
        3.2.2 农发行L县支行绩效评价框架
        3.2.3 农发行L县支行绩效评价调查
        3.2.4 人员访谈
    3.3 FTP模式下绩效评价影响分析
        3.3.1 农发行FTP绩效评价模式的演变
        3.3.2 FTP影响分析
        3.3.3 实行FTP利润后对净利润的影响
    3.4 农发行L支行绩效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3.4.1 存在的问题
        3.4.2 成因分析
第4章 农发行L县支行FTP绩效评价体系优化设计
    4.1 改进绩效评价的原则、思路
        4.1.1 改机绩效评价的原则
        4.1.2 改进绩效评价的思路
    4.2 绩效评价方法的选择
        4.2.1 运用目标管理法进行战略目标分解的原因
        4.2.2 运用KPI进行指标设计的原因
        4.2.3 运用BSC客户维度与学习成长维度的原因
    4.3 战略目标分析与分解
        4.3.1 战略目标分析
        4.3.2 战略目标的分解
    4.4 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4.4.1 绩效评价KPI指标的选择
        4.4.2 指标权重的设计
        4.4.3 加减分项说明
        4.4.4 等级评定
第5章 农发行L县支行FTP绩效评价体系的预期效果和保障措施
    5.1 绩效评价的沟通反馈与结果运用
        5.1.1 绩效评价沟通
        5.1.2 绩效考核结果运用
    5.2 预期效果
        5.2.1 绩效评价系统针对性有所加强
        5.2.2 绩效考核的沟通反馈效率适当提升
        5.2.3 绩效评价结果的运用范围扩大
        5.2.4 员工工作积极性更高
    5.3 相关保障措施
        5.3.1 组织保障
        5.3.2 制度保障
        5.3.3 技术保障
        5.3.4 文化保障
第6章 研究结论与不足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我国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性金融支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问题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1.3 理论与现实意义
    1.2 核心概念的界定
        1.2.1 先进制造业
        1.2.2 企业技术创新
        1.2.3 政策性金融
    1.3 研究内容、逻辑框架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与思路
        1.3.2 逻辑框架
        1.3.3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和不足
        1.4.1 本文的创新点
        1.4.2 本文不足之处
2 文献综述
    2.1 财政政策影响企业创新的国内外文献研究
        2.1.1 财政政策对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
        2.1.2 财政政策对企业创新产出的影响
        2.1.3 企业异质性对财政政策促进企业创新的影响
    2.2 金融发展影响企业创新的国内外文献研究
        2.2.1 金融发展对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
        2.2.2 金融发展对企业创新产出的影响
        2.2.3 企业异质性对金融发展促进企业创新的影响
    2.3 政策性金融的国内外文献研究
        2.3.1 政策性金融概述
        2.3.2 政策性金融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2.4 文献评述
        2.4.1 财政政策影响企业创新的文献评述
        2.4.2 金融发展影响企业创新的文献评述
        2.4.3 政策性金融文献评述
3 理论基础
    3.1 创新经济学理论
        3.1.1 技术创新理论
        3.1.2 企业创新理论
        3.1.3 创新的私人属性和公共属性
    3.2 政府与市场关系理论
        3.2.1 市场机制与市场失灵理论
        3.2.2 政府干预理论
        3.2.3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模式
        3.2.4 政府与市场促进创新的作用机制
    3.3 支持企业创新的财政金融协同组合模式
        3.3.1 财政支持企业创新的作用方式和不足
        3.3.2 金融支持企业创新的作用方式和不足
        3.3.3 财政金融协同支持企业创新的模式构建
    3.4 政策性金融理论
        3.4.1 政策性金融的本质、特点和功能
        3.4.2 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界定和分类
    3.5 本章小结
4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理论分析
    4.1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必要性
        4.1.1 我国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特点、重要性和现实困境
        4.1.2 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公共风险和私人风险
        4.1.3 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需要政府与市场协同作用的支持环境
        4.1.4 财政补贴和商业性金融作用的发挥受到限制
    4.2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定位和领域
        4.2.1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定位
        4.2.2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的作用领域
        4.2.3 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的比较
    4.3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要素和分类
        4.3.1 服务主体分类
        4.3.2 服务工具分类
        4.3.3 服务对象分类
        4.3.4 政府支持与监管分类
    4.4 政策性金融机构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分工
        4.4.1 政策性银行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分工
        4.4.2 政府产业引导基金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分工
        4.4.3 政策性银行与政府产业引导基金的协同配合
    4.5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功能和优势
        4.5.1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功能
        4.5.2 政策性金融提升企业创新产出的作用优势
    4.6 本章小结
5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实践
    5.1 国家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举措
        5.1.1 国家支持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的顶层设计
        5.1.2 国家支持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的专项措施
    5.2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的措施、效果和不足
        5.2.1 政策性银行的支持措施、效果和不足
        5.2.2 政府产业引导基金的支持措施、效果和不足
    5.3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管理
        5.3.1 政策性金融体系运行过程中的金融风险和财政风险
        5.3.2 政策性金融机构支持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全面风险管理
    5.4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面临的问题
        5.4.1 政策性金融机构定位与运行管理问题
        5.4.2 政府部门支持与考核监管问题
    5.5 本章小结
6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实证分析
    6.1 实证分析思路与研究假设
        6.1.1 实证分析思路
        6.1.2 研究假设
    6.2 样本说明和变量选取
        6.2.1 样本选取说明
        6.2.2 变量的选取和度量
    6.3 模型设计
    6.4 实证结果分析
        6.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6.4.2 政策性金融与企业创新投入的实证分析
        6.4.3 政策性金融与企业创新产出的实证分析
    6.5 企业异质性对政策性金融支持作用的影响分析
        6.5.1 产权性质对政策性金融支持企业创新的影响
        6.5.2 企业规模对政策性金融支持企业创新的影响
        6.5.3 企业年龄对政策性金融支持企业创新的影响
    6.6 稳健性检验
    6.7 本章小结
7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案例:以进出口银行支持船舶工业为例
    7.1 政策性金融支持我国船舶工业的必要性
        7.1.1 支持船舶工业的战略意义
        7.1.2 船舶工业的高风险特征
        7.1.3 我国船舶工业发展面临的困难
    7.2 进出口银行支持船舶工业创新升级的措施和效果
        7.2.1 进出口银行的支持措施
        7.2.2 进出口银行的支持效果
    7.3 进出口银行支持国有船舶企业创新的问题分析和对策
        7.3.1 进出口银行支持两船集团创新的比较分析
        7.3.2 进出口银行支持两船集团创新产出问题的原因和对策
    7.4 进出口银行支持船舶工业面临的困难和国际经验借鉴
        7.4.1 进出口银行支持船舶工业面临的困难
        7.4.2 进出口银行支持船舶工业的国际经验借鉴
8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1.1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具有作用优势
        8.1.2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存在不足
        8.1.3 制约政策性金融作用发挥的因素须改善
    8.2 政策建议
        8.2.1 对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建议
        8.2.2 对政策性金融机构和相关政府部门的建议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后记

(3)基于风险分担的H农发行粮食贷款风险管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2 文献综述
    2.1 政策性银行与粮食贷款
        2.1.1 政策性银行
        2.1.2 政策性银行与粮食贷款
    2.2 信贷风险与风险管理
        2.2.1 信贷风险
        2.2.2 风险管理
    2.3 风险分担
    2.4 文献述评
3 H农发行粮食贷款风险管理现状研究
    3.1 H农发行概况
    3.2 H农发行粮食贷款业务现状
        3.2.1 业务介绍
        3.2.2 运行现状分析
    3.3 H农发行粮食贷款业务风险管理现状
        3.3.1 风险来源分析
        3.3.2 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4 典型粮食贷款案例风险识别与评价研究
    4.1 案例选择的依据
    4.2 H农发行对X公司贷款基本情况
    4.3 H农发行对X公司贷款风险的识别
        4.3.1 贷款对象层面
        4.3.2 宏观环境层面
        4.3.3 银行自身层面
    4.4 H农发行对X公司贷款风险的评价
        4.4.1 构建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4.4.2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4.4.3 贷款风险模糊综合评价
        4.4.4 风险评价小结
    4.5 H农发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4.5.1 风险信息的识别手段落后
        4.5.2 风险监测和预警能力欠缺
        4.5.3 缺乏有效的风险分散机制
5 基于风险分担的H农发行粮食贷款风险管理改进
    5.1 理论依据
    5.2 风险管理改进框架
        5.2.1 风险管理改进原则
        5.2.2 风险管理改进框架构建
    5.3 优化风险识别的方式举措
    5.4 提高风险监测与预警能力
    5.5 建立有效的风险分担机制
        5.5.1 与商业银行开展合作融资
        5.5.2 建立粮食贷款保证基金
        5.5.3 推动贷款保证保险
        5.5.4 激励贷款企业利用期货市场
6 研究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H农发行对X公司贷款调查问卷
附录C H农发行对X公司贷款风险评分表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农发行M市分行民营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国内外研究评价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及特征
        2.1.1 政策性银行
        2.1.2 民营企业
        2.1.3 信贷风险
        2.1.4 信贷风险管理
    2.2 相关理论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2 信贷配给理论
        2.2.3 全面风险管理理论
        2.2.4 分散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农发行M市分行民营企业信贷业务风险及管理现状
    3.1 农发行M市分行概况
    3.2 农发行M市分行信贷业务流程及现状
        3.2.1 信贷业务流程
        3.2.2 信贷业务现状
    3.3 农发行M市分行民营企业信贷风险
    3.4 农发行M市分行信贷风险管理现状
        3.4.1 贷前阶段
        3.4.2 贷中阶段
        3.4.3 贷后阶段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农发行M市分行民营企业信贷风险管理问题分析
    4.1 民营企业信贷风险管理调研
        4.1.1 问卷调查
        4.1.2 专家访谈
    4.2 民营企业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4.2.1 贷前阶段
        4.2.2 贷中阶段
        4.2.3 贷后阶段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改善农发行M市分行民营企业信贷风险管理
    5.1 贷前阶段
        5.1.1 改进现有组织
        5.1.2 .优化信贷结构
        5.1.3 加强贷前调查管理
    5.2 贷中阶段
        5.2.1 改进信贷风险识别手段
        5.2.2 规范贷中审查和审批管理
    5.3 贷后阶段
        5.3.1 健全信贷风险预警机制
        5.3.2 加强贷后检查力度
        5.3.3 培育积极健康的信贷风险管理文化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农发行M市分行民营企信贷风险管理情况问卷调查表
附录 B:专家访谈
个人简介
致谢

(5)AD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现状及其改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内部控制理论的文献回顾
        1.2.2 关于银行内部控制理论的文献回顾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基本框架
2 政策性银行及其内部控制理论概述
    2.1 政策性银行的概念
    2.2 政策性银行内部控制的特点
        2.2.1 政策性银行组织经营上的政府控制性
        2.2.2 政策性银行资金来源上的独特性
        2.2.3 政策性银行经营目的上的非盈利性
        2.2.4 政策性银行业务上的专业性
    2.3 政策性银行内部控制的理论分析
        2.3.1 政策性银行内部控制的原则
        2.3.2 政策性银行内部控制的目标
        2.3.3 政策性银行内部控制的基本方式
3 AD银行内部控制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3.1 AD银行概况
        3.1.1 AD银行简介
        3.1.2 AD银行组织框架
    3.2 AD银行内部控制现状
        3.2.1 AD银行的内部控制环境
        3.2.2 AD银行的风险识别与评估
        3.2.3 AD银行的控制活动
        3.2.4 AD银行的信息与沟通
        3.2.5 AD银行的内部监督
    3.3 AD银行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
        3.3.1 从制度层面上评价
        3.3.2 从实践层面上评价
    3.4 AD银行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3.4.1 内部控制环境存在的问题
        3.4.2 风险识别与评估中存在的问题
        3.4.3 控制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3.4.4 信息沟通中存在的问题
        3.4.5 内部监督中存在的问题
4 AD银行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1 政策性金融机构立法缺失
        4.1.1 历史原因
        4.1.2 现实原因
    4.2 内部控制环境基础薄弱
        4.2.1 传统的行政化管理
        4.2.2 管理层不重视内部控制文化建设
        4.2.3 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落后
    4.3 风险识别与评估体系落后
        4.3.1 缺少可量化的风险评估指标
        4.3.2 风险管理部门设置不合理
        4.3.3 专业的信用风险评估人才缺失
    4.4 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活动
        4.4.1 预算控制工作不到位
        4.4.2 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4.5 信息科技水平落后
        4.5.1 信息人才储备不足
        4.5.2 硬件、软件设备落后
    4.6 有效的内外部监督不足
        4.6.1 内审部门设置不合理
        4.6.2 外部监督缺失
5 完善AD银行内部控制的建议
    5.1 国家起草制定专门的政策性银行法律
        5.1.1 建立独立完善的法律支持系统
        5.1.2 明确政策性银行的法人性质
        5.1.3 明确政策性银行的业务经营范围
    5.2 完善内部控制环境
        5.2.1 取消行政化管理,完善公司制管理机制
        5.2.2 加强内部控制文化建设
        5.2.3 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5.3 提升风险识别与评估能力
        5.3.1 健全科学的风险识别与评估体系
        5.3.2 优化风险管理部门的设置
        5.3.3 引进专业人才充实风险评估队伍
    5.4 建立有效内部控制活动
        5.4.1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5.4.2 建立完善的战略预算体系
    5.5 大力发展信息科技
        5.5.1 引进信息科技人才,提高自身技术水平、管理水平
        5.5.2 建立和完善有效的沟通交流渠道
        5.5.3 加强信息科技创新提高内控管理水平
    5.6 建立内外部全方位监督体系
        5.6.1 明确内部审计在银行管理中的重要地位
        5.6.2 拓展内部审计领域
        5.6.3 建立全方位外部监督体制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中国农业发展银行S分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本文的创新点
第2章 信贷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
    2.1 信贷风险的含义和类型
        2.1.1 信贷风险的含义
        2.1.2 信贷风险的类型
    2.2 信贷风险的相关理论
        2.2.1 信贷风险成因理论分析
        2.2.2 全程风险管理理念
        2.2.3 信贷风险管理体系
        2.2.4 信贷风险管理方法
    2.3 农业发展银行与信贷风险
第3章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S分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现状
    3.1 S分行信贷业务概述
        3.1.1 S分行概况
        3.1.2 S分行信贷业务种类及主要客户
    3.2 S分行信贷业务基本流程
        3.2.1 贷前调查流程
        3.2.2 信贷审批流程
        3.2.3 贷后管理流程
    3.3 S分行信贷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3.3.1 信贷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3.3.2 信贷风险管理流程
        3.3.3 客户评级授信分类机制
        3.3.4 贷后风险监控机制
第4章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S分行信贷风险管理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4.1 S分行信贷风险基本概况
        4.1.1 S分行不良贷款概况
        4.1.2 S分行不良贷款分布情况
    4.2 S分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4.2.1 信贷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
        4.2.2 信贷风险内控体系不健全
        4.2.3 信贷风险识别预警能力较弱
        4.2.4 信贷风险补偿机制滞后
        4.2.5 信贷风险管理资源整合保障机制发挥不充分
    4.3 S分行信贷风险管理问题成因分析
        4.3.1 外部经营环境不成熟
        4.3.2 内控制度缺乏有力保障
        4.3.3 信贷人员技能不完备
        4.3.4 国家政策变动频繁
        4.3.5 信贷风险管理文化严重缺失
第5章 完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S分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5.1 健全信贷风险管理体系
    5.2 完善内控制度建设
    5.3 强化信贷风险监督管理和信息披露机制
    5.4 建立信贷风险分散和补偿机制
    5.5 提升信贷风险管理资源整合保障机制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农发行P市分行政策性中长期贷款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内涵与理论基础
    2.1 政策性中长期贷款概述
    2.2 政策性中长期信贷风险类型
    2.3 信贷风险管理理论与发展
3 农发行P市分行政策性中长期贷款风险管理现状
    3.1 农发行P市分行概况
    3.2 农发行P市分行政策性中长期贷款业务发展现状
    3.3 政策性中长期贷款业务流程现状
    3.4 政策性中长期贷款风险管理现状
4 农发行P市分行政策性中长期贷款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4.1 政策风险集中化
    4.2 信用风险防控难
    4.3 担保风险易发
    4.4 操作风险多发
    4.5 组织架构和人员配置不合理
5 农发行P市分行政策性中长期贷款风险管理问题的成因
    5.1 业务发展不均衡,风险防控机制落后
    5.2 客户信用评级体系不完善,缺乏与客户沟通
    5.3 担保物品评估和管理水平亟待提升
    5.4 风险管理文化建设缺失,培训和系统防控效果不佳
    5.5 信贷人员数量和质量有待提高
6 农发行P市分行政策性中长期贷款风险管理完善建议
    6.1 政策风险管理完善建议
    6.2 信用风险管理完善建议
    6.3 担保风险管理完善建议
    6.4 操作风险管理完善建议
    6.5 组织架构和人员配置建议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机理及功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政策背景
        1.1.2 现实背景
        1.1.3 理论背景
    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目的
    1.3 文献综述
        1.3.1 贫困脆弱性的相关文献
        1.3.2 农业风险与贫困脆弱性的相关文献
        1.3.3 政策性农业保险与贫困脆弱性的相关文献
        1.3.4 文献评述
    1.4 核心概念界定
        1.4.1 贫困及贫困脆弱性
        1.4.2 缓解贫困脆弱性:与脱贫、扶贫的比较
        1.4.3 政策性农业保险
        1.4.4 机理
        1.4.5 功效:功能+效应
    1.5 研究问题、思路及内容
        1.5.1 研究问题及研究边界限定
        1.5.2 研究思路
        1.5.3 研究框架及内容
    1.6 研究方法
    1.7 创新与不足
        1.7.1 创新之处
        1.7.2 不足之处
2.相关理论及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机理
    2.1 政策性农业保险及贫困脆弱性的相关理论
        2.1.1 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相关理论
        2.1.2 贫困脆弱性的相关理论
    2.2 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功效的相关理论
        2.2.1 效用理论与预期效用理论
        2.2.2 模型的求解工具:马尔可夫过程
    2.3 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机理
        2.3.1 农业风险冲击下贫困脆弱性的生成机理
        2.3.2 农业风险冲击下贫困脆弱性的演化机理
        2.3.3 农业风险冲击下贫困脆弱性的缓解机理
    2.4 本章小结
3.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制度演进及缓解贫困脆弱性的实践启示
    3.1 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制度演进
        3.1.1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农业保险的制度变迁:1982-1992年
        3.1.2 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初期农业保险的制度变迁:1992-2003年
        3.1.3 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的确立与变迁:2004年至今
        3.1.4 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演进中的主要成就和基本经验
    3.2 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现状:多层面分析
        3.2.1 农业风险冲击下的贫困脆弱性及其成因
        3.2.2 政策性农业保险及其缓解贫困脆弱性的现状:供给和需求层面
        3.2.3 政策性农业保险及其缓解贫困脆弱性的现状:收入和消费层面
        3.2.4 政策性农业保险及其缓解贫困脆弱性的现状:风险保障层面
    3.3 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的典型案例:中国实践
        3.3.1 “金融扶贫,保险先行”的河北省“阜平模式”
        3.3.2 “精准滴灌”的甘肃省农业保险扶贫模式
    3.4 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的典型案例:国际实践
        3.4.1 基于减贫目标的印度农业保险政策
        3.4.2 巴西农业保险制度及其经验
    3.5 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中外实践的启示借鉴
        3.5.1 制度体系和政策支持较为健全
        3.5.2 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通力协作
        3.5.3 保险产品供给和配套措施完备
    3.6 本章小结
4.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功效及因素
    4.1 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职能及其缓解贫困脆弱性的功效
        4.1.1 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职能
        4.1.2 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风险保障功效
        4.1.3 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其他功效
    4.2 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功效的影响因素:供给层面
        4.2.1 宏观供给层面的影响因素
        4.2.2 微观供给层面的影响因素
    4.3 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功效的影响因素:需求层面
        4.3.1 农业风险损失产生农业保险需求意愿
        4.3.2 农业收入增加提高农业保险购买能力
    4.4 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功效的制约因素
        4.4.1 政府层面的制约因素
        4.4.2 保险机构层面的制约因素
        4.4.3 贫困农户层面的制约因素
    4.5 本章小结
5.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效用、临界点及传导机制
    5.1 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效用
        5.1.1 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边际效用
        5.1.2 政策性农业保险的需求收入弹性
        5.1.3 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5.1.4 不确定条件下的期望效用
    5.2 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临界点:门槛效应
    5.3 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直接传导机制
        5.3.1 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直接传导机制:收入效应
        5.3.2 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直接传导机制:消费效应
    5.4 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间接传导机制
        5.4.1 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间接传导机制:经济增长
        5.4.2 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间接传导机制:收入分配
    5.5 本章小结
6.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效应的实证分析:理论模型及数值模拟
    6.1 相关模型比较及选择
        6.1.1 模型比较
        6.1.2 模型选择
    6.2 理论模型构建
        6.2.1 基本模型
        6.2.2 引入农业风险冲击
        6.2.3 引入农业保险
        6.2.4 引入不足额保险
        6.2.5 引入农业保险保费补贴
        6.2.6 陷入贫困的概率
    6.3 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效用的数值模拟
        6.3.1 相关参数校准及函数假定
        6.3.2 农业保险对贫困脆弱性的影响
        6.3.3 赔偿比例对贫困脆弱性的影响
        6.3.4 不足额保险对贫困脆弱性的影响
        6.3.5 保费补贴对贫困脆弱性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7.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效应的实证分析:基于典型村庄的调研数据
    7.1 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
        7.1.1 基于农户资产的贫困脆弱性测度模型
        7.1.2 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效果评估模型
        7.1.3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7.2 农户贫困脆弱性测度
        7.2.1 收入期望和方差的FGLS估计
        7.2.2 贫困线的确定
        7.2.3 农户贫困脆弱性的估计结果
    7.3 政策性农业保险对贫困脆弱性的影响
        7.3.1 变量的相关关系
        7.3.2 政策性农业保险对贫困脆弱性的影响
        7.3.3 政策性农业保险对贫困脆弱性的作用渠道
    7.4 本章小结
8.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效应的实证分析:基于省级面板数据
    8.1 门槛效应的经济学解释
    8.2 门槛回归模型的基本理论及选择依据
        8.2.1 门槛回归模型的基本理论
        8.2.2 门槛模型选择依据
    8.3 解释变量、数据说明与模型设定
        8.3.1 变量选择与数据说明
        8.3.2 模型设定
    8.4 门槛效应存在性检验
    8.5 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效果的实证分析:整体样本回归
        8.5.1 保费收入缓解贫困脆弱性的效果分析
        8.5.2 保费补贴缓解贫困脆弱性的效果分析
        8.5.3 保险赔偿缓解贫困脆弱性的效果分析
    8.6 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效果的实证分析:分组样本回归
        8.6.1 样本分组依据
        8.6.2 低收入组回归结果分析
        8.6.3 中收入组回归结果分析
        8.6.4 高收入组回归结果分析
    8.7 本章小结
9.研究结论、建议及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建议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9)NF政策性银行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授信业务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信贷风险
        1.3.2 政策性银行信贷风险
        1.3.3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及创新
        1.5.1 技术路线
        1.5.2 或有创新
第2章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2.1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1 国外研究综述
        2.1.2 国内研究综述
        2.1.3 国内外研究述评
    2.2 理论基础
        2.2.1 风险管理理论
        2.2.2 信息不对等理论
        2.2.3 全面风险管理理论
第3章 NF政策性银行A分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信贷风险管理现状
    3.1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授信业务状况
        3.1.1 NF政策性银行A分行总体情况
        3.1.2 平台客户分布情况
        3.1.3 平台贷款资金投向现状
        3.1.4 现金流覆盖状况
        3.1.5 平台公司客户五级分类情况
    3.2 典型案例分析
        3.2.1 案例背景
        3.2.2 案例风险评估及管理
        3.2.3 案例总结分析
    3.3 NF政策性银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授信业务风险管理措施
        3.3.1 贷款前评级授信阶段
        3.3.2 贷前调查分析
        3.3.3 贷后风险监控
第4章 NF政策性银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信贷风险管理问题分析
    4.1 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4.1.1 风险管理理念落后
        4.1.2 管理信息系统不完善
        4.1.3 不合理的组织机构设置,不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
        4.1.4 还本付息压力增大,还款过度依靠财政收入和土地升值
        4.1.5 融资平台授信业务担保缺乏规范性
    4.2 原因分析
        4.2.1 内部因素
        4.2.2 外部因素
第5章 NF政策性银行政府融资平台授信优化设计及具体实施建议
    5.1 优化设计思路
    5.2 优化方案设计
        5.2.1 优化方案系数设定的依据
        5.2.2 系数设定
    5.3 具体实施建议
        5.3.1 建立健全信息管理系统,加固风险管理基础
        5.3.2 完善考核机制,建立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
        5.3.3 建立组织机构,完善风险管理体系
        5.3.4 加强各方合作,建立信息披露机制,优化担保方式
        5.3.5 强化员工风险意识,开展全面风险管理战略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我国政策性银行对不良资产处置问题研究 ——以农业发展银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方法和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第2章 概念与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政策性银行概念
        2.1.2 不良资产的概念
        2.1.3 非营利性质的不良资产
    2.2 主要理论基础
        2.2.1 准公共产品理论
        2.2.2 信贷配给理论
        2.2.3 金融工具减值会计理论
第3章 农业发展银行处置S集团不良资产的案例描述
    3.1 农业发展银行背景与其不良资产状况
    3.2 农发行对S集团的不良资产形成过程
    3.3 农业发展银行对S集团不良资产处置过程
第4章 农业发展银行处置S集团不良资产的案例分析
    4.1 问卷调查
        4.1.1 调查目的
        4.1.2 问卷设计
        4.1.3 调查结果
    4.2 处置过程存在的问题
        4.2.1 对不良资产的会计认定模糊
        4.2.2 损失确认与资产定价不合理
        4.2.3 重整清算组构成受限
    4.3 不良资产处置失败的原因
        4.3.1 宏观因素
        4.3.2 政策性与商业性边界模糊
        4.3.3 与国家战略联系不紧密
        4.3.4 会计认定的制度性缺陷
        4.3.5 不良资产处置的局限性
        4.3.6 法律保障不足
    4.4 改良方式与具体建议
        4.4.1 明确改良的基本原则
        4.4.2 明确活动边界并加强约束体制
        4.4.3 核销坏账时间节点合理化
        4.4.4 提升政策性银行不良资产处置能力
        4.4.5 明确政策性银行与政府的关系
第5章 结论及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5.1.1 利用政策性银行优势,引入地方性资产管理平台
        5.1.2 顺应时代发展,引入“互联网+”创新处置手段
参考文献
附录 A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H省分行调查问卷

四、我国政策性银行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论文参考文献)

  • [1]农发行FTP资金绩效评价体系优化研究 ——以农发行L县支行为例[D]. 宫帅. 山东大学, 2020(05)
  • [2]我国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性金融支持研究[D]. 万东灿.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20(11)
  • [3]基于风险分担的H农发行粮食贷款风险管控研究[D]. 马晓宇.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4)
  • [4]农发行M市分行民营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研究[D]. 张文慧.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4)
  • [5]AD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现状及其改善研究[D]. 胡朝熠. 江西财经大学, 2019(04)
  • [6]中国农业发展银行S分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D]. 吕昊. 天津财经大学, 2019(07)
  • [7]农发行P市分行政策性中长期贷款风险管理研究[D]. 张璟琳.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5)
  • [8]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机理及功效研究[D]. 徐婷婷. 西南财经大学, 2019(12)
  • [9]NF政策性银行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授信业务风险管理研究[D]. 霍永辉.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10]我国政策性银行对不良资产处置问题研究 ——以农业发展银行为例[D]. 郭蓓芊. 南华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我国政策性银行运行中的问题与建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