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蛛网膜下腔出血致脑血管痉挛模型基底动脉中IL-6和ET-1基因表达的研究

兔蛛网膜下腔出血致脑血管痉挛模型基底动脉中IL-6和ET-1基因表达的研究

论文摘要

动脉瘤破裂后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的脑血管痉挛据文献报道至今已经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了,迟发性的脑血管痉挛是动脉瘤破裂后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致残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但是各种临床和实验证据显示,脑血管痉挛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血液溶解产物(血红蛋白、氧合血红蛋白和正铁血红蛋白等)、内皮素系统、NO系统、PKC通路、酪氨酸激酶通路、Ras蛋白、钙通道活性变化、钾通道活性变化、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胆红素氧化产物、促红细胞生成素、前列腺环素-促凝血系统、血小板活化因子、免疫炎症反应、血液高凝状态以及血管壁细胞增殖等因素都在血管痉挛的发生中具有相关关系,SAH后脑血管痉挛的病理生理机制仍需进行更多的研究。虽然对其研究超过半个世纪,但是脑血管痉挛发病的病理生理机制仍不明确。国内外研究显示,具有强力缩血管作用的内皮素1(ET-1)和白介素6(IL-6)等炎症因子在血管痉挛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IL-6是一种分子量为21-26kDa的糖蛋白,其来源主要是单核吞噬细胞,也可由其它细胞产生,有多种调节作用,是机体细胞因子网络中的重要成员,除参与机体的炎症反应和抗感染防御机制外,还与自身免疫疾病和某些肿瘤发生和转归密切相关。对于IL-6的研究,主要是体现在脑血管痉挛患者脑脊液中IL-6水平升高这个临床现象的研究上。ET是由内皮细胞合成和释放的一种生物活性多肽,由21个氨基酸构成,是已知作用最强的缩血管物质之一(Yanagisawa M, et al.1988),其中ET-1对脑血管平滑肌的作用最强。进一步探讨它们与血管痉挛发生的关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研究采用兔枕大池自体血二次注血法构建脑血管痉挛模型,将30只中国白兔随机分到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按照处死取基底动脉时距首次注血的时间长度分为第3、5、7、14天四个亚组,探讨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诱发脑血管痉挛时,截取基底动脉提取总RNA,采用荧光定量RT-PCR法,用与内GAPDH基因表达的比值来标准化ET-1和IL-6的相对表达量,测IL-6和ET-1在兔脑基底动脉中的基因表达及其在诱发脑血管痉挛中的作用,用delta-delta-CT法分析其表达变化,此研究旨在为研究炎症在脑血管痉挛的致病机理提供佐证,并将为脑血管痉挛的防治提供重要资料。结果显示,在注血后ET-1和IL-6基因表达较正常升高,其中ET-1基因表达在痉挛后第5、第7天较正常显著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而IL-6基因表达在痉挛后第3、第5天较正常显著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这与文献报道的脑脊液中IL-6水平升高的临床现象相一致,IL-6表达的升高稍早于血管痉挛发生的时程,而ET-1升高的时程与脑血管痉挛发生的时间相一致。从核酸水平进一步证实ET-1和IL-6在血管痉挛的发生机制中有重要作用,而从文献报道和实验结果IL-6的升高略早于血管痉挛的发生,可能存在某种预示作用,需要进一步研究IL-6和脑血管痉挛发生的关系。

论文目录

  •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文献回顾
  • 正文
  • 第一部分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模型的建立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二部分 Real time RT-PCR 法检测ET-1 基因和IL-6 基因的表达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脑血管痉挛的影响因素分析[J]. 临床研究 2018(09)
    • [2].外伤性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的对比分析[J].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2016(05)
    • [3].血清MMP-9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医药指南 2017(08)
    • [4].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与脑血管痉挛的关系[J].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5(02)
    • [5].尼莫地平治疗脑血管痉挛的疗效观察[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5(13)
    • [6].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治疗进展[J]. 健康之路 2017(04)
    • [7].外科手术和血管内介入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脑血管痉挛发生率的系统评价[J]. 人人健康 2017(18)
    • [8].法舒地尔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所致脑血管痉挛的疗效观察[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3(24)
    • [9].动脉瘤术后发生脑血管痉挛80例临床分析[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0(14)
    • [10].夹闭及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血管痉挛及神经功能的影响[J].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7(01)
    • [11].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脑血管痉挛及再出血的预防和治疗[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5(91)
    • [12].脑室内注射硝普钠在防治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脑血管痉挛中的临床应用[J].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6(04)
    • [13].尼莫地平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血管痉挛的疗效分析[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22)
    • [14].内科治疗脑血管痉挛的研究进展[J]. 现代养生 2014(10)
    • [15].超选动脉内灌注尼莫地平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严重脑血管痉挛[J]. 海峡药学 2013(12)
    • [16].蛋白质组学在脑血管痉挛研究中的应用进展[J]. 广西医学 2014(05)
    • [17].颅内动脉瘤术后发生脑血管痉挛的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 2014(33)
    • [18].基因治疗脑血管痉挛研究进展[J].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4(11)
    • [19].心理护理在颅内动脉瘤合并脑血管痉挛中的应用[J].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3(07)
    • [20].动脉瘤破裂致脑血管痉挛的危险因素分析[J]. 当代护士(下旬刊) 2013(07)
    • [21].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机制与治疗[J]. 实用药物与临床 2012(05)
    • [22].经颅多普勒在脑血管痉挛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2(25)
    • [23].脑血管痉挛对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的影响[J]. 中国民康医学 2010(06)
    • [24].自由基清除剂治疗脑血管痉挛的研究进展[J].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10(05)
    • [25].蛛网膜下腔出血性脑血管痉挛动物模型的制作[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9(41)
    • [26].蛛网膜下腔出血致脑血管痉挛的发病机制与治疗进展[J]. 鄂州大学学报 2008(02)
    • [27].法舒地尔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所致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疗效研究[J]. 中国社区医师 2019(31)
    • [28].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发生脑血管痉挛的危险因素与预防措施研究[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7(03)
    • [29].颅脑外伤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的危险因素及处理[J]. 中国社区医师 2016(27)
    • [30].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致脑血管痉挛的治疗研究进展[J]. 西南军医 2015(02)

    标签:;  ;  ;  ;  

    兔蛛网膜下腔出血致脑血管痉挛模型基底动脉中IL-6和ET-1基因表达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