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实水泥土桩的加固机理及影响其加固强度的主要因素

压实水泥土桩的加固机理及影响其加固强度的主要因素

一、夯实水泥土桩的加固机理与影响其加固强度的主要因素(论文文献综述)

邹长春[1](2021)在《楔形劲性水泥土复合桩工作性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劲性水泥土复合桩是一种基于SWM工法,将刚性芯桩打入水泥土搅拌桩而形成的复合桩型。复合桩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材料,刚性芯桩的存在使得复合桩桩身截面强度得到提高,桩顶外荷载通过芯桩向水泥土外桩传递,再由水泥土外桩逐渐向地基土中传递,解决了水泥土外桩易发生桩体强度破坏、桩体下部材料未得到充分发挥等问题。劲性复合桩充分利用了两种材料的优势,在我国沿海地区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基于劲性水泥土复合桩,借鉴楔形桩优良的单桩承载特性,对其进行改良,提出一种适用于加固深厚软土地基的新型桩基技术-楔形劲性水泥土复合桩。为进一步深入探究楔形劲性水泥土复合桩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工作特性,设计了不同楔角、不同芯长比和不同平均截面含芯率的复合桩共4组模型试验,结合数值模拟分析,探讨了不同影响参数以及不同组合形式对复合桩竖向承载能力的影响,并提出了一种适用于楔形劲性水泥土复合桩荷载沉降关系计算方法。通过本文的研究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成果:1)通过多组楔形劲性水泥土复合桩室内大比例模型试验的对比,获得竖向荷载作用下复合桩桩顶荷载-沉降关系、内芯、外芯轴力沿深度变化,以及内芯侧阻力分布、复合桩桩侧、桩端荷载分担比等演化规律,深入研究楔形劲性水泥土复合桩承载机理。2)利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建立合理三维桩土受力分析模型,研究竖向荷载作用下楔形劲性水泥土复合桩工作性状,对模型试验结果进行了验证和补充分析,主要阐述了试验各试桩桩身应力分布情况,系统地研究了不同芯桩桩体参数、水泥土外桩桩体参数、土体参数以及不同组合形式对复合桩的竖向承载力的影响,全面探讨了楔形劲性水泥土复合桩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工作性状。3)基于Mohr-colomb理论和荷载传递法,采用合理假设,引入复合桩复合段侧阻力增大系数ω,得到楔形劲性水泥土复合桩竖向荷载下荷载传递微分方程,根据所建立的楔形劲性水泥土复合桩荷载沉降关系的微分方程,建立了相应的迭代计算模型,并通过一系列迭代计算获得了楔形劲性水泥土复合桩的桩顶荷载-沉降关系。

成谨宇[2](2021)在《水泥土劲性复合桩的挤密和挤扩效应研究》文中提出水泥土劲性复合桩是由传统水泥土桩和芯桩(如钢筋混凝土桩)复合而成的一种新桩型,由于其具有桩侧摩阻力大、桩身承载力高等优点,在我国桩基础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目前国内外对于水泥土劲性复合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成桩后的竖向和水平向承载机理方面,在芯桩在植入过程中对于水泥土桩和桩周土的挤密和挤扩作用尚不明确。本文通过室内模型试验、水泥土挤密试验和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对于水泥土劲性复合桩在芯桩植入过程中对于水泥土桩和桩周土的挤密和挤扩作用进行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在芯桩植入过程中,当芯桩桩端未到达桩周土体的某一深度位置时,该位置处的孔隙水压力随着芯桩植入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大;而当芯桩桩端到达这一深度位置处时,该位置处的孔隙水压力达到最大,随后随着芯桩植入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2)桩周土体孔隙水压力在芯桩植入过程中,随着距芯桩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在模型试验工况一中,芯桩植入对于桩周土体孔隙水压力的影响半径≤7.9倍的芯桩直径。(3)当桩周土体强度较高时,芯桩在植入过程中对于水泥土桩主要起挤密的作用;当桩周土体强度较低时,芯桩对于水泥土桩主要起挤扩的作用。(4)通过水泥土挤密试验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对于水泥土试块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峰值应变和弹性模量随密度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水泥土试样密度的增加,其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逐渐增大,而峰值应变逐渐减小。(5)通过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对于芯桩在植入过程中水泥土桩和桩周土体的挤扩作用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发现当桩周土弹性模量较小时,水泥土桩直径在芯桩植入过程中增加较大,挤扩作用明显,对于桩周土位移场的影响较大;反之,则芯桩在植入过程中对于水泥土桩的挤扩作用较小,对于桩周土位移场的影响较小。

赵尔升[3](2021)在《水泥级配碎石夯挤桩处理黄土地基次生病害试验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基础建设重心逐渐向西部转移,使得西部这片黄土聚集区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在社会经济持续高效发展的今天,黄土地区建设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黄土湿陷性引发地基承载力不足、沉降过大,甚至部分原处理地基受地下水攀升浸湿,发生次生病害等方面。本文研究的出发点是针对兰州地区某工程既有交通工程运营背景下,在类似限高限宽狭小空间内对黄土地基下层浸水饱和发生次生病害所采取的的一种处治手段,即水泥级配碎石夯挤桩复合地基,它属于一种新型、桩体具有较高粘结强度的半刚性桩复合地基。本文核心内容为室内设计不同工况下的模型试验及数值模拟二者结合的方式展开一系列研究工作,为今后更好地在实际工程中推广使用提供一定的参考。室内模型试验选取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兰州榆中地区重塑黄土作为模型填土。模型试验具体设计为:采用抽气、注水结合的方法使原本夯实充分的下层土体饱和;通过圆形塑料管预留桩孔,向孔内分层灌入混合料,振捣、夯实成桩;模型箱填筑完成后对未浸水地基、下层部分土体不同程度浸水饱和地基以及水泥级配碎石夯挤桩单桩复合地基、群桩复合地基等多种工况分别进行加载试验,通过测试处理前后地基沉降、桩和土不同深度处应力、变形,对比分析处理前后承载性能以及水泥级配碎石桩单桩、群桩复合地基承载特性。本文研究内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1)通过室内基本土工试验,明确模型填土、碎石材料力学性质,选取合理的模型试验相似比,运用量纲分析法推导模型试验中各个几何物理参数取值,在此基础上,设计试验方案,规划试验流程;2)分别对原处理地基和下层浸水饱和地基进行加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当地基下层浸水至20cm时,受土样饱和强度骤减影响,地基变形较大,产生次生病害,此时需对病害地基进行加固处理;3)采用水泥级配碎石夯挤桩对病害地基进行加固处理,随后对单桩、群桩复合地基分级加载,分析沉降特征,得出处理后的地基承载性能提升,解决了由次生病害引发承载力不足的问题;又通过分析单桩、群桩复合地基不同深度处的桩、土应力分布情况,得出水泥级配碎石夯挤桩具有明显的群桩效应;4)借助Midas GTS NX有限元软件建立不同桩长、桩径、褥垫层厚度模型,在改变桩体参数的多种工况下,对比单一变量下复合地基承载特性的变化规律,为今后实际工程应用中的优化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China Journal of Highway and Transport;[4](2021)在《中国路基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1》文中认为作为路面的基础,稳定、坚实、耐久的路基是确保路面质量的关键,而中国一直存在着"重路面、轻路基"的现象,使得路基病害导致的路面问题屡禁不止。近年来,已有越来越多的学者注意到了路面病害与路基质量的关联性,从而促进了路基工程相关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等不断涌现。该综述以近几年路基工程相关的国家科技奖的技术创新内容、科技部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优秀中文权威期刊的论文、Web of Science中的高水平论文的关键词为依据,系统分析了国内外路基工程五大领域的研究现状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具体涵盖了:地基处理新技术、路堤填料工程特性、多场耦合作用下路堤结构性能演变规律、路堑边坡的稳定性、路基支挡与防护等。可为路基工程领域的研究人员与技术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

王安辉[5](2020)在《软弱地层中劲芯复合桩的水平承载性状与抗震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由于水平荷载和地震液化引起的桩基侧移过大或桩身结构强度破坏等工程事故屡见不鲜,有效提升软弱地层中桩基础的水平承载力与抗震性能是岩土工程中亟需解决的挑战,也是桩基工程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劲芯复合桩(简称复合桩)是将水泥土搅拌桩(或高压旋喷桩)与高强度的预制混凝土管桩联合形成的一种复合材料新桩型。工程实践表明预制混凝土管桩周围的水泥土可显着提高其竖向承载力,但国内外对劲芯复合桩的水平承载性状与抗震性能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已有成果难以指导工程实践。本文采用现场试验、室内模型试验、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软土地基中劲芯复合桩的水平承载性能及可液化土层中劲芯复合桩的抗震性能开展系统研究,研究成果可为软弱地层中劲芯复合桩的水平承载力与抗震设计计算方法提供理论依据。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通过3个不同场地桩基水平承载力现场试验,评价了软土地基中水泥土桩加固对预制混凝土管桩水平承载性能的提升效果。6根劲芯复合桩和3根PHC管桩的测试结果表明,采用水泥土桩加固桩周软土能有效提高PHC管桩的水平临界荷载及水平极限承载力,并可明显降低PHC管桩的桩身位移与弯矩。水泥土桩桩径与混凝土芯桩桩径之比为1.5~2.5的劲芯复合桩,其水平临界荷载比未加固的PHC管桩增大33%~50%,相同荷载作用下的桩头水平位移比未加固的PHC管桩减少40%~70%。增加水泥土桩桩径和混凝土芯桩桩径均可提高劲芯复合桩的水平承载能力。(2)水泥土加固提高桩侧土抗力和降低或延缓混凝土芯桩的受拉损伤是水泥土桩提升预制混凝土管桩水平承载性能的内在机理。水平受荷复合桩中混凝土芯桩、水泥土与桩周软土协同工作,共同抵抗水平荷载;水泥土加固不仅可大幅提高桩侧土抗力进而限制桩身变形的发展,而且可降低或延缓混凝土芯桩的受拉损伤,进而提高复合桩的水平承载性能。揭示了水泥土桩参数对复合桩水平承载性状的影响规律,增大水泥土桩桩径和提高水泥土强度均可提高复合桩的初始刚度和极限土抗力,但存在临界水泥土强度;水泥土桩桩长在10倍的芯桩桩径范围内,水泥土加固可有效提高复合桩的水平承载力。(3)考虑混凝土芯桩桩周水泥土和软黏土的土抗力分担及混凝土芯桩的非线性,提出了软土地基中劲芯复合桩水平承载力p-y曲线计算方法。将水泥土视为硬黏土,结合现有软黏土和硬黏土地基中桩基的p-y曲线模型,考虑水平荷载作用下桩周水泥土和软黏土的土抗力分担比例,并引入混凝土芯桩的弯矩–曲率关系考虑芯桩的非线性,构建了软土地基中劲芯复合桩水平承载特性p-y曲线模型。工程实例现场实测结果验证了该模型理论计算的合理性。采用本文提出的p-y曲线模型分析了水泥土桩桩径、桩长和强度、混凝土芯桩弹性模量及桩头约束条件等对复合桩水平受荷性状的影响规律。(4)水泥土加固能够有效提升可液化地基中预制混凝土管桩的抗震性能,其内在机理是水泥土提高桩身约束效应和降低桩周土体循环剪应变。在地震作用下,水泥土桩加固可有效限制群桩基础周围土层中超孔隙水压力的发展,进而限制了因地震液化导致的土体刚度退化及场地基本周期的增加。复合桩工况中上部结构侧向位移和筏板沉降比未加固的预制管桩工况均大幅减少,水泥土桩加固深度越大则减少幅度越明显。桩周水泥土可有效限制其加固深度范围内的桩身截面弯矩的增长,可使桩身最大弯矩减少达70%,但不同水泥土加固深度下桩身出现动弯矩峰值的位置不同。(5)明确了水泥土桩设计参数(桩径、桩长和模量)、砂土相对密实度及震动强度等因素对砂土-复合桩-上部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规律,定量评价了复合桩场地的抗液化性能与复合桩的弯曲失效特征,进而提出了可液化场地中劲芯复合桩的抗震设计要点。增大水泥土桩桩径可大幅提高复合桩的抗震性能;当水泥土剪切模量与砂土剪切模量之比小于45时,增大水泥土剪切模量可有效提高复合桩的抗震性能;当液化土层较薄时,水泥土桩长度应穿过可液化土层,而在深厚液化土层地区,水泥土桩长度应不小于10 m;桩基在水泥土与可液化砂土交界处会产生较大的弯矩响应,该部位应采取必要的抗震构造措施。(6)揭示了桩筏连接形式对可液化土层中劲芯复合桩地震响应及抗震性能的影响规律和机理。相比连接式桩筏(CPR)基础,采用非连接式桩筏(DPR)基础可降低地基土体的液化趋势,进而限制土体因液化产生的刚度衰减;中粗砂垫层的隔震效应使得DPR工况中地基土体和上部结构的加速度反应均低于CPR工况;DPR基础的整体性和刚度相对较差,导致地震作用下DPR工况中上部结构侧向位移和筏板沉降均较CPR工况增大50%以上;CPR工况中复合桩的最大弯矩出现在桩头,而DPR工况中桩身最大弯矩出现在距桩头1/3~1/2桩长处,但DPR工况中桩身弯矩峰值较CPR工况减少近50%。

于景铭[6](2020)在《既有线黄土路基沉降调查分析及水泥土桩复合地基治理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西北地区分布着数条铁路干线。近年来,兰局管内数条铁路线在运营过程中,部分路基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沉,为研究下沉原因及采取合理的整治工程,对部分路基沉降整治工点进行了实地考察,选取某高速铁路K1642+400-K1642+610段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整治路基下沉工程,通过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荷载传递规律,荷载作用下地基应力场和位移场特性进行研究,可对黄土地区类似路基下沉病害整治工程提供借鉴,对新建铁路路基工程设计及施工提供参考。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对既有线、某高速铁路沉降情况的调查,得出既有线黄土路基沉降易发生在高填方路段、桥涵过渡段以及冲沟附近等容易受到水流侵蚀的路段,在所调查沉降路段,多数沉降处附近涵洞存在积水,排水设施排水不畅。路基填料均为细颗粒土,水稳定性差。综合认为,路基发生沉降的主要原因是部分路基在建设时压实度不够,填料的水稳定性差,降雨量逐年增加,雨水渗入路基土体,造成路基承载力不足。建议新线建设运营时,选择级配良好的填料,做好路基周围排水,尽量减小或防止地面积水等长时间浸泡铁路路基,在雨季加强运营维护。(2)在不过多影响铁路运营情况下,既有线路基沉降病害整治主要采用注浆加固方式;在有施工条件下对于湿陷性黄土地基可以选择夯实水泥土桩、旋喷桩复合地基加固,可有效提高路基的承载力,控制沉降量,保证稳定性;路基下沉过大地段还可以结合线路大中修时恢复路基面高程。(3)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桩体设计参数(桩体材料、桩径、桩间距、桩长)对复合地基沉降量影响较大;垫层加筋及增大桩体材料水泥掺和量可以提高桩土应力比,改变复合地基受力特征。(4)通过数值模拟分析,建议本文所依托实际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设计参数可取为:桩间距1.0m-1.2m;桩长6m-8m;桩径0.4m-0.5m;桩体材料水泥掺和比6%-8%;垫层厚度为0.8m-1.0m;水泥掺和量取值为6%-8%;垫层中设置一层土工格栅。

刘汉龙,赵明华[7](2016)在《地基处理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国家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建设,近年来我国地基处理技术与应用得到了持续、长足的发展,新技术、新工艺及新方法不断涌现。该文系统简要地回顾了我国地基处理技术与理论研究进展,着重介绍了近五年逐渐发展的具有特色和代表性的地基处理新技术;结合地基处理相关规范的编制情况,探讨了标准化建设历程及地基处理技术与应用的主要发展方向。

雒成焱[8](2013)在《湿陷性黄土地区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承载及变形性状研究》文中指出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复合地基,因其施工方便、质量易控制、加固效果好、造价低廉,被工程界广泛应用。目前这种地基处理方法在深厚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区的研究较少,本文主要通过研究其承载力与沉降,对以后的工程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总结了夯实水泥土桩的加固机理、几个重要参数的计算方法与影响因素、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沉降计算的模式与方法,认为沉降计算时应考虑成桩过程对下卧层的影响。本文通过对一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的沉降观测,研究了建造过程中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的沉降。通过分析沉降曲线发现,在沉降缝处的沉降值大于其他部位,提出了设计和施工时的解决办法;沉降曲线呈台阶状,经分析是由于褥垫层的作用和群桩异步发挥作用所致。文中采用双曲线模型、指数模型、灰色系统模型对单桩静载试验的沉降做了预测研究。拟合了部分试验点的沉降曲线,得出对于单桩静载试验采用双曲线模型可以准确预测其沉降,当影响沉降的外界因素较多时,则应采用灰色系统模型,及时引入新信息,可得到较准确的预测值。对比了单桩静载试验的沉降与实际施工时的沉降,详细分析了产生差别的原因。得出单桩静载试验时荷载在1.5m深时衰减为11.9%,而本建筑物作用下在30m深时才衰减为11.9%的结论。研究了桩间土挤密效果的评价方法,得出采用《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中规定的取样位置取样,可以反映该类工程中桩间土的挤密效果,而且较经济。从理论上分析了低应变应用于水泥土桩检测的可行性。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四桩复合地基的工作性状和褥垫层厚度对它的影响。得出水泥土褥垫层不宜过厚也不宜过薄,介于300mm-500mm为宜。

何杰[9](2012)在《路堤荷载下土工格栅—夯实水泥土楔形桩复合地基承载机理研究》文中指出为探索一种能较好适应软土路基加固需求的新方法,本文基于对楔形桩、柔性桩复合地基、加筋碎石垫层工作机理等研究成果的分析、归纳、整理,并考虑公路荷载的特点,创造性地提出了土工格栅-夯实水泥土楔形桩双向增强体复合地基加固软土的新技术。采用模型试验、三维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较为系统地研究了楔形桩的沉桩效应、土工格栅加筋碎石垫层的工作特性、夯实水泥土楔形桩复合地基和土工格栅-夯实水泥土楔形桩复合地基的承载特性,以及路堤荷载下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变形规律。本文开展了下列工作:(1)通过静力沉桩模型试验,获得了等截面桩与楔形桩在静力沉桩中桩周土的竖向位移、径向位移、沉桩贯入力与沉桩深度的规律,以及桩周土最大竖向位移和径向位移的位置和大小。(2)采用模型试验结合三维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刚性基础下碎石垫层和加筋碎石垫层的工作特性,分析了垫层厚度、土工格栅、格栅层数、格栅铺设位置等参数变化对碎石垫层和加筋碎石垫层变形模量、竖向应力场、沉降变形的影响。(3)为揭示夯实水泥土楔形桩复合地基、土工格栅-夯实水泥土楔形桩复合地基的承载特性,进行了大比例模型试验,获得了有无土工格栅碎石垫层下夯实水泥土圆柱形桩复合地基、夯实水泥土楔形桩复合地基的桩-土平均沉降差、桩体应力、平均桩-土应力比、平均沉降、桩身轴力等随荷载变化的规律。(4)基于剪切位移法,引入Mylonakis&Gazetas桩-土相互作用及温克尔地基模型,导出了复合地基中桩-桩、桩-土及土-土相互作用柔度系数计算式;在此基础上,考虑垫层的影响,提出了路堤荷载作用下桩-土-垫层共同作用分析的新方法,并利用Matlab软件编制了相应的计算程序对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的工作性状进行了分析,获得了地基下反力的分布特征、最佳的楔角范围,以及垫层厚度、垫层模量、荷载等因素对复合地基桩-土沉降差的影响,为夯实水泥土楔形桩复合地基的承载力与沉降计算提供理论基础。(5)基于一定的假设,并将桩-土复合加固区与变形影响范围内的天然地基视为一个整体,构造出了满足位移边界条件的位移分量表达式,利用位移变分法,建立了路堤荷载作用下地基变形分析的近似解析算法,推导出了荷载作用范围内地基的平均沉降与荷载关系的近似解析算式。并编制相关计算程序,结合模型试验结果分析了地基表面沉降分布规律、土的侧向位移随深度的变化规律、荷载与平均沉降的关系。本文研究结果表明:1)楔形桩能有效地增强桩与桩周土的相互作用,夯实水泥土楔形桩的桩侧摩阻力主要分布在集中在沿桩深度的上半段,比夯实水泥土圆柱形桩更适宜加固深厚软土地基;2)夯实水泥土楔形桩复合地基能有效地减小地基沉降与桩-土沉降差,提高地基承载力与桩-土应力比,且楔角越大,楔形桩改善复合地基工作性状的作用越明显;3)土工格栅能有效提高碎石垫层刚度,改善垫层的工作性能;4)土工格栅-夯实水泥土楔形桩复合地基的工作性状明显优于土工格栅-夯实水泥土圆柱形桩复合地基的工作性状。

梁士举[10](2011)在《黄土地区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承载力及沉降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是地基处理中的一项新技术,自开发以来在我国地下水位较低的北方地区应用广泛。近年来,因其良好的经济效益,西北黄土地区也较多采用这种复合地基形式。尽管工程应用很多,但是在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人们对其荷载传递机理、承载力、沉降计算理论的认识不很全面。理论与实践发展并不完全一致,有关知识体系亟待完善。本文介绍了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的发展、研究背景和研究现状,对单桩承载机理、复合地基承载力、沉降计算、夯实水泥土强度和桩土应力比、荷载比进行了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通过对比西北地区黄土和常用水泥矿物成分,从材料构成角度出发,说明二者结合形成夯实水泥土的合理性;分析了夯实水泥土桩的荷载传递机理,应力扩散特征;探讨运用Boussinesq弹性理论和有限长梁理论二者组合确定复合地基加固区底面附加应力的可行性。综合考虑桩土相对刚度,临界桩长,在叶氏等效模量当层法基础上通过修正下卧层中应力,提出复合地基沉降计算的修正方法。2.对比不同仪器单位体积击实功,说明采用普通轻型击实仪制作试样的合理性。选用L16(44)正交试验表安排了综合含水率、水泥掺入比、击实功和龄期四个因素的四个不同水平,制作64块圆形试样,进行单轴抗压试验。通过正交试验,发现上述因素对干密度,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的影响重要程度有所差别;并对主要影响因子下的三者关系做出分析和总结,为《水泥土配合比试验规程》等相关规范的制定提供参考。3.结合工程实例,进行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原位载荷试验。通过测试桩间土应力,分析单桩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荷载比随加载压力、加载时间的变化规律。运用不同沉降公式估算最终沉降,与实测值对比,说明理论比较符合实际。

二、夯实水泥土桩的加固机理与影响其加固强度的主要因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夯实水泥土桩的加固机理与影响其加固强度的主要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楔形劲性水泥土复合桩工作性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楔形桩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水泥土搅拌桩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劲性复合桩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6 本文主要技术路线
第二章 楔形劲性水泥土复合桩试验研究
    2.1 试验概况
    2.2 试验目的
    2.3 试验方案
        2.3.1 材料制备
        2.3.2 测量元件粘贴及安装
        2.3.3 试验步骤
        2.3.4 加载装置和测量系统
    2.4 水泥土强度分析
    2.5 复合桩静载试验结果分析
        2.5.1 桩顶荷载沉降结果分析
        2.5.2 荷载传递分析
        2.5.3 荷载分担占比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楔形劲性水泥土复合桩数值模拟研究
    3.1 概述
        3.1.1 FLAC~(3D)软件介绍
        3.1.2 有限差分法的基本原理
    3.2 分析模型建立和基本参数
        3.2.1 基本假定
        3.2.2 计算简图和模型参数
        3.2.3 分析计算参数
        3.2.4 具体建模步骤
    3.3 数值结果分析
        3.3.1 地应力平衡结果
        3.3.2 荷载沉降对比验证分析
        3.3.3 复合桩桩身应力分析
        3.3.4 复合桩承载力影响因素分析
        3.3.5 不同组合形式对复合桩承载力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楔形劲性水泥土复合桩荷载传递分析
    4.1 概述
    4.2 荷载传递分析方法
        4.2.1 基本假定
        4.2.2 荷载传递分析模型
        4.2.3 楔形劲性水泥土复合桩桩顶荷载沉降解析方法
        4.2.4 荷载传递函数模型中相关参数的确定
        4.2.5 楔形劲性水泥土复合桩荷载沉降分析的迭代方法
    4.3 算例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本文研究工作总结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和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2)水泥土劲性复合桩的挤密和挤扩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课题提出
    1.2 水泥土搅拌桩的发展概况
        1.2.1 国外水泥土搅拌桩的发展概况
        1.2.2 国内水泥土搅拌桩的发展概况
        1.2.3 水泥土搅拌桩存在的不足
    1.3 水泥土劲性复合桩的发展概况
        1.3.1 国外水泥土劲性复合桩的发展概况
        1.3.2 国内水泥土劲性复合桩的发展概况
        1.3.3 水泥土劲性复合桩存在的不足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本文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水泥土劲性复合桩室内模型试验
    2.1 概述
    2.2 原材料
        2.2.1 试验用土
        2.2.2 试验水泥
    2.3 试验模型的制作
        2.3.1 模型箱的制作
        2.3.2 模型桩的制作
    2.4 试验设备
        2.4.1 桩周土强度检测设备
        2.4.2 模型试验监测设备
    2.5 试验方案
        2.5.1 试验方案的制定
        2.5.2 试验步骤
    2.6 试验结果与分析
        2.6.1 桩周土的孔压变化
        2.6.2 模型试验的挤扩和挤密现象
    2.7 本章小结
3 水泥土静压挤密试验
    3.1 原材料
    3.2 试验设备
        3.2.1 制样设备
        3.2.2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设备
    3.3 试验方案
        3.3.1 试验方案的制定
        3.3.2 水泥土试样的制备
        3.3.3 水泥土试样的养护
        3.3.4 试验内容
    3.4 试验结果
        3.4.1 水泥土试样应力-应变曲线
        3.4.2 水泥土特性相关数据结果
    3.5 试验结果分析
        3.5.1 密度对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影响
        3.5.2 密度对峰值应变的影响
        3.5.3 密度对弹性模量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4 水泥土劲性复合桩有限元数值分析
    4.1 有限单元法的简介
        4.1.1 有限元的发展
        4.1.2 有限单元法的优势
        4.1.3 有限单元法的几点说明
    4.2 ABAQUS数值模拟软件的简介
        4.2.1 ABAQUS的模块介绍
        4.2.2 ABAQUS的分析过程
    4.3 建模方案
        4.3.1 模型简化
        4.3.2 模型建立
    4.4 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水泥级配碎石夯挤桩处理黄土地基次生病害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黄土与饱和黄土特性
        1.1.2 水泥级配碎石夯挤桩复合地基处理技术
    1.2 复合地基研究现状
        1.2.1 柔性桩、散体材料桩复合地基研究现状
        1.2.2 半刚性桩复合地基研究现状
        1.2.3 半刚性桩复合地基承载特性
        1.2.4 半刚性桩轴力传递特征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文研究技术路线
2 半刚性桩复合地基作用机理及计算设计理论
    2.1 半刚性桩复合地基加固机理
        2.1.1 桩体的置换作用
        2.1.2 褥垫层的应力调整作用
        2.1.3 排水作用
        2.1.4 桩间土性质改良
    2.2 半刚性桩复合地基计算方法
        2.2.1 半刚性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方法
        2.2.2 复合地基中对于β值得影响因素总结
        2.2.3 半刚性桩复合地基的沉降计算
    2.3 本章小结
3 水泥级配碎石夯挤桩处理黄土地基次生病害模型试验设计方案
    3.1 模型试验相似准则及相似比推导
    3.2 模型箱与反力架制作
    3.3 室内模型地层与填土处理
        3.3.2 重塑黄土物理力学性质及其物理指标控制
        3.3.3 黄土注水饱和过程
    3.4 模型桩成桩工艺
        3.4.1 模型桩碎石材料参数
        3.4.2 模型桩成桩过程
    3.5 模型试验测试系统
        3.5.1 土压力计布置及采集系统
        3.5.2 沉降量测
    3.6 试验加载系统
        3.6.1 试验加载系统介绍
        3.6.2 试验加载步骤及方式
    3.7 本章小结
4 水泥级配碎石夯挤桩处理黄土地基次生病害室内模型试验结果及分析
    4.1 模型试验数据处理原则
    4.2 不同工况下地基载荷试验沉降分析
    4.3 复合地基承载沉降分析
    4.4 复合地基应力分析
        4.4.1 单桩复合地基应力分析
        4.4.2 群桩复合地基应力分析
        4.4.3 单桩复合地基与群桩复合地基应力对比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水泥级配碎石夯挤桩处理黄土地基次生病害数值模拟分析
    5.1 Midas GTS NX有限元软件介绍
    5.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5.2.1 模型的基本假定
        5.2.2 定义材料及属性
    5.3 模型的建立步骤
    5.4 不同桩长的数值分析
        5.4.1 沉降特征
        5.4.2 桩身应力分布情况
        5.4.3 桩土应力比
    5.5 不同桩径的数值分析
        5.5.1 沉降特征
        5.5.2 桩身应力分布情况
    5.6 不同褥垫层厚度的数值分析
        5.6.1 沉降特征
        5.6.2 桩身应力分布
    5.7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中国路基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1(论文提纲范文)

索 引
0 引 言(长沙理工大学张军辉老师、郑健龙院士提供初稿)
1 地基处理新技术(山东大学崔新壮老师、重庆大学周航老师提供初稿)
    1.1 软土地基处理
        1.1.1 复合地基处理新技术
        1.1.2 排水固结地基处理新技术
    1.2 粉土地基
    1.3 黄土地基
    1.4 饱和粉砂地基
        1.4.1 强夯法地基处理技术新进展
        1.4.2 高真空击密法地理处理技术
        1.4.3 振冲法地基处理技术
        1.4.4 微生物加固饱和粉砂地基新技术
    1.5 其他地基
        1.5.1 冻土地基
        1.5.2 珊瑚礁地基
    1.6 发展展望
2 路堤填料的工程特性(东南大学蔡国军老师、中南大学肖源杰老师、长安大学张莎莎老师提供初稿)
    2.1 特殊土
        2.1.1 膨胀土
        2.1.2 黄 土
        2.1.3 盐渍土
    2.2 黏土岩
        2.2.1 黏 土
        2.2.2 泥 岩
        (1)粉砂质泥岩
        (2) 炭质泥岩
        (3)红层泥岩
        (4)黏土泥岩
        2.2.3 炭质页岩
    2.3 粗粒土
    2.4 发展展望
3 多场耦合作用下路堤结构性能演变规律(长沙理工大学张军辉老师、中科院武汉岩土所卢正老师提供初稿)
    3.1 路堤材料性能
    3.2 路堤结构性能
    3.3 发展展望
4 路堑边坡稳定性分析(长沙理工大学曾铃老师、重庆大学肖杨老师、长安大学晏长根老师提供初稿)
    4.1 试验研究
        4.1.1 室内试验研究
        4.1.2 模型试验研究
        4.1.3 现场试验研究
    4.2 理论研究
        4.2.1 定性分析法
        4.2.2 定量分析法
        4.2.3 不确定性分析法
    4.3 数值模拟方法研究
        4.3.1 有限元法
        4.3.2 离散单元法
        4.3.3 有限差分法
    4.4 发展展望
5 路基防护与支挡(河海大学孔纲强老师、长沙理工大学张锐老师提供初稿)
    5.1 坡面防护
    5.2 挡土墙
        5.2.1 传统挡土墙
        5.2.2 加筋挡土墙
        5.2.3 土工袋挡土墙
    5.3 边坡锚固
        5.3.1 锚杆支护
        5.3.2 锚索支护
    5.4 土钉支护
    5.5 抗滑桩
    5.6 发展展望
策划与实施

(5)软弱地层中劲芯复合桩的水平承载性状与抗震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软土地基中单桩水平受荷性状
        1.2.2 软土地基中水平受荷单桩理论计算模型
        1.2.3 砂土地基中桩基的抗震性能与理论分析
        1.2.4 提高桩基水平承载和抗震性能的方法
        1.2.5 劲芯复合桩承载性状与理论计算方法
    1.3 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软土地基中劲芯复合桩水平承载力现场试验
    2.1 工程地质概况
    2.2 试验方案与测试方法
    2.3 复合桩水平承载性能分析
        2.3.1 桩头荷载-位移曲线与承载力分析
        2.3.2 桩身弯矩、位移与桩侧土抗力响应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劲芯复合桩的水平承载机理及受荷响应规律
    3.1 数值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3.1.1 几何模型
        3.1.2 本构关系与参数选取
        3.1.3 计算步骤
        3.1.4 数值结果验证
    3.2 复合桩与PHC管桩水平受荷性状对比
        3.2.1 水平荷载-位移关系
        3.2.2 桩身位移分布
        3.2.3 桩身弯矩分布
        3.2.4 桩侧土水平抗力
        3.2.5 p-y曲线响应
    3.3 水泥土桩加固机理分析
        3.3.1 桩侧水平抗力的提高作用
        3.3.2 桩身受拉损伤的限制作用
    3.4 水泥土桩参数对复合桩水平受荷响应的影响
        3.4.1 水泥土桩桩径
        3.4.2 水泥土桩强度
        3.4.3 水泥土桩桩长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软土地基中劲芯复合桩水平承载分析方法
    4.1 黏性土中桩基p-y模型
    4.2 劲芯复合桩p-y曲线的构建与验证
        4.2.1 等效弹簧刚度的引入
        4.2.2 桩周土抗力衰减函数的确定
        4.2.3 复合桩p-y曲线的构建
        4.2.4 桩身非线性的实现
        4.2.5 实例分析与验证
    4.3 劲芯复合桩桩身位移与弯矩影响因素分析
        4.3.1 水泥土桩桩径
        4.3.2 水泥土桩桩长
        4.3.3 水泥土桩强度
        4.3.4 芯桩弹性模量
        4.3.5 桩头约束条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可液化地基中劲芯复合桩抗震性能振动台试验
    5.1 振动台模型试验设计
        5.1.1 试验设备与相似比设计
        5.1.2 模型地基制备
        5.1.3 模型桩基与结构制备
        5.1.4 传感器布置
        5.1.5 地震波选取
    5.2 模型体系自振频率与阻尼比
    5.3 砂土-复合桩-上部结构地震反应特性
        5.3.1 试验宏观现象
        5.3.2 超孔压比响应
        5.3.3 加速度响应
        5.3.4 动剪应力-应变响应
        5.3.5 侧向位移与沉降响应
        5.3.6 弯矩响应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可液化土中劲芯复合桩抗震性能的变化规律及评价
    6.1 数值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6.1.1 计算模型
        6.1.2 本构关系与材料参数
        6.1.3 边界条件与计算步骤
        6.1.4 数值模型可靠性验证
    6.2 砂土-复合桩-上部结构地震响应影响因素分析
        6.2.1 水泥土桩桩径
        6.2.2 水泥土桩桩长
        6.2.3 水泥土剪切模量
        6.2.4 砂土相对密实度
        6.2.5 震动强度
    6.3 可液化场地劲芯复合桩抗震性能评价
        6.3.1 复合桩场地抗液化性能评估
        6.3.2 可液化场地复合桩弯曲失效评估
        6.3.3 可液化场地复合桩抗震设计要点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桩筏连接形式对劲芯复合桩抗震性能的影响
    7.1 振动台模型试验设计
    7.2 模型体系自振频率与阻尼比
    7.3 砂土-复合桩-上部结构地震反应特性
        7.3.1 试验宏观现象
        7.3.2 超孔压比响应
        7.3.3 加速度响应
        7.3.4 动剪应力–应变响应
        7.3.5 侧向位移与沉降响应
        7.3.6 弯矩响应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本文主要结论
    8.2 本文的创新点
    8.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既有线黄土路基沉降调查分析及水泥土桩复合地基治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黄土的工程特性研究现状
        1.3.2 黄土路基研究现状
        1.3.3 路基沉降治理技术研究现状
        1.3.4 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2 兰局管段部分黄土路基沉降调查分析与整治技术研究
    2.1 干武线路基沉降情况调查
        2.1.1 干武线概况
        2.1.2 干武线路基沉降情况
        2.1.3 干武线K40+876调查情况
        2.1.4 干武线K129+780-K129+810调查情况
    2.2 陇海线天兰段部分工点路基沉降情况调查
        2.2.1 陇海线概况
        2.2.2 陇海线K1584+640-K1584+810段调查情况
        2.2.3 陇海线K1578处调查情况
    2.3 某高速铁路个别地段路基沉降调查
        2.3.1 某高速铁路K1689+700-K1723+230段调查情况
        2.3.2 某高速铁路K1726+500-K1728+055段调查情况
        2.3.3 某高速铁路K1771+300-K1771+374段调查情况
        2.3.4 某高速铁路K1771+939-K1773+323段调查情况
        2.3.5 某高速铁路K1642+400-K1642+610段调查情况
    2.4 本章小结
3 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加固某高铁路基工作性能数值模拟分析
    3.1 有限元法及ABAQUS有限元软件简介
        3.1.1 有限元法概述
        3.1.2 ABAQUS有限元软件简介
    3.2 数值模拟
        3.2.1 建立计算模型
    3.3 桩的参数对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工作性能的影响
        3.3.1 桩间距对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工作性能的影响
        3.3.2 桩长对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工作性能的影响
        3.3.3 桩径对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工作性能的影响
        3.3.4 桩体材料对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工作性能的影响
    3.4 垫层对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工作性能的影响
        3.4.1 垫层厚度对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工作性能的影响
        3.4.2 垫层材料对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工作性能的影响
        3.4.3 垫层加筋对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工作性能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4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地基处理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地基处理研究回顾
    1. 1 地基处理概念与发展历程
    1. 2 排水固结法技术应用与研究进展
        1. 2. 1 堆载预压
        1. 2. 2 真空预压法
        1. 2. 3 电渗法
        1. 2. 4 真空联合堆载预压、真空联合电渗法、真空-堆载-电渗联合法等
    1. 3 桩基复合地基
        1. 3. 1 桩-网复合地基
        1. 3. 2 桩-板复合地基
        1. 3. 3 桩-筏复合地基
    1. 4 振密、挤密技术应用与研究进展
        1. 4. 1 强夯法
        1. 4. 2 振冲密实法
        1. 4. 3 夯实水泥土桩
        1. 4. 4 孔内夯扩法
    1. 5 土工合成材料加筋技术应用与研究进展
    1. 6 灌入固化物技术应用与研究进展
        1. 6. 1 深层搅拌法
        1. 6. 2 高压喷射注浆法
        1. 6. 3 水泥加固地下连续墙法( TRD)
        1. 6. 4 灌浆法
    1. 7 托换、纠倾与迁移技术应用与研究进展
        1. 7. 1 托换技术
        1. 7. 2 纠倾技术
        1. 7. 3 迁移技术
2 地基处理技术新进展
    2. 1 排水固结法
        2. 1. 1 新近吹填土处理技术
        2. 1. 2 化学电渗法
    2. 2 灌入固化物法
        2. 2. 1 高聚物注浆
        2. 2. 2 微生物注浆
    2. 3 刚性桩复合地基法
        2. 3. 1 刚性桩复合地基
        (1)横截面异形桩
        ( 2) 纵截面异形桩
        ( 3) 组合桩
        ( 4) 浆固碎石桩
        2. 3. 2 柔性桩复合地基
        ( 1) 加筋碎石桩
        ( 2) 布袋加筋注浆桩
        ( 3) 双向水泥土搅拌桩
3 地基处理标准化建设
    3. 1 较为综合性的地基基础规范的修订与编制
        3. 1. 1 GB / T 50783—2012《复合地基技术规范》
        3. 1. 2 JGJ 123—2012《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技术规范》
        3. 1. 3 GB / T 50290—2014 《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64]
        3. 1. 4 其他地基处理规程
    3. 2以特殊土质为对象的地基处理规范的编制与修订
        3.2.1 GB/T 51064—2015《吹填土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3. 2. 2 岩溶地区建筑地基基础技术相关规范
        3. 2. 3 GB / T 50942—2014 《盐渍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
        3. 2. 4 GB 50112—2013 《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
        ( 1) 增加了术语、基本规定、膨胀土自由膨胀率与蒙脱石含量、阳离子交换量的关系等。
        ( 2) 增加了“岩土的工程特性指标”计算表达式。
        ( 3) 增加了坡地上基础埋深的计算公式。
    3. 3 依据工程条件编制和修订的相关地基处理规范
        3. 3. 1 公路软基处理相关规范
        3. 3. 2 铁路地基处理相关规范
        3. 3. 3 钢制储罐地基处理相关规范
        3. 3. 4 煤矿采空区建( 构) 筑物地基处理相关规范
        3. 3. 5 高填方地基处理相关规范
        3. 3. 6 港口工程地基处理相关规范
4 结论与展望

(8)湿陷性黄土地区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承载及变形性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复合地基
        1.1.1 复合地基概念
        1.1.2 复合地基的发展现状
    1.2 湿陷性黄土
        1.2.1 黄土概述
        1.2.2 湿陷性黄土的工程特征
    1.3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要求及方式
    1.4 夯实水泥土桩研究现状
    1.5 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一般设计规定
    1.6 本文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7 本文研究的内容
2 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承载力与沉降机理研究
    2.1 夯实水泥土桩加固地基机理
    2.2 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的物理力学参数
        2.2.1 面积置换率
        2.2.2 桩土应力比
        2.2.3 复合压缩模量E_cs
    2.3 复合地基沉降计算
        2.3.1 复合地基沉降机理
        2.3.2 复合地基沉降计算模式
        2.3.3 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沉降计算
    2.4 本章小结
3 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试验研究
    3.1 工程概况
    3.2 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研究
        3.2.1 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确定方法
        3.2.2 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静荷载试验原理及方法
        3.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3.3 施工阶段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沉降研究
        3.3.1 沉降观测方案
        3.3.2 沉降观测结果与分析研究
    3.4 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沉降预测研究
        3.4.1 沉降预测模型
        3.4.2 单桩静载试验沉降预测
    3.5 本章小结
4 夯实水泥土桩施工与检测技术
    4.1 夯实水泥土桩的施工
        4.1.1 施工机具
        4.1.2 施工工艺
    4.2 夯实水泥土桩的质量检验
        4.2.1 浅层平板载荷试验
        4.2.2 桩间土挤密效果检测研究
        4.2.3 桩身压实效果检测研究
    4.3 本章小结
5 夯实水泥土桩数值分析
    5.1 有限单元法
        5.1.1 有限单元法概念
        5.1.2 有限单元法的分析过程
    5.2 ABAQUS有限元软件
        5.2.1 ABAQUS有限元软件简介
        5.2.2 ABAQUS有限元软件分析步骤
    5.3 夯实水泥土桩模型的建立
    5.4 夯实水泥土桩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9)路堤荷载下土工格栅—夯实水泥土楔形桩复合地基承载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楔形桩的研究与应用
        1.2.2 水泥土桩复合地基的研究与应用
        1.2.3 土工格栅在地基处理工程的研究与应用
        1.2.4 双向增强体复合地基的研究与应用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楔形桩沉桩效应试验研究
    2.1 引言
    2.2 模型试验
    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2.3.1 竖向位移分析
        2.3.2 径向位移分析
        2.3.3 沉桩深度与贯入力的关系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土工格栅加筋碎石垫层工作性状研究
    3.1 引言
    3.2 模型试验
    3.3 实验结果分析
        3.3.1 厚度变化和有无土工格栅对垫层变形模量的影响
        3.3.2 格栅层数、铺设位置变化对垫层变形模量的影响
    3.4 三维数值模拟
        3.4.1 计算模型的建立
        3.4.2 基本模型与计算参数
    3.5 加筋垫层的应力场
    3.6 加筋垫层的位移场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柔性桩-网复合地基工作性状试验研究
    4.1 引言
    4.2 试验概况
    4.3 夯实水泥土楔形桩复合地基试验结果分析
        4.3.1 桩-土平均沉降差
        4.3.2 桩体应力
        4.3.3 平均桩-土应力比
        4.3.4 荷载-沉降曲线
        4.3.5 荷载传递规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工作机理分析
    5.1 引言
    5.2 理论分析及计算模型
        5.2.1 基本假定及计算模型
        5.2.2 桩-土-垫层相互作用分析
        5.2.3 路堤荷载下桩-土-垫层相互作用分析
    5.3 实例分析
        5.3.1 计算参数取值
        5.3.2 Q-S曲线
        5.3.3 基底下反力分布特征
        5.3.4 垫层对沉降差的影响
        5.3.5 楔角对夯实水泥土楔形桩承载性状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柔性桩复合地基变形分析的变分法
    6.1 引言
    6.2 计算模型及位移变分法
        6.2.1 基本假定及计算模型
        6.2.2 位移变分法
    6.3 实例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10)黄土地区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承载力及沉降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复合地基概述
        1.2.1 发展概况
        1.2.2 分类
    1.3 夯实水泥土复合地基
        1.3.1 起源及特点
        1.3.2 应用
        1.3.3 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1.4.1 研究内容及目的
        1.4.2 研究方法
2 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承载力和沉降计算探讨
    2.1 不同种类桩体复合地基的加固机理
        2.1.1 散体类桩
        2.1.2 粘结类桩
        2.1.3 夯实水泥土桩
    2.2 不同种类桩体复合地基荷载传递特性
    2.3 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承载力
    2.4 沉降计算方法研究
        2.4.1 考虑应力扩散效应的沉降计算应用
        2.4.2 基于应力扩散效应的沉降计算方法探讨
        2.4.3 结语
3 夯实水泥土的室内试验
    3.1 研究现状
    3.2 正交试验方案
        3.2.1 主要影响因素安排及试样制作
        3.2.2 配合比设计
    3.3 单轴抗压试验
        3.3.1 设备
        3.3.2 试验步骤
    3.4 试验结果分析
        3.4.1 干密度影响因素分析
        3.4.2 抗压强度影响因素分析
        3.4.3 弹性模量影响因素分析
    3.5 关于试验方法的改进和补充
        3.5.1 规范比较
        3.5.2 试验标准
        3.5.3 三者关系
4 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实例分析及原位载荷试验
    4.1 工程概况及地层特性介绍
        4.1.1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4.1.2 场地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4.1.3 场地土工程评价
    4.2 复合地基的载荷试验
        4.2.1 载荷试验介绍
        4.2.2 载荷试验方案
    4.3 载荷试验资料整理
        4.3.1 数据整理
        4.3.2 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荷载分担比分析
        4.3.3 复合地基承载力确定
        4.3.4 复合地基沉降计算
5 结论及展望
    5.1 本文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夯实水泥土桩的加固机理与影响其加固强度的主要因素(论文参考文献)

  • [1]楔形劲性水泥土复合桩工作性状研究[D]. 邹长春. 湖南工业大学, 2021(02)
  • [2]水泥土劲性复合桩的挤密和挤扩效应研究[D]. 成谨宇. 中北大学, 2021(09)
  • [3]水泥级配碎石夯挤桩处理黄土地基次生病害试验研究[D]. 赵尔升.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2)
  • [4]中国路基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1[J].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China Journal of Highway and Transport;. 中国公路学报, 2021(03)
  • [5]软弱地层中劲芯复合桩的水平承载性状与抗震性能研究[D]. 王安辉. 东南大学, 2020(02)
  • [6]既有线黄土路基沉降调查分析及水泥土桩复合地基治理技术研究[D]. 于景铭.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7]地基处理研究进展[J]. 刘汉龙,赵明华. 土木工程学报, 2016(01)
  • [8]湿陷性黄土地区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承载及变形性状研究[D]. 雒成焱.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3(05)
  • [9]路堤荷载下土工格栅—夯实水泥土楔形桩复合地基承载机理研究[D]. 何杰. 中南大学, 2012(03)
  • [10]黄土地区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承载力及沉降性能研究[D]. 梁士举.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1(12)

标签:;  ;  ;  ;  ;  

压实水泥土桩的加固机理及影响其加固强度的主要因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