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角度解读《玛莎·奎斯特》

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角度解读《玛莎·奎斯特》

论文摘要

多丽丝·莱辛(1919—)世界上最著名的英国健在的小说家之一。她创作丰富。有数十篇长篇小说,七十多部短篇小说,两部剧本,一本诗集,多本论文集和回忆录。1954年凭借短篇小说她获得毛姆文学奖。1976年凭借小说《金色笔记》获得梅迪契斯奖。2007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莱辛被公认为当代最优秀的文学家。玛莎·奎斯特是莱辛的第一部系列小说《暴力的孩子》中的女主人公。这部同名小说《玛莎·奎斯特》以玛莎的充满疑问的童年开始,以她的第一次婚姻结束。在这部小说中,莱辛通过她个人的非洲生活经验生动地描绘了20世纪30年代的非洲社会以及社会中的种族问题。本论文旨在尝试性地运用后殖民理论以及女性主义理论对《玛莎·奎斯特》进行解读,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剖析了非洲社会的社会关系以及探讨作为女性的玛莎对于自由、平等和“自我”的追寻。本片论文共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引言、主体和结论。引言部分首先简要介绍了多丽丝·莱辛及其作品《玛莎·奎斯特》,接着回顾了国内外学术界对多丽丝·莱辛和该部作品所作的相关评论,最后介绍了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主体部分主要从三个章节来解读《玛莎·奎斯特》。第一章探究小说中玛莎对于自由的追寻。本章首先对玛莎封闭式的家庭环境进行了分析。父母的教育以及封闭式的家庭生活使玛莎形成了双重性格。一方面她无法忍受父母的一成不变,面对禁锢她渴望自由。另一方面受父母的影响,作为典型的英国女孩她也不可避免的继承了某些传统思想。当然这也为她的追寻之旅屡屡受挫埋下了伏笔。其次社会严苛的等级制度令玛莎感到窒息,她渴望自由的生活。面对禁锢,玛莎开始了她对自由的追寻之旅。第二章分析了作为小说的主人公玛莎在非洲殖民地的背景对于平等的追求。本章通过对玛莎的民主梦想的阐述。对玛莎与犹太人科恩兄弟的友谊,与犹太人阿道夫的恋人关系以及她在俱乐部里的新生活的表述等举动的分析,深入探究了玛莎对于平等的追寻之旅。第三章讲述了玛莎对于女性自我的追求。在殖民的背景中,在父系的社会里对玛莎叛逆的青春期以及青春期里玛莎的爱与婚姻的阐述,深入探究了玛莎对于自我身份的追寻和认定。最后本文得出结论,通过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的分析,小说《玛莎·奎斯特》中存在着冷酷的等级暴力。作为女性,玛莎被局限在了非洲的殖民社会里,她在追寻自由,追寻平等,追寻自我的过程中屡屡受挫,她的民主梦想注定无法实现。

论文目录

  • Abstract
  • 摘要
  • Introduction
  • A. Doris Lessing and Martha Quest
  • B. Literature review
  • C. Post-Colonialist Feminist Theory
  • Chapter One Martha's Quest for Freedom
  • A. Claustrophobic Family Circumstances
  • B. Strict Hierarchy System
  • C. Martha's Aspiration for Freedom
  • Chapter Two Martha's Quest for Equality
  • A. Martha's Democratic Dream
  • B. The Friendship between Martha and Jews
  • C. Martha's Love affair with Adolph
  • D. Martha's New Life----the Sports Club
  • Chapter Three Martha's Quest for "the Self"
  • A. Martha's Rebellion in Adolescence
  • B. Martha's Rebellion in Love and Marriage
  • Conclusion
  • Notes
  • Bibliography
  • Acknowledgements
  • Academic Achievements
  • 相关论文文献

    • [1].校巴高兴了[J]. 少年文艺(中旬版) 2017(04)
    • [2].两块面包[J]. 课外阅读 2017(11)
    • [3].我愿意当一辈子妈妈[J]. 晚报文萃 2013(20)
    • [4].玛莎[J]. 诗选刊(下半月) 2009(06)
    • [5].开怀篇[J]. 意林 2008(12)
    • [6].一个人走遍海角天涯——玛莎访谈录[J]. 青年文学 2019(06)
    • [7].玛莎和海边的朋友[J]. 少年文艺(中旬版) 2018(04)
    • [8].玛莎不哭[J]. 布老虎青春文学 2010(05)
    • [9].玛莎因何走麦城?[J]. 创新世界周刊 2019(05)
    • [10].心爱的塔玛莎[J]. 歌曲 2011(02)
    • [11].Q-Sun产品被英国玛莎公司认可[J]. 江苏纺织 2009(05)
    • [12].玛莎·斯图尔特 劫后重生[J]. 科学投资 2008(07)
    • [13].玛莎的选择[J]. 上海采风 2008(05)
    • [14].玛莎主义[J]. 商界(评论) 2014(06)
    • [15].慢下来,等一等梦想[J]. 思维与智慧 2020(06)
    • [16].玛莎·施瓦茨设计思想分析[J]. 宜春学院学报 2017(09)
    • [17].诗人玛莎[J]. 诗歌月刊 2012(10)
    • [18].最后一刻[J]. 青少年日记(小学生版) 2010(10)
    • [19].玛莎:武汉大学的第一位洋院长[J]. 国际人才交流 2008(03)
    • [20].探究玛莎·施瓦茨作品中传统园林设计特征[J]. 包装世界 2017(03)
    • [21].2015年,你将随处可见玛莎拉红![J]. 英语沙龙(锋尚版) 2015(03)
    • [22].于倩玛莎儿:追逐音乐的精灵[J]. 走向世界 2013(08)
    • [23].玛莎·施瓦茨景观与艺术的结合[J]. 安徽建筑 2017(04)
    • [24].爱之赢[J]. 故事家 2013(11)
    • [25].一“托”再“托”[J]. 晚报文萃 2012(11)
    • [26].玛莎的碳平衡秘密[J]. 商务旅行 2012(07)
    • [27].玛莎之死——从消声窥探作者和导演对于《儿童时光》中恐同态度的博弈[J]. 戏剧之家 2019(30)
    • [28].论玛莎·柯克伦对自我身份的追寻[J]. 语文学刊 2016(04)
    • [29].“设计师”与“艺术家”——玛莎·舒瓦兹的设计理念与作品[J]. 汉字文化 2020(10)
    • [30].玛莎·格雷姆以及玛莎技术的过时与不过时——与辛颖、侯莹的对谈和反思[J]. 舞蹈 2018(06)

    标签:;  ;  ;  ;  

    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角度解读《玛莎·奎斯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