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细胞介素-23基因修饰树突细胞诱导的免疫应答联合β-榄香烯治疗小鼠胰腺癌的实验研究

白细胞介素-23基因修饰树突细胞诱导的免疫应答联合β-榄香烯治疗小鼠胰腺癌的实验研究

论文题目: 白细胞介素-23基因修饰树突细胞诱导的免疫应答联合β-榄香烯治疗小鼠胰腺癌的实验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中西医结合临床

作者: 谭广

导师: 王忠裕

关键词: 基因,胰腺癌,免疫反应,榄香烯,克隆,真核表达载体,动物模型,基因,树突状细胞

文献来源: 大连医科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胰腺癌是一种高度恶性肿瘤,近几年发病率逐年上升。在欧洲和北美人群中,胰腺癌在癌性死亡原因中列第五位,在中国上海,20 年内发病率增加了4 倍。由于胰腺癌在临床上缺乏特异表现,恶性程度高,极易发生转移,就诊时3/4 病人已属晚期,手术切除为生存期延长提供了最佳机会,可预后并没有明显改善。5 年生存率〈5%,仍有相当多的患者死于复发及转移,传统的化疗及放疗也显得相当无效。因此,基因及免疫治疗在胰腺癌治疗中异军突起,成为广大学者瞩目的焦点。肿瘤复发及难以治愈的根源在于肿瘤的免疫逃逸机制,而免疫逃逸的核心是机体缺乏对肿瘤抗原的有效递呈并诱导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反应。树突状细胞(DC)是目前发现的功能最强大的肿瘤抗原专职递呈免疫细胞(APC),它是唯一既能启动免疫应答又能有效刺激再次应答的APC ,DC 在诱导T 细胞免疫应答和T 细胞依赖性抗体生成中起重要作用,通过DC 递呈抗原诱导的主动特异性抗肿瘤治疗效果显著,DC 疫苗是目前最具应用潜能的治疗性疫苗。另一影响特异性抗肿瘤免疫治疗效果的因素是肿瘤环境中存在的免疫抑制现象,因此DC 及T 淋巴细胞在肿瘤抑制环境中的功能与生存力下降是特异性抗肿瘤治疗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那么提高DC活性与其在肿瘤抑制环境中的生存力又是当今DC疫苗抗肿瘤治疗的热点。研究发现, IFN-γ,TNF-α及IL-12 等细胞因子在DC 介导的特异免疫应答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利用细胞因子基因修饰APC 是当今肿瘤基因治疗中最活跃的领域。IL-23 是近年发现的一种最新细胞因子,IL-23 可显著增强DC 的抗原递呈作用,增强DC 在肿瘤环境中的生存力,同时作为抗血管生成因子影响肿瘤微循环,DC 在IL-23 的作用下不仅诱导宿主产生防御性免疫反应而且增强其自动免疫能力。恶性肿瘤都存在细胞免疫和/或体液免疫的缺陷,并且随病程进展和病变范围的扩大而加重。恶性肿瘤患者的免疫力特别是细胞免疫的降低有以下原因:1)肿瘤患者体内出现免疫因子,包括肿瘤抗原抗体复合物、封闭因子和免疫调节球蛋白等,它们能阻碍免疫活性细胞的抗肿瘤作用,抑制T 细胞的免疫功能;2)恶性肿瘤转移而浸润免疫组织,造成免疫系统功能的损害;3)严重的营养代谢障碍引起免疫系统功能的缺陷;4)抗癌化学药物的免疫抑制反应。那么,是否存在一种既对肿瘤细胞具有显著杀伤作用同时又对机体的免疫系统有保护效应的药物呢?β-榄香烯是从中药温莪术根茎提取的有效单体,β-榄香烯直接作用于肿瘤细胞,抑制其DNA、RNA 及蛋白质的合成,并作用于细胞膜,使细胞破裂而凋亡。实验研究证明β-榄香烯是一种非细胞毒性的抗癌制剂,在对多种恶性肿瘤有确切疗效,同时对机体的免疫系统功能有保护和增强作用。陈剑群等在β-榄香烯对恶性肿瘤患者T 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研究中发现,β-榄香烯能显著升高T 淋巴细胞亚群的功能,对辅助性T 淋巴细胞和杀伤/抑制性T 细胞均有促进,为机体抵抗肿瘤,抑制恶性肿瘤的发展产生积极作用。吴伟忠等发现,β-榄香烯还具有抑制恶性肿瘤细胞浸润与转移的作用,并使肿瘤的诱导分化发生逆转。虽然人体胰腺癌细胞移植裸鼠可以用于胰腺癌的研究,但不能用于探索胰腺癌发生的各个时期[5,6],同时由于裸鼠无免疫系统功能因而缺乏免疫应答能力,因此对裸鼠难以进行免疫抗肿瘤研究。如果能够用相对简单的方法建立一种胰腺癌的模型,而该模型的基因突变类型又符合于人类胰腺癌,它将为人体胰腺癌发病机理和早期诊断及治疗的研究奠定基础[7]。基于上述理论与构想,我们提出以下问题:1)是否能够建立一种稳定且与人类胰腺癌相似具有免疫系统功能的胰腺癌动物模型,并观察β-榄香烯对胰腺癌细胞的体外抑制;2)如何在体外大量扩增DC 并初步探讨DC 诱导的特异性CTLs对胰腺癌细胞的抑制;3)IL-23 作为一种最新发现的功能性细胞因子能否显著增强DC 的活性及其诱导的宿主抗肿瘤免疫反应;4)β-榄香烯和DC 疫苗对实体胰腺癌肿瘤的协同治疗作用如何? 本课题从以上目的出发,探讨了β-榄香烯联合IL-23 基因修饰的DC 疫苗对小鼠胰腺癌体内外的治疗作用,为树突状疫苗治疗胰腺癌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为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胰腺癌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分述如下: 目的建立二甲基苯蒽(7,12-dimethylbenz[alpha]anthracene,DMBA)诱发小鼠胰腺癌模型并观察P53 基因的表达。方法于C57BL/6 小鼠胰体尾部以1ml 注射器注射(深2mm)置入二甲基苯蒽(DMBA)混悬液(10mg/100g 体重),在普通环境中饲养小鼠。采用SP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53 基因的表达情况。

论文目录:

一、论文

(一) 中文摘要

(二) 英文摘要

(三) 论文一 二甲基苯并葸诱发小鼠胰腺癌模型的建立

(四) 论文二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的制备及其诱导的体外抗胰腺癌免疫应答研究

(五) 论文三白细胞介素一23 基因的克隆及真核双表达载体的构建

(六) 论文四β-榄香烯联合 IL-23 基因转染树突状细胞对小鼠胰腺癌治疗的实验研究

(七) 结语与创新点

二、文献综述

(一) 综述一

(二) 参考文献

(三) 综述二

(四) 参考文献

三、致谢

四、博士期间发表论文、科研及参加学术活动

五、缩略语表

发布时间: 2005-07-27

参考文献

  • [1].胰腺癌化疗中多药耐药机制的实验研究[D]. 郭俊超.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3
  • [2].胰腺癌血清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D]. 孙志岭.南京医科大学2007

相关论文

  • [1].活血化瘀药物对人胰腺癌生长、侵袭和转移的实验研究[D]. 汝涛.天津医科大学2004
  • [2].内皮抑素基因联合持续低剂量阿霉素治疗胰腺癌的实验研究[D]. 张子祥.苏州大学2004
  • [3].K-ras突变多肽负载树突状细胞诱导胰腺癌的免疫治疗研究[D]. 杨波.苏州大学2004
  • [4].姜黄素及非甾体类抗炎药抗胰腺癌的实验研究[D]. 宫爱霞.大连医科大学2004
  • [5].榄香烯在喉癌化疗中作用机制的研究[D]. 陶磊.复旦大学2004
  • [6].逆转录病毒载体介导反义K-ras基因治疗胰腺癌的实验研究[D]. 蒋奎荣.南京医科大学2005
  • [7].胰腺癌转移机制初步探讨[D]. 王春晖.中国医科大学2005
  • [8].BTG-2基因在人胰腺癌中的表达及对胰腺癌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D]. 叶春.第二军医大学2005
  • [9].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治疗胰腺癌的实验研究[D]. 公伟.山东大学2005
  • [10].胰腺癌动物模型制作及药物干预效应的研究[D]. 朱功兵.新疆医科大学2005

标签:;  ;  ;  ;  ;  ;  ;  ;  

白细胞介素-23基因修饰树突细胞诱导的免疫应答联合β-榄香烯治疗小鼠胰腺癌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