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纳滨对虾粗养、精养与超精养水体的养殖容量研究

凡纳滨对虾粗养、精养与超精养水体的养殖容量研究

论文摘要

凡纳滨对虾养殖容量的研究,是使我国凡纳滨对虾养殖业实现清洁、安全、健康与低碳化养殖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必由之路。本研究分阶段,对不同养殖水体以及不同养殖水处理措施下的凡纳滨对虾的养殖容量进行了探究。结果如下:1.凡纳滨对虾粗养水体养殖容量的研究。试验共设6个放养密度:10、20、30、40、50、60ind/m2,通过比较60d养殖周期内的水环境因子、生长状况与消化酶活性的差异,分析研究凡纳滨对虾低盐度粗养水体的养殖容量。结果表明:不同放养密度组单位水体载虾量差异显著(P<0.05);单位水体载虾量主要影响pH、非离子氨(NH3-Nm)、溶解氧(DO)等水化学指标;不同试验组水体中pH、NH3-Nm含量、DO含量、总氮(TN)含量差异极显著(P<0.01),浊度、总磷(TP)含量差异显著(P<0.05);对虾中肠腺蛋白酶活性差异显著(P<0.05),表现出单位水体载虾量越高,对虾体内蛋白消化酶活性和氮利用率越低的规律;放养密度、DO是粗养水体养殖容量的主要限制因子。综合各项评价指标,得到本试验条件下,凡纳滨对虾低盐度粗养水体的最佳养殖容量为57.5 g/m3。2.凡纳滨对虾精养水体养殖容量研究。试验研究了放养密度、充气、换水、微生物制剂和消毒剂5个养殖因素共同影响下的凡纳滨对虾精养水体的养殖容量。结果表明:经过110d的养殖,在5因素的影响下,综合考虑内梅罗水质污染指数与生物学评价指数,凡纳滨对虾精养水体的养殖容量应为877.01g/m3左右;在较低的放养密度下,由于高的成活率,较快的特定生长率,再加上水质污染指数也较低,因此综合指数较大值出现在50和100ind/m2放养密度组。间断充气虽然能够降低水质污染指数,但同时对单位水体载虾量的降低效果更大,从而降低了养殖容量。同样换水组,添加微生物制剂和消毒剂也能起到降低水质污染指数的效果,但是同时造成了养殖对虾较低的成活率和单位水体载虾量,也降低了养殖容量。放养密度与4种水质处理措施,对养殖容量的影响效果,放养密度>换水>充气>消毒剂>微生物制剂。可见,放养密度造成的单位水体载虾量差异与养殖水质处理措施换水是精养水体养殖容量的两个主要影响因素。3.超精养水体凡纳滨对虾养殖容量研究。本试验对超精养水体,即循环水体养殖条件下的凡纳滨对虾养殖容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养殖周期80d,放养密度、生物过滤、水质净化网片、平流沉淀四因素影响下的凡纳滨对虾养殖容量为592.41g/m3左右。较低放养密度中较快的生长速度,较高的成活率,弥补了由于单位水体载虾量较低造成的影响,综合指数在128ind/m2组最大。生物过滤处理对水质中主要的污染物均有较好的降低作用,同时还能提高对虾成活率和单位水体载虾量。水质净化网不仅未能达到降低水污染指数的效果,而且降低了对虾的成活率以及单位水体载虾量,限制了养殖容量。平流沉淀同样能降低水污染指数,但其对对虾生物学的影响有限。放养密度与三种水循环处理措施对凡纳滨对虾养殖容量的影响力,放养密度>生物过滤>水质净化网>平流沉淀。可见,主要受放养密度影响的单位水体载虾量与养殖水生物过滤处理是影响本试验养殖容量的两个主要因素。具体生产过程中,由于放养密度对单位水体载虾量起主要决定作用,单位水体载虾量又对养殖水质和对虾生长的具有较大影响,因此必须严格依据养殖容量来制定养殖时的放养密度以及水处理措施。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凡纳滨对虾的养殖概况
  • 1.1.1 国内外养殖现状
  • 1.1.2 我国凡纳滨对虾的主要养殖方式
  • 1.1.3 目前我国凡纳滨对虾养殖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 1.2 养殖容量的研究进展
  • 1.2.1 养殖容量定义
  • 1.2.2 与养殖容量有关的因子
  • 1.2.2.1 与环境(生态)资源容量相适应
  • 1.2.2.2 与养殖品种相适应
  • 1.2.2.3 与养殖方式(模式)相适应
  • 1.2.2.4 与养殖技术和经验相适应
  • 1.2.2.5 与市场相适应
  • 1.2.3 养殖容量的评估方法
  • 1.2.3.1 借助实验区历年的历史资料和环境条件来确定
  • 1.2.3.2 瞬时生长率法
  • 1.2.3.3 以食物链为基础的能量转换模型
  • 1.2.3.4 生态动力学方法
  • 1.2.3.5 以食物限制性为指标评估养殖容量
  • 1.2.3.6 环境影响评价学角度构建的养殖容量概念模型
  • 1.2.3.7 混合型水库水质模型评估养殖容量
  • 1.2.4 养殖容量研究现状
  • 1.2.4.1 养殖容量研究趋于多元化
  • 1.2.4.2 新研究方法在我国得到应用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凡纳滨对虾粗养水体养殖容量的研究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养殖试验池、试验虾及水
  • 2.2.2 试验方案设计与养殖管理
  • 2.2.3 水质指标测定方法
  • 2.2.4 消化酶活性的测定方法
  • 2.2.5 评价指标
  • 2.2.6 数据处理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生长状况与养殖效果的比较
  • 2.3.2 各试验池水化学状况的比较
  • 2.3.3 产量和密度与水化学指标相关性的比较
  • 2.3.4 异养菌与弧菌总数的比较
  • 2.3.5 各试验组虾中肠腺消化酶比活力的比较
  • 2.3.6 养殖容量的评估
  • 2.4 讨论
  • 2.4.1 养殖密度与单位水体载虾量对养殖水质的影响
  • 2.4.2 单位水体载虾量与饵料氮利用的关系
  • 2.4.3 载虾量对虾生长的影响
  • 2.4.4 养殖容量的评估
  • 2.5 小结
  • 第三章 凡纳滨对虾室内精养水体养殖容量研究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养殖试验池、试验虾及水
  • 3.2.2 试验方案设计与养殖管理
  • 3.2.3 水化学指标测定方法
  • 3.2.4 消化酶活性的测定方法
  • 3.2.5 评价指标
  • 3.2.6 数据处理
  • 3.3 结果
  • 3.3.1 单位水体载虾量
  • 3.3.2 生长状况
  • 3.3.3 主要消化酶比活力与饵料氮利用
  • 3.3.4 水化学状况
  • 3.3.5 养殖容量
  • 3.4 讨论
  • 3.4.1 水化学
  • 3.4.2 生长
  • 3.4.3 主要消化酶活性和饵料氮利用
  • 3.4.4 养殖容量
  • 第四章 凡纳滨对虾超精养水体养殖容量研究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养殖试验池、试验虾及水
  • 4.2.2 试验设计与养殖管理
  • 4.2.3 水化学指标测定方法
  • 4.2.4 消化酶活性的测定方法
  • 4.2.5 评价指标
  • 4.2.6 数据处理
  • 4.3 结果
  • 4.3.1 单位水体载虾量
  • 4.3.2 生长状况
  • 4.3.3 主要消化酶活性与饵料氮利用
  • 4.3.4 水化学状况
  • 4.3.5 养殖容量
  • 4.4 讨论
  • 4.4.1 水化学
  • 4.4.2 生长状况
  • 4.4.3 主要消化酶活性和饵料氮利用
  • 4.4.4 养殖容量
  • 第五章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技术研究[J]. 河南科技 2019(34)
    • [2].基于光谱特征的矿山污染水体遥感监测[J]. 安徽地质 2019(03)
    • [3].我国黑臭水体的污染现状与治理技术[J]. 建筑与预算 2019(11)
    • [4].有关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技术与模式的探讨——以江西某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工程为例[J]. 江西建材 2019(12)
    • [5].城市黑臭水体成因及治理措施分析[J]. 浙江化工 2020(01)
    • [6].科学推进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的几点建议[J]. 给水排水 2020(01)
    • [7].不同黑臭程度水体底泥细菌群落多样性及组成分析[J].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20(01)
    • [8].浅析如何吸引公众参与城市黑臭水体治理[J]. 企业科技与发展 2020(03)
    • [9].我国黑臭水体的成因分析与综合治理技术[J]. 应用化工 2020(02)
    • [10].佛山市奇槎村黑臭水体治理技术措施[J]. 陕西水利 2020(01)
    • [11].城市黑臭水体综合治理及长效性的措施分析[J]. 绿色环保建材 2020(02)
    • [12].城市黑臭水体的产生原因及治理对策[J]. 环境与发展 2020(01)
    • [13].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的生命历程与整合策略研究[J]. 北京社会科学 2020(04)
    • [14].黑臭水体成因分析和治理方法研究[J]. 城市住宅 2020(03)
    • [15].浅谈城市黑臭水体的形成原因及治理——以大连市凌水河整治为例[J]. 城市建筑 2020(08)
    • [16].安徽省农村黑臭水体成因及治理研究[J].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20(02)
    • [17].探究黑臭水体治理技术及其发展方向[J]. 环境与发展 2020(03)
    • [18].一种新的水体指数及其稳定性研究[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20(03)
    • [19].城市黑臭水体的整治技术措施[J]. 珠江水运 2020(09)
    • [20].浅谈污染源控制对黑臭水体治理的意义[J]. 广州化工 2020(10)
    • [21].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措施及趋势研究[J]. 节能与环保 2020(06)
    • [22].复合修复技术在城市黑臭水体治理中的应用评价[J]. 科学 2020(04)
    • [23].福州黑臭水体综合治理——以马尾君竹河为例[J]. 中国给水排水 2020(10)
    • [24].黑臭水体治理技术及其发展展望[J]. 南方农机 2020(12)
    • [25].浅析我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技术路线[J]. 大众标准化 2020(14)
    • [26].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现状分析与展望[J]. 供水技术 2020(02)
    • [27].黑臭水体评价及治理方法[J]. 中阿科技论坛(中英阿文) 2020(06)
    • [28].关于黑臭水体治理工程几点问题及建议[J]. 四川环境 2020(04)
    • [29].乌鲁木齐市仓房沟黑臭水体整治项目研究[J].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20(08)
    • [30].以铜陵市为例探索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措施[J]. 广东化工 2020(17)

    标签:;  ;  ;  ;  ;  

    凡纳滨对虾粗养、精养与超精养水体的养殖容量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